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革命使徒1958 完本 蓝烬 - 第 141 页

  当然,很可能也有少数人贪欲过甚,对于那种人,国家始终也是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抱怨也就只能让他们抱怨吧。

  在解放后参加工作的干部,那就不论县处级以上了,全体干部基本上是按照最新的社会保障体系进行保障,与普通群众不同的是,在退休的时候,他们的养老金,会包含一部分政府给予的补贴,补贴也会有统一规范和严格的标准。

  李慕青当时对主席表述的是,这种待遇本身,是不是特权?当然肯定且一定是特权。

  但理想的去除一切特权能做到吗?至少在这个时代做不到,真的想这样做,那就是赫鲁晓夫的下场,他仅仅做了一小部分去特权,就被赶下台了。

  我国就算是比苏联政坛高层的风气,好上午倍百倍,但完全去特权,就会让干部群体产生校天的抵触,说白了,很好的理想,但无法落到实处,干部都是人,是人就有自己的算计,自己的小九九,就有人性的弱点。

  所以从现实出发,我们要摒弃过于理想主义的不现实要求,给予一定的属于可控范围的干部特权,就是一种特殊的激励,让干部体系有了润滑油,反而可以更好地达成我们建设发展的目的。

  完全去特权,只有在不需要行政管理的未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时代,才有可能性。

  主席有点痛苦地接受了李慕青的方案,他并不喜欢这个方案,但他也知道,不进行一些妥协是不行的,不能指望干部们,都是克服了利己主义的真正共产主义者。

  从反官僚到四清运动,这是现时空未来20多年,中国人心目中最深刻的记忆之一,但时光会让人们将一切淡忘。

  中国人再次回忆起这场运动,要等到七十年代那场著名的文化领域的新运动了。

 

第140章  赵伯陵在国家计委

 

  赵伯陵匆匆地走入国家计委大楼,在大楼内”赵主任好!”的问候声不绝于耳。

  又是一天的清早,新的工作开始了。

  在原西南特区撤销后,赵伯陵担任了新的重要职务:国家计委主任。

  他是接任李福春原来兼任的职位,也因为他的上任,导致这个部门变得非常重要,很快被大家认知为新的国家计委,那就是"国民经济的发动机、经济体制的生产机”,很多原来由总理和副总理承担的职责,现在从专业的角度上,转而由计委来直接承担。

  建国初期的计委,第一任是高刚担任的,正因为如此,在"高饶事件”之后,计委遭受重创。

  原时空李福春从1954年起兼任计委主任,居然一直兼任到1975年,整整干了21年。

  而其后几任计委主任,无一例外都是兼任。

  所以在原时空,计委虽然也算重要部门,但显然没有在1993年对计委重新改组以后成立的发改委,有着那种举足轻重的重要性。

  现时空赵伯陵接任计委主任后,在不长的时间内,通过中央对国家计委权责属性的重新确定,使得赵伯陵领导的计委,已经提前堪比原时空发改委的重要性,拥有同等甚至更重要的权力。

  例如李慕青现在,已经没有了原来她的中央专委和工业委员会等方面的职务,这方面的机构和职权,都移交给了新的国家计委。

  她现在的职权,比较明显的,明的是财政工作,作为中央财经小组副组长,是程风的助手;不太显眼的是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助理,分管中央经济调查局,其实在高层这个职位的影响力更大;完全隐秘的,则是负贵海外的情报战线,分管CSIB。

  所以她的工作已经够繁杂的了,赵伯陵进京后,可让她松了一口大气,工业和产业相关的工作,她完全移交给了赵伯陵。

  这主要是因为感召同志体系和美国情报和经济体系的高度机密性,使得工作的移交只能是感召同志内部体系。

  即使信任其它的同志,在当下也是无法转交的。

  赵伯陵这一次担任国家计委主任,属于重要的晋升,虽然级别仍然是正部,但担任计委主任这个职位,从当下的国家管理体系来说,他已经成为韶其国家主席和总理在经济领域最重要的助手之一,甚至是国家主要的经济操盘手。

  赵伯陵走进了自己的办公室,秘书第一时间已经提前泡好了茶,他看了一下手表,离开会议开始还有十几分钟的时间。

  他很喜欢这样的碎片时间,因为可以忙中偷闲一下。

  秘书泡茶的温度恰恰好,提前准备的嘛,不是那么的烫。

  赵伯陵喝了一口茶,思绪发散,不由得就念叨起了儿子,小安民在海外不知道适应不适用,真是让人挂念呀。

  他和李慕青本来计划是完成三胎的,他其实是个很喜欢孩子的人。

  不过现在怎么可能呢?李慕青担负着那么多国家最重要的职责,哪里有怀孕生娃的时间?真的要是那样,玩笑可就开大了。

  或许只能是赵安民个儿子了吧,他摇了摇头,他自己37岁了,李慕青只小他一岁,也36了,这可是高龄产妇,生养已经不安全了,可能只好放弃了。

  而且两人生娃,本身也不是那么顺利,有了赵安民以后,在1956年那几年,两人都想至少再要一个,可那么久的时间,李慕青也没能再次怀上,现在也就只能如此了。

  虽然有点遗憾,但赵伯陵也并不太看重,他和李慕青从事着伟大的事业,个人生活和家庭因此有些缺憾,也是正常的。

  他的思绪转到了接下来的会议上,这一次会议很重要,或许普通的人们不会太重视,但实际上可以说是“伟大的奠基”,必然将深度地影响未来大多数中国人的生活,以及国民经济的面貌。

