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两会代表的公文包穿越了更新至第六卷 - 第 533 页

在宪法里写了社会主义的印度不在其中。(8亿印度人口, 太可怕了)

宣称自己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埃塞俄比亚也没在其中。

移民基本上只针对学术和技术人才,高端的学术/技术人才可以直接走直通车通过,差一点没达标的人才可以通过在中国工作年限以及其他的加分项来达到入籍标准。

在中国公布新的入籍政策的时候,人们开始再度审视中国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 主要是苏联与东欧,他们的同岗位的工资水平对比。

从华约几个国家公布的社会年鉴,看起来好像中国人的平均工资并不高。

按照官方汇率,苏东诸国当中,只有阿尔巴尼亚人的平均工资是低于中国、保加利亚的平均工资和中国差不多,其余各国都明显比中国高。比如东德的平均工资是中国的2.15倍,苏联的平均工资是

中国的2.6倍。

如果不用官方汇率,而用平均物价指数来衡量呢? ... 苏联还是高,理论上是中国的1.6倍左右,东德也有1.4倍。但是,在1978年1月, 入籍政策正式实施之后,中国移民局接收到的申请立马爆炸,

苏联本年度4万个名额,收到了31万份申请书,东德6000个名额收到了7万份申请书。

..奇了怪了。

这可能是平均物价指数也不一定准确吧,因为这个物价指数也是合法商店的售价。

在上海蔡司工作的300多名东德专家全员递交了申请书。不只是光学和机械的技术专家,而是所有入职超过5年的职工全都达到了入籍标准。

只是能有多少个通过就不知道了。根据上蔡的消息灵通人士的报告,这次入籍名额和申请名额差别太大,可能要用摇号的方式决定。

东德员工全员申请入籍不是什么大新闻,大新闻是上蔡来自西德的员工也有一批填了 申请表递上去。

“这次不是只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入籍政策吗?克师傅,你填这个干什么?”

在上蔡的餐厅,中国、东德的同事好奇地问餐厅的西点厨子西格弗里德克林斯曼。

“我?啊,我出生在勃兰登堡呀,勃兰登堡不是在东德嘛。

“现在我们收到的入籍申请书,基本都是已经在中国工作了很长时间的外国公民,他们,按照现在的政策,可以说早就已经完全符合入籍条件了。

移民局局长冯益土在国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时间是1月15日。

才1 5天就收到了这么多入籍申请,移民局估计在两个月内还会有更多的申请书投过来:总有些苏联或德国专家下现场的、蹲点驻扎的、工作忙的,所以没空写申请表,或者还有的第一-时间没考 虑好

没下决心的。

“外国专家,尤其是苏联的技术专家,自1950年起就大批来到中国,为中国的工业建设和科技发展做贡献,当时来中国的苏联和东欧专家基本上是由政府派驻的,项目完成之后也绝大部分返回了国内,但也有少数申请继续留在中国并获得了原国家许可。

“我们统计过,这部分专家有900多人。甚至,其中有100多 人,他们来中国的时候年龄就不小了,在中国干到了60岁退休。年纪最大的那个今年已经73岁了。”

陈沄:“他们到了60岁之后,我们有没有给这批专家发退休金?”

冯益土:“有。 原先是按照苏联的退休金标准,后来发现苏联职工的退休金标准很低,我们就按就中国的标准给他们发了。.. .. .50年代由政府派出的技术专家为主,从1960年以后,根据中国与苏东诸

国的协议,自由或者半自由前往中国就职的科学家、技术人员逐渐增多,而政府派出援华专家逐渐减少到最后完全停止了,现在新进入中国工作的外国人,都是个人就职的模式。

“还有一点必须注意,就是去年一年,有7万多苏东各国的公民进入中国谋职,这个数字每年都在增长,以后可能会越来越多,每年6万移民总份额是颇为紧张的。然而,”

“现在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已经在中国工作超过5年的现在这几十万专家,他们如果提出入籍申请,是不是应该给予-一个特殊政策,否则排队排得也太长了。”

陈沄:“你是说,入籍条例应该补充-个规定,并且为这些1973年或者1972年以前就在中国的外国专家给一一个外卡, 数字可能得有.几十万人”

冯益土:“是的。第一年,考虑到过去这么多年陆续到中国参加中国建设的专家数量极大,我们额外地多放名额,从明年起再恢复原本订下来的那个数字。”

 

 

 

第126章,我不管,苏联的火箭就得是最大的

《地面上可以看到天宫空间站吗?在合适的时候肉眼都能看见!》

“近日,一场寒潮席卷 了华北。在气温骤降的同时,强西北风让华北大部分地区上空连续数日万里无云,昼夜能见度均为近几年来的最好水准,特别适合天文观测。

“天文爱好者可以用消费级天文望远镜甚至简易光学镜片组就观察到木星卫星、土星光环、数个可视星系团,并且在佛晓和入夜时有可能看到天宫空间站。

“天宫3空间站是现在人类发射入轨的最大空间结构体,它的总质量已近150吨,全长55米,最大宽度39米,运行在高度约370千米的圆形近地轨道,绕地球- -周约需 1个半小时。”

“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研究院张帆钱告诉记者,在去年底,天宫-3号更新了太阳能发电系统,新增的两块太阳能电池阵列让天宫- 3的反射面积更大,因此现在不仅可以用小型天文望远镜看到天

宫-3,在晴朗的夜空中甚至可以用肉眼看到它。

舱体

“肉眼观察天宫-3空间的最佳时段是日出日落的前后,此时天宫-3空间站能被太阳照射到,反光特别明显。如果用小型天文望远镜对准观察,则能观察到天宫3的舱室细节,比如分辨出天宫-3的各个

