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革命使徒1958 完本 蓝烬 - 第 155 页

  “第三重结构,自然是党组织,我不赞同无限制扩大党员的政策倾向,我认为党员的数量达到人口比例1%,就已经是非常庞大的数字。

  有人说,党员中要分真正的共产党员,而大多数只要能听党的话、跟党走,也就是算是合格了。

  这是扯淡,共产党员的标准不能下降,本来就有民兵组织作为助手的话,为什么要把不合格的人员也吸收入党呢?我们应该宁缺毋滥。”上述的结构,虽然是就农村来讨论的,但其实城市也差不多,无非是在第一重结构上是多元化的,不像是农村用人民公社统一了。”

  赵安民一直觉得,原时空所谓八九千万的党员,不会就是因为包括民兵组织在内的一系列基层结构,都被打破了之后,一种巩固政体的手段吧?实际上党内已经变成了“统一战线"了,而不再是真正的“同志组织”,他可不喜欢这样的结构。

  希圣深吸了一口气,赵安民说的三个人口比例数字,95%、15%、1%,这可是一篇大文章啊,民本派最新的顶层设计"理论吗?他们认为目前党内成分过于复杂了?有些人不符合党员的标准、达不到党员的要求?赵安民没有注意希圣总书记的联想,他继续说道:“从人口比例上来说,人民就是合作社和民兵组织,而党组织是人民的领导层和代理层,把舵把方向。

  过去的封建时代,人民群众是一盘散沙。

  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时代,最基本的,当然是要把人民组织起来,合作社和民兵组织,是到目前为止最有效的载体工具。

  “我是不建议把合作社改成生产队的,合作社的范畴不止于生产,而合作社毕竟也不是部队。

  初级、中级到高级即人民公社的合作社,3个阶段,本来应该就像是企业的小型、中型和大型,是需要一个发展阶段的。

  我们提前进入人民公社时代,有点拔苗助长了,但也不是没有好处,看怎么用了。

  像是组织眼下这种地方大型工程,人民公社的组织就是最好用的。

  希圣不置可否,他对于合作社的效率一直是有着怀疑的:"所以你在郭塘镇,动作最大的还是在农村,一方面是改变过去的民兵组织,让其具备多个方面的新职责,从党组织直接驱动群众,大致变更为党组织驱动民兵组织,民兵组织再组织群众;另方面就是完善加强合作社为基础的公社管理,我看你在五个公社中,重新对生产合作社和专业合作社做了全新的架构,这种模式,基本上是试图将这些生产和专业合作社,实现现代企业化管理吧?赵安民内心更是佩服,到底人家是总书记,来了郭塘镇才是第二天,已经看穿了他在这里的“施政"路数,或者说是指导思想。

  他回答道:“总书记总结得精辟,只有一个地方可能需要补充,那就是党组织与人民之间,并不是隔了民兵组织,党组织仍然是深入群众的,但民兵组织承担了党组织对群众工作的相当的一大部分,这样可以让党组织成员有限的精力,集中到重点的事务上。

  希圣点点头,他想赵安民的这些试点改革,可以看得出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民本派主张的“集体化基础上的市场化”,社会主义需要市场,但并不需要市场如同资本主义社会那样,是以私人为核心,而且几乎就全部是私人。

  社会主义的市场,或许应该追求以“集体”和”公有”为核心,而在集体和公有之中,利用精妙的企业管理和利益机制,实现市场化的同等效率。

  合作社这样的“集体”,就是民本派在农村经济构思中,最基本的“市场化单位”吧,严格意义上,几十户人家的初级合作社,其实相比私人,同样是脆弱的,力量很有限。

  赵安民他们的路线,则是一方面朝向人民公社发展,使之“变成大企业”,抵御风浪和维护自己利益的能力就会逐渐增强。

  另一方面,就是极大地加重了民兵组织的存在和职责,为合作社的长期发展找了一个靠山和背托,使之具有与地方政府和其它势力平等交易”的基础。

  这一套体系,其实并不复杂,甚至有点"简单粗暴”,相对于城市的结构,对于私营的否定彻底得多。

  民本派允许和鼓励城市私营企业的发展,但在农村,他们的思想要“保守”得多,但不能否认这套体系逻辑上很清晰。

  希圣有点迟疑,再有2年自己就该"执政”了,全党都要看他在一些重要领域的“主导思想”,农村领域当然就是最重要的几个方面,自己是以民本派现在探索出的体系为主呢?还是另起炉灶?但要另起炉灶,也要有典范有例证有说服力呀,否则如何说服党内同志呢?火热的劳动工地旁,旁边的陪同人员都避开了,让一老一少,有点沉默地地站在汤河的旁边,看着这条河流之水,潺潺地向南流去。

 

