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革命使徒1958 完本 蓝烬 - 第 116 页

  “所以如果从科技的角度,我更看重煤机,不,更准确地说,应该是矿山机械的发展,煤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罢了。

  矿山机械和石油机械,可是机械制造领域的两大客户群体,有着巨大的市场规模。

  所以对大型煤矿的投资,某种意义上,也是刺激矿山机械行业发展的一种措施。

  总理重复了一句赵安民刚才言语中的重要信息:“五六年的时间,对煤炭行业投资4亿美元?”

  李慕青接了话:“总理,因为整个计划还没有最终定型,所以我还没有向您汇报。

  美共那里的打算,是从1965年到1970年,6年的时间内,要争取向国内提供工业化资本100亿美元。

  这笔钱,计划要重点投入超过30个重要的产业领域,所以在煤炭上花费4亿美元,已经不算是投资小的产业了。

  总理高兴了起来,哈哈地大笑:“这样的好消息,你现在才告诉我,真是个鬼Y头。

  这样的资本规模,美共确实已经是竭尽全力了,不容易啊,实在要感谢他们。”

  他沉吟了一下:“小李,你们也应该在同步研究国内的配套投资吧。”

  李慕青呵呵地一笑:“正在与程主任扯皮呢....,程主任最近看到我都烦死了,因为我快把他吓死了,老说我不要搞出第二个大跃进来。”

  总理问道:“大致有没有个数字?”

  李慕責回答:“大致是按美共投资的2倍多一点合计,不过是按官价汇率核算的,至少投资人民币600亿元吧,每年平均100亿元,1965年要先投资50亿元。

  基本上,美共投资主要是形成科技导入和关键设备,我们国内的配套,则是人才、交通、普通设备、广房等等方面的投资。

  所以大致1:2的资金比例,应该是比较合理的。”

  “如果能实现这个计划,大致相当于我们在30多个工业的大门类,在6年的时间,投资了300亿美元或者说相当于1000亿人民币,平均每个领域近10亿美元,这足以让我们形成在这些产业上的基础工业能力,具备未来向不断先进的科技产品发展的能力。

  当然投资是不会平均的,例如在电子业上,投资可能要达到30亿美元,它一家就占掉了10%的比例。

  总理听到这些数字,也觉得头晕耳花,太庞大了,不过该投还要投,美共的同志们竭尽全力地解决中国各大产业发展所需的科技来源,这是多么大的优势?当然需要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尽量吸纳他们的“供给”,绝不能因为缺乏资本,而浪费时间!他深吸了一口气:“"等我回京之后,会与程风同志,再就这项投资仔细研究,该投的,我们一定投,但一定不能浪费。

  总理心算了一下,又说道:“按照gDp体系,这样的投资,即使只算我们投资的部分,可能也要达到每年gDp的2.5%上下了,这相当于从我们总体的投资中拿出了很大一块,投资到了这些重点工业产业上。

  程风同志肯定会很谨慎了,这可不是一个轻易的决定。

  小李,尽快把方案拿出来,然后让计委仔细研究和细化,也让各个相关的领导,能够有比较充分的时间,琢磨研究这件事情。

  肯定要花费一定时间的,也会有不少会议,来讨论这件事,你可要做好准备。

  李慕青苦着脸,她早就有心理准备的,到现在没有提交,就是希望在自己的部门,先尽量完善,免得一提出去,很多领导一起挑刺,那她可就烦透了。

  赵安民同情地看着老妈,心想单单这个方案,就是一个小系统工程。

  由于”美共"需要的很多保密性,又不能让计委等专业部门来做这件事。

  可不是要把她烦透了吗?老妈喜欢干的,可不是这样的事情,但现在又没有第二个人能顶替她,虽然具体的细节,主要是感召同志组成的团队在执行,可是所有面对领导人们的解释、阐述和答疑,尤其是争取资金,都需要老妈亲自上阵。

  他无良地想着,幸好在这件事上他也帮不了老妈什么,要不然老妈肯定还要抓他的包,他就是提要求的嘛,而且自己也很忙,这两三个月,几乎都没有回到北京去上学。

  等到回去的时候,肯定要被导师们狠狠地驾一顿了。

  他瞄了一眼,总理还在陷入沉思中。

  他知道总理等人关于“美共"的信息肯定是滞后的,由于保密和“去来源"的需求,除了主席以外,其它人得到消息,总要晚一步甚至晚几步。

  管不了那么多的,他自嘲地想着,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吧,他想着由于中苏关系的短暂改善,刚刚派出到苏联去的钢铁工业代表团,心想不知道他们,能不能给自己带回-些好消息。

