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两会代表的公文包穿越了更新至第六卷 - 第 72 页

  “一五我们规划的国营纺织厂一共是要新建68个,这是按照我们预期的棉花产量增幅来制定的。但是……从1951年6月到1953年3月,新成立的民营纺织企业已经达到了70个。”

  “不过现在上海、广东两个地方,无论是国营纺织厂还是民营纺织厂,已经逐渐习惯采用这样一种生产模式,那就是从国外进口棉花,然后在我们这里加工制造,然后又卖到国外市场,概括来说,主要就是两头在外的经济模式,一头是原材料在国外,另一头是市场也在国外。”

  1951和1952年负责发行债券的中央华南分局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卓炯,现在已是中央财经委的经济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他简单明了地把现在这种经济模式称之为“两头在外”。

  两次发行的债券,有45%左右被用到纺织工业方面,其中又有70%左右用于国企的新厂设备进口或是技术改造,但有30%左右的外汇份额是给民营企业,建厂或扩产的企业可以申请使用。新建纺织厂稍微慢一点,但旧厂做技术改造的企业在1952年下半年就陆续完成,现在正轰隆隆全力开工。美国人发现的香港与广东、上海之间贸易超级繁忙,主要就是这个原因。

  1952年底,中国的纺纱能力为240万锭,如果加上在建工厂已经达到了330万锭,6.1万台织机。除了棉纺和棉织业,此时在建的还有6个印染厂、3个毛纺厂、7个麻纺厂、4个丝绸厂和3个化纤厂、2个纺织机械厂。

  现在中国的出口总额当中,制造业只占40%多,制造业中又过半数是纺织品,在出口商品类别中,单纺织品这一项大约占了出口总额的25%。

  出口的利润率不太高,7%。但贵在数量多,而且上涨势头良好。

  卓炯总结出“两头在外”的纺织业经营模式后,陈沄一方面是觉得以后出口发展起来,外汇算是有着落了,但另一方面又感觉现在出口的窗口太少,中国对西方还是80%的封闭度。

  除此之外,还有“出口型通胀”或者“出口型CPI上涨”的压力。

  如果出口额1亿元,进口1亿元,那国内的商品-货币总额是平衡的。如果出口赚了1亿美元,没有进口,这1亿美元长期持有成了外汇储备,那国内商品少了,这是现在所说的输出型通胀,不过这个概念被50年代的财经委自己起了个名字“出口型通胀”。

  如果出口1亿进口1亿,那还要看进口的是什么。如果进口9400万元的消费品,600万美元的机器设备之类生产资料,国内消费市场价格是基本平衡的(按利润率7%计算)。但现在当然不可能那么多消费品,实际上现在的中国根本就不怎么进口消费品。于是发给纺织工人的工资,工人用工资总要买东西,所消费的商品就只能在国内“匀”出来。用通胀的角度衡量,进口出口的商品等价,没有发生通胀,但居民消费品价格(CPI)上涨了。

  按照现在重积累的经济模式,陈沄估计,这种因出口引发的CPI上涨恐怕会维持比较长一段时间。而且,如果未来对西方的出口增长较快,CPI上涨的效应会比1953年还明显一点。

  但纺织品这样的“低端”工业出口也好过卖大米板栗花生。两头在外的经济模式就连国内的棉花产量限制也不存在了,只要国际市场还有发展空间,扩大再生产就可以一直持续下去。而低利润的“低端”出口至少也能挣到外汇,当低端工业出口挣到的外汇足够国内建设发展的需求时,相应地就可以减少农产品的出口。于是,虽然国家还是舍不得进口大宗的消费品,但国内的消费品(尤其是农副消费品)出口减少了,压力相对来说也降低了。

  ……

  1953年5月,第一届“中国进出口商品展示交易会”在广州举办。这个由广东省委想出来的促进出口交易的点子,现在范围从“广东”扩展到“中国”,并且内涵最后也确定为“进出口商品展示交易”。

  (广东省自办的出口贸易商品展示始于1953年,1957年升级为广交会,在本位面)

  广交会的现场充分展示了什么叫做农产品出口国的特色。大厅里乌央乌央的农副产品,大米就有十几种,其中糯米被摆在很显眼的位置:糯米价格高,1斤糯米等于1斤半籼稻米。

  然后就是各种农业特产,酒也在其中。中药区则是各种树皮草根,别说,围着树皮草根看的人还挺多,大多是香港人或者南洋华人。还有瓷器漆器景泰蓝之类的手工艺品。

  仅次于农产品的是纺织品。广东各纺织企业都把自己的纱锭或者布匹展示了出来。此外上海也不甘示弱,在听说广州要举办进出口商品展示会之后,上海的各纺织厂以极快的速度在这里抢占了位置,展示自己的东西。于是在外行眼里,这一片全是千篇一律的纱锭,只有在业内专家眼里,才能看出来这个纱锭和那个纱锭有什么不同,这种布和那种布有什么区别。