第156章  一只鸡三条街四张网

 

  “刘书记,郭塘镇的赵书记已经到了。”秘书向河南省委书记刘剑迅请示。

  “好的,请他进来吧。”刘剑迅放下了手中的文件,他心想正好与赵安民探讨一下这份中央文件《关于县域和镇域发展工业建设的原则性指导意见》。

  自从几年前李慕青带着赵安民,因为访问河南而酿成著名的“反极左”事件后,刘剑迅当然不会只把赵安民看成是一个普通人或者是“官二代”,而且以他的信息灵敏度,当然知道这个赵安民,可以说是美共在国内的代言人,能够影响很多中央政策的。

  前一段时间,书记处总书记希圣访问了郭塘镇,作为河南的“地主”,其实刘剑迅早已经去过郭塘几次了,对于郭塘镇的变化非常熟悉,并且在河南全省,开始推广“郭塘模式”、“郭塘经验”。

  其实熟悉他的人,都觉得他这种政治上的转向是比较奇怪的,因为过去的刘剑迅,是一个比较保守而循规守矩的官员,现在这种积极转向民本派的行为,不像他的性格。

  其实这是这些人不太了解刘剑迅,他最重视的,始终是紧跟主席的路线,认为主席的路线就是正确的路线,不过他执政确实相对保守,在一条路线上跑,他一定是最后的几个。

  原时空他也是这样,被主席视为救火队长”"救灾书记”,所以对于后来复起的老干部群体来说,很不讨喜,被视为“极左的同路人,在1978年被调职。

  有趣的是,他是发现了焦裕禄的伯乐,临终的遗言是:“我是个为共产主义奋斗了一生的共产....庶几可谓无愧于心。

  对于这种真正信仰共产主义的人来说,虽然性格固执,但一旦认准了方针政策,就会非常认真地贯彻到底。

  在他接受了主席推动的民本社会主义后,他在行为上,有外人觉得“奇怪”的转变,并不足奇。

  而且李慕青那一次的讲话,实质上是对刘剑迅政治上的巨大支持,要知道在前任吴书记执政河南的时候,河南无疑是极左政治的重灾区——1957年反右,河南正式打右派7.7万余人,占全省干部总数的15%。

  1958年夏进行反“潘(复生)、杨(珏)、王(庭栋)反党集团”斗争,全省抓“小潘复生"20万人之多。

  刘剑迅的拨乱反正并不轻松,李慕青讲话后,让他在这方面的工作,顺利了很多,因此他对李慕青和赵安民都有一种亲切感。

  两人微笑着握手,刘剑迅固然对赵安民不是普通下属的态度,赵安民对他还是很尊敬的——他在河南的试点工作,刘剑迅是他最大的支持者。

  “小赵,这份文件你看过吗?”

  赵安民看了一眼,笑着回答:“书记,我已经看过了,我对这份文件很熟悉的。”他哪里只是看过,他贡献过意见稿,很多章节的定稿,就是根据他的原稿来的。

  刘剑迅在赵安民的面前,没有架子,说得很坦白:"这份文件还是很出我的意料的,中央要求严格控制在县域和镇域的工业发展,将工业生产主要集中在地级市及其周边交通便利和低成本的地域。

  县域和镇域的发展,要集中在基于本地优势农产品和非大工业优势资源的基础上,发展可持续可长远发展的特色产业。

  “这与此前各地的倾向不同,原来河南很多县城,都喊出了工业强县的口号,省国企委的汪主任,就曾经对我诉说,现在各地国企委的负责人,受到地方领导的压力很大。

  他们巴不得让国企委在本地,能够赶紧投资几个规模型的企业,不仅是税收需求,也是政绩需求。

  看样子省委省政府要紧急踩刹车。

  赵安民知道,刘剑迅找他,应该就是想更准确地把握中央文件的精神,他先是微笑着说道:"刘书记,河南有17个地级市,这些还不够发展工业吗?真的要全省大办工业?刘剑迅知道赵安民的意思,他哈哈一笑:“要是17个市都能各自有一两个领域的工业发展起来,我这个省委书记,就可以说阿弥陀佛了,河南可就不得了。

  赵安民继续说道:“书记,其实现实就是这样。

  中央并没有完全否定工业强县,为什么呢?因为有少数地方的县在发展工业上确实是有优势的。

  例如在江苏省的苏州有两个县,一个是昆山,一个是太仓。

  它们有什么优势呢?他们是在上海的边上,可以在工业上为上海服务,作为上海工业外溢的加工区。

  但是这样的县全国有多少呢?3000多个县里,恐怕有个10%已经不得了。

  “现实就是,大多数的县发展非特色工业,或许可以短期拉动县域的发展,但长期而言,几乎是浪费,活不了多少年,没有竞争优势嘛。

  无论是人才、成本、交通、配套,哪里比得上地级市刘剑迅叹息了一声:“是这个道理。

  河南有85个县,哪里都能工业强县呢,你在的汤河,就是一个在这方面没优势的县。”

