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革命使徒1958 完本 蓝烬 - 第 142 页

  他们突然发现,赵伯陵今天的讲话,很可能已经奠定了未来中国商业城市的格局和面貌。

  赵伯陵的威信,也是通过这样一桩桩的具体工作,开始逐步地在国家计委建立起来。

 

第141章  房子要小到抵御权力的侵占

 

  赵伯陵对街区制的讲话,只是这场会议的上半场,他更想确立基础的项目,则是新中国的房地产行业。

  明摆着,随着私有经济的起步,以及城市的快速发展,城镇化的号角已经响起,而城市的住宅缺口却是越来越大,如何解决?赵伯陵想推行一套'廉居房+组屋+商品房+公社组屋"的房地产体系对于原时空的人而言,这些房地产的词汇大致都不算陌生,但重要的从来不是名字,而是实质的内容。

  赵伯陵提出的体系,第一个“廉居房”的定位,就让计委们大大吃惊。

  此时有些地方的筒子楼,小的有50多平方,大的有70多平方,基本上在城市居民中,已经下意识地已经形成了概念——要有60平方左右的两室,才算是一个家。

  但是赵伯陵指出,这是城市居民此时“改善房”的定位,城市居民原来在城市内,不管居住条件怎样,看过了别人的“富贵”,当然也想自己家里能够住大房子。

  而从国家纪委和地方政府的角度,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欲望和需求,当然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但是要平衡,我们现在的国力还有限,不可能一步到位。

  我们考虑这个问题,要把那些大企业自建房排除在外,他们主要是自主决策的,而且相对"有钱”,所以建房自然会朝向这个时代“理想的目标"——60平米左右去努力。

  我们必须考虑的,是城市快速扩大,人口增加、农民进城带来的社会需求。

  从这个角度看,房子的数量是最重要的,要能追得上需求的速度。

  房子的质量也是重要的,否则不能安居,这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营盘必须是铁打的,也就是要有好的质量。

  唯有单位面积是不重要的,我们为的是满足居住的基本需求,而不是提供享受生活的住宅,后者需要他们自己去努力。

  因此赵伯陵建议,廉居房的主力面积,设定在28~33平方,最高不得超过35平方大。

  这几个数字-出,台下一时议论纷纷,惊讶的人很多,为什么要造这样小?按理说,面积缩小一半,成本也不可能缩小一半嘛,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样的房子,相对面积翻番房子的成本,可能也要达到6成左右,从最终获得的面积来说,似乎有些不划算啊?有同志当即向赵伯陵提了这个问题,被赵伯陵反问:“那我们造别墅最划算。

  不是吗?得到的面积资金比率,肯定是最大的嘛,但这样能住几个人?我们的主要目标是满足更多的人居,不能偏离这个目标。”台下的声音才没有了。

  赵伯陵继续说明,要把面积控制得如此小,就是为了实现"廉居"两字,如果房子面积大,条件好,恐怕各地都不免出现一种情况——当地复杂交错的人脉关系,会导致很多廉居房被“关系户”占据,这些关系户本来可以去购买组屋甚至商品房,但偏偏就要占这个便宜,因为廉居房的条件也还不错,但他们花的钱就少得太多了。

  所以从根本上就不能给机会,廉居就是廉居,如果看不上28~33平米这样狭窄的居所,那就放弃吧。

  这样的居所,本来就是为底层人民准备的,对于有些人,或许以后有本事去买“改善房”,但对于很多家庭而言,有可能要住一辈子。

  1966年的时候,大多数城市的居住条件不好。

  老实说,例如在上海这样的城市,即使是28~32平米的廉居房,也会被疯抢,多少人在单位弄到个8~10平方的蜗居,不也过了半辈子吗?所以即使是这样的廉居房,最终能弄到手的家庭,也是所谓有力量的",恐怕很难落到真正最困难的底层人民手中,或者是进城的农民手中。

  赵伯陵平静地说到这里的时候,台下一片死寂,干部们的神色凝重,没有人觉得赵伯陵是在夸大其词,计委的干部,可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书生,他们知道赵伯陵说的情况恐怕一定会发生。

  赵伯陵接着说明了他设计的对策:以上海为例,即使是一些廉居房落到了“关系户”的手中,那么他们原来的8平米、10平米的住宅也就会拿出来出租赚钱了,腾笼换鸟,还是可以满足一部分城镇化人口增加的短期需求。

  而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组屋与商品房同样发展,这些人要改善居住条件的时候,出售廉居房就成为必然,嫌弃条件不好了嘛。

