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红楼之挽天倾 1-1219 - 第 2869 页

“魏王如何对付?”陈澄捏了捏手目光灼灼说道。

 

“历代太子早立,奋进有为,则皇帝如芒刺背,藏拙守正,则才具不足,安然而接任者……寥寥。”陈泓默然片刻,目中冷色涌动,说道:“而魏王其人,宫内有后妃二人,外有宋氏外戚,与南安郡王联姻,又欲勾连永宁侯,时间一长,圣上为雄主,身子一旦调养过来,必然相疑,而父子疑忌,祸乱自生。”

 

前提是天子身体要再撑个三五年。

 

这就是权力的金字塔非常挤,如果天子觉得自己没有几年好活,那么毫无疑问,就开始考虑立嫡一事。

 

但缓过劲来,一看我还能活个一二十年,那时候就开始压制诸藩,正如先前没有吐血晕厥之前,几个儿子全部被压得动弹不得,东宫都不立,谁冒头就削谁。

 

但对自己的身子骨儿没有信心以后,合格的帝王为了江山社稷所虑,就要考察、培养接班人。

 

齐郡王目中激动之色色涌动,感慨说道:“兄长说的是啊。”

 

真是相见恨晚。

 

大明宫,含元殿,内书房

 

崇平帝坐在红木御案后的椅子上,隔着一方书案,看向齐昆,默然片刻,说道:“杨卿走了?”

 

“回圣上,已经启程归乡。”齐昆拱手应道。

 

崇平帝面色顿了顿,沉吟道:“齐卿,杨卿走后,户部已无人主事,齐卿先前推广盐法新制有功,朕以特旨迁齐卿为户部尚书。”

 

齐昆闻言,面色一顿,拱手说道:“臣领旨。”

 

崇平帝叮嘱道:“户部今年的财税如何?钱粮储备可还殷实?”

 

齐昆道:“回圣上,今年北方先旱后涝,多地粮食歉收,又因中原战事,九边调拨,但幸在河南洛阳太仓方面前后解送京城一百五十万粮食,又得番薯丰收,户部仓场钱粮难得丰殷。”

 

说来,这一切都直接和间接与贾珩有关,不管是敢为人先,查抄河南卫郑二藩,解洛阳太仓粮秣纾解神京危难,抑或是南下治河、巡盐,定盐法新制,收揽盐利税银丰收国库,所过之处,几乎都应着四个字——能臣干吏!

 

所以齐昆当初赞成崇平帝给贾珩封为一等侯,那是心服口服。

 

崇平帝道:“明年诸处还要用银,据子钰估计,恐有大战,钱粮不能短缺了。”

 

现在的确是最好的一年。

 

齐昆道:“圣上,户部堂官还缺着两人,微臣恐一人难支大局。”

 

其实这也是试探,首辅之位去后,天子如何安置他们齐党中人。

 

首辅不敢奢望,那次辅之位……

 

他进内阁时日终究太短,但户部尚书不为次辅,也说不过去罢?

 

崇平帝面色顿了顿,说道:“朕已经为齐卿寻了一位好帮手,齐卿再举荐一位干吏报给朕选定。”

 

巡盐御史林如海已经上京述职,调任户部左侍郎,再让齐昆举荐一人,以便其理事。

 

齐昆没有试探出天子心思,只能拱手称是,心思电转之间,暗暗思忖着举荐何人。

 

原仓场侍郎魏伯阳也在升迁之列,而彭晔尚在河南,就没必要返京,那就提拔户部几个郎中。

 

不值得从地方抚台、藩臬调人。

 

待齐昆告退,崇平帝面如玄水,幽邃目光眺望着远处,继续思量着年后朝局的布置。

 

齐昆掌户部,以林如海辅之,林如海早年是一手简拔,又是贾家姻亲,这样户部就能在来日对虏战事上钱粮无馈。

 

韩癀既为首辅,就不能再为吏部尚书,甚至吏部两位侍郎都要撤换一新,吏部天官如太宗朝故例不再入阁,方收钳制、掣肘之效。

 

既然如此,心头已有了大致的人选。

 

礼部侍郎姚舆,翰林、学道出身,此人虽然迂阔,但并非浙党中人,为人方直刚正,可任吏部天官,不再入阁。

 

至于内阁次辅则由李瓒担任,以酬其坐镇北平,整饬边务年许之功。

 

这样就是内阁首辅韩癀主礼部,内阁次辅李瓒主兵部,阁员齐昆管钱粮,阁员赵默司刑名。

 

可浙党仍旧势大……那时子钰因边事压制东南士人。

 

崇平帝心头盘算着重新平衡朝局,重又回到书案坐定。

 

可以说,如今的天子所想几乎如忠顺郡王陈泓所推演的一般无二,因为这本身就是形势的必然走向。

 

东南士人等了这么久,不放到首辅位置上是不行的,而且唯有放到首辅位置上,将来遇事才好顶雷。

 

(本章完)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0 13:28 , Processed in 0.121180 second(s), 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