  赵安民说道:“只有那种在很强的工业城市附近的县,才有工业强县的可行性。

  或者是有大企业在工业城市,可以用郊县作为配套的零部件建工基地或者产业链的一环;或者就是有小巨人企业在郊县,而反过来,利用地级市作为其人才和配套基地。

  看到刘剑迅有点皱眉的样子,赵安民补充说道:“河南的工业,只能是在两条走廊上发展。

  主要是郑洛走廊;郑州到洛阳,沿着公路和铁路这条走廊,可以发展为河南最重要的工业走廊,两市之间的荥阳、上街、巩义、偃师,还有南线的登封和新密,这些县具有工业强县的可行性,因为河南别无选择,工业主要必须集中于人口最稠密、市场最集中、交通最便利、人才最多的这条线上。

  “其次郑许走廊可以作为另一条工业带,即郑州到许昌这条线。

  当然相比郑洛走廊要差得多。

  不过这条线上,也有新郑、长葛、禹州这3个比较适合发展工业的县城。

  大致数下来,处于河南两条工业带,适合发展工业的县域,大致就是10个左右,其它周口、南阳、焦作等大一些的地级市,或许能够再各自拉起一两个工业县,整体看来,能够有20个县左右,可以发展一定的泛工业,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

  其余的60多个县,只能是立足于发展本地的特色产业。

  “河南的工业在全国已经不算弱的,前十名肯定排得进去。

  但也不过如此,全国其它省份,除了除广东、江苏、浙江这几个省,可能因为未来进出口经济的发展,能够突破这个局限以外,其它省份不会好过河南的。

  刘剑迅对”两条工业带这个概括很感兴趣,他暗暗想了一下河南现在工业发展的情况,不由得有点惊奇地发现,确实河南这些年不自觉地就是主要沿着这两条线发展工业,而例如焦作,确实也有孟州和沁阳两个县,相对工业较强一些。

  刘剑迅笑了起来:“你发明的这几个名词我要了,两条工业带,郑洛走廊、郑许走廊,概括得很好,而且一下子就把河南工业发展的基础框架给指明了。

  他又接着说道:“按照你这个思路,汤河县可就是应该以发展特色产业为主啊,这里一直是粮食主产区,是重要的小麦生产基地,本来用来发展工业等其它产业的土地就不够。

  你也是县委常委,和老郭书记商量过汤河县如何发展特色产业吗?还有郭塘镇自身这个镇域,也需要发展特色产业吧?你又是怎么考虑的呢?赵安民说道:“书记不知道注意了没有,我到汤河任职,带的见面礼,就是一个混合制的方便面厂,这个就是我给汤河选的县域特色产业了。”

  刘剑迅恍然大悟,说道:“这个产业,能够满足一个县对特色产业的需求?”他对于方便面产业是知道的。

  赵安民肯定地说道:“完全可以,初步的产能设计是1亿包,按照2毛钱1包的价格销售,那么产值就是2000万元。

  试销成功,就可以扩产到年产量5亿包、10亿包。

  国内有这个规模的市场,而身在国内小麦主产区的腹心地域,汤河在生产端是有很大优势的。

  当然能不能做好这个产业,还要看经营管理层的本事,我在汤河,就是要帮助选择好一个好的经营管理层。

  汤河先把这个特色产业做好,然后再考虑第二产业吧,这个县要是有了两三个成功的特色产业,足以拉动其不断稳定地发展了,毕竟也只有几万人。

  “至于郭塘镇,我们现在已经启动了“郭塘烧鸡”的纵向产业链建设,从玉米和其它饲料所需的农作物养殖开始,到饲料生产,到柴鸡养殖,到烧鸡加工和包装,到河南全省和跨省营销,准备打造这样一条龙的产业链,说起来就是——条纵向的产业链。

  如果一年能卖几十万只烧鸡,收入超百万元,那么也足以拉动这个镇的经济发展了,这样的规模,每个公社的养殖业和养鸡业都可以发展起来,而在镇上,至少可以解决上千人的就业,围绕着一只鸡,其实有不少产业文章可做。

  要是以后能发展到一年卖几百万只鸡,这个特色产业就算发展成功了。

  "初步搞好了一只鸡,再找其它的特色产品,慢慢做到一镇五品甚至是十品的程度,郭塘镇也就可以发展到相当客观的经济水准了。

  我概括了一下,郭塘镇的发展之路,可以用"农业产业化”来形容,实际上就是拉长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业外延增值。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1 11:57 , Processed in 0.031250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