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两会代表的公文包穿越了更新至第六卷 - 第 517 页

“我们最终的目标是:在21世纪到来之前,把人类送上火星,并安全返回。”

记者们发出了更大声的嗡嗡嗡。

21世纪,好像不是太远哦。现在是1977年7月,还有23年就可以看到了。在座的记者到那时候应该都还健在。

在新闻发言人念完协议的主要内容之后,是三国的航天部门]扛把子出现在现场,临机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

“苏联和中国在空间技术方面早就进行了深度的合作,天宫-3的6个主舱室中有2个是由苏联的质子号运载火箭发射入轨的,因此,苏联方面会有足够的合作经验去做这件事。”

阿法纳西耶夫回答记者的问题。他其实是官员,通用机器制造部的部长,不是航天技术专家(OKB-1 设计局的总师瓦朗坦格卢什科在做手术), 因此只能回答一些简 单的问题。

记者:“钱博士, 请问火星飞船会是什么样子的?有多重?”

钱学森:“我们在这里签罢这个长期合作协议,就是为了能在几年之后画出一张可信的人类载人登陆火星的飞船的图纸来。所以,它长什么样子、有多重,这都要依赖于我们未来的合作。不过在过去

几年,通过天宫-2和天宫-3空间站的发射以及一系列的载人航天测试,我们证明了一件事载人登陆火星,从目前我们所掌握的基本技术而言,是可行的。

记者:“空间站是如何验证以及证明载人登陆火星是可行的?”

钱学森: "在我们只能依靠化学能火箭进行太空航行的技术阶段,从地球到火星所需的时间大致是可以确定的:往返一共需要两年多的时间。因此首先我们需要知道-件事,人类是否可以在微重力环

境下生活2年而且仍然保持身体健康。现在,虽然我们还没有进行真正的2年空间站生活测试,但通过不断延长空间站中航天员的执勤时间以及之后对其身体的检查结果来看,人类是可以长期在太空中生

活的。

记者:“洛夫莱斯博士,美国在载人登陆火星的计划中将扮演什么角色呢?”

洛夫莱斯:“美国将承担50%以上的载荷入轨工作,包括国际空间站工程和将来的载人登陆火星工程。美国还将承担多项关键系统的研制。

钱学森: "在此还必须提及,美国在过去十多年时间里对火星进行了多次无人探测,这些探测结果数据对今天的载人登陆火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它使我们对火星有初步的了解,从而能够制定出有针

对性的太空远征方案。美国的航天系统研制也具有很多独特的技术领先的地方,比如其空间核反应堆就有相当雄厚的技术储备。

着落了。

-- 这是钱学森和洛夫莱斯在上个月会面的时候说好的,现在利用这个新闻发布会的机会,在记者面前说出来了。洛夫莱斯心里暗暗翘起大拇指给了个赞:这样来,SP-100空间反应堆的经费应该有

《中美苏空间技术长期合作协议》签署立刻成了世界各媒体的头条重磅新闻。

这算是在冷战时期难得的三国不互相呲牙,平心静气地搞合作的例子。

当然在航天领域三国一直是以合作为主,比如天宫阿波罗计划和联盟阿波罗计划。但这次三国合作做的事情实在是太大了。

这条新闻引起的反响当然也有。比如印度认为,合作协议中把印度排除在外是一个错误, 印度看来只好自己发射载人登陆火星飞船了。

欧洲也略有些不满。其实这个合作协议并非没有欧洲的戏份,美国将会负责整合欧洲的航天研究机构和企业参与这个大计划,只是欧洲没有资格成为《空间技术长期合作协议》的第四个签约方。--谁让现在的欧洲还是松散的欧共体呢。

在联合国大楼外:还有一一些NGO在举牌子示威,呼吁"技术公有化”。 他们认为,中美苏垄断世界航天技术是对其他国家的“不公平",这会加剧大国对小国、富国对穷国的剥削。因为航天技术是人类的

未来(他们是这么认为的),垄断航天技术会让三国之外的国家“没有未来”。

对这些NGO的示威和呼吁,三国高层都不屑于回应。美国稍微做出了一点动作, 纽约市警察用了两辆消防车和高压水龙头,让联合国大楼前的示威提前“终止“了。

 

 

 

第112章,谁把碳纳米管给提前做出来了?

“我有一个大胆的想法,但是,目前尚不知道这会让飞船增重多少。”

“环状旋转舱制造人工重力。”

在“载人登陆火星预研小组",王瑞祥提出了-一个火星飞船上的分舱设计。

“容纳两到四名航天员在里面,环状旋转舱以一定的速度旋转,产生类似于火星地表的重力加速度,嗯,或者比火星地表大一点点,比如1.1倍火星地表的重力。这样的人工重力可以让航天员适应火星

地表的重力环境,让登陆飞船着陆之后,航天员可以尽快出舱行走。

王德臣:“从地球到火星航行时间要一年,航天员在这样的环状小管子里生活会不会有问题?

