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革命使徒1958 完本 蓝烬 - 第 151 页

  用大联合的生产方式,每个企业都会领到一个相关部件的攻关生产任务。

  就连车门锁也被相关的厂家拿去研究了。

  这样在1958年搞定了凤凰牌中高级轿车,小规模试不过由于原时空的三年困难时期,一直到1963年,用上海牌的名字,才终于将这种车型搞定,开始量产,到1975年形成年产5000辆的生产能力,一直生产到1991年,总共生产了近8万辆。

  最牛逼的,是上海发动机厂,居然连发动机也仿制成功——2.2L金购680QK直列6缸引擎,最大输出90马力和166Nm,配合-副4速手动变速箱,最高时速可达133km/h,一箱油可以跑500公里,这些数据在那个时代并不算差。

  赵安民他们感召同志的贡献,主要是更新了上海汽车制造厂等一系列工厂的设备,并提供了一些从德国搞到的奔驰220S的工艺技术资料。

  在这样的基础上,国内又自制成功了大型汽压机和锻造机,从而彻底淘汰了手工制作。

  因此本时空上汽厂在1961年就量产”代,而在1966年,开始量产成熟的第二代上海牌轿车。

  在这个年代,高级领导坐红旗车,而“商务轿车”,就主要是上海牌和一汽的东风牌了。

  现时空的二汽,也才刚刚在武汉近郊成立不久。

  赵安民轻轻地叹息了一声,那些年他的“大工业生涯"已经是“俱往矣"了,人生新的阶段开始了。

  他的思绪转到了新的工作上,老实说,他还是有些忐忑不安的,“上辈子”他虽然年轻,可也见识了不少城市基层的人性之恶,虽说理论上此时从干部到群众,都要比原时空他穿越前淳朴得多,但他并不敢掉以轻心。

  当然他也不会妄自菲薄,两世为人,他的心理年龄都已经40多岁了,还真的怕吗?与普通干部不一样,他到基层,可不是为了所谓的"政绩”,或者更准确地说,他追求的政绩,与普通干部是完全不一样的。

  例如要经济发展,他调动一点资本投入新塘镇,那什么样的经济增长成果刷不出来?"但那样有意义吗?他的真正目标,是完善中国基层的体制和制度,对于原时空基层管理的凋零,尤其是乡镇农村,凋零得不像个样子,他此时想来,尤觉得痛心,主席这一代人的心血,在他穿越前,还剩下的,有没有5%?恐怕都很难说。

  虽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农村正常的趋势就是人口减少,但也不该变成那个只有老人,甚至连孩子也逐渐减少的凋零社会,而且那些进城的农民务工,大部分从事的是城市最低端的工作,获得的生活改善,都是不稳定的,等到经济萧条一些的时候,他们的生活不发生困难,那才是怪事呢,而到了那个时候,农村还会成为他们的避风塘吗?本来他可以从县级,选择开始他的生途的。

  但最后他选择的,还是选择从镇级开始,中国有三万四千六百多个镇在数字大时代到来之前,镇一级的存在,是必不可少的,正常的一个县,一般有2000多平万公里,如果去掉了镇级那么就变成了“皇权不下乡”了,彻底失去了对农村底层的控制力,也失去了对农村的服务能力和动员能力——古代的封建王朝,皇权的管理,就是到县级为止农村被彻底交给了所谓的"士绅”,其实就是地主剥削阶级。

  因此失去了基层管理能力的话,还算什么共同富裕共同进步的社会主义呢?中国的一个镇,大约是100平方公里左右,东部省份的镇,因为人口密集,面积一般较小,西部省份的镇,因为人口稀疏,面积一般较大。

  按照古代的说法,他这个镇党委书记兼镇长,就是“百里候”,对几万人的生活和生存负责,这可不是可以忽略的职责。

  赵安民盘算着自己要经营的郭塘镇,这个镇有112平方公里,3.4万人。

  人口已经比最高峰的时候,下降了1万人,被动员去移民了,那个时候有着4.4万人左右。

  简单的计划他是有的,3.4万人中,大约1万人左右构成郭塘镇的镇区,而其余的2.4万人,分成5个公社,郭塘、王家营、谢庄、李湾、曹岗,这5个公社,每个公社已经接近5000人,基本上是毛李时空中“乡寨"的标准并没有预留人口增长的余地,而且对于现成的公社体系,是有很大的调整的,现在可是有足足9个公社。

