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两会代表的公文包穿越了更新至第六卷 - 第 379 页

军官从腰间掏出手枪:“这不是普通的灵车!路边那些人要造我们的反!你听懂了没有?开快点,这是命令!”

....

吴丹, 联合国第三任秘书长,1961年~1971年12月31日在任。他原是缅甸派出到联合国的工作人员,担任联合国秘书长达格哈马舍尔德的首席秘书。哈马舍尔德空难逝世,首席秘书按顺位成为代理

联合国秘书长,然后正常选举连任了两届。

在联合国秘书长的任上, 吴丹促成了古巴导弹危机的化解,斡旋了中东战争、让五大国签署了禁止大气层核试验条约、弹道导弹核潜艇五国条约、反弹道导弹条约和第一-阶段限制战略核武器协议。

虽然未能阻止越南战争的爆发并为此深感内疚,但在联合国历史上,吴丹是成绩能排在前三的秘书长。

在卸任时吴丹的身体已经很不好,未返回缅甸而是在纽约居住(就医) ,1974年11月25日病逝。

按照吴丹的遗嘱,逝世后要埋在缅甸。吴丹的后人和朋友就想把灵柩运回国,缅甸政府先是不准吴丹灵柩回国,后来批准了,但却不许宣传、不许搞追悼会和告别仪式、不许搞公开葬礼。

甚至堂堂联合国秘书长的墓地都选了个仰光附近的破破烂烂的基都镇公墓。

围绕吴丹的下葬以及葬礼的规格爆发的这次事件,叫做缅甸的“吴丹葬礼危机”。

....

缅甸军政府很讨厌吴丹。

1962年,奈温将军推翻吴努政府上台。奈温觉得联合国秘书秘长是吴丹,老子上头有人,谁敢把缅甸怎么样。然而1963年联合国大会就通过了谴责军政府侵犯人权的决议,此后又有几个决议是谴责

缅甸军政府的。

奈温就觉得吴丹吃饭砸锅,身为缅甸人竟然当缅奸。

这就是冤枉吴丹了,虽然吴丹也很反对军政府,但联合国大会的提案、讨论、决议都是各国自发拿出来的,有的还是常任理事国发起的,吴丹并没有在其中施加影响。

但奈温不管,他认为只要联合国谴责了缅甸,就是吴丹的责任。吴丹去联合国之前是吴努政府的职员(总理办公厅的高级秘书,吴努身边的人),这就更"实锤” 了。

吴丹活着的时候军政府拿他没办法,现在死了,必须得把葬礼冷处理。

但军政府没想到的是缅甸民众反应如此强烈。从缅甸国际机场到基都镇公墓,十几公里的路有近10万缅甸人在公路两旁送别吴丹。

吴丹的下葬日期是12月5日,从12月1日到5日这段时间,他的棺木旁边只有僧侣,不许非亲属前来悼念。但在12月4日下午,来自仰光理工学院、仰光医学院、仰光医学院和教育学院的学生包围了基

都镇公墓,抢走棺木,僧侣们也配合学生,帮忙移动吴丹的棺木。

吴丹的棺木被运回仰光,放在仰光理工学院的礼堂内。

学生提出要求:对吴丹使用国葬礼下葬,并要求有体面的墓地。

奈温拒绝,称联合国卸任的秘书长不是缅甸的国家元首也不是旧王室成员,不适用国葬。

学生继续对峙,抢棺的游行领袖在存放棺木的礼堂前发表演讲,号召市民推翻军政府法西斯政权。

军政府看事态不对,趁夜用工程机械破墙,派军队占领大学,开枪驱散学生。官方统计是9名学生死亡、逮捕2887人,实际上当天晚上有超过150名学生永久失踪。

缅甸的事情如果是在几年前,中国是懒得管的,中国媒体也基本上不关注,但这一-次有点不一样。外交部发言人表示中国严重关注缅甸形势,媒体则直接用”暴政前哨”来形容缅甸军政府。

原因一:越南战争结束了。

原因二:枪棺木发生的流血事件中,有2名华人学生官方通报中枪而死,此外150名永久失踪的学生中有23名华人学生。

(缅甸各大学尤其是仰光理工大学里华人华侨学生的比例远高于缅甸华人比例)。

12月15日,中国做出第-一个实质性反应:暂停12项中国与缅甸的合作建设项目,包括缅甸电话通信网络(含军线与民线) 、港口改造工程、有色金属冶炼项目。

中国对“吴丹葬礼危机"的反应让世界略感意外。因为这时候美国也就是表示了-下谴责而已,还没出实际制裁措施。(主要 原因是美国在缅甸没多少合作项目)

在制裁措施公布之后,12月17日, 第一个出来反对、劝说中国收回制裁措施的国家出现了:

苏联。

....

