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两会代表的公文包穿越了更新至第六卷 - 第 428 页

“黄河夺淮后,历史上曾提出多种治理措施,并实施了一些工程,但并未解决洪水问题。1950年淮河洪水之后, 政务院制定了“蓄泄兼筹”的治理方针,大规模治理淮河的计划得以展开。'

“但限于五十年代的财力以及工程技术能力,从1951年开始修建的苏北灌溉总渠只是一-个部分部泄洪水道,以灌溉为主,兼具排洪能力,它并不是一一个真正的淮河出海口。”

“我们现在规划的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在苏北灌溉总渠,其中约有2/3的河段与苏北灌溉总渠平行,西通过二河与洪泽湖相通,东北流经清浦、淮安、阜宁、滨海,与京杭大运河、通榆河立体交叉,至

扁担港入黄海。水道全长163.5公里。

“水道主体工程的施工周期大约5年,设计行洪流量6000立方米每秒,预计工程总投...104亿元。 ”

人大常委会在听取水利部提出的淮河入海水道工程的设计汇报,水利设计总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水等等单位来的水利专家列席参加。

工程总投资非常吓人,比两个葛洲坝的投资还高,平均每年投入20亿人民币进去。

不过钱不钱的,只要拿得出钱,就不是问题。这个设计方案在草案审议的时候,财政部表示,他们有办法解决这每年20亿的经费。

但是,光是解决钱的问题,并不意味着解决了所有的前期问题。

在今年3月“两会"最后通过工程上不上马的决定之前,还需要在技术上确认这到底可不可行,这个工程是不是非建设不可。

在技术方面,水利设计总院、武水表示技术上没问题。而工程的必要性,水利部又做了更详细的阐述。

过去26年的淮河治理都可以归类为打补丁,到现在补丁已经打到了极限,必须要有一一个根本性的解决方案。 比如淮河中游地区落差较小,河道曲折,外加黄河夺淮以来泥沙不断淤积,使得洪泽湖底海拔高于蚌埠段河底,形成倒比降,无论怎么修渠疏导,行洪都不畅。

除了自然地理的问题外,技术专家还表示,淮河现在还担负着一项以前从未担负过的任务:把沿途的污染带出海。

现在的淮河流域可不是原历史位面1975年的淮河流域,大大小小的工厂林立,石油化工煤化工三酸一碱,钢铁有色化肥机械,外加食品工业,尽管现在国家有污染排放控制的法律,但以70年代的技

术,大部分工厂还做不到废水零排放,最后都得要淮河带走。

涂了。

这就出现了- -个新问题。以前淮河发大水,有一种抢险预案是把洪水引到行洪区、蓄洪区去,只要别危害城市和耕地就行。现在把带污染的水引到蓄洪区淤积起来,蓄洪区周围的环境污染就-塌糊

显然,直接把淮河水倒进大海是最优解决方案。

田。

苏北的代表提出的问题是工程对苏北的影响问题。修建-条新的淮河入海水道需要占用大量耕地,尤其是它与苏北灌溉总渠平行,而苏北灌溉总渠两岸经过二十年的经营,两岸的耕地基本上都是好

对这个问题,安徽河南的代表则有不同意见。

河南代表首先说了75年9月份台风菲利斯在豫南造成的大面积险情。-场台风吹掉了19座水坝,差点造成泛滥灾害。台风到来之前水利部和淮河防总最纠结的问题竟然是“该不该提前放水”。

因为50~60年代在河南、安徽等淮河流域修建的大量水坝,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保淮河,保淮河下游的安全,其他的什么功能其实都是附属品而已。

一遇到大范围强降雨,上 游的水坝必须全力拦水,死保流入下游的水量不超标,这是死命令,除非接到也是来自国家的指令让水库赶紧清空库容,否则水库库长、甚至河南水利指挥小组都没权放

水。

为了这些海量的水坝、水库,河南付出了多少,河南省的代表打了个比喻:

“就好比一栋屋子漏雨,主人只能暂且找个东西接水,免得把地面弄湿。有的人用桶放在漏水的部位接水,有的时候用盆接漏水。可现在我们河南是什么?是用一一个个的盘子接漏水。”

“我们这里是平原地区,地形起伏很小,50年代修水库,修了很多,但都很浅,水深五六米的都算是比较深的水库了。这就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河南为了储淮河的水,用掉了很多地,都是耕地。我们

一个大平原,以前还一-直是农业省份,可为了淮河下游的安全,我们拿出了百分之七的耕地,让它们淹掉,修水库。

“所以,这栋漏雨的房子,我看还是把屋顶重修一遍, 这才是彻底解决问题的方法,别再让我们当盘子,在下大雨的时候负责接水了。”

水旱灾、各种自然灾害,始终是中国大地上抹不去的话题。

在过去的1975年,8月和9月的两次强台风都造成了东南地区- -片紧张。8月的强台风掠袭广东、广西,9月的台风菲利斯则给了中国人一个“惊喜",9月初登陆中国的台风竞然强度还那么大、那么持久,引起的降水那么大。

1975年也不少水旱灾。7~8月份东北降雨也超标了,不过水利工程体系扛住了这次降雨,损失相对较小。

四川盆地则经历了一场小旱。除此之外,河套地区也是旱灾。两个地方都是小旱灾,但是四川依托完善的水利灌溉体系,基本没有对粮食生产造成影响,河套地区的旱灾影响到了大约40万亩耕地。

