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两会代表的公文包穿越了更新至第六卷 - 第 94 页

  梁英:“大的是机器,其实磁片并不大,而且,磁片是可以更换的。”

  左凯拍了拍他随身背着的单肩包:“我这里还带了两片磁片。”

  周寿宪:“那就单论磁片的体积重量吧,仍然比磁芯存储器好不到哪里去。”

  左凯:“周博士,我们现在的样品都是我和梁英手工制成的,如果有更好的设备和原料,用机器加工,做得更加精细,磁片上可以存储更多的数据,我估计翻几倍都不成问题。而磁芯存储器,现在4Kbit的已经差不多是人肉眼能分辨的极限了,再做小不太可能,装配工都没法往上装小磁环了。”

  周寿宪陷入思考。

  夏培肃不是研究存储器方向的,不过这时候她也说了一句:“国家统计局和财经委各订了一台计算机,他们对计算机的数据存储容量就比较在意。反正存储器这个东西,存得越多就越好,这是肯定对的。”

  周寿宪:“左凯,你说得对,我都差点把在美国做事的方式给忘了,一个东西不要看它现在如何粗笨不堪,要看它以后的发展前景。夏培肃,我听吴总说,北电还可以再成立几个创新小组,现在的创新小组虽然个个前景都还不错,但就是少了一点。”

  夏培肃:“确实是少了一点,广撒网还是有必要的。”

  周寿宪:“创新小组……但是……左凯同志,你是中专毕业的?”

  左凯:“是,两年制中专,53年毕业的。”

  周寿宪再看向梁英:“你呢?”

  梁英:“中学毕业。……初中。”

  梁英出生于1916年,32年16岁就进厂打工,1938年没厂打工了,打各种零工做小买卖,46年重新进厂。不过算起来他也十几年的工龄了。

  周寿宪:“你们研发小组的学历有些……是有些低。至少应该有个大学生。梁英同志、左凯同志,我在美国留学和工作时也做过计算机存储设备的研究,磁介质存储这个东西,手工打造肯定是不行的,研究深入了之后全是物理和化学,电磁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我估计到最后都得用到量子力学,……二位,你看这样如何?我向北电申请,成立一个计算机存储的创新小组,除了你们二位之外,再招或者调两名或者三名有学术深度的员工,共同组成这个小组,开展磁片存储器的研究。”

  周寿宪的这个提议合情合理中规中矩,梁英点头表示同意,左凯也表示同意,二人说回上海之后准备打包跑路,啊不,打包行李到北京来工作。

  周寿宪把这两位有想法的发明家送到楼下,道别,周寿宪转头回楼里,这时候左凯的眼中却忽然闪出一点点狡猾机灵的光芒。

  周寿宪于是就等。差不多两星期之后,他接到了一个从上海打来的长途电话,拿起电话,是梁英口舌略显笨拙的话音:

  “周……博士,我们回到上海之后,又重新考虑了一下下,其实,你说的学术深度,你不是就很深的学术深度吗,我觉得,你,你加入,我们几个在一起搞磁片存储器,就最合适不过了。”

  周寿宪:“老梁同志,这这,两星期前是你想脱离上电跳到我们这里,怎么一转眼就变成你要把我挖去上电了?”

  电话那边停顿了一下,再出声的时候就变成了左凯的声音:

  “周博士,不是挖去上电,我们想,注册成立一个公司来搞磁片存储器……”

  周寿宪瞪大眼睛。左凯那边还在继续说,他的语速可比梁英快多了,但是其中的内容周寿宪还是能清晰听明白的。但周寿宪越听越感觉不对劲,最后他终于忍不住用喊到破音的音量吼道:

  “我的天呐!!你们在上海……居然拉到了——”

  “风!!!”

  “投!!???”

