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两会代表的公文包穿越了更新至第六卷 - 第 566 页

看起来是有点儿差距,美国大放水,中国放的是中小水。

既然这样,那就和美国好好谈谈吧。12月30日, 大过年的,美联储主席威廉米勒飞来北京和中国央行、外贸部等部门会谈。

根据小道消息,威廉米勒可能会在明年上半年被卡特任命为财政部长。

威廉米勒搬出一-大堆数据指出,按现在的中美两国货币表现数据,人民币应该升值到1美元兑换3人民币,这样“对于两国贸易才是基本公平的。

李葆华则用另一堆数据表示不同意,中国有中国自己的情况,在当前中国基础建设投资占比很大的情况下,工业设备工业品综合价格指数的权重应该更大,1美元兑换3人民币不可能。

威廉米勒马.上接话说,没关系,你们升到1: 3.5也可以接受。

李葆华说,中国接下来几年会-直采用适量的货币宽松政策,这样在汇率不发生变化的前提下,让中美的货币汇率逐渐回归正常。

威廉米勒也不要面子了,直言美国接下来几年也免不了采用宽松的货币政策,除非中国发钱发得比美国还狠,否则这个汇率不合理的状况还是没得改变。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看来威廉米勒是真得拿-一个结果回去。

央行再与国务院开了个小联席会议,之后对美方的正式回复是:在未来几年美国一直保持较高的通胀率的前提下,人民币会在1980~1981年启动对美的汇率调整,不会早于1980年,但是汇率调整的

时候会切实考虑到中美两国货币的真实数据。

威廉米勒以及他背后的美国还是不希望丢掉自己“世界工厂

的地位。

二战结束后有几年美国的制造业一度占世界的近50%,现在是七十年代末,美国制造业的规模仍旧相当庞大,虽然是在步步下滑,但白宫还是想挽救一下。

现在美国每年生产790万辆汽车,苏联220万辆,中国170万辆。机械产品总产值占世界的38%,化工占32%,这些都是领先中国不少的数据,甚至此时美国原油年产量也达到4.5亿吨。

钢铁产量美国不是世界第一了, 但还是维持年产1亿吨出头的规模。不过中国的半导体/信息产业总产值是超过了美国,且是美国的大约1.5倍。

国务院的会议最后决定还是给一个人民币升值的预期时间表,除了让进出口贸易平衡的考虑之外,还有人民币国际化的考虑。

现在人民币正在从双边的“货币互换"逐渐扩展,试着让人民币开始多边流动。

货币互换对应的还是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甚至经过简单提炼换算之后还能归结到以物易物的本质上。

但如果是多边流动,比如东德向中国出口机械产品得了人民币,他不是把人民币马上在中国购物花掉,而是转到非洲买石油或者咖啡,这样人民币就转到了尼日利亚或者安哥拉手里,尼日利亚再用

这笔人民币从中国购买消费品,这就是三边了。

未来还可以扩展成四边、五边、N边。

多边流动也还算简单的。其实还可以再复杂一- 点,但那就要做更多的铺垫。

在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中,使用人民币(不要求独用人民币,可以兼容)的国家越多,且这些国家中既包含农业/农业特产出口国,也包含工业出口国,这样的币圈环境就越利于人民币使用范围的扩大。

工业出口国当然中国是其中的中流砥柱,但光中国一一个国家不一-定 能解决币圈内所有国家的奇奇怪怪的工业品需求,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同时和东西德搞经贸关系,而且还把日本也拉进一条战壕的原

因,这些国家都是制造业输出国。

币圈内的制造:业输出国如果相互竞争起来了怎么办?现在看来也好办,因为中国在产业链的塔尖有自己的位置。

1979年1月1日,元旦假期这天,上海电子集团发布了新一代计算机芯片: X301中央处理器和SDS101数字处理芯片(DSP)。

同时发布的信息还有上电集团的子公司--神光宣布,1.5微米光刻已经走出实验室小规模实质阶段,进入商业生产。X301和SDS101就是基于1.5微米工艺生产的新- -代芯片。

这个时间线的芯片技术,从X301开始算是进入了“80286时代”。

 

 

 

第154章,百万大学生是加速的底气

从1979年起,中国要逐渐加速了。

将原历史位面1982年才上市的1 5微米芯片在1979年就砸向市场,会导致通用CPU、DSP、 ROM、RAM等等,总之几乎整个半导体行业全都会重新洗牌。

半导体行业洗牌之后天下大乱,这就能给中国迎来机会,在继续坐稳产业塔尖的同时,从塔尖-直延伸到塔基的整个产业链,中国都要多吃两口。

这一切都是在计划中的,因为现在中国有那么大的胃口吃掉它了。

这个计划始于10年前。就是在1969年, 获得第三个公文包之后制定的高等教育打招计划。

1978年,中国大学本专科招生121万人,1960年对应的出生人口是1800万人,也就是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6.67%。

1979年的高等教育招生计划正在确定,预估会达到140万人左右,而1961年对应的出生人口是1880万人,毛入学率7.44%。

1969年的大学招生人数是30.4万人,高等教育入学率1.5%。当时确定高等教育扩招计划,教育部和国务院认为能在1979年达到6%的入学率,主席坚持要求增加一一个百分点。现在看来,7%这个槛也