  这其实也是他父亲赵伯陵在贵州特区时代,就有了的经验,最早的打算是每个公社要预留人口增长的余地,但后来很快发现,由于现时空工业化的速度远超过人口增长的比例,所以农村的人口,至少在最近的年份根本不会增长,而是逐渐因为进城而减少,那么留下余地干嘛?即使未来人口翻番以后,农村的人口也未必会增长。

  另一个方面,赵安民考虑的是“农村分布式城市化”的远景需求:每个公社集中居住发展,未来就是一个五千人的“街区”或者说“社区”,只不过分布式城市的交通距离较远而已。

  郭塘镇的五个农村街区,未来应该定型,变量需要发生在镇区,增量人口,大部分被汤河和其它县城吸收,小部分由镇区吸收,至于公社,人口维持恒量,是最好的选择。

  陪同的县组织部长陈伟梁,提醒他郭塘镇就要到了,他才从思绪中抽离,并且笑着向陈部长道歉,说是思考工作出神了,两人哈哈一笑。

 

第152章  小赵书记不简单

 

  陈伟梁一路上,都在暗暗地观察着赵安民,这是他作为一个组织干部的“职业习惯”,不过即使他是“老组织”,其实也看不透这个年轻人,赵安民知识渊博是肯定的,看上去比较沉稳、说话很有逻辑这些“表面文章”,都很清楚,但再往深里,他老陈就看不透了,或许,人家就是有大背景吧。

  他想了想自己已经过了50的年龄,对比一下赵安民这个17岁的小伙子,不由得摇了摇头。

  郭塘镇的一帮镇领导全员出动,在镇委镇政府门口等着他们。

  赵安民微微一笑,心想操办迎接的,应该是党政办的主任吧,还是很有“官场”水平的一没有谄媚地出镇迎接,也没有清高地只派两个人等待,“火候”恰恰好。

  赵安民在原时空也读过一些官场小说,发现通常会描写一下,如何迎接领导的视察或到任,一般领导总是拒绝,甚至有些领导是讨厌这样做的,但下属一般都是唯恐场面不够,一定要大张旗鼓地迎接。

  其实推测一下下属的心态,很简单,如果领导批评这样的动作,-般不过是批评而已,而要是不大张旗鼓地迎接,说不定就被心胸狭小的领导恨上了,所以嘛,“两相其害取其轻”。

  一位俏丽的越30许的女干部快步走上前,利落地说道:“"陈部长好!赵书记好!我是郭塘镇副镇长兼党政办主任杜梅,郭塘镇的党员干部们,可算把赵书记给盼来了,感谢陈部长对郭塘镇工作的支持!”她一边说着客套话,可内心的惊异,简直是压不住了,好年轻的小赵书记!她也注意到,那个随同赵安民来郭塘镇任职的严天星,一看那架势就是警卫员的范儿,这个人会挂在她管理的党政办中,小赵书记不简单啊。

  实际上何止是她,大部分的镇党委成员都开始觉得小赵书记恐怕不是个简单的人物了。

  杜梅逐一向赵安民介绍郭塘镇的主要领导:人大主席左元深,已经是60多岁的人,曾经担任过郭塘镇的镇长;党委副书记、纪检书记古华;其它3位副镇长范允、王光荣和姜浩,人武部长程超,宣传委员高爱军。

  赵安民与负责民兵的人武部长程超握手的时候,加了一把劲,因为他知道,程超目前是郭塘镇唯一的感召同志,以后他当然也可以在这里发展感召同志,不过他现在可不敢大量地感召,名额终究是有限的,要用在刀刃上。