  ……

  风投,风险投资,这个词周寿宪在美国留学和工作的时候听过,回国之后他还以为会彻底和这个词告别了呢。

  但是现在,魔幻的一幕发生了:回到中国,风投仍然找上门来了。

  现在仍然可以注册民营企业,尤其是少雇工的“小微企业”注册尤其方便。中央最近开始越来越多地说到过渡时期总路线,就包含了对这个的定义。但周寿宪记忆中的新注册民营企业最多的是饭馆,其次是小买卖商店。他听说上海注册的民营企业路子比北京野,但没想到野到这个程度。

  ——不过这个行业,注册民营企业确实是可以的……

  拿定自己创业这个主意的人是左凯,梁英嘛,左凯做通了他姐姐左艳的工作,左艳再说服了他老公梁英,就成了。

  左艳有工作,工厂效益还不错,所以即使梁英辞职出去“浪”,家庭开销应该也不会发生困难。至于左凯,二十四五岁的未婚小伙子,一人吃饱全家不饿。

  再说,他们现在真的拉到了投资,不用自己掏生活费咬牙死扛。这后来被记载为“新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第一次风险投资记录”。

  愿意向他们投资的是吴志逵。

  吴志逵是吴蕴初的儿子。吴蕴初,中国氯碱工业创始人、

 

第一个国产味精厂的创始人、上海天原电化集团创立者,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的“化工大王”

  吴老先生建国后曾任上海市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全国工商联筹备委员,同时还是民主建国会的中央委员。老吴1953年逝世,在逝世前立遗嘱,把他的产业帝国全部交给了国家,只给自己的子女留了少许生活费让他们“不至于穷困潦倒丢我老吴的面子”。

  吴志逵本人是化学硕士、高级工程师,本来其实不需要老爹留生活费。而化工大王所说的“少许”生活费,大概就是……足够吴志逵投资开一个高新技术公司,而且连续烧钱烧一两年都没问题。

 

第六十章,浦西数据存储公司

  左凯这小伙子的动作很快,周寿宪在电话里答应下来去上海入伙公司,这时候左凯申请的专利已经进入核验阶段;周寿宪办好停薪留职和各种手续来到上海,左凯注册的公司已经开张了。

  当然,动作这么快另一个原因是吴志逵的资金到位得也很快。

  公司的始创人员三人:梁英、左凯、周寿宪。协助做事的外围人员还在招聘,办公室和实验、试制场所也租好了。为了节省费用,公司先不买计算机,要用的时候去上电的计算机中心或复旦“蹭机”。

  周寿宪在办公地点的楼前看到了新公司的牌子:

  【浦西数据存储公司】

  除了中文,还带上了英文名的缩写,三个大大的字母:

  PWD

  ……

  “在离开北京之前,我特地做了一圈市场调研,今后中国计算机的发展前景将会超乎很多人的预料。”

  三人小组正式工作的第一天,周寿宪给其余两人讲现在国家政策和北京的计算机市场情况。

  “中央很明确地表示了,电子计算机和数字信息产业是当今世界的前沿科技和前沿工业,要重点扶持和大力发展。中央也下发了通知,说各省份,尤其是经济条件好的沿海发达省份领导应该意识到这一技术发展方向对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性,不要让自己的工作落后。在上海呢,我看上海市政府已经领悟了中央的这个精神,上海市政府采购的计算机就已经有七八台了。”

  左凯:“今后还会更多。正因为上海市政府订购了很多计算机,上电卖出去22台计算机,有三分之一是上海市政府买走了,所以上电集团正在推出适合公务信息处理的计算机,叫做沪升-2300,只有2300个晶体管,特别廉价,但是能帮政府统计和处理数据。”

  周寿宪:“信息处理计算机这条路子很宽。上电看样子要走通用计算机廉价简配化的路子。北电他们是在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通用计算机的高速化,一个是能高速高效率进行某种特定数据处理的计算机,在我看来,用于政府统计和数据处理的简配计算机我们的市场是最大的,因为这种使用方式对计算机的运算速度真的要求不高,但对计算机的数据存储能力要求很高。上电的这个沪升-2300听说特别便宜?”

  左凯:“已经出价格了,才沪升一号的三分之一。不过这个价格不包括打印机。等这种计算机发售,咱们公司都能买一台。”

  周寿宪:“三分之一的卖价就不只上海市政府能买了,别的省市都能买得起,大学和工厂一般也不成问题。我们的机会真的来了。”

  梁英:“周博士,之前我不怎么考虑公司的问题,现在人家投资了钱,所以,我现在也开始琢磨赚钱的事了。”

  周寿宪:“只要咱们早点把磁片存储器鼓捣出来,这以后就是稳定的饭票。”

  梁英:“这个是要做,但是我觉得用磁带来存数据也很不错,左凯那天找到了美国的一个什么消息,他们在用磁带来存数据了,而且周博士,磁带存数据比磁片简单。”

  周寿宪:“那就是说,咱们公司……先做磁带存储器,挣点儿小钱?”