跨过去了。

四倍数量的大学生能极大地增强国企和民企的研发能力,还能让企业能大胆采购更复杂的高技术的机器设备,建立劳动生产率更高的生产方式,也就是能充分利用投资。

1969年的时候中央担心的就是贸然把公文包里的技术放出去了,结果以中国的小身板吃不下这些技术红利,便宜了外国。

现在,通过十年扩招,人才队伍的扩充以及资本的积累,已经可以很有把握地说,由中国引领的技术革新,最大受益者绝对是中国。

“除了校舍千篇一律,其他都还可以。”

“我是说,这些流水线建造的大学设施都很完全,尤其是理工类专业的实验室和实习场所,不但齐全,而且很先进。”

杨振宁现在在北京城市学院参观考察。

搞理论物理的前沿研究的老杨怎么会去北京城市学院?这个学校对位的是美国的“社区大学”啊。

其实很简单,就是清华和中科大呆的时间太长了,他想看想看普通-点的大学。

北京城市学院是以前的北京工人夜校,现在改成了全日制的普通大学。由于以前的夜校有四个比较集中的校区,因此现在北京城市学院也有4个校区,招生规模很大,1978级学生招了5000人, 其中

本科3000、专科2000。

至于原来的工人夜校的职能,现在交给电视大学,当然北京城市学院也还担负着给这些电视大学的学生考试提供考场的职责。

这四个校区地理上被分隔开来了,但好在四个校区都在地铁站附近,所以各分校区之间的交通也不至于很困难。

像北京城市学院这样的, 过去10年的高等教育扩张计划中新建、改建、扩建的大学有一个极其有趣的现象:无论位于什么省市,不管是东南沿海还是西北内陆,东北还是岭南,校园里都会看到几乎

一模一样的教学楼或宿舍楼。

因为这就是住建部发布的“统- -模板” ,提供了几套设计图给全国共享。所以这些大学里,尤其是宿舍楼,- 栋一栋盖得不能说一 -模一样,只能说是千篇一-律。

“杨院士,您这次真是..光临寒舍,给我们大一的学生客串讲大学物理,城市学院的学生可能做梦都没想过会有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给他们上课。

校长陪同杨振宁在校园里散步。

杨振宁:“我在我安徽老家也给那儿的一-所普通大学上过一节课。北京安徽两个地方给我的共同感受就是,在中国这些很普通'的大学,学生其实都很聪明。你们说自己对位的是美国的社区大学,其实

美国社区大学的学生,生源是不如我们的普通本科的。

校长:“这应该是,大学入学率的差别吧? "

杨振宁:“确实是这样。美国的大学毛入学率已经过40%了,也就是说他们的青年有40%会上大学。社区大学垫底,收的大概是排名30~40%那个区间的学生。我们中国的大学现在入学率7%不到,你

们自称是垫底的大学,但其实收的也是同龄人当中最优秀的5~7%这个区间的学生,这可不是普通的生源,其实还是算掐苗子了。

校长:“国家的高等教育还会一直发展,而且发展速度要走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前头。过几年入学率就要达到10%了,以后20%、30%, 咱们国家今后的高等教育肯定是要赶上美国的水平的。不知道那

时候像我们大学、还有北京联合大学这样的兜底大学,生源会不会也有所下滑。

才质量更高。

杨振宁:“这也不一-定。 虽然到那时候生源区间是跌落了,但我希望那时候我们的中学教育能够有更高的教学质量。如果中学送出来的学生比现在更优秀,那么就会整体上使得国家教育系统输出的人

加利福尼亚州,圣克拉拉。

英特尔总部,戈登摩尔和罗伯特诺伊斯在办公室全程看完了中国上电集团的新品发布会。

“罗伯特,你估计一下,如果是我们设计一-块集成14万晶体管的芯片,它的性能会有X301那么好吗?”

戈登:摩尔问。

罗伯特诺伊斯:“中国的宣传片并没有给出量化的数据,只有小电影,各种小电影... .. 14万晶体管,我觉得我们的实验室就有这样的设计图。8086CPU的下一 -代产品,应该有5到6个方案,集成数从8

万到20万不等。戈登,这一切的关键在于中国拿出的是1.5微米工艺的产品,而我们还在3或者2. 5微米这个档次。

戈登摩尔沉默。因为还拿不到1.5微米的光刻机,所以英特尔在8086之后的下一代CPU还处于设计人员画图纸的阶段。

他们几人从仙童半导体叛逃出来成立英特尔,此时的英特尔公司并不是什么巨无霸公司,年利润几百万美元的样子,而且是内存颗粒、处理器都做。

作为半导体专家、英特尔总裁,戈登摩尔也意识到了1.5微米工艺才是这次中国爆炸性宣传的关键。可英特尔不做光刻机,它只使用光刻机。

思考再三,戈登摩尔决定找找美国半导体的上游企业探听一下情报。他先给老老东家贝尔实验室打了电话,贝尔实验室告诉他,现在贝尔实验室确实在用1.5微米光刻工艺生产芯片,但是,但是--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1 01:58 , Processed in 0.052365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