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革命使徒1958 完本 蓝烬 - 第 105 页

  确证了可靠性以后,使用大型机系统对于帝国化工这样的大型企业的好处,简直是太大了——全公司的重要数据,都可以迁移到大型机系统,并进行安全备份,这自然比以往强了无数倍,过去一个项目或一项技术,留下的纸质文件,简直是堆积如山,尤其是图纸,更是难以长期保存。

  用纸质保存,不仅成本过高,查阅不便,而且时间长了,损毁总是无可避免。

  过去的“落后”,相对于使用大型机简直是天壤之别,利用计算机,可以建立一套在电脑内的检索系统,所有输入的资料就可以方便地查阅和检索,有错误也不怕,电脑里面修改也是很方便的。

  当然最重要的是安全,但整个系统的存储不断地进行备份,大型机本来就不容易出问题,就算出了问题,将备份的数据重新导入就行了,安全性自然远胜纸质。

  这种西方大型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企业的历史性大趋势,给了美金会很大的启发——如果提前占据"”信息安全和”信息系统管理"的高峰,那么反过来,就可以通过电脑信息系统,获得大量的西方科技情报。

  这种与电脑信息系统相关的情报,可能的来源包括3个方面:第.是大型机的供应商:主要是IBM,赵安民知道未来80%的西方大型企业信息,都存储在各自的大型机系统中;第二是信息安全服务商,他们向这些西方大型工事,提供信息安全服务,帮助他们守卫信息长城;第三是这些大型企业的信息安全部门,他们自然需要一些专业的"安全专家,来防护自身的电脑系统。

  如果是电脑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例如在1980年以后,通过电脑科技获取西方关键科技,基本上是天方夜谈,根本不可能的。

  但机会就出现在这个大型机刚刚开始普及的时代,这个年代各大公司的防范意识薄弱,黑客还没有开始肆虐,所谓的“信息安全',更多考虑的是技术上的可靠性一不要让数据丢失和紊乱,而不是考虑对抗外来的数据窃取。

  从1从963年初开始,在美组织的3大部分之一的行动部门“灯塔组"之下,一个专门的电脑科技情报部门”谛听"应运而生了,它产生的一开始,就变成了灯塔组的最重要情报项目,到了1964年,已有超过2000名感召同志工作在这个领域,而其中-些以商业间谍组织掩护的非感召被发展的间谍人员,也有大几千人,整个谛听组织人员高达近万,无疑是全球现在最大的“商业情报组织”。

  当然,为了避免风险,谛听其实是"分布式布局”的,在全国分成了近千个问谍小组,分散渗透不同的西方企业和研究部门。

  “谛听”这个名字,来自于中国神话,它是后土(地藏菩萨)经案下伏着的通灵神曾。

  谛听集群兽之像于一身,有虎头、独角、犬耳、龙身:狮尾、麒麟足,它可以通过听,来辨认世间万物,尤其善于听人的心。

  在名著《西游记》中有述说谛听辨别真假美猴王的故事。

  不过谛听只是内部的称呼,在外部,这个商业间谋组织有多个代号,包括赫尔墨斯"和“阿波罗"这样的希腊神话人物,赫尔墨斯嘛,它是商业之神,而阿波罗是希腊神话中的千里眼。

  无论如何,那些非感召的发展雇员,都以为他们是在为一个大型商业间谍组织工作。

  谛听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围绕着IBM大型机S/360来设计的,因为这是西方历史上最成功的大型机,西方大型企业在一段时间内,大约80%以上的关键数据,都在这种机器上,所以攻破或者掌控S/360,就意味着有一定的可能性,获取各种西方企业高度保密的科技等技术资料,甚至一些最机密的资料。