  ……

  其实梁英左凯不完全算是最早发明硬盘的人。在大洋彼岸,IBM——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在1954年12月启动了一个“RAMAC计划”(随机存取、统计和控制),最终产品是1956年9月14日诞生的IBM350磁盘存储器,用在1957年投产的IBM305 RAMAC商用计算机上。从名字就知道IBM305这款计算机的卖点就是有个硬盘。

  很遗憾,IBM350磁盘存储器在本历史位面被浦西数据存储公司抢先了一点点。但是,浦西数据的第一块硬盘并不是随机存取,而是只能顺序存取,因为那时候PWD还未搞定随机存储控制器,当然两个月之后PWD就把随机存储功能给做出来了。

  很多年以后,中美两国专利机构“对账”,发现两个公司的各项专利申请时间都极为接近,有的项中国先,有的项美国先,根本分不出来谁是第一发明人。最终两国知识产权裁定的结果是硬盘技术专利“共有”和“共同发明”。

  这是在专利和法律的角度。如果抛开法律逻辑,大家考虑到此时中美两国之间信息的极度闭塞,一般都公认这两个公司谁也没有抄谁,各自独立发明了硬盘。

  ……

  浦西数据第一天成立的小会上决定先搞个磁带数据机挣点小钱,第二天他们就决定向外汇管理局申请进口一台录音磁带的灌装机拿来研究(改造)。这台灌装机不久之后是由一艘英国货船从日本直送到上海的。

  从1954年下半年起,上海直接与外国通航已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当然,在轮船出长江一直到离岸200海里的这段航程,东海舰队的军舰始终提供保护,头顶上也时不时有海航和空军的飞机飞过。虽然国军军舰已经很久不在长江口出现了,但谁知道他们会不会发疯呢。

  海军和航运部门已经在琢磨,东海舰队来年增添3条高航速的火炮护卫舰之后,是不是中国自己的轮船也可以试着往外跑了,反正国军军舰不敢开过来拦截。

  就在浦西数据的成员等自己的进口设备到来的日子,上海各大报纸的头版纷纷报道了这样的消息:

  《蒋介石匪帮攻击我出海渔民,反人类法西斯行径暴露无遗》

  《我海军紧急出动击退蒋军军舰,获台山海战胜利》

  ——事情是发生在1955年4月底。涉事的两艘渔船都不小,600多吨,铁壳、柴油机,在当时的渔船队中挺高档的。因为捕鱼手气太好停不下来,比渔船大队晚了两天返航。4月28日,两艘浙江渔船正从外海返航,被两艘从基隆开出的国军护航驱逐舰拦住了。

  国军的两艘小DE用76炮朝渔船开火,两艘渔船一边之字形蛇皮走位一边向沿海撤退,但还是有一艘中弹了,进水、减速停航、沉没,船员有1人牺牲1人失踪。

  国军追打渔船,东海舰队舟山基地闻讯紧急出动,一共4艘旧炮舰、海防舰(改名叫护卫舰)开往台山一带,找着了国军的军舰,双方4对2就展开炮战。

  我方4艘军舰有4门76炮和4门100炮,国军2艘军舰有6门76炮。双方从4月29日早上打到天黑,到天黑得什么都看不清了才各自返回。

  战果是我方“疑似”击中了国军军舰2炮,国军军舰打中我方军舰2炮。反正双方受的都是皮肉伤,国军先撤,接着东海舰队的编队也撤,因此报纸上就以“我军击退蒋匪军”的口径报道。

  实际上这场战斗打得很难受。海战持续了整整10个小时,我军发射385枚炮弹、命中2枚,国军打的炮弹也没少多少。

  当然这其中有客观原因:作战当天海域的海况很不好,一开始3~4级浪后来4~5级浪,风也大;国军慑于我方小口径炮比较多,一直在拉开距离不让我方近战,因此双方只能在8~10公里用主炮对轰。至于空军,因为当面浙江的两个主要空军基地都碰上了雷雨,4月29当天都无法起飞战机支援。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1 00:52 , Processed in 0.042830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