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两会代表的公文包穿越了更新至第六卷 - 第 506 页

第102章,船王,这真的是船王!

苏霍依想买下YJ-13 (原歼-13) 的设计!

这可是破天荒的头-回。

1952年苏联决定援助中国建设航空工业体系,从那时到现在刚好二十五年。

这25年的时间,中国从为空军维修飞机的中修和大修厂起步,根据苏联图纸仿制米格15、米格-17、 米格-21, 再从米格-21开始自主改进,研制自己的战斗机。

中国有米格21血脉的战斗机有两种,歼-8截击机(双发两侧进气加长版米格21),歼-10战斗机(保持单发但是两侧进气、加内油、自己修改翼形)。

在这个时候中国也能完全自研战斗机了,这就是27吨的歼-9。它虽然其他性能平平,但充分满足了空军的大航程大作战半径的需求。由于雷达和空空导弹水平不错,歼-9在同时期的战斗机中战斗力

还是属中上水准。

除此之外,沈飞设计的与歼-10竞争的歼-11轻型战斗机也算是完全自研的,只是在方案竞争阶段败给了歼-10。

这一时期中国也不忌讳继续引进外国型号,米格25 (歼-12) 截击机。在米格-25之后,中国与米高扬开始谈联合研制,这就是现在在试飞的米格31 (歼-15) 。

第三代重型战斗机的选型要求两个方案都出原型机进行对比试飞,于是YJ-13和YJ-14都搞了 实机出来,YJ-14中选了 ,现在YJ-13也没浪费,让苏联拿回去了。

对了,西蒙诺夫还特地说明,在与苏联签署转让图纸和技术合同的单子签字之前,不要让苏霍依以及苏联方面知道他在YJ-13研制中起的关键作用。

要是知道了,苏霍依可能就会耍赖少给钱。

在沈阳,歼.14的全状态原型机试飞了。从选型确定胜出到现在才一年多,歼.14就从飞行验证机进化到了全状态原型机,不过这是以冷战时期各国的常规操作。像F-35那种2001年 选型胜出201几年

才陆续装备部队的慢节奏都是后冷战时代才会发生的事。

美国的F-1 5A战斗机已经装备部队了。这个型号是1972年首飞的,1974年11月第一架量产型F-15B出厂,1976年美国空军第555战斗机中队正式接收F-15A。不过这个时候F-1 5A因为发动机存在可靠

性问题,出勤率不高,人称"机库皇后”,直到1980年左右才解决发动机的隐患问题。

但是“机库皇后”状态不影响以色列装备F-15A并且在黎巴嫩上空由以色列飞行员莫舍梅尔尼克首开击落记录。

沈飞歼-14预计的装备部队时间是1978年12月31日,YJ-14首次飞行是1973年11月,所以这型战斗机从首飞到装备部队大概要用时5年,比F-15还长一 点。至于装备部队之后会不会也出现一点

儿小"毛病,那就得看试飞项目有没有仔细做了。

在沈~飞的车间里还在制造另一个型号的全状态原型机:歼-14H。 H=海,歼-14的舰载型。

歼-14H和歼-14公用一 条总装线,机上的零件也有70%是通用的,这对于歼14H再合适不过:舰载机的产量毕竟小得多,现在就不用从头研制一款新的舰载机,能省很多钱。两者区别是歼-14H采用

更粗壮的起落架,可折叠的主机,空重比歼-14增加0.7吨左右,其余性能与歼14相同。

在黄浦江的那艘航母“辽沈”号开工已经两年,船台周期是33个月,现在进度正常,可以在1978年初下水。

“辽沈"号的3条蒸汽弹射器主体结构刚刚安装,现在还能看见甲板上三条90米长的工作屋,弹射器的气缸就在90米的工作屋下面,工人正在检测汽缸的每一个部位密封性如何、 加工精度如何。