  农副产品和纺织品大概占了展品总数的80%。剩下的还有百分之十几是——矿产。

  锡、锰是金属,钨干脆就是矿石。1953年的世界钨矿探明储量有55%在中国,可中国能大规模冶炼钨金属的工厂要到1955年才由苏联援建投产,现在只能卖矿石。

  在最后剩下的一点点展区角落,终于有一些特色的工业制造品了。

  “半导体”

  就一个1.5米宽的柜台,里面坐着一个满脸疲惫的展示员。柜子里有一些小玩意。

  偶尔有一个商人从柜台经过,仔细一看,里面的东西既不能吃也不能穿,商人就走了。

  “这是什么半导体?”

  终于一个新加坡的毛皮商人问了问题。

  “这是基于固态半导体的二极管和三极管,您要看看吗?非常好用!”

  毛皮商人:“哦。”转身走了。

  展示员:……

  “半导体?你是说中国生产的半导体?”

  展示员抬眼看,是个亚洲面孔,但是西装革履头发一丝不苟,可能是个日本人。展示员说道:“这是最新生产的基于固态半导体的二极管和三极管,您要看看吗?”

  亚洲面孔:“嗯,你说的是Transistor?”

  展示员发现面前的这位真的是可以交流的买家,顿时来了精神。

  “对,这就是Transistor,我们把它叫晶体管。威廉·肖克利知道吧?约翰·巴丁知道吧?他们用量子力学证明了固态物质也可以制成半导体元器件,现在中国把它制造出来了,这就是晶体管,先生,当今国际市场上,能够自由出售晶体管用于商用的,只有中国,只有这里,别无他店。您要看看我们的演示吗?”

  亚洲面孔:“嗯啊,是啊,不知道能不能工作呢。”

  展示员启动了之前半天时间培训的内容。他先拿出一支真空管和一支晶体管:“这就是真空管,大,笨重,易碎,故障率高。借着又拿起一枚带三根针的小黄豆:这就是晶体管,你看,它只有这么小,但是却有和真空管完全一样的功能,从不出故障,而且扛摔!”

  展示员左右手同时松开,真空管摔地上碎了,晶体管当然没事。然后展示员把晶体管从地上捡起来,在手里抛来抛去,还把晶体管往墙上用力一摔,反弹回来的晶体管接住,展示员说道:“现在我们看看这个被摔过又被磕过的晶体管能不能工作。”

  插到测试电路上边,展示员还想发表长篇大论,亚洲面孔示意不用:“我懂半导体电路,您直接操作就可。”

  展示员操作,一次通过。

  亚洲面孔:“唔……贝尔实验室说他们拥有了晶体管的专利,可他们既不公布专利,也不销售产品,只有你们愿意出售。我再确认一次,我只要付钱,就可以买下它吗?”

  展示员:“是的,10美元一枚晶体三极管,7美元一枚晶体二极管。先生,别看它比真空管要贵,可这绝对是物超所值的。这么小的半导体器件,这是技术革命的产物。而且光就它的无故障工作时间,就抵得上5枚真空管了,它的价格也不过和5枚真空管差不多。”

  亚洲面孔:“那好,我要签一个采购意向。”

  展示员:“不过有一点小小的问题我需要事先说明。这次展示的晶体三极管和二极管是预售制,您现在还不能马上拿到批量生产的产品,现在是5月6日……在9月1日之前,我们会发货。”

  亚洲面孔:“哦。”

  展示员:“所以,预签合同的时候只需支付20%的订金。”

  亚洲面孔:“我明白了。这样,我要购买10万枚晶体三极管和10万枚晶体二极管。我是”

  展示员:“……好!可以!您是……?”