  谛听围绕着S/360的布局,主要包括4个方面:一、打入BM的S/360研制部门,尤其是围绕着IBM在整个领域最重要的“首席科学家”吉恩阿姆达尔来进行"人力布局”,在他的推荐下,最关键的一些感召同志,由于有着足够的智商和教育学位,被阿姆达尔推荐到了这个科研"大组"内,甚至包括几名“华裔“科学家。

  这位”IBM大型机之父”阿姆达尔,是生于南达科他州的一个农场小子,布局的时候,他刚刚过了40岁,正是年富力强、雄心勃勃的时代。

  二战时阿姆达尔参与设计最早的电子计算机。

  他一个人就就胜过了IBM阵容强大、声名卓著的设计组,让IBM经理很快登门拜访。

  1952年,30岁的阿姆达尔终于加入了IBM,那时1BM的科学家很多,可他们所取得的成就,还不及他一个零头多。

  所以他也是一个传奇,想象一下,一个十几岁时家中还没用上电的乡村孩子,就像是中国那种最贫困山区的孩子,突然之间成为了那个时代计算机学科中的领导人物。

  深度研究阿姆达尔这个此时对1BM影响巨大的技术领导人,并收买动员了围绕着阿姆达尔的人际关系网,使得一个又一个的感召同志,逐渐加入了他的团队,也是IBM研制大型机的主力团队。

  在未来,这些在IBM受到严格培训,并熟练了大型机开发流程的科学家,有一部分会回到中国的大型机发展。

  但更主要的任务,机以及此前已经推出的大型机的运行系统,从而实现一个最主要的目的,在这些大型机的系统中,留下所谓的后门从而可以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源源不断地获取相关的科技情报。

  二就是建立“著名的"电脑安全信息公司。

  应该说,在这个领域,此时西方根本没有成熟的企业,电脑行业还没有普遍地发展起来,哪里有安全信息公司的生存空间呢?这本身就是个市场空白。

  对于-般的“创业者“而言,这样的创业环境自然是地狱级的,因为很难在短期内盈利嘛,但对于"谛听*来说,这并不困难,就是烧钱嘛,先组织起来再说,在逐渐发展的过程中,强大相关企业的市里的,最终再做到自负盈亏嘛。

  这种亏损性投资,通过美金会,还是承担得起的。

  所以眼见的,就可以形成一种格局——此时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最有名的在“上升成长”的安全信息公司,就只有谛听部署的公司,他们努力向大型企业提供服务,即使成就还不大,但其实那些大型公司需要服务的话,此时的选择并不多,找来找去,最符合他们标准的,就是谛听所属的几家企业。

  三就是选择一些著名的西方科技型大企业,让一些感召同志和商业间谍,以安全信息专家的名义渗透进去,参与这些大企业的安全信息部门组建和管理运行。

  此时的英国帝国化工就是其中之一,美国的通用电气等企业也是重点。

  在这部分,已经使用了上千的感召同志,渗入了近百家的大型企业,甚至人手还不够,最近灯塔组正在申请赵安民要多发展一些感召同志,进一步提高欧美感召同志的总量,来满足这个方面的需求,而赵安民只有“忍痛”再向美欧提供3000个名额,未来海外的感召同志总数,也因此会接近1.7万人左右,而届时的谛听,会超过4000名感召同志。

  四是组织“订货快递”系统,将西方最新的科技讯息(新闻)传到中国后,中国经济调查局通过组织专家(科技情报局)进行研究,提出最重要的技术方向,然后快递系统的人员,规划行动方案,通过在西方大企业的内外人员对电脑系统的掌控,来尽量获取中国需要的科技资料、图纸设计、工艺流程,以及关键数据参数。

  然后安排”快递”,让这些资料尽快通过海外经济情报局CEIB的体系,送回中国,再由经调局和西南特区组织进行科技推广。

  所以这个"订货与快递”的体系,其实是通过灯塔组、CEIB与国内经济调查局三方的合作完成的,而到了国内,则是通过经调局(中央推广)和西南特区(地方推广)两条线进行科技的落地推广和应用,这后一段的“推广应用系统”,其实才是不下于获取科技的重要体系。