除了水早灾,辽宁海城、营口-一带还有一次地震,级别不低,里氏7.0级,但仅造成330人死亡和4300人受伤。

海城地震前几天, 各地陆续报告了一些异常地质变化以及动物的异常行为,引起了辽宁当地的重视。辽宁省把这个信息反馈到中央之后,中央决定提高海城周边的“防御状态,之后没过两天果然发生

了地震。

2月4日19点36分,地震发生时,海城、营口的居民基本都做好了准备,-声令下就蹦出了屋子,或者干脆本来就在屋外。

除了居民,铁路车辆也做了紧急避险。地震当日从大连站开往北京站的31次直通旅客快车运行到沈大铁路唐王山站前时,因为火车司机前几天一直 在反复接受地震应急训练,他发现车头有点闪光,

没有犹豫立刻就拉闸减速,当车头前方的闪光变成连续的大面积蓝白色光(地光)的时候,火车都快停下来了。然后再过了两分钟,地震波才袭来。

地震中遇难的基本都是-些没及时通知到或者通知到了但没当一回事的偏远地区。

不过,人员伤亡虽然微乎其微,但海城地震之后的房屋建筑重建还是得花不少钱的。,

海城地震在此后几个月还引起了地质安全界的一次地震。 因为海城地震的预报归功于异常地质变化以及动物的异常,通过这些现象判断此地即将发生地震。此事经新闻报道出来后,各地纷纷如法炮

制,用观察法预判地震。

..于是从2月到5月份,全国各地预报了193次地震。

然而2月到5月全国并没有发生破坏性地震。非破坏性的有感地震6起,预报中了1起。

这些虚警也都被媒体报道并且合并归类,随后展开了一场地震科学的大讨论。中科院地质所、地质大学最后给予了科学的定义:“地震的类型是非常多样的,不是只有-种类型。海城地震只是其中一

种类型。在找到普适的规律之前,地震预报不能只靠看老鼠。

在地质学家们对此做了结论之后,中央转而坚定地支持科学界的看法,让全国各地天天守夜看老鼠、看井水水位的行动赶紧停下来。但是,中央也没有把土办法预测地震彻底打死,虽然这土办法既

不科学也不准确,咋咋呼呼的,可是.以后真的有用。

折扣。

不过,借这次海城地震事件的机会,中央又对东北以及相邻的华北地区的建筑,尤其是城市建筑进行了细细的抗震检查。很显然,海城地震最大的损失是几千栋房屋坍塌,建筑的抗震能力绝不能打折扣。

 

 

 

第三十八章,欧洲明灯

阿尔巴尼亚,都拉斯港。

华海-37号集装箱运输船在都拉斯靠港。这艘1200TEU的集 装箱运输船运送的货物很零散,满载从中国广州出航,在过苏伊士运河后抵达亚历山大港第一次卸货,之后转航叙利亚塔尔图斯,第二次卸

货,在都拉斯港第三次卸货。在都拉斯完事儿之后继续往亚得里亚海里头开,在威尼斯把大部分的集装箱卸完,然后开往最后的目的地:突尼斯。

在都拉斯卸货的只有70个TEU,其实在塔尔图斯、亚历山大港、突尼斯也都一样,各只卸载100个不到的集装箱,船上的集装箱其实有3/4是发往威尼斯的。

毕竟这是意大利,G7之一, 和中国的海上贸易量不是一般的多。

噢对了,中国也是.7之....

也说:

中国自称是“六国集团的伙伴国",中国一直不同意把这个集团叫"七国集团",因为中国坚持自己的货币独立体系,并且在11月的会议上,参会的陈沄表示我不是-一个人,我来这里谈,会在

某种程度上代表其另几个国家。

这几个国家是越南、老挝、柬埔寨、印尼、罗马尼亚,再加上中国,现在一-般叫做”东方六国集团", 或者贸易联盟”。

此时此刻,也在环地中海区;乔治卢卡斯带着他的拍摄组全班人马和大小设备,再在当地采购物资、租用卡车,他要组成一一个车队进入托泽尔沙漠地带。卢卡斯找了一个叫马特马塔的地方,在那里

拍摄卢卡斯的科幻大片的一部分外景。

在突尼斯街头买了份当地的英文报纸,卢卡斯看见了头版头条的标题:《新危机: 贸易联盟与美国因汇兑问题而生嫌隙》

马克哈米尔:“头儿,我看过了剧本,我们的故事还有续集吗?”

卢卡斯:“别想那些有的没的事,我得先保证《星球大战》拍出来而且赚到钱。

哈里森福特:“我并没有在塔图因的戏份,为什么你也要把我拉到这儿来?‘

卢卡斯:“是为了让你对整个故事的气氛和背景有所了解。”

哈里森福特:“那好吧, 随便您,不管怎样,这两天你确实付了我工钱。”

都拉斯港。

“这些阿尔巴尼亚人,对我们似乎没什么好脸色。”

“确实。以前只是我们对他们爱答不理,现在他们也对我们爱答不理了。”

“这样也好,船长,我听说,咱们运往阿尔巴尼亚的物资和商品,有-多半他们是不付钱的,是我们的对外援助。以后咱们和他们互不搭理,我们也不用白送钱了。”

“我当然知道。所以我上一趟跑这条航线的时候就是全程拉着脸,那时你还没上我的船。”

集装箱卸载的时候,华海37号的船长和大副在船舷边聊天。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0 21:47 , Processed in 0.043278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