  亚洲面孔递过来一张名片:

  東京通信工業株式會社

  采购员

  杉木高云

 

第三十章,新世界的大门打开了一半

  其实现在774A厂还没投产,虽然工厂建设已经在中央的特地嘱咐下加速加速再加速了。774A厂正式投产的日期是8月1日,就是这个日期,也是利用原定作为职工宿舍的那一排八旗军营/军眷住房作为临时厂房才能开工的。

  至于职工住哪里?反正774厂的职工没有全部到位,那就挤一挤呗。

  世界第一条晶体管量产线,就在这前清的八旗营头古旧的房屋里面诞生了。

  现在在广交会展示的晶体管不是量产线上下来的,是774A厂的职工组在训练教室里的练手之作。

  练手作品并不代表品质差,只是良品率比较低,挑一挑还是能有足够的数量拿去广交会上展示的。培训生产线员工的过程,就如同李强之前所预计的“有手就行”。的确如此,工人只需要把手头要做的这道工序磨炼磨炼再磨炼,做到完美无缺就行,其他工序所需的手艺他不需要练,科学知识暂时也不需要。

  整个工序中,就那道需要借助显微镜完成装配的工序稍微麻烦一点,但在招募和选择工人的时候都给挑的高小毕业以上的学历,有1/3以上还读过初中,因此显微镜还是能学会的,只是学习的时间稍长一点。

  至于晶体管为什么定价是10美元一个?

  关于定价,北京计算机所真的核算过生产成本。核算方法是包括了物料费用、设备折旧和设备投资成本、人工成本、厂房电力成本等等……最后核算的结果是,如果量产生产线建立,一枚晶体管最终成本是4元左右,出厂价可以设定在5元左右。

  基于这个成本数据,最早的时候,闵乃大提出,咱出口晶体管的价格可以是人民币10元一枚。

  关键时刻,李克农又带来了一个价值百万的关键情报:贝尔实验室授权的晶体管生产厂商与美国空军签署的订购合同,这则合同又与贝尔实验室控股的计算机生产公司有资金交联。这些其实都是半公开发布的消息,被我方情报搜集部门弄到手了。李克农拿着数据分析,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

  美国空军采购的晶体管,一枚可能接近100美元!美国空军的专用计算机,第一批采购20台,合同价3700万美元(含研制费用),也就是170万美元一台!

  李强、闵乃大知道这个数字后直接吓傻,回过神来后迅速把报价单上的¥10改成了$10。

  而且还在广交会上卖出去了,第一笔就是很大的数量。

  ……

  当然,中国量产晶体管不只是为了拿出去卖钱的。现在酒仙桥的培训教室所有职业都开始练手,每天从职工练手的“作业”里能挑出20多个好用的晶体管,李强感觉到现在计算机业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不,是李强本人打开了007连轴转的大门。

  李强再也不打算自己亲身实践每一个晶体管的应用场合了,他、聂荣臻现在都得站在顶层的位置上,催促国内不是太多的电子厂和军队研究所,尽快开展基于新一代半导体器件的产品的研制。

  用之前的话说,他们现在做的工作还是“在每个人的屁股上踹一脚”,只是李强希望在踹完这一脚,给他们个初速度之后,这些人可以自己动起来。

  之前天津和上海都在研制下一代小型步话机,要在小小的步话机里面塞五六个真空管真是难为他们了,现在换成电子管。

  当李强去两个无线电厂考察的时候,吃惊地发现上海宁悄悄地“作弊”了:他们托人悄悄从香港买了一套美军刚刚装备的AN/PRC-6对讲机,正忘我地山寨呢!

  也不知道英国人怎么搞到这种53年1月才下发美军装备的新一代手持对讲机。它比之前我军研仿制的SCR-536小了一圈,只需把AN/PRC-6抄下来,就可以完成李强制定的“体积重量缩小10%”的目标。

  天津无线电厂很实诚,他们自己画图自己设计,在SCR-536/701对讲机的基础上改进瘦身。根据之前李强定的原则,他这个能两头都看的“裁判”不会仔细看两个单位各自设计的图纸或原型机,只知道天津厂研制的这个SCR-536 mini版也完全达到了缩减体积重量的要求。

  现在,作为上游的零部件技术突破,李强把TD-3晶体管的技术手册提供给了他们,之后1954年的全军步话机招标,就等着看好戏吧。

  对讲机使用晶体管只是后者的诸多应用场合之一。最主要的当然就是晶体管计算机啦,李强现在把这个任务全权丢给了北京计算机所,由主任闵乃大自己组建研发团队。

  技术指标李强没有提,因为李强了解闵乃大,他属于那种“具有科学工作者的荣誉感和拼搏习惯”的人,不把工作做到尽善尽美他是不会罢手的。不过即便知道闵乃大的人品,李强还是让正在攒“璞玉二号”的上海计算机中心也开展小型化晶体管计算机的研制。

  收音机,之前在书记处的会议上就已经有了这个念头了,小型收音机的研制同时交给了南京、上海、天津各一家无线电厂。

  军用无线电台/电报,和对讲机差不多同样的任务分派模式。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0 11:52 , Processed in 0.032692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