  没有这样的体系,即使获取了太量的科技情报。

  也很难实用化。

  冷战期间苏联通过间课获得的西方科技情报少吗?但是除了少数军工应用外,大量的科技情报其实没有什么鸟用,因为苏联僵化的企业体制,产品的落后定型,使得这些科技情报,最终能够发挥巨大作用的,着实不多,对苏联有用的,其实最好是西方的现成设备、生产流水线,而不是科技本身。

  现时空的中国,深知弊端的赵安民,以及李慕青等人,自然要避免这样的弊端。

  鲍勃轻快地走进机房,静静地浏览着.上传的资料目录。

  很快,他的眼睛在一个标题前停了下来,内心开始有点激动。

  这是一份拟除虫菊酯的研究报告,在全球第一次确定了除虫菊的6种有效成分,给出了化学方程式!这意味着,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全面大规模产业开发,已经不存在大的障碍了,无非是实现除虫有效成分的化学工艺的竞争。

  1947年由美国人成功地合成了第一个人工合成的拟除虫菊酯-丙烯菊酯,并于1949年商品化。

  但此前开发的拟除虫菊酯,范围还是相对较窄的,毕竟还没有搞清除虫菊杀虫的全部化学机理。

  但现在开始,这个最大的障碍不存在了,完全可以推测,未来的10年中,各种拟除虫菊酯的农药,将“大行于世”,成为第二代杀虫剂的主流之一。

  毕竟,除虫菊的杀虫效果,远不是上一代的农药可比的,其杀虫效力一般比常用杀虫剂高10~50倍,且速效性好,击倒力强。

  原时空后世有一种溴氰菊酯,每亩用药量仅1/15克左右,是迄今药效最高的杀虫剂之一。

  关键的,是除虫菊素高效安金。

  对人没有毒害,婆可比第一代的农药,例如DDT(敌敌涕)和六六六安全得多了,那些第一代化学农药,基本上都是高毒住,而且高残留,到了六十年代,人们已经开始广泛注意其毒害,正在开始停用这些高毒性的农药。

  此时除虫菊科技的突破,当然是有战略意义的。

  鲍勃的手指在键盘上飞舞,这显然是一篇要纳入“储存”的重点科技情报,他最后敲下了回车键,满意地笑了,知道这份重点科技,很快会被“快递"中国。

 

第102章  三达争锋与钾肥填坑

 

  王耀庆放下了手中的情报,他内心很高兴,科技情报局提供的拟除虫菊酯的科技情报,太重要了,这使得公司对于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研制,可以全面地展开了。

  他是混合制企业先达农药的“总裁”,以他的级别,也不知道这种重要科技的来源,虽然他还是知道来自于海外,不过所有的海外科技情报,都要经过国家科技情报局的“编译”,所以来源都是没有痕迹的,王耀庆此时,也只能猜测,海外的同志们付出了多少代价,才能搞到这样关键性的情报呀。

  这更让他感觉自己肩头的压力。

  中央搜集了此时国内最精华的一批农药研究人员,年龄较大的人员大多数从事教育,而年轻的同志们,则被投入了3家新组建的混合制企业,实际上就是分了3个团队,按照混合制基本法的规定,组建3家竞争性的公司,让他们以研发和市场经营为核心,彼此推进国内农药科技的发展,并在市场经营中壮大自己。

  三家企业,分别是“先达”、“旺达”和“兴达”,被业内称为农药界的“三达”。

  最终的目标好清晰:能够剩下一“达”,做大做好了就行,最多留下两家彼此竞争的企业,而剩下的一家企业最终必然被淘汰和并购。

  实际上,未来中国农药界的竞争并不限于“三达”,而是开放型的,例如某个科学家研发出来了-种有市场价值和先进性的新农药,很容易从国家基金那里获得风险投资,这个科学家组织或参与的团队,完全可以自行创业。