这真是魔幻了。

还是梳理一下现在这 个缅甸军政府的来龙去脉吧。

1962年奈温政变上台之后,缅甸军政府是被全世界孤立的。中苏谴责,美国也谴责,甚至1963年美国停止了福特基金、亚洲基金和富布赖特计划对缅甸的援助。

但没过多久,越南战争扩大化,这时候一个在缅甸有 -个反共的政权,能让美国安心不少。于是1966年, 美国邀请奈温访问华盛顿,双方恢复了政府交流和经济合作,军政府挂上了美国的大腿。

从1966年到1973年,缅甸军政府就这样,扮演美国小弟的角色,让美国越战的基地之一--泰国后方比较安全。

1973年7月,日内瓦和平协约签署,越南战争将彻底结束,而且是以美国完全撤军的“全败”局面结束的。

1974年1月,奈温军政权颁布新宪法,成立人民议会,并组建"社会主义纲领党”,奈温担任党主席,推出数项"社会主义改革措施"。甚至,军政府还把缅甸的国名改为--

“缅甸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这180度转身真是干脆利落。但实际上奈温做的这些改动措施全都是表面文章,缅甸权力结构和社会结构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但改国名的确证明了-件事:缅甸不打算抱美国的大腿了,奈温的估计是美国应该也不会继续保留他这样的小弟,所以干脆提前找下家。

下家马.上就来了,苏联。勃列日涅夫对主动靠上来的缅甸非常慷慨,1974年6月, 苏联的援助到了,解决了缅甸的财政危机,勃列日涅夫还承诺给100辆T-55坦克,给美国当小弟的时候,美国可没这

么慷慨。

除了援助之外,缅甸并没有什么深入改革,军政府还是军政府,以前的军管企业换了个牌子变成“国有企业”,以前军队侵入抢夺民企变成了“特殊通道的快速国有化”,变化不大。

但苏联不在乎。苏联在非洲扶持的很多小国不都是这样的吗,谁把他们当社会主义国家了。

再然后,12月,出了吴丹葬礼危机。

苏联外交部长安德烈葛罗米柯不得不在1974年的最后两个星期,从莫斯科“飞到北京解决这件事。

“缅甸军政府现在在和你们合作,我们对此是了解的。其实在军政府成立之初,我们也和他有过不公开的合作,针对缅北、中缅边境的国民党残余武装,这是吴努政府时期中缅默契合作计划的一部

分,军政府继续完成了。但是,这不能表明中国对缅甸现在的政治架构是放心的,也不能认为中国认可现在的缅甸政治制度是民主的或者社会主义的。

黄华对葛罗米柯说了中方的态度。

葛罗米柯“1974年1月的缅甸改革至少证明了一-件事,那就是缅甸决心和美国脱钩。在与美国脱钩之后靠近另一个阵营是很正常的事情,苏共中央的意见是,既然缅甸下决心与美国脱钩,那么我们

就吸纳它。当然,苏联并不会将缅甸当做推心置腹的朋友,但是,从大的范畴来说,缅甸被划入了我们的阵营,就目前而言,是这样的。

黄华:“1月份缅甸宣布改国名,现在已经是年末,中国观望了一年。 我们之所以观望,不是因为对缅甸军政府出尔反尔的担心,而是对缅甸军政府本身的存在的担心。在联合国的文档中,将缅甸国

内定义为内战,这个内战从1948年一直持续到1974年, 整整二十六年。

“实际上联合国的判定没错,缅甸确实一-直处于内战中,并且规模和烈度在扩大,从吴努时期的小规模冲突和自发冲突,发展到缅甸政府军对少数民族邦的攻伐。而更坏的情况是,缅族为主的缅甸政

府军并不能在战场上占据压倒性优势,对少数民族邦的攻伐往往是赢三场输两场,这仗永远打不到头。”

葛罗米柯:“其实对于我们而言,并不需要关心缅甸的内政,正如你们一直所提倡的,不干涉外国内政,其实缅甸这种局面,不干涉是合理的。。

黄华:“我们所说的不干涉,是不让缅甸政府军有过强的军事实力,他们手中的力量如果增强了,对境内少数民族邦就会有一轮新的攻打行动,缅甸境内将会死更多的人。100辆比较先进的坦克,与

此同时还有2个摩步师的装备,这些东西到了军政府手里,他未必敢拿去威胁泰国,但是奈温会很乐意用坦克来打克钦或者克伦。

葛罗米柯:“黄外长,如果你们所关心的是缅北的华人聚居区遭到政府军的攻击,那么其实还有-种比较完美的解决方案。”

葛罗米柯认为,中国担心军政府接受大批军火支援是怕缅北的华入区域被坦克碾了。

于是葛罗米柯贴心地建议中国"重新调整中缅边界线”,以确保缅北的华人区域不受缅甸内战伤害。如果中国只是调整调整中缅边界线,苏联可以暗中扮黑白脸表示支持。

好家伙,为了游说中国居然对中国提出这种浓浓俄罗斯风味的建议。.. 吃掉缅北?

不吃。

中国和缅甸的划界已经结束,1960年 与吴努政府完成的勘界工作。现在两国的国境线清晰明白,没有什么争议之处。此时来个“重新调整中缅边界线",这种二战之前,不,是20世纪之前的操作,那

乐子就大了。

由于黄华明确拒绝自己提出的重新调整中缅边界线的建议,葛罗米柯又换了一个方向。他表示,如果中国有意帮苏联维持对缅甸军政府的关系(大哥小弟关系),苏联可以促使缅甸军政府迅速启动

中缅铁路也就是泛亚铁路西线的工程。

修条铁路而已,这总不会违反国际准则吧?

黄...还是否决。

黄华告诉葛罗米柯,泛亚铁路西线的问题不是缅甸军政府不配合的问题,而是以现在缅甸国内的制造业、商业、贸易的活跃程度,就算把中缅铁路修出来、修到海边,铁路沿线也不会有太多的经济

活动,这样的铁路是一条死路”,就跟现在的坦赞铁路样。

中缅铁路合适修筑的时机,不是说军政府配合了愿意征地了时机就成熟了,而是要等缅甸打开自己的国内市场,有钱赚了才值得修。

葛罗米柯: ...

你骂苏联的坦赞铁路修亏了是吧?

但是,好像坦赞铁路是亏了...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0 18:35 , Processed in 0.050227 second(s), 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