不过说实话,在黄浦江边建造航母围观的人真是太多了,中国人歪果仁都在看,有的人还是每周定期来瞄一眼, 看看航母有什么新的变化。

第二艘"准海”号已经确定要在长兴岛新修的船坞开造了,旧厂址实在是过于喧嚣。

作为,上海的造船基地,长兴岛现已确定沪东中华、江南造船厂都搬到那儿,沪东中华现在已经全搬,江南造船厂在“辽沈"号交付之后也彻底搬过去。江南造船厂的2号大坞是去年12月建成的,今年1

月在2号大坞开造一艘28万吨巨型油轮, 明年2月开造第二艘,1979年3月开造第三艘。

第三艘巨型建成之后,如果计划没变的话,就是开造“淮海”号。

28万吨巨型全长338米,航母才315米,在全长500米的2号大坞建造都是绰绰有余的。建造巨型的时候甚至是采用1+0.5模式以缩短建造周期。

由于中东局势以及全球油价的影响,巨型果然迎来了市场爆发期。现在全世界的造船厂每年交付超过100艘巨型,船厂里正在建造或舾装的油轮是185艘,其中中国64艘,日本62艘, 世界其他国家共

分其他那50多艘。

苏联国家造船委员会委员叶格罗夫再次来到了中国。这次他考察上海的长兴岛造船基地。

叶格罗夫上次来中国考察是1970年,那时候中国刚刚开始涉足巨型(VLCC) 产业,现在中国已是这个行业的“双霸"之一。

当然,中国在VLCC领域的快速窜升也是因为其他国家的VLCC起步也没早多少年,最多是领先半步而已。

叶格罗夫上次来的时候是造船委员会委员、船舶工业部副部长,现在他还是船舶工业部副部长。

上次来大连考察,叶格罗夫是有点想在苏联也搞一搞船舶出口的。 当然他知道-口吃不成胖子,按市场规律建造出口VLCC这样的巨无霸苏联还没学握相关的基础条件,造点三五万吨的货船试试看?

回去'试试看”的结果是苏联建造三五万吨的货船也无法在国际市场中打开销路。面对欧洲的船舶厂商,要达到平等市场竞争下取胜,苏联造的货船大概得按出场价的五折甚至四折出货才能卖出去。

况且造船厂还偷偷告诉叶格罗夫,如果要出口,在建造货船的时候还得再额外花费一些人力物力成本, 提高建造品质,实际造价可能要比原先估计的出场价再上浮20%。

这出口补贴也贴得太夸张了,国家计委无法同意。最终只能是"象征性地给巨量补贴出口了一艘17000吨货船给挪威,算是刷了“苏联成功向西方国家出口商船”的成就。

“你们的"1+0.5'模式对建造成本的影响太大了,对船台的利用率极高,船舶建造工人团队的人力使用率高,而且工作量均匀。苏联要学握这种模式还要很多年。”

叶格罗夫对造船厂的生产管理念念不忘。

柴树潘:“1+0.5模式其实是基于订单的。我们的造船厂订单已经排到了1980年,三年多以后,因此不得不如此紧密地安排建造流程。建造流程一紧起来, 1+0. 5就很容易想到,而且确实能够削减

15%左右的建造成本。

叶格罗夫:“你们建造-艘VLCC的利润率大约是多少?

柴树潘:“一般般吧,也就是有钱赚而已。”

叶格罗夫:””

这数据可不能随便说出去,船厂拿订单大多数时候得靠竞标呢。

叶格罗夫、柴树潘在2号大坞的坞底,眼前是刚刚成型的一艘28万吨VLCC的屁股。

叶格罗夫还记得七年前他来中国考察的时候看到的也是一艘VLCC的屁股。 只不过,那时候看到的屁股有两个螺旋桨、两个尾舵,这次看到的VLCC则只有一一个螺旋桨、 -个尾舵。

“超大型低速船用柴油机,“柴树潘说,“中国率先把这种柴油机达到了实用化。大概在1973到1974年, 我们的VLCC设计逐渐转型,原先采用蒸汽轮机,还用的两台,现在只装-台柴油机就够,因此

结构也就改成了单螺旋桨。这样便宜。”

叶格罗夫:“一艘总重30多万吨的巨型船舶,只靠-套主机和螵旋桨驱动,说实话我到现在还是很担心它的安全风险。”

