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红楼之挽天倾 1-1219 - 第 3113 页

可以说,这是女真与大汉双方骑军的头一次较量,仓促之间,没有太过花里胡哨的战术。

 

双方的骑军来回穿凿之后,陷入厮杀的苦战。

 

如果在后世史书之上,也只会留下轻描淡写的文字:“是日,征虏大将军领四万骑驱至集宁海子,会清军济尔哈朗镶蓝旗、汉军正黄旗,与敌虏接战,击溃清军,歼敌四千,俘三千五百,毙伪清国贝子务达海,济尔哈朗勒残兵蹿逃,由是威震漠南。”

 

而事实上,之后的战果,也大致是这样的历史文字的写照。

 

务达海为庞师立所斩,三千七百镶蓝旗旗丁一战成鬼,而汉军正黄旗自都统刘之源以下,或死或俘。

 

而一直到下午时分,黄昏时分,残阳如血,这场不期而遇的战事终于落幕。

 

济尔哈朗接应了溃散突围的两千骑军,领着四千余众东北方向疯狂溃逃,贾珩派出兵丁掩杀。

 

(本章完)

 

 

------------

 

关于战争

 

我始终认为,文学作品所有对战争场面描写,画关键词,是所有,全部都是对战争的想象,并非真实的战争面貌。

 

如果说现代战争还可以因为影视资料和文字资料做到部分还原,那么对古代战争的描写,基本是拼接,想象。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去看b战的历史影像资料,当时的外国人胶卷拍的,就会发现直奉大战之时,双方的画面是乱糟糟的,如同大型械斗现场,或许在实地调兵部署中显示了一定的流畅逻辑,但在镜头之下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

 

这还是火器时代的战争。

 

那冷兵器时代的军事战争呢?

 

有的作者可能看了几部影视剧,比如大秦帝国,通过一些技巧去呈现貌似壮观的画面,贩卖战争美学,再通过比较燃的台词去丰富人物,塑造英雄气概,就成了一些读者眼中所谓好的战争戏。

 

而有的作者通过查证一些考古资料和舆图文字,给人的画风看起来比较写实。

 

记住,是看起来。

 

但一定要明白,全部,全部是在编。

 

而问题在于,有些读者竟然把其他作品对战争的想象当成真实的战争?

 

我没有参与过明末的几次战争,没在明军中服役,你参与过?还是你推崇的某个作者打过仗?他指挥过一场一千人规模的古代战争?

 

所以,考证文字和考古资料也仅仅是通过想象去还原,后人永远无法窥见真正的战争画面,所有的文学作品,全部都是在……编。

 

而有的人先入为主,把其他人编的内容,当成了战争唯一的模版公式,并言之凿凿的认为,这就是真实的战争场面。

 

我反正没打过古代的仗,从小到大群架都没打过,写得文字全部是我的想象。

 

两个字概括,编的。

 

我也没觉得我编的像,只是看着那么回事儿就好。

 

而每本作品有每本作品的基调,有的书,他的卖点本来就是去想象还原很壮观宏大的战争场面,他就靠这个吸引读者的,他不下大力气能行吗?

 

为此他做了大量功课,搜集了大量资料,看了很多大场面的影视作品,但抱歉,这些资料除考古资料外,其实也有一部分是编的,以讹传讹,道听途说。

 

就说历史区,什么三成就崩溃的理论,能适用于所有战争场景吗?有统计数据支撑吗?

 

也不知道谁第一個开始这么写的,成为了部分读者和作者眼里的金科玉律。

 

那有没有忽略了战争中某个战役,乃至某个场景中的具体因素呢?比如将领的个人魅力,士兵的待遇体系和荣誉建设?军功田名宅的秦军,和六国军队都是三成崩溃?

 

难道打仗的士兵还被设定了程序,到伤亡三成就崩溃?

 

还有个评论说战前,战马喂豆料,鸡蛋,你又是从哪看的家之言?

 

那在某种情况下,没有豆料和鸡蛋怎么办?不打仗了?

 

所以,现实情况都是复杂的,千变万化的。

 

因为这本书的卖点不是去事无巨细地填充战争细节,所以我功课做得也不多,这个我是承认的。

 

这是我对作品基调和卖点的综合把握,就是够用就好,剩下的让读者想象,因为我认为,在目前有限的时间内,这方面的过多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

 

书的主要卖点本来也不是这个。

 

而且,它归根到底,还是编的,无非编的时候看着更像了一些罢了。

 

不过,我也是有追求的,我也在尽力去找资料,尽量在有限的时间内去编的再更像一些。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5-29 15:20 , Processed in 0.125603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