  “主任,会议要开始了。”秘书敲门提醒他。

  他站了起来,拿上写了几页纸的讲稿要点,走向不远的会议厅。

  赵伯陵走到台上的时候,热烈的掌声响起来,这是计委的内部会议,对于"老大”的态度,自然是热烈的。

  他走上前台的时候,有些计委干部,尤其是一些资深的干部,注视他的目光是复杂的,他这个计委主任,也不能说让计委的所有人都服气。

  当然,还是尊敬和崇敬的目光占了大多数,尤其是对很多青年干部而言,赵伯陵就是偶像,以37岁之龄担任国家重要部门的正部级领导,除了他那个同样传奇的妻子李慕青以外,在建国之后根本没有先例,两人可谓创造了历史。

  而且責年干部们,很少觉得赵伯陵是所谓的“火箭干部”,他每个职务的任职时间短没错,可你得看看人家做出来的事情呀,一个缔造了现在全国推广的经济主流模式——西南特区模式的干部,担任计委主任不是很正常的吗?赵伯陵回京后,妻子李慕青都夸他变帅了,虽然有几分调侃他的味道,毕竟还是那张脸,又没有变成另一个人。

  但古话说得好,居移气养移体——地位和环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奉养可以改变人的体质,人是随着地位待遇的变化而变化的。

  长期位居高位,处置重要的国事,担负大任久了,自然磨炼出不同一般人的气质——属于赵伯陵自己的风华。

  所以赵伯陵往那一站,还是很"有范”的,随着他讲话的开始,会场迅速地安静了下来,而他所讲的内容,也是大出干部们所料,让他们不由得越听越认真,很多人仔细地做起了笔记。

  赵伯陵的讲话,是建议国家城市居住和商业的模式,此时的主流是仿照苏联的“小区制”,而赵伯陵试图推动的,则是在欧美以及日本这些资本主义国家流行的“街区制”。

  这个提议完全出乎计委干部们的意料,似乎是个小问题?但随着赵伯陵的讲述,他们才发现,原来其中的学问真的是很深的。

  中国人对于小区制,已经是习惯了,宽马路、大院子、大商场嘛。

  这年头,部委、军队和央企,都是这一套,建个大院,把什么都安置在大院内,甚至包括幼)L园和小学等,能自己解决的,都在大院内。

  而上行下效,一直到地方城市,甚至到县城镇区,也都是如此。

  所以计委干部们刚刚听赵伯陵说的时候,没觉得这样的小区制有什么不好啊,摆明了小区制安全性高,可以避免不相干的人进出,而且外面是宽马路,交通便利嘛。

  但随着赵伯陵逐一解释小区制的缺陷,计委干部们开始发现了自己根本未能思考的角度:一、气派的"宽马路”必然会带来"疏路网”,路网的密度太低,自然就形成诸多的交通问题,大家都上班的时候,大马路上空空荡荡没有人,大家都下班的时候,车水马龙甚至可能拥堵,尤其是那种宽马路的交叉口。

  赵伯陵对青年干部强调说,现在中国包括首都的车都少,这个问题不显著,但你们只要注意一下其它国家的历史经验,就知道未来路堵是必然的,把现在北京的车增加100倍的规模,怎么可能不堵?二、对于这种"梳路网”,公交是非常受限的,你坐个公交车到站了,真的到家还要走半天,公交不可能深入小区吧?赵伯陵直接指出了,在目前国内,-平方公里的城区,可能只有十几个路口,而在欧美的一些主要城市,每平方公里甚至可能有超过120个路口。

  三、说白了,小区制下,城市易于发展宽阔的主干道,但却缺乏分流交通的“毛细血管”,直接割裂了整个城市的路网,行车只有绕来绕去,才能达到目的地。

  当然,赵伯陵也说明了小区制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城市很容易被建设得整齐和宏大,封闭式小区的安全性,肯定也超过了街区制,甚至在战争时更适合巷战,组织性和封闭性当然对战争有利。

