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两会代表的公文包穿越了更新至第六卷 - 第 384 页

国民党中央委员、二度出任外交部长的沈昌焕态度最为死硬,他发言反对。

“中共师承,师承马列邪说.

连震东打断沈昌焕:“沈外长!这一套说法不要再提了,让人笑话!”

严家淦:“中国所治之大陆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去年第二第三次调汇之后,已是世界第三经济体,仅次于美苏。1971年 中共放开国内投资,美国公司和投行纷纷涌入大陆。美国人都不说中共师承马列

邪说,我们还是莫要再说了。

沈昌焕:“严代总统,台湾近十年的经济也是持续高速发展。”

连震东“这不正是两岸可以坐下来谈判的基础吗?如果大陆经济衰败而台湾经济高速发展,我们便不愿与他们谈;如果大陆经济高速发展而台湾经济衰败,那么他们也不愿与我们谈;只有两岸都在

高速发展,这才证明两岸都走在和平统-的路子 上。

前空军司令、现任国军总参谋长赖名汤:“中共早已学握核子武器,又有洲际导弹、核潜艇,经济世界第三,核子武器战力也是世界第三,谁都在军事上拿捏不了中共,美国不行,苏联也不行。两岸

所谓的均势其实最近并非军事均势,而是博弈。我在这里也斗胆说一句,开启和平谈判,在军事领域而言迫在眉睫。

常经国闭眼暂不说话,让在坐的73名国民党中央委员各抒己见。

在赖明汤之后,黄杰、周至柔、彭孟缉、黎玉玺、高魁元等国军出身的中央委员也纷纷表达了相似的意思。

台北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邓传楷也是中央委员,他发言时引用的例子是1980年的北京奥运会。说的不是北京城市发展或者中国经济发展的事,而是国际奥委会的投票竞选过程。

陪跑的洛杉矶在第一轮淘汰之后, 原先把票投给洛杉矶的西方国家大部分把票给了北京。当时第一轮投票 莫斯科还是25票领先,北京20票,洛杉矶16票。洛杉矶淘汰之后,它的16张票有12张转投到

了北京,1张弃权,只有3张投给了莫斯科。

邓传楷直说了:现在美国认为中美之间没有根本的矛盾。

中美不像美苏,在欧洲几百万大军对峙,美国想把46~49年被苏联染红的华约各国给抢过来,苏联不许美国抢,现在苏联在反过来抢美国的基本盘。中美之间,现在越南战争结束之后,就只剩台

湾,而美国与大陆建交,证明美国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比现在的中华民国更有战略价值。

讨论来讨论去,中委大部分人表露出来的立场都是‘和谈派",沈昌焕这样的"抵抗派”一只手就可以数得过来。但沈昌焕发现,素以坚决反共闻名的陶希圣从开会到现在一-直一言不发。

陶希圣是国民党的“理论家”,常凯申署名的《中国之命运》其实就是他写的,此外还代笔了常凯申的《苏俄在中国》等书。1937年 反对国共合作抗日,1938年随汪精卫、周佛海出走河内。但是,

1940年汪精卫要组建南京伪政府的时候他又逃回来了,经香港转重庆又跟回了常凯申。

七十四岁的陶希圣在会场静坐装小透明,直到看向他的眼睛越来越多,不说几句话是不行了,陶希圣这才“活过来”。

“中共现在走的路子,并非是做苏俄的傀儡。这一点, 我们党国喉舌的官方宣传文稿-直沿用沿民国三十八年之前的说辞,是不准确的。”

陶希圣第一句话从二十多年前的历史开始,不过他讲的这些有点颠覆国党的历史。

“当然,可能对民众的宣传用这种说辞有其必要之处,但在我们党内,其实诸位应该都很清楚真实的情况是个什么样。

连震东:“陶执事,这些我们也都知道是这样了。”

陶希圣:“所以我理解你们对中共的敌意在日趋降低,我知道你们私底下对大陆是怎么称呼的。什么民共,民社,中特... .但是, 事情是没有这么简单的。它很复杂,而且很难。”

沈昌焕:“陶前辈,这又从何说起呢?”

陶希圣:“俄国人对与之接壤的国家,一贯的态度是非友即敌。如果中国不愿无条件地做俄国的盟友,迟早中国会与俄国爆发冲突。民国57年捷克斯洛伐克事件之后,中俄便已经有了裂隙,将来他们

的分歧会越来越大。然而,

“然而,中俄如果爆发冲突,中共是不会考虑联美抗俄的,中共必然是既不与美结盟,也不与苏俄结盟。这就很难支撑下去。

陶希圣的这番话虽然不是全无道理,可其中的逻辑让连震东还是觉得很奇怪,中俄从分歧发展到冲突,两个核国家又能怎样冲突呢?没道理嘛。

高魁元: "所以,陶执事您的意见是?”

陶希圣:“不跟大陆和谈,我们要倒霉;跟大陆和谈统一了, 我们卷入大棋局,日子会很艰难。不要以为中俄反目了我们能置身事外,到那个时候,都一样的。前路多灾多难,我也无法给出什么对

策,我们啊,只能随波逐流罢了。

“大棋局,大....“赖名汤咀嚼陶希圣刚才说的这个词背后的含义。

....

