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两会代表的公文包穿越了更新至第六卷 - 第 476 页

所以一定要成立三星电子、三星半导体。电子厂比码头扛大包高级,芯片厂又比电子厂打螺丝高级。比芯片厂更高级的则是芯片设计。

虽然现在芯片厂也告别暴利了,且三星半导体购置的第一条是二手内存生产线,利润更薄,但如果没有芯片厂打下基本的产业基础,是无法凭空建立起芯片设计产业的。

这些也是朴正熙与李秉喆取得的共识。

因此,过去几年时不时去三星薅点羊毛"刮钱补贴政府用度的朴正熙,此次与李秉喆长谈之后,一反常态地决定让韩国政府出头,成立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国家研发中心。

在未来两三年,韩国就这样建立了由国家队韩国电子技术研究所(KIET) 牵头、3家企业资助的6所大学的半导体实验室随后、公司研发中心直面市场的多级半导体研发机构,其中韩国政府为半导体

研发体制投入的资金高达2.5亿美元。

.

天津。

“我们的16K生产线核心技术是POLY-II专利,也就是双层多晶硅栅工艺,但其实整个DRAM专利才是我们立于不败之地的技术基础。"

拉什耶夫现在没资格见蒋筑英,蒋筑英的主要职务还是中央科技小组,在神光集团还兼着技术总顾问的职务,但李三立是现在实际掌管神光集团的总经理。

不过,只听李三立讲几句中国半导体/电子产业是怎么发展的,大概也够拉什耶夫回去消化好几年了。

拉什耶夫:“DRAM, 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苏联购买的4K RAM生产线附带的技术资料里有详细的描述。”

李三立: "DRAM这个专利的诞生要说回到10年前,但是说到技术的研发,十年前和今天的研发过程是有相似之处的。新的专利... .不是一 句半 句就可以说完的,而且也涉及到一些不便于公开的事情,

所以我们就说说这个DRAM专利的诞生过程吧。”

十年前是DRAM专利注册成功的时间,实际上DRAM的研发还要早两年,1963~1964年。

当时的技术背景是: 1958年李强、黄昆突破了集成电路技术,半导体产业渡过筑基期开始爆发。1963年, 集成电路生产的核心机也就是早期接触式掩膜光刻机已经迭代了3代,但此时集成电路存储

动态数据仍然是相当昂贵的,性价比还打不过磁芯存储器。

晶体管。

1963年,复旦大学电子学报上刊载了-篇论文,从信息论的理论计算角度,认为可以将一-个二进制数用单个晶体管存储起来。而实际上当时国内生产的集成电路存储器,存储一个二 进制数要4~6个

这篇论文引起了- -轮简化集成电路存储器的热潮。

体管处理。

在1964年 首先出现的是- -个理想化的存储模型,还是复旦大学电子系半导体实验室的严新完成的。这个模型有实体,一块特制的芯片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一个二进制数的存储、读取都只经过一个晶

但这个"严新平台“有一一个问题,晶体管漏电,它得用外接宏观电路的支持才能存储数储据。它看上去更像是一个存储器的教学模型, 用来给学生讲解集成电路存储原理的。

第二个简化存储结构的尝试来自北京电子集团实验室,北电的新结构"邓式结构”由一个微电容和一个晶体管组成的电路来存储一一个二进制数。两者都是长在芯片上的,基于金属氧化物半导体

(MOS)技术的晶体管工艺。

简单多说"邓式结构“就是用一个微电容来解决“严新平台"的漏电问题。虽然这比单个晶体管存储1个二进制数复杂,但是又比4~6个晶体管存储1个二进制数简单很多。而且它的电路是相当有序和一目

了然的,设计和制造都很方便。

不过‘邓式结构“可以说解决了漏电问题,但也可以说没有,因为芯片上的电容实在太细小了,里面存储的电量还是会“慢慢'漏掉,这个慢慢”的时间以秒计数。

在经过了两个月没头苍蝇 般的寻找解决方案的努力之后,这个结构的发明者邓武荣一拍脑袋:原始的方法可能最好用。他搞了一个存储器刷新电路,该电路定期重写电容器中的数据,每秒刷一次,

漏电问题就解决了。

重写电路不是定期给漏到只剩90%、80%的电容器充满电,而是很简单地反式操作,有电的电容器(写了1) 就放掉,没电的电容器(写了0) 充满到0%。

也就是刷新-次,内存中存储的0就变成了1, 1变成了0。数据会出错吗?

不会。

我每次都刷新两轮,0就又变回0了。

解决这个问题之后,DRAM的专利就可以申请了,到现在每年北电、上电都 在全球狂收专利费,不管是中国美国,就算IBM和德州仪器用自己攒的4K生产线,每生产-颗内存 颗粒都要给DRAM的发明

“这个世界上本没有集成电路,是我们李老大和黄老大发明了它;这个世界上本没有DRAM,我们把它发明了;或者说,这个世界本来存储1K数据要50元,我们发明的东西能让它降低到20元,这才是真正的创新,这就是创新的效果。

拉什耶夫:“苏联的电子工业建 立这样的科技研发体制,可能要很多年以后。而且我不太确信电子工业的部长和副部长们打算这样做,因为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同志,还有主席台上的其他人也并

不关心这些事情。

李三立:“但你们工业体系中的某-些行业是有创新的,而且研发出了一些不错的东西。 比如你们那个图什么的超音速轰炸机就很强,我们空军也在用;还有坦克,一代 -代的也都在不断迭代更新。