  所以综合来看,小区制与街区制,各有优缺点,但赵伯陵为什么想用街区制替代小区制呢?因为商业和就业的潜力。

  一般来说,小区制长长的围墙,会导致只有小区门口附近的几家小店能生存,要不然就只能在大院内单独解决商业,小区周边是冷冷清清的。

  但街区制不-样啊,开放的街区,需要建筑非常多的“毛细血管”一样的道路,所以路边的城市服务丰富。

  居民从楼.上下来,可能门口就是车水马龙,有公交车和出租车经过,楼下商铺也很多,充满了市井气和人间烟火气。

  赵伯陵举了目本东京的例子,他向干部们介绍,据说同样的一平方公方里,东京的商业、文化、体育设施,是北京的上百倍,北京的宽马路,就算在马路边设立了商铺,也只能做半边马路的生意,因为就算是横跨马路,都太麻烦了。

  所以东京繁荣的街区经济,是北京可以想象的吗?造成巨大差距的原因,除了日本的经济发展水平,目前还远远领先我国以外,对于城市空间环境的不同设置,才是造成这种巨大区别的根本原因。

  说到这里的时候,赵伯陵的演讲,已经让干部们非常震惊了,原来如此!没想到简单地模仿苏联,居然有那么大的毛病,不过想想也是,苏联那些大城市,有什么街区商业呢?他们根本就没有考虑过繁荣商业吧?所以赵伯陵的总结是:小区制是不完整的规划,就像是一个人,难道只要主脉血管,不要毛细血管,可以活得好吗?肯定血管不够嘛,一旦“运动”,就必然造成血流阻塞,因为只有主脉,是来不及供血的,供血还需要极为丰富的毛细血管,来共同输送。

  赵伯陵给了一些数据,例如日本的东京、横滨和大阪3座著名城市,每平方公里的路网,高达18公里以上,美欧发达国家则也在13公里以上。

  而我国现在北京、上海的数据,大约只有3~4公里,即使相对美欧,差距也在4倍以上。

  而且更关键的是,如果具体在人居的街区,对比小区的话,路网的差距很可能在10倍以上。

  街区制的最大弱点,就是既然要修那么多的毛细血管路,当然初期的投资成本就比价高,新中国建国以来不得不"省钱第一”,选择小区制也是可以理解的,而且小区制符合中国人的旧毛病——非得高墙大院、深居简出不可,每个家庭居住的地方如果不是封闭的,如果没有围墙,似乎就不安全、不是好房子,好像如果治安不好,靠着小区那围墙,就能保证家庭安全似的。

  赵伯陵指出,-方面,形势正在变化,去掉高投资成本这个因素,那么街区制在商业和就业上的优势,简直是“炫目”的。

  简单地举个例子,本来是一个5000人的封闭小区,有约1000户家庭。

  如果用街区制来打造这个地域,那么最简单的方法,是建设横竖各4条毛细血管路,切出23个方格(包括边缘),每个方格大约有40~50户人家,围绕着每个方格,是临街底商和小的交通路。

  街区制多了这8条路,理论上就可以多上百家商铺,而交通的通行能力,至少也要翻倍不止,这8条毛细血管路也可以疏通不少交通的流量的。

  这样的话,下楼就可以吃饭、逛街、休闲、买东西,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这些“极近商业”,甚至可以在离家100米的半径内完成,这种生活的便利性和人间烟火气,哪里是冰冷的庞大小区,可以比的呢?赵伯陵笑着说自己就宁可选择这种街区制的房子,可惜由于职务问题,国家不会允许。

  干部们都笑了起来,即使我们的治安非常好,街区制安全性终究是有限的,国家肯定不会允许赵伯陵这样的高级干部这样居住。

  赵伯陵最后给了一个简单的估算,等到中国有14亿人口的时候,城市人口假设是9亿人,用大商场为主的商业,或许可以提供超过10亿平米的商业面积-_国际商业面积的平均水平,据说是人均1.2平米左右。

  但如果这个10亿平米商业中的80%即8亿平米,替换成了这种真正的街区商业,那么相关的就业人口至少可以翻番,例如商业的从业人员如果大多数在大商场,或许需要500万人,而街区制的话,就能够满足至少1000万人的就业,这是非常可观的增量就业。

  而且街区制易于形成商业繁盛的格局——如果在附近易于消费,其实比起只有到大商场消费,每月每年下来,商业消费的总金额肯定会增加——消费很方便,本身就是一种增进消费的有利和重要的因素。

  而就业增加、商业繁盛,最后税收也会增加,最终弥补当年对于街区制毛细血管路的投资增量。

  新中国建国时资金资源匮乏,但现在已经是1966年,建国17年了,一定的物质条件已经具备,为什么计委不可以推行街区制?今天投资是大了些,但可以避免以后不得不再改嘛。

  赵伯陵当然知道,原时空到了赵安民穿越前,很多城市的新建设,开始转向了街区制一大家都想发展商业嘛,于是看到小区制越来越头疼,但大格局已成,哪里还容易改呢?台下骚动起来,赵伯陵的演讲,已经说服了多数的计委干部。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5-29 16:26 , Processed in 0.035046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