2月10日,除夕。

今年的这个春节,全台湾都在带孝,到处是黑纱花圈。常凯申的七七还没过呢。

在地球的那一边,英国保守党内部地震,-个叫玛格丽特撒切尔的女政治家当上了保守党党首。当然现在英国执政党是工党,撒切尔夫人是议会的反对派党首而已。

不过,这仍然是破天荒的第一次有女性 当上英国的政党领袖。现在所有英国的政治评论文章都在讨论撒切尔夫人这个"过渡人物”能干多久,反正应该不会轮到保守党翻盘上台的时候。

华盛顿。

1月31日,美国国会就取消苏联的贸易最惠国待遇举行第一次听证会, 2月6日举行第二次,国会通过了取消苏联贸易最惠国待遇的法案。

这份法案发给了尼克松,这是一般性的涉及贸易的法案,美国总统有权否决掉,当然也可以不否决,直接签字通过就生效了。

尼克松签字通过了。

其实,现在苏联与美国的贸易额不太多,贸易最惠国待遇被取消,对苏联的损失主要是政治上而不是经济上。

苏联对美国的出口很小,况且取消贸易最惠国待遇并不是贸易禁运,甚至不是普遍加税,只是“有可能对苏联的一部分出口商品征收比其他国家更高的税额"。

美国国会取消苏联贸易最惠国待遇的理由是"苏联反犹“,这是让苏联最难受的,惹得勃列日涅夫都要亲自致电尼克松。而且这封电报最后还没起效果。

1974年,苏联的对外贸易有60%是在经互会成员国之间进行的,另有27%是与中国进行的,美苏贸易仅占苏联对外贸易的2.6%,且是美国大额度出超的局面。

1974年美国向苏联出售了6.13亿美元的商品,苏联向美国出售了3.34亿美元的商品。苏联从美国进口商品的美元从哪找来的?主要是从对其他西方国家的出口中挣到的。

所以,即使美国取消了贸易最惠国待遇,苏联受影响的也就是那3.34亿美元的对美出口额。如果美国对苏联石油实施惩罚性关税,那苏联受到的负面影响可能稍微多些,但总的来说影响不大。

苏联对美出口主要是稀有金属、石油、木材和少数工业制成品,美国对苏出口60%是机器设备,30%是粮食,剩下的10%是高档汽车、手表等奢侈品。

反而是美国有部分奢侈品商家-度担心:对苏联的贸易制裁启动后,苏联可能会因为外汇收入降低,减少或者取消高档奢侈品的进口,让他们的利益受损。不过在1975年2月,苏联从美国一次就进

口300辆顶配凯迪拉克之后,这种担心消失了。

中美之间的贸易呢?

1974年,美苏贸易额总计是9.5亿美元,中美贸易额73.9亿美元。

其中中国对美出口40.2亿美元,美国对中国出口33.7亿美元。

.

《中美两国舰艇将在几个月后互访》

“五角大楼新闻发言人昨日宣布,他们正在与中方商谈中美两国海军舰艇互访的具体事宜。”

“如果中美两国海军协商通过了舰艇互访计划,中国舰队将访问夏威夷和美国本土西海岸的一一个港口,美国舰队将访问青岛和上海。”

“五角大楼称,中美两国舰艇互访可增强中美两国在军事领域的互信,有效降低西太平洋地区的战争风险,同时也是中美两国文化和民间的一次较好的交流活动。”

中美两国海军舰艇互访其实早就开始商讨了,比中美建交公报宣布的时间还早。自从美国干干净净地从南越撤军之后,中美两军就有了官方接触,最初是要解决菲律宾南海地区的船舶、飞机航行安

全问题,至1974年底,双方开始讨论舰艇互访。

美国海军说,为了表示这次中美海军舰艇交流是非常高规格的,美国决定派一艘小鹰 级航空母舰带队访问中国,并且在青岛和上海开放供市民参观。

....拒绝。

美国海军又提出第二方案,那就来艘两栖攻击舰吧。

中方只好直说:咱们互访的舰队,总规模和舰级种类应该相当。中国海军又没有航空母舰,派航空母舰访问属于赤裸裸的炫耀。

现在双方商量的结果,应该是各自派1巡洋舰、2驱逐舰、1补给舰,四舰编队互访。

这是新中国和美国二十六年来的首次军舰互访。不过这不是美国海军军舰二十六年来首次进入中国港口--美国军舰从1949年到70年代初,- -直频繁到台湾港口访问(停泊)。

甚至常凯申还坐过美国的核潜艇: 1960年,第七舰队派出“圣保罗”号巡洋舰、“剑鱼" 号核潜艇组成的编队访问台北,当时的美国海军作战部长阿利伯克也来了。常凯申由参谋总长彭孟缉、海军副总

司令刘广凯陪同,在基隆港登上”剑鱼”号出海航行,核潜艇下潜到120米深度、台湾以东离岸几十海里的海域,甚至常凯申本人还在核潜艇艇长的位置上坐了10分钟。

15年之后,就成了美国军舰访问中国大陆、美国大使则在台北就地”降级成为商务总代,这不能不让入唏嘘。

....

台北。

“总统,中委会议上大多数委员们的意见是和对岸谈,所以我....”

常经国看了看被叫到办公室的黎玉玺,还没等常经国说到正题,黎玉玺就先问起了上周国民党十大临时会议上的议题。

当时主张和谈的人占了上风,就连反共最坚决的陶希圣也不反对,只是说以后会有很大风险。常经国听了所有人的讨论辩论,并没有当场做出决定,而是等到常凯申七七过后的第二天。

常经国:“既然大会上多数人的意见都是支持国共和谈,那我就决定了,开启谈判流程。玉玺,在召见你之前,我在这儿是先和连震东仔细谈过,连震东谈完之后,下一个就是找你来,你知道这是为

什么吗?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0 11:40 , Processed in 0.042806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