拉什耶夫: “那两个行业,实际的情况呢,是苏联往军事工业当中投入的资源多得不可思议,和军工直接相关的就有8个机械工业部,还有不相关的工业部,其实他们做的项目也有很多是配合军事工

业产品的。在资源大力向军工倾斜的环境下,是该有-一些研制成果产生。

李三立:“这与资源倾斜有一-定的关系, 但不是最主要的关系。军事工业有一些创新成果而民用工 业没有,是因为苏联民用工业没有竞争和升级的必要,而军事工业有竞争,因此需要升级。”

苏联的军事工业有竞争,是因为苏军有竞争对手:美军。

500万军队是要准备打仗的,如果坦克搞不过美国坦克,战斗机斗不过美国战斗机,潜艇斗不过美国潜艇,还还打个P。所以军队向军事I业施加压力,你们做不出压倒美国的武器,那就别干了。

于是8个机械工业部就屁滚尿流地动起来了。

不过,在苏联工业部委内任职多年的拉什耶夫对此则有另外的看法:“苏联的军事工业有发明创新,但基础技术的创新还是很缺乏,他们擅长的是把已学握的基础技术反复排列组合,把这些技术的潜

力发挥到最优,而对基础技术的升级迭代,最主要的是靠引进。

“你可以发现,在64年苏联用了3.2亿美元引进菲亚特技术,建立陶里亚蒂汽车厂之后,苏联的装甲车技术发展很快,一下子研制出了好几个型号。现在又来新的了,卡马兹汽车城引进技术和设备据

说花了十几亿美元,我估计今后几年我们又会有一批轮式装 甲车之类的新军车型号诞生。”

李三立: ...

美国。

“大棋党滚粗!”

“我们要的是收入,不是下大棋!”

1976年的最后四个月,美国最重要的事:大选。

尼克松也没想到这一届大选 竟然如此艰难。差一点 点它就成为"本党建议不参加连任的现任总统。

因为最近两年经济搞得实在是不行,共和党高层一度觉得应该换一一个人竞选1977~1980年的总统,让尼克松代表共和党去竞选连任可能选不上。当然最后反尼克松"的元老没有说服对方,加上尼克

松自己的坚持,共和党的党内选举还是有他。

共和党的党内选举尼克松差点儿就挂掉。到1976年8月 底共和党的党内选举才最终落定,尼克松压过了呼声很高的罗纳德里根,成为共和党的总统候选人。

但党内选举”脱颖而出"的代价是:支持里根的那一系就算失败了, 也一直在反对尼克松,这让共和党内部出现了不和谐的苗头。

代表民主党参选的是吉米卡特,1971~1975年任佐 治亚州州长,他没有特别丰富的在华盛顿高层活动的履历,突出一个平易近人。而且他对世界局势谈得很少,不"下大棋”,竞选纲领集中在美国内

政,这和尼克松形成了明显的反差。

于是吉米卡特的支持者就对尼克松喊出了“大棋党滚粗!”的口号。

到1976年9月份,卡特VS尼克松的局面正式形成,各赌博盘口也开出了尼克松与卡特的赔率数据。

各盘口都认为尼克松赢面大,卡特和民主党难以翻天。

根据盘口公布时的说明,尼克松任期内结束了越南战争,而越南战争是民主党的总统挑起的,这就是尼克松最大的优势。

在尼克松任期内,中美互派大使,冷战虽然还是持续,但在东亚却提前开始了缓和。除此之外:中东战争以色列顶住了阿拉伯联军的攻击,井且此次战争之后阿拉伯与以色列开始缓和。波斯湾地区

的产油国纷纷与美国达成战略上的呼应关系,美国为产油国提供安全保证,产油国用石油收入投资美国。

但盘口说明也不得不提到,尼克松这四年,美国国内经济发展确实很糟糕。

有的可能是天注定的原因:中东战争和第一-次石油危机让 能源价格翻了两番。

因为石油危机,美国国内好多依赖石油的公司破产甚至整个产业被洗;老百姓手中的大排量汽车也瞬间不香了;年年通胀工资不涨;不但工资不涨失业率还到了两位数。

_还有的事情不是尼克松甩锅,而确实就是越南战争的后遗症:那几年高昂的军费让财政一直没缓过来,政府开始被债务捆住,因此医保、失业保险、老兵补贴等等社会福利没跟上来,于是中下层的

美国人感觉日子更难过了。

究竟最后谁能笑到最后呢?那就各人见仁见智了,总之,对美国政治有兴趣的,不妨来威廉希尔这儿投个50、100美元.... 这是盘口在给自己打广告。

“卡特团队有时候还是挺能抓住人心的嘛。”

在白宫的椭圆形办公室,尼克松在与他的竞选团队骨干谈话。现在他往连任竞选方面投入的时间越来越多,总统的事情好多都交给秘书或者敷衍掉了。

尼克松公共联络办公室主任科尔森:“我们能应付得来。”

尼克松:“你们能知道吉米卡特的下一步行动重点在哪里吗?”

科尔森:“如果能够看到卡特的底牌,那是当然,胜算就会大许多。总统先生,您是说,您强烈建议我们采取更加有针对性的竞选策略?

尼克松: "现在我们的优势不是那么稳固,支持率有刷的成分,你我都知道。”

科尔森:“那,我让霍华德:亨特出来工作? '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1 02:22 , Processed in 0.050125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