柴树潘: "VLCC的动力系统当然要很高的可靠性。无故障工作时间得很长,而且随着技术改进还得不断延长,500天、 700天、 甚至1000天。此外考虑到一部分故障是可以在海上由船员使用随船配件

紧急修理的,只考虑无法就地修复的故障,那么平均得航行2200天才能遇到次,也就是连续航行6年多,或者运营8年多。

“实际上,可靠性到了这个程度的时候,VLCC甚至8年都不一定会遇到一件这样的事,因为无法就地修复的故障,在出事之前总会有一些预兆的。”

“如果真遇到了在海上无法修复的故障呢?那也不过如此。VLCC不是军舰更不是核潜艇,它在海上抛锚了,船员自己无法修复?打个卫星电话呗,请距离最近的商业救援公司派个拖船来就行了。拖船

租用费、靠港误工费修理费加起来也没多少钱,总比每一艘VLCC的造价都多花5%, 并且比在船的全寿命期每一天都要拖着一 大坨沉重的动力系统航行, 还忍受着比别家的VLCC更高的运行油耗划算。”

叶格罗夫:“考虑建造成本的时候,你们甚至把商业救援公司,不,全球各地的海上救援服务网络也考虑在内了?”

柴树潘:“是的,这个世界的经济是一个整体, 全球全的海上贸易和海上航运也是一一个整体,我们不能脱离整体去考虑船的设计。”

“全球的海上贸易是一个整体.. .”

叶格罗夫咂巴嘴,琢磨这句话的意思。

.

距离叶格罗夫、柴树潘两人700米,江南造船厂1号船坞。

1号船坞和2号船坞尺寸一样,也是500米长。不过1号船坞在未来三年都不会采用1+0.5的模式建造VLCC了。

因为他造的就不是VLCC,而是ULCC。VLCC叫巨型油轮,LC大概叫...超巨型油轮吧。

全厂438米,载重58.8万吨,自重8.5万吨,所以500米的1号船坞-次就只能建造1艘,再也摆不下半拉子第二艘了。

此时此刻,这艘ULCC海上鲲鹏"号的主人,香港船王董浩云就在现场,笑容可掬地同江南造船厂的董事长握手寒暄。

这几年董浩云在海上航运业赚钱如印钞,于是董船王除了赚钱之外,还想刷一刷各种闲得蛋疼的成就,“世界最长、最大的船“这个成就是一-定要刷的。

1975年,董浩云打听到法国大西洋教堂造船厂正在为壳牌建造- 艘巴蒂鲁斯号ULCC,载重55.5万吨, 他不服,就在各国船厂问询,能不能造一艘比巴 蒂鲁斯级还大的ULCC。

董浩云的要求很简单,必须比巴蒂鲁斯级长,比巴蒂鲁斯级吨位大。

住友重工业株式会社提供了一个方案,说他们两年前给希腊船王建造的一艘41.8万吨ULCC,下水测试的时候发现船体存在震颤问题,希腊船王不要了,拿回订金又从住友拿到了一笔罚款,船丢给住

住友对董浩云说,如果你买下来的话,这船在回坞重改的时候给从中间切开,插入-个几十米、新增载重十几万吨的舱段,这样的加长版可以达到载重56~57万吨,全长更是可观,会有458米,超过

巴蒂鲁斯级的414米。

这确实可以搞出一艘世界最大的船,但董浩云还是有点怀疑这种切开、加长的方式会不会有问题。这时候江南造船厂找上来,提供了-个全新设计的58.8万吨ULCC方案。

上海的方案虽然比住友的半成品再加长的方案贵-点,但是运营费用比加长方案便宜,因为这种新设计的船型水下航行阻力小,船也比加长方案更耐用。

再考虑到江南造船厂是中国的造船厂,董浩云就在去年做出了决定,和江南造船厂签订合同。

由于新设计的船还有设计研制费用打进去,订一艘不如干脆订2艘,所以董浩云签署的是订造2+2艘的合同。2艘确定,2艘意向。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0 09:38 , Processed in 0.067657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