  一番寒暄过后,大家步入了会场,赵安民新官到任,自然要有一场镇里党员和干部的大会,宣示就任嘛。

  在陈伟梁代表县委县政府,宣布了对赵安民的任命之后,赵安民发表了他的“任职演说”。

  .镇社干部是农村工作的最基层,因此直面着农村社会的矛盾,不能否认,在一些领域形成了紧张的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因为不接触社会的底层,就不知道底层人民生活的艰难与不顺;接触了社会底层,可以发现,农民对于基层干部的态度,坏话多,好话少,这是因为无论是镇一级还是公社一级,都缺乏必要的财力,来向群众提供服务。

  相反,要办很多事情,反而要向群众去收取费用,在本来就贫穷的群众看来,镇社干部要钱还要命,干群关系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好得起来呢?会场变得鸦雀无声,有的人惊讶得张大了嘴,本来他们以为会听到一些套话官话,新官上任表决心嘛。

  结果这个小赵书记,开口就先谈镇社工作的困难,而且一点都不掩饰!..有人说,镇社干部是加重农民负担的主要因素,甚至认为镇社干部没有几个是好的,什么干部素质低,主张减少镇社以及相应干部的数量,来降低农民的负担。

  我说这是胡说八道,没有镇社这一个层级的基层组织,我们党拿什么来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组织群众,推动共同奋斗和共同富裕?“毋庸讳言,镇社干部中,确有少数害群之马,但绝大多数的同志,是兢兢业业、辛辛苦苦地战斗在基层的第一线,风里来雨里去,多少的苦头都只有自己咽下,还要承受被群众抱怨的委屈。

  为什么呢?大家可以注意一个历史现象,镇社干部是最基层的官,从封建王朝到现在,越是基层的官,越是面对群众与体制之间的矛盾,自然也就被抱怨得最多。

  群众每天能看到的,不就是你们吗?他们想要看到县里的领导,可没有那么容易。

  “实际上,镇社干部是宝贵的人才。

  为什么?因为面临的问题都是实际的,每天硬着头皮也要想办法处理。

  所以被锻炼出来的优秀镇社干部往往非常全面,能说、能写、能做事、能处理各种复杂的矛盾、能承受各种压力能临危不惧,是国家需要的万金油哪里都能顶上去!凭良心说,我们国家最优秀的干部队伍之一,就是镇社干部的队伍!我相信,如果我们国家面对危机的时候,能够组织人民、动员人民、与人民同生共死、与国家共存亡的绝大多数干部,一定是镇社干部。”

  暴风雨一般的掌声响起,打断了赵安民的讲话,很多干部开始觉得心里热乎乎的,这个小赵书记,真的懂我们,真的不是普通人!赵安民笑了笑,双手示意,让大家平静下来,他继续说道:.....大家知道,我们镇已经是一个体制改善的试点镇,接下来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要解决问题,我们就要知道问题在哪里。

  ‘新中国建国的时候一穷二白,缺乏资本,所以财权一直是往上收,没办法,落后就要挨打,新中国必须先把工业发展起来,才能够不让帝国主义欺负和侵略我们。

  过去在这样的背景下,镇社一组的财力是极其窘迫的,所以有农民火起来,说我们是收刮政府,只知道找群众收钱,这个骂,我们只能替国家担着,身为共产党员,为国家为社会主义受点委屈,也是正常的。

  “过去除了西南特区外,各级政府间的财力分布,大致是中央财政收入占比49.5%,其余的一半由省、地市、县、镇社四级财政分享,具体份额为:省级财政为10.49%,地市级财政为19.73%,县级财政为11.45%,镇社级财政为8.81%。

  “这就是真正核心的问题。

  我国的人口,还是县级以下的农村最多,差不多占70%,但只有8.81%的财力,以如此微薄的财力负担70%人口的大多数社会责任,怎么可能不捉襟见肘,农村怎么可能发展得好?“所以在这几年国家经济逐步开始发展,财政状况有所改善的情况下,就一直在酝酿彻底的改革,,我们要让农村有生机活力,首先就要有财力。