  或许在十几二十年后,廉居房就可以名副其实,全部用来保障底层人民的基本居住了。

  从国家的角度,廉居房本身是以租为主的,老实说,如果全部是租赁,其实侵占的情况就会变得较少,因为房子是国家的,搞不到自己的手中嘛。

  但全部是租赁,那么消耗的资金就太大了,至少在近年内,肯定是有愿意买廉居房的就出售,回笼资金后,可以滚动连续开发嘛。

  但是对廉居房的限制条件很多,例如一旦拥有了组屋或商品房,就不再允许继续拥有廉居房,必须强制出售。

  而且廉居房的价格并不是市场化的,而是按照政府的指导价,只能由政府回购,不能在市场上流通,这当然是为了避免炒作房价。

  廉居房需要成立一家"廉居建屋管理局”,来负责建设和运营管理,其房价的决定,应该控制在所有成本的1.3~1.4倍,以后每年的价格上涨,基本上参考国家通膨率来决定。

  在这个模式下,如果不是自己居住,购买廉居房是没有什么回报的。

  廉居建屋管理局负责建设和运营管理,建设资金是专项专用,国家监管的。

  实际上管理局的正常收入就是租赁收入,租赁费中包括40年期的房屋折旧,是用于维修。

  其余水电等常规费用之后,每年核定一个每户的租赁费”作为租赁收入。

  这个租赁费是要受到严格审定的,因为廉居房终究是保障底层人民的。

  现在购买廉居房,要是以后卖不掉,业主也只能交给管理局代租,能够获得的租金,也是核定租赁费的90%而已(10%是管理局服务费)

  赵伯陵的意图是,在每个城市根据城镇化的需求逐渐建设一批这种兜底的廉居房,使之成为城市化过程中的居住过渡阶段"的主要解决手段。

  即使是国家和城市发展得不错,大部分人都不再需要这样的廉居房,其作用也仍然是巨大的,长期的——总有底层人民会需要,除非廉居管理局把这些房子搞得太垃圾,但那就是管理的问题了。

  例如赵伯陵提出的一种具体设想:如果按照街区制,居住区的无数毛细血管路割出形成了无数的小方格,每个方格是一个”居块”,一个居块,就是一个"回"字形的廉居楼,中间的小“口”是天井,最底层是商业和停车(自行车),然后1~4层有4圈廉居房。

  这样的一栋楼,搞个大约100户廉居房,总面积有个4000平方差不多,差不多占地是个35米乘30米的样子。

  这样的“鸽子房”,是不能向天空发展的,否则就是香港那个样子,堆积到20层以上,那就太"密集恐怖"了,,如果搞回字型,那这样搞4~6层就可以了。

  这样的街区型廉居楼,例如在上海,要是能搞个1000万平米,差不多能满足100万户,那么住房紧张的情况就大为缓解了,而这样街区型的100万户居民,自然会为上海提供充沛的商业消费新增能量。

  赵伯陵尤其强调,廉居楼是满足"廉居”,质量必须要好,房型要实用,外观不能太丑,除此之外,肯定是怎么廉价怎么来,不会遵从房地产常规的那一套。

  例如要是商品楼,肯定要讲究南北通透、公摊绿化、中庭景观等等,但把这些要求要是放到廉居房上,那想什么屁吃呢?廉居楼就只遵循一条,实用可靠,其它的都算是扯淡。

  有钱人要是看不上,倒是件好事,本来就是为底层人民准备的,烦的就是有钱人,还要来占便宜。

  说到这里,计委的干部们都明白了,赵主任这是在为房地产范畴中的廉居房“定调子”呀,有些青年干部,未免觉得主任是不是对人性和革命教育太悲观,,但那些相对“老成”一些的干的部,就比较满意赵伯陵的设计了一眼光很长远,深度考虑到了人性贪欲,才是好的策略嘛。

  赵伯陵的策略,城市人居体系从底层人民的需求开始,由低向高攀升,在廉居房以上的两个层次,分别是组屋和商品房。

  正因为如此,国家建筑部所属的人居建设系统,总共是4个房屋建设管理局——廉居建设管理局、组屋建设管理局、房地产建设管理局,还有一个负责农村领域的公社组屋建设管理局。