  新中国的钢铁工业,需要发展的领域太多了,甚至可以说,到现在六十年代的中期,仍然非常薄弱,需要"补课”的地方多了去了。

  新中国现时空的大规模工业化,开始进入了新的阶段。

 

第113章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杨总工,没想到苏联的钢铁技术这样落后,他娘的还不一定比得上我们国家呢,二战后都20年了,基本上技术用的还是老一套。

  氧气顶吹转炉炼钢、连续铸钢以及带钢连轧这三大革命性技术,居然没有-项在苏联的钢铁产业广泛推广,这样落后的生产线对我们没用啊。

  “中国钢铁工业代表团的青年工程师曹腾,骂骂咧咧地对副团长——莱钢的副总工程师杨忠说道。

  杨忠摇了摇头,语气羡慕地说道:“可是人家有本钱呀,虽然用的都是平炉,而不是我们认为先进的转炉,但是人家用的可是天然气来炼钢,天然气洁净呀,所以他们还是可以连续地提高平炉的生产效率。

  有这样的条件,他们肯定不急于发展转炉的。

  不过这样的条件下他们的生产线,对我们的用途就不大了,我们哪有那么多天然气?只能靠焦煤炼钢,不走转炉路线,可不就是低效率和低质量。

  曹腾鄙夷地说道:“他们也有不少钢厂是用焦煤的!包括最大的MMK!.即使是天然气炼钢,有了氧气顶吹转炉,效率不是可以更高?干嘛要在平炉这种落后的工艺一条路走到底?老毛子就是死心眼!再说连续铸钢以及带钢连轧这两项技术,美国都是上个十年就大规模普及了,苏联到现在,连个影子都没有呢,那么多科学家和工程师,也不知道去研究什么了?”

  杨忠笑着锤了曹腾-拳:“少说两句吧!”

  不过杨忠自己内心也是失望的,国家这两年大力地推动钢铁工业三大革命性技术的落地,从海外也搞来了很多技术资料,每项技术都在国内选择技术能力比较强的钢厂,实验性地建设了生产线,正在积累对这些先进工艺的经验。

  国家期望从1965年开始,能够在全国的钢铁工业中,广泛地推广以三大技术为主体的先进钢铁工业科技,按照国家钢铁研究院的总结,过去以空气底吹转炉和平炉为主的传统炼钢,是第一代钢铁技,而以三大技术为基础的新法炼钢,才是真正的第二代钢铁技术,广泛推广以后,无论是生产效率、钢铁质量、生产成本都多个方面,都可望大幅度地改进。

  由于在大规模生产上还欠缺一些经验,本来期望在苏联这里能得到一些有关三大技术具体实用的技术经验,谁知道人家可干脆了一基本没有,苏联就是在第一代钢铁技术上走到黑了。

  虽然也有少数厂家有实验性的生产线,可看过之后大失所望,还不一定比得上国内现在的水平呢,苏联人明显并不是很重视这些技术嘛。

  这种思路实在是匪夷所思,例如氧气吹顶炼钢的先进性是明摆着的,过去的空气底吹,因为空气中4/'5的气体是氮气,吹炼时,这样多的氮气在炉内穿行而过,白白带走大量的热能,而且有部分氮,会溶解在铁液中,成为恶化低碳钢品质的重要原因。

  在平炉中,氧在用于燃烧燃料之后,过剩的氧,要通过渣层传入钢水,所以反应速率极慢,这也就增加了热损失。

  因此去除渣层,直接把氧气吹入熔池炼钢,就成为许多冶金学家向往的目标,苏联的冶金学家,不可能不知道这样简单的科学道理啊?第二种连铸技术不是什么新鲜玩意,本来大规模的钢铁生产就不可能模铸,但这里说的是第二代的连铸技术,宽板坯连铸机的坯带液芯弯曲技术,苏联有吗?弧形结晶器方坯连铸机,苏联有吗?还有液压驱动的结晶器振动、液压剪切机、中间包加热、渐进弯曲矫直、浸入式水口浇铸、工字梁用异形坯铸机这些典型的第二代连铸技术,似乎苏联人也不重视。