  甚至其它本来与农药无关的企业,也可以“跨界"来发展,例如他们可能收购了-些农药产品和专利科技,于是跨入了这个行业,都有可能。

  当然,“三达”具有充分的“产业先发"的优越性和国家支持的资本投入,而且国家科技情报局还有着源源不断的海外科技支持,优势是非常巨大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还干不好企业,王耀庆都觉得,自己和高管层,都可以上天台了,因为会太丢人了。

  就连市场都是现成的,目前竞争不算激烈,有好的农药,能通过各地农科部门门机构的检测,人民公社肯定欢迎嘛,花点钱解决了大问题,当然是好事情。

  王耀庆这些管理层的压力也是巨大的,农药是个非常复杂的领域,在科研上的压力很大,老实说,此时的最大压力,其实倒不是非常紧张的资金,因为相对更紧张的,是研发和工艺人才。

  当下就连科技路线清楚了,也未必能仿制得出来。

  当下最重要的任务,其实就是对西方主流农药的模仿制造,因为研发只是布局,没有一个三五年,根本没有足够的研发人员,大学本科人员的大规模扩招,都是从1962年底开始的,到现在还不到2年,哪来的那么多科研人员,以前有点基础的,在组建三家“三达”公司中,几乎全被搜罗了,一些人员只不过只有中专或者高中的文化水平,以前对农药一窍不通,也先招进来,让他们努力学习,这都是没办法的事情。

  不能干等人才嘛,尽量先自己培养。

  王耀庆作为一个管理者,他很清楚,有些产业,例如钢铁,国内人才相对丰富一些,所以已经可以在合金领域,进行一些深入的研究,这算是”中国式的科研体系”,开始有能耐建设了。

  可是他们所在的农药领域,真的不行。

  农药基本分为3大类,除草、除虫和除菌。

  从中国农业的重要性来说,除虫剂最重要,其次是除草,最次是除菌。

  其实在美国,除草更重要,有时候甚至比除虫更重要,因为美国缺乏农业上的劳动力,不像是中国,由于农业上的人口多,不得已之下,可以“人工除草”,靠着大量的农业人口,手工把农作物田里的杂草给锄掉,但是美国不行嘛,所以对他们而言,除草剂很重要。

  上一次专家(其实是这个领域的感召同志,知道部分”未来")给他们培训的时候,说起农药发展的三阶段:当下包括美国在内,都正在从第一阶段的有机氯农药转向有机磷农药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还有仿生农药例如上述的拟除虫菊酯)”,这是前两个阶段,我们现在的任务,是争取尽量从第一阶段有机氯农药"跃迁”,少在第一阶段徘徊,实现以有机磷农药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为主的第二阶段。

  理由是不用说的,有机氯农药基本都是高毒性高残留,氯气本来就是毒气原料嘛,少用当然就少污染,用多了,农田都要被糟蹋完了,说不定以后寸草不生,本来也不是啥好玩意。

  当然,2用的时候还得用,因为直接高效嘛,例如1951年国家首次使用飞机喷洒DDT灭蚊,喷洒六六六治蝗,1962年解放军和移民进军老挝的时候,也大量使用了DDT灭蚊,效果都很好。

  但无论如何,这类农药应用于长期的农业生产的话,后患太大了。

  到了有机磷农药阶段,有高毒的,也有低毒的,要比有机氯好多了。

  专家说了一种美国在研的“草甘膦”,是-种高毒强效除草剂,除草的效果好得不得了,其毒性本来会连农作物一起干掉或者导致减产,但是美国佬非常狡猾,他们的公司正在研制"配套的农作物”,以后草甘膦就与他们的种子配套使用,这些种子能够对抗草甘膦的毒性,所以除草非常彻底,而种子不受影响,那样同期使用,肯定高产嘛,收益就高。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1 19:09 , Processed in 0.154248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