  组屋实际上是新中国”人居现代化”层次的主要实现手段。

  这种一户一房、控制成本,但又不许多占多用的模式,其实是非常社会主义化的。

  当然,要是从新加坡的角度出发,或许会说这是”中产阶级化”的模式。

  赵伯陵认为,组屋的推行需要缓缓执行,不急于全面推广,原因还是民间不够富裕,而国家的资本也不能在这方面太过耗损,所以肯定是一个逐步放大的过程。

  组屋不同于廉居房的租赁,是以购买为主的,赵伯陵按照毛季时空的套路,提出所有提供组屋建材的国企,以5%的微利模式,扭曲价格,向组屋建管局提供建材,而承担组屋建设工程的建筑企业,也必须是低利。

  总之,是要把组屋的建筑成本降到最低。

  在这样的情况下,建屋局销售组屋,大致的价格,可以是全部成本的15倍左右:这个价格会相当于如果完全市场化地建筑商品房,实际发生的成本——在扭曲价格体制下,商品房的建筑成本,很可能要达到组屋建筑成本的1.5倍甚至更高。

  这样,建屋局从销售中回收建筑成本的本息,而地方政府获得税收和销售差价。

  在赵伯陵的设计中,就是要让组屋的售价,大致相当于商品房的市场化成本,这样构筑组屋与商品房天然的价差台阶,而且人民群众对于组屋售价的接受度就会很高。

  赵伯陵计划丛1967年开始,重要城市可以开始组屋建设,设立组屋建屋局的本意,就是避免各地地方政策的走样和挪用资金。

  在开始的时候,每个城市多少街区化的组屋数量,全部都是计划管理的。

  取得经验后再加速,速度如何判定?就是与银行协商,每年可以动用的借款一组屋一定是一个资本金主要来自银行贷款,等到销售后回笼资金偿还银行本息的商业模式。

  但银行也不能无限借贷,什么"度是最适合的,是需要深入研究和确定的。

  所以本质上,组屋建设与廉居房建设一样,都是”计划经济”味道很浓厚的。

  当然,这样并不是没有好处,因为在未来,廉居房和组屋的建设投放规模,会是一种很重要的经济调节工具,就像是经济一旦速度过慢,就要增加基础设施投资一样,增加廉居房和组屋建设的投资,具有同样的功能。

  _目前主流模式的单位建房,赵伯陵并不反对其继续执行,只要单位有这个能力,不过从产权角度,要么是单位拥有并租赁给员工,要么就是组屋化,要市场流通必须纳入组屋体系。

  在这样的格局下,相当于单位承担了部分组屋局的任务——自己动手完成了。

  提前报备,甚至可以获得组屋局才有的建材优惠价格。

  至于商品房,那完全就是走高端路线的,现在只是在政策上打下底子。

  未来这一块是准备放给私营企业的。

  特点是,有限供地、较高地价、市场成本、高额税收以及超高售价。

  房地产建屋管理局不像其它3个局是自己动手建屋,而主要是管理,其中额度管理就是重要的一环,控制和调节全国各城市供地总量,取得额度的地方政府拍卖地块,私营企业取得地块后建设开发,然后高价销售,回款中支付相应的税款。

  商品房的售价应该是组屋的至少4~5倍起跳,甚至超过10倍也不奇怪。

  赵伯陵这样一表态,台下嗡嗡声大做,干部们都很吃惊,我靠,这样的房子岂不是天价了?赵伯陵笑着表态:确实就是要天价!一方面,这样的商品房开发,地方政府从少量的楼盘中,可以获得丰厚的售地和税费收益,未来可以成为地方城市财政的重要收入来源。

  但如果不加管控,地方政府肯定是无限供地,这个行业早晚会-地鸡毛,所以必须由中央管住,每年地方政府能有几个商品房楼盘都是有数的。

  数量是如何确定的呢?当然就是分析当地城市的富人数量和构成,因为销售对象只能是他们,商品房与老百姓是不相干的。

  另一方面,就是从金融上打造蓄水池,这样的高房价,让私营经济勃兴之后的富人群体,在超越普通消费的边际之后,资本有一个保值增值的出路,即购买商品房,一套100平米的商品房,按1967年价格,可能也应该在10万这样的价格。

  所以对于富人阶层而言,可能最重要的,并非是超越普通群众的居住水平,而是其财富的一种"储蓄模式。

  这样对于国家计委而言,商品房同样是根据国家财政和金融的需求,用来调整社会资金和管理富人阶层财富的一种手段!计委干部们听得目瞪口呆,现时空的六十年代,当然不会有后世这些烂大街的产业知识,赵伯陵说的这些,对于他们而言,太新鲜和独树一帜了,完全是计委原来工作根本还不会涉及的宣区。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5-29 18:50 , Processed in 0.037242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