  "怎么改?我这里可以提前透露一些信息。

  一个是增加镇社级财政到10%,增加1.2个百分点,由地市级和县级各削减0.6%给镇社级。

  “这个看起来不多吧?但关键是还有其它的配套措施。

  在镇社级的财政开支中,教育事业费的比重,全国平均是45.97%,%在某些贫困地区这一比例高达60%~70%,有的地区甚至高达80%。

  教育是国家百年大计,再苦不能苦孩子,我们想得通,但这确实不是长久之计。

  所以中央决定进行改革,文件已经开始下发。

  未来的教育事业费,将由中央、省、地市、县这4级分摊,而镇社级不再承担教育事业费,这意味着镇社级,相当于增加了4.3%的可用财力。

  又是一阵暴风雨般的掌声,有的干部甚至站起来热烈地鼓掌,很多人兴奋得脸涨得通红,这是何等力度的改革?农村要变天"了!一块的负担。

  好不容易又平静下来后,赵安民继续说道:"第一步是教育,未来随着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会把卫生费也从镇社级财政中剥离,或者继续增加镇社级财政的比例,来减轻镇社在医疗卫生这“大家知道,过去镇社级的8.8%财政,去除镇社工作人员、老师、卫生院以及民政定补对象的开支,以及其它不可避免的各项公共开支,真正能够用来发展的资金,有个1.5%~1.8%已经是很不错了,但现在一下子增加了5.5%,包括1.2%的直接增加和4.3%的教育费转移,我们的财政收入比例,将是过去的4倍,这样还做不好工作的话,我们都该打屁股了。

  会场传来大家的哈哈大笑,气氛非常热烈。

  "大家要知道,我们获得的新增财政比例,就是从中央到县级损失的比例,尤其是地市级财政大幅下降了。

  其中地市级财政19.73%的现行比例,会缩减3.5%,降低到16.23%。

  为什么呢?因为中央发现,相对于高比例的财政分成,地市级政府的社会职能却很有限。

  “我国地市级政府的管辖范围,既有城市地区,又有农村地区,但从实际情况看,其管辖的重心则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主要行使中心城市的政府功能,为城市居民提供公共服务,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改建、住宅建设、生活用水等。

  但对于农村地区来说,地市级政府的功能则相对较弱,基本上宏观管理,主要通过县、乡镇来实现对农村地区达到管辖权力。

  “所以中央认为,总不能以后让城市因为有优越的财政能力,建设得花团锦簇,而农村却情况相反,仍然是破烂不堪。

  新中国追求的是共同富裕,这一次的财政调整,就是一个明确的方向。”

  赵安民内心叹息了一声,为了达到这一次调整,李慕青和其它财政口的同志,可是竭尽全力,如果没有主席的支持,这个大改革,根本办不下来,既得利益团体已经是很强大了。

  “建国后我们建立起的体制,很重要的弊端之一,就是上级经济体对于下级经济体,不顾整体利益,只求个体利益的经济集权。

  例如县级权力体的愿望,总是希望加强对镇社的经济控制力,确保镇社政府对县级负责而不是对人民负责。

  倾向于权力上收,包袱下放;农民需要的服务部门不理不睬,向农民收钱的部门得到强化。

  比如在农业上,种子等有利可图的生产经营,都倾向于实现县以上垄断。

  这是完全错误的!会场的干部面面相觑,这个小赵书记,胆子好大,直接在批评全国的县级干部!看得到组织部长陈伟梁也在台上苦笑,他也在被赵安民讲话的大胆而震惊呢。

  "按照中央新的政策,种植业、养殖业的种子、种苗生产经营的利润,都将留在镇社,而不再是被上级权力体垄断,这也是中央发现的弊端,如果镇社改而县不改,那改也白改。”

  会场很多干部,都兴奋得要疯了,原来还有一块利益!这下子,真的是鸟枪换炮了!赵安民谈到的这些“改革"措施,其实多多少少这些年,已经在西南特区局部或者是全局推广,最近经过整理后,开始在全国试点,预计再有1年左右,就会全国普遍推广,一个中国的新农业、新农村、新农民时代要到来了。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5-29 16:31 , Processed in 0.035193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