王瑞祥:“不, 平时航天员在远征飞船的主舱里生活,现在我们设想的主舱大致等于天宫3上的和平舱+发展舱,那就按这个好了,而人工重力环在这里一-”

王瑞祥继续展示他的设计,是在铅笔状的火星远征飞船外面套着的一个环:

“在远征飞船航行的大部分时间里,航天员生活在主起居舱;即将抵达火星的时候,比如说,提前7天吧,预定要登陆火星的航天员从主起居舱进到人工重力环,此前固定不动的人工重力环就旋转起

来。航天员在里面适应7天,这样再由登陆飞船下去,在火星上着陆的时候,他一落地就能自己走路了。

王德臣:“如果是这样,那就没有必要做成一个环装结构体,太重了。就两个对称的与远征飞船用长杆连接的闷罐子就行,钱总--”

钱学森走进这个研究室,“二王在研究室的小黑板兴致勃勃地讨论问题,见王德臣发现了自己,钱学森说道:“没事,我就路过路看看,你们继续讨论。”

王德臣是北航59届毕业的硕士,钱学森熟悉。-- 那时候北航一年才毕业十多个硕士,59年是他去北航给这十几个人发硕士学位证书的。毕业后王德臣先是到弹道导弹项目组,液体洲际导弹不再研

发新型号后转到运载火箭和航天器设计。

王瑞祥可就年轻了,共和国同龄人,今年28岁。

航天局现在的骨干力量是王德臣这样的40出头的航天专家,三十多岁的、二十多岁的梯队也在跃跃欲试。

像钱学森、梁思礼这个年龄段的,现在已经不冲在第一线了, 只在顶层进行项目总体的把控。

比如现在钱学森做的事情是计算载人登陆火星项目需要向火星发射的物质总质量。

这是关系到这个项目总预算的大事情,关系到为了登陆火星中美苏三国是要当裤子还是连皮带一起当掉, 不是,开玩笑的,载人登陆火星项目肯定是在不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的前提下进行

的,对项目每年投入的资金有-个控制上限。

把10吨的物体加速到第二宇宙速度,飞往火星, 现在来看需要使用一枚700吨的运载火箭 - -你就说贵不贵吧。

这样发射出去的物体抵达火星还只能duang地给火星来-下,砸个大坑。如果想让这个物体成为环绕火星的卫星,那还要装个火箭发动机在飞临火星的时候进行减速,说是10吨的物体,实际有效载

荷就只剩6吨了。

如果不是成为火卫而是在火星上软着陆,有效载荷比更低。

如果不但要在火星上软着陆,还要再从火星上飞起来,有效载荷还要再打5折。

因此,十几年前国家航天局就仔细探讨过在火星地表就地取材“合成燃料的方案。

当时已知的是火星有稀薄的大气,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着陆器不管是核反应堆还是太阳能板,总之默认有充足的能源,那么剩下的问题就是把二氧化碳还原成氧,这就等于75%的返回所需的推进

剂可以在火星就地取材。

1972年,由于中国也朝火星发射了-枚探测器,加上美国把他们火星探测的资料共享了,国家航天局提出了一个更具想象力的方案:

在火星的南极或北极着陆。

新的探测情报证明火星两极的白帽子是15%水冰+85%干冰的混合物,有水、有二氧化碳,何不直接在火星上合成甲烷和液氧?

这样登陆火星的飞船连煤油都不用带了。

“在火星极地着陆?反推火箭会让地表一塌糊涂的。"

CNSA和NASA的专家连线。美方的专家希尔克斯提出了一一个问题:火星极地有干冰、有水,确实可以就地取材,但根据现在观测的数据,火星极地可能是一层几米到十几米的二氧化碳“雪”,再下面

是一个冰层。载人飞船没法在雪窝里着陆。

王永志:“我们在火星极地冰盖的边缘着陆。”

希尔克斯:“怎么定位?”

王永志:“我们有20年时间用各种绕火探测器选择着陆场。-定能找到一-个理想地。点的。

希尔克斯:“在冰盖边缘;地面是坚硬的火星岩或砂砾;附近不远处就有冰层;这就要对火星车的航程有要求了。

王永志:“如果冰层离着陆点1公里,就考虑取冰的火星车能够有1公里往返的能量,2公里就2公里往返。苏联方面表示火星矿车交给他们研制。”

“我看交给澳大利亚研制最好。“希尔克斯嘀咕了一句。

澳大利亚最近推向市场的用于露天铁矿的370吨巨型卡车很火。

王永志:“火星矿车不需要载重370吨,1吨可能都多了,我看-次装载一两百公斤的冰就够。”

火星矿车、远征飞船这些东西在1977年还有点遥远,因此都还只是在图纸上讨论。现在CNSA特别迫切需要研制的是低成本运载入轨工具。

换句话说,就是可重复使用或者部分可重复使用的运载火箭。

现在美国的运载入轨工具当然是可重复使用的--航天飞机。

虽然航天飞机的运行费用贼贵贼贵,但你就说它是不是重复使用的吧。

美国计划建造4架航天飞机,轮番使用,搭建国际空间站,以及如果火星远征飞船是采用近地轨道组装方式,航天飞机也能帮得上忙。

中国现在的运载工具就是长征系列。直径3.4米的长征-4/长4捆, 发射小型卫星的长征-5,直径6.66米的长征-6, 以及准备替代长征-5的新-代轻型火箭长征-7,这些都是一次性使用的火箭。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0 18:39 , Processed in 0.052719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