  再说第三种,莱钢自身,已经有了热带钢连轧机组,是按照2架粗轧机,7架精轧机2台地下卷取机构成,生产线的总长度高达450米。

  但现在这套生产线的小毛病还不少,设备不算稳定,杨忠本来指望在苏联能学习到类似生产线的工艺和生产管理等方面的经验,但至少他根本没有看到类似的生产线。

  曹腾还在喃喃不休地吐槽:“我看苏联的钢铁工业,全他娘的都是为军工准备的,他们就没有考虑民用。

  苏联人日常建筑和城市建设,就不使用钢铁吗?一点都不为他们考虑?杨忠回过神来,说道:“我们也不是没有收获,苏联在合金方面的技术积累还是不错的。

  我们这一次买到的镍基铸造高温合金技术,算是弥补了我国的空白,KC6以及整个系列的8种合金钢,可不只是配方,我们从工艺,就可以了解到苏联科学家发展这些合金钢的技术路线,也可以琢磨他们的合金配比思路,这不挺好吗?“有了这些技术,我们很快就能改进歼7发动机涡轮的叶片质量了,寿命、工作温度、零件强度、低循环疲劳强度、抗氧化性这些指些标,都可以提高不少,你知道这对我国航空业的重要性。””更重要的,就是还在谈判中的电渣重熔技术,要是能获得这项技术的资料和采购几台电渣重熔炉,我们这趟可就不虚此行了。

  你是知道这项技术可以说是极端重要的。”

  曹腾不做声了,他当然知道合金钢技术和电渣重熔技术的重要性。

  电渣重熔是把粗钢铸造或锻压成为电极,通过熔渣电阻热,进行二次重熔的精炼工艺(英文简称ESR),航空、航天、电子、原子能等高科技工业的发展,都需要这样经过精炼的钢二-电渣重熔生产的钢锭,其质量和性能都得到了改进,合金钢的低温、室温,以及高温下的塑性和冲击韧性增强,而钢材的使用寿命会延长。

  这是这个时代毫无疑向的顶级高科技,在六十年代中期,美国和苏联刚刚实现了对这项技术的完整学握和推广应用,包括日本、西欧在内,不过都还在追赶,还差得远呢。

  两人都是感召同志;知道到目前为止,美国那面还无法取得这项技术。

  说起来,钢铁这个领域,摩根财团的影响力极大,洛克菲勒财团在这方面基本没有涉足,在美国取得这项技术的难度就比较大,如果能够在苏联获得这项技术,那是最好的结果。

  两人并不知道,在原时空,西欧和日本的电渣重熔技术,可不是来自美国,而是来自苏联一苏联最初在这项科技上是领先的。

  新中国在电渣重熔领域,此时并不算太落后,1958年中央钢铁局(冶金部)的建筑研究院电渣组,就初步摸清了其技术机理,1963年已经自己制造了第一批的三相电渣炉,炼出的合金钢质量不错,用来做成的汽车电渣钢轴承,使其用寿命,是原来的电炉钢的3倍。

  不过此时中国相关方面的技术,肯定是落后于苏联的。

  但自己有了这项科技,虽然还比较粗糙,在争取苏联更先进的技术上,谈判就更有底气。

  他娘的实在不行,不要你们的技术也没关系。

  杨忠所在的莱钢,此时的一个梦想,就是能够造出中国第一台的100吨级三相电渣炉,如果能得到苏联的相关科技,再融合中国此时自己达到的科技程度,这个目标就变得很近了。

  敲门声传来,杨忠打开了客房的门,门口是他们团的陶瓷专家姚希,他就住在隔壁,来叫他们去吃饭的。

  杨忠注意到姚希这位西交大老师的脸上满是喜气,于是问他:“姚老师,有什么高兴的事吗?”

  姚希确实很高兴:“上午与苏联的两位专家沟通了镍基铸造高温合金工艺中涉及陶瓷的部分,受益匪浅。”

  “苏联人在陶瓷坩埚、陶瓷过滤网、壳型和形芯方面的研究确实有独到之处,非常先进。

  尤其是陶瓷坩埚,可以做到在1580度氧化环境中烧结,可溶200炉次以上。

  这一次引进了这样的技术,确实可以大大缩减我们自己的研发进度。

  杨忠笑着拍了拍曹腾:“看到没有,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你不要只盯着你那块的技术方向,我们在其它方面的收获还是不错的。

  午饭之后,这个代表团召开了一个工作会议,谈判代表说明了迄今为止的进展,杨忠关心的电渣重熔科技,果然苏联人最终同意了——在中国人最终支付美元的诱惑下,他们果然同意了转让这项科技工艺资料,还包供33个35吨的三相电渣炉,保证是使用苏联最新科技的那种。

  而因此钢铁代表团的任务就结束了,总共耗费了3000万美元,在当时也是巨资了,这还是除了电渣炉,并没有引进其它生产线或设备的情况下。

  代表团长沈洪,感到既有完成了一些重点引进的喜悦,又有对三大革命性技术引进在苏联落空的遗憾。

  作为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他知道代表团很多同志现在并不清楚的信息一新中国真正的钢铁工业“大跃进"就要真的来了。

  他原来是专管九套大型设备的设计和制造,回国后却要负责4个超级钢铁企业的建设管理了。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1 20:10 , Processed in 0.042801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