“不过, 要想用建议天文观测器材看到天宫3空间站,需要提前查询天宫-3空间站的轨道位置,然后把天文观测器材对准特定的天空区域。此外,天宫-3空间站一个半小时绕地球一周,周因此当它出

现在视野中时,人们能发现它明显在空中移动,因此天文观测器材需要设置手动或者自动跟踪,才能保证长时间持续观察。

.1978年1月底,小年夜之前的两三天,北方地区城里的楼顶、近郊区,经常可见三五个一群、冻得哆哆嗦嗦的精神小伙。虽然他们一个个裹紧大衣和羽绒服,鼻尖耳朵冻得通红,可人真的是精神,

找到一个空旷的地方,扎三脚架摆天文望远镜,有的看表掐时间,有的调整望远镜,其中有的天文爱好者还带了相机,把相机固定在天文望远镜目镜端就能拍到天宫空间站。

哒。

根据报纸上的建议,傍晚和佛晓前是观测天宫空间站的时段,而佛晓又比傍晚好一-天空 更明朗,地面的光污染也少。于是就苦了这些爱好天文或航天的青少年了,要在一天里最冷 的时间段到户外蹦

现在,中国、美苏,以及全世界对航天的兴趣又被提了起来,因为去年中美苏三方的航天合作协议、对外公开的共同宣言,第一-次明确地表示了 下一一个航天的大目标是载人登陆火星。

对于中国人来说,南极洲有空间站了,北极点去过了,珠穆朗玛峰经常上;发射卫星不是事儿,空间站也建起来了;载人登月美国人做过了没意思;所以还真就是载人登陆火星最值得期待。

除此之外,还有一件新闻比较涨热度: 1月21日, 苏联发射的火星探测器"火星8号成功地在火星"阿拉伯台地”软着陆,并发回了-组照片。在照片中火星锈红色的天空和荒凉的地表让这个星球看起来像是地球的某处沙漠戈壁,这更让人增加了对火星的好奇程度。

现在中美苏都朝火星发射过探测器,美国和苏联发射得多,两国各发射了七八枚火星探测器,中国发射了2枚。

这是中国的火星探测进行得较晚,一些粗略的观测项目美苏已经拿到了数据,中国就不必做了。中国的第一枚探测器是绕火卫星, 在1970年发射、1971年抵达, 在反推火箭减速之后泊入火星轨道,

成为一枚火星的极轨卫星。这枚探测器现在仍在工作。

第二枚探测器是火星着陆器,320公斤的着陆器在火星上发回了200多张照片,然后报废。

当苏联公布"火星8号"的照片之后,中国公布了自己的第三枚火星探测器荧火3的发射计划。

荧火-3是

是人类向火星发射的质量最大的物体,比苏联的火星8号以及美国的海盗2号大得多。荧火-3也是无人软着陆,但它的功能的确更多:萤火-3携带一 辆火星车,如果项目成功,这将是人类制造

的机器第一次在火星 表面巡视考察。

不过,萤火3的发射大概要到明年年中。目前已经确定的是萤火-3重5~5.5吨,由轨道器、着陆器、探测车三部分组成,采用长征6重型火箭加远征第三级发射升空,然后经过7~8个月的星际飞行,

在1980年2月抵达火星。

萤火3将会降落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

根据中美苏签署的合作协议,如果萤火-3这次成功了,接下来美国和苏联也会陆续向火星发射几个带探测车的无人探测器,对火星表面进行多点考察。

搞清楚火星地表(现在叫做火星地理)只是载人登陆这个宏伟计划的第一步,接下来的二十年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1977年1月,美国的一个太空计划也取得了突破美国的GPS发射了第一枚实用版定位卫星。加上此前发射的4枚实验版定位卫星,-共在轨5枚。如果这枚实用版的卫星工作正常,美国接下来将会

用5~10年时间,发射24枚定位卫星入轨,组建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

拖到10年也是为了降低整个系统的研制费用。因为中国率先建成了北斗系统(领先5年左右),所以美国在卫星导航这一一块赶进度意义已经不大了,与其这样不如慢慢地发射,节省成本。

北京,航天城。

“在火星计划开始高密度发射大质量的无人飞船或载人飞船的时候,我们得用部分可重复使用的运载火箭发射它,否则打”飞船上天太贵了。”

龙乐豪陈述现在多国火星计划”的最新方案进展。

虽然苏联刚刚有一一个火星探测器软着陆,但载人登陆的“多国火星计划”属于PPT都还没做完的状态。各国都在调整自己的航天计划,从运载火箭到航天器,-整套工具都要做出调整。

钱学森:“单级入轨,我们在造了个原型之后暂时决定冻结了,这不大现实。第一级可重复使用的运载火箭,屠守锷你们小组做的测试好像不太成功?”

屠守锷:“做了4次着陆测试,失败两次,损失三台90吨发动机。这证明了落叶飘式着陆难度太高,如果要让第一级可重复使用 ,火箭的第一级必须是 平稳地匀速地降落到地面的。”

屠守锷的小组做了一个缩微版的可重复使用火箭的第一级。 安装1台长征4号使用的液氧煤油发动机,当然是经过特殊修改的,推力可在40%~105%之间调节,也就是标准推力90吨,最小持续推力36

吨,最大95吨。

问题是- . - -这个缩微火箭第一级的主结构, 加上回收阶段所用的一些燃料,总重只有15吨。

因此这枚缩微的验证火箭在试

式飞时

发动机得启动一会儿、停一会儿,然后再启动。每当发动机启动,火箭的推力比自重大,火箭会有向上的加速度;发动机停机,火箭就自由落体向下掉,两个阶

段交替,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0 11:13 , Processed in 0.045514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