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革命使徒1958 完本 蓝烬 - 第 167 页

  周娟微笑:“这年头十个男干部,至少九个都抽烟。

  书记这样不抽的,可是挺少见的。”

  赵安民苦笑:"我要是抽烟,我妈非要抽死我不可。”他前世其实也抽烟,心情苦闷嘛。

  穿越了之后,就“再也没机会”了。

  周娟抿嘴一笑:“看样子书记的家教很严格呀。

  两人闲聊几句后,周娟开始汇报教育工作。

  湘襄的基础教育是不错的,上百年的人文荟萃之地嘛,现在的一大堆将帅,当年在湘襄上学的,可是不胜枚举。

  诸如东山学校、一中、二中、四中、仁谋学校、陶龛学校、春元中学等,名校众多。

  周娟虽然没来多久,但对于整体基础教育的状况,已经是如数家珍了。

  听完周娟的汇报,赵安民说道:“我找你,是认为湘襄的教育,要有大的动作,现在的教育是不足的。”周娟点点头,打开了笔记本。

  赵安民说道:“湘襄是个大县,本来韶山要独立建县的,但在我的争取下,接下来会全部纳入湘襄县。

  为什么呢?因为新中国发展的未来,县域是肯定要减少的。

  人口越来越多地城镇化,大中型城市人口所占的比例,会不断上升,而大多数县域的人口比例,肯定会下降。

  县域设置过多,未来也不得不取消一些,所以没有必要。

  “这样的话,湘襄现在的人口,就有60多万,如果未来人口增长而不流出湘襄,几十年以后翻个倍,有120万以上也不稀奇。

  但未来肯定没有那么多人口,因为很多人,会搬到大中城市去,有的可能会去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很多人会去本来就不远的省城长沙,也有一部分会去湘覃市。

  最终留在湘襄生活工作的人口,按照我的估计,几十年以后,大约也只有七八十万,这就是我们人口的底牌,教育就要根据这个人口底牌来预设。

  “湘襄保留不动的耕地,大约占区域总面积的20%,不算很多,只有20万公顷即300万亩地,以此来估量未来的农业人口,随着机械化的发展,又要保证农村人口届时良好的生活水平的话,逐步减少到十亩地一口人,未来的农村,保留30万人口,大约是60个公社。

  然后13个镇区,每个镇约1.5万人口的话,就是20万人口,那么湘襄县城,就需要容纳30万人口,这是考虑最终人口增加到120万,又走掉了40万的结果。

  盘。

  “从基础教育的角度来看,每年的人口出生率,会从现在的2%左右,逐步下降到未来的1.5%甚至更低,这意味着湘襄每年新学生的数量,大约是在1.2万人正负10%左右。

  这是我们教育的基本“从初三开始,每年的1.2万人,开始分流,现在大约是25%上高中,75%初中毕业之后,少部分人能够上中专技校,大部分人就必须工作或者回乡务农,这种状况不对劲,需要改革。

  尤其是25%上高中的学生中,最终可以上大学的,不过是10%到15%,一半的学生还必须另谋出路,重新去考中专技校,要不然也就面临着就业。

  “综合来看,就像是人口有1/3流出,上大学的高中生肯定会主要去了大中城市,回到湘襄的比较少。

  其余也会有部分流出,按照人口比例,每年湘襄就必须要解决八千人左右的就业,不去管未来,就现在的情况,三四千人回乡务农,其余的四五千大,也必须在县镇实现就业。

  这是沉重的负担,虽然近年来私有经济的高速发展,部分减缓减少了问题,但未来的问题会越来越大,我们必须未雨绸缪。

  周娟的脸色严峻了起来,她以前没有从这样的角度来看教育,研究得不够深呀。

  赵安民喝了一口茶,继续说道:“农村的人口必须减少,因为农业资源是有限的。

  偏远的小县是没有多少办法的,因为产业只能是农业,以及依靠农业和当地资源发展起来的特色产业,总的可就业吸纳的人口总是有限的,多余的人口,就必须移居到城市去。

  否则在县域瞎搞什么工业强县,最后都是浪费财力和资源。

  “但是湘襄这样的县域,情况是不一样的,天然具备工业强县的基础。

  第一个,湘襄属于湘覃市,而湘覃是离开省城长沙最近的地级市,受到长沙的经济辐射:第二个,湘襄属于长沙到衡阳这条工业经济带的腹地,交通便利,离开两大城市都不远。

  所以湘襄是少数具备工业强县能力的大县。

  其它很多县域发展工业,属于瞎搞;但在湘襄作为长沙、湘覃和衡阳的工业辅助区域,发展工业就是合理的,但是发展什么工业呢?当然是必须与这3个省城和地级市的工业体系配套的。

  “所以我和企投委的同志们,为湘襄选择的工业发展路线,第一是电工电气,第二是建材建筑,这两大产业,都是针对这3个城市的需求和配套而规划的。

  “3个城市的大企业,至少在当下,并不会选择湘襄,作为他们扩展的新基地,没有这个必要,我国的经济刚刚开始起飞,他们在自身所处的城市,并不缺乏土地或者劳动力的资源,我们在这些方面也没有优势。

  “所以基本的发展路径,肯定是他们发展大企业,而我们发展配套的小企业,通过自身强化竞争实力,打入他们大企业的供应链,或者开发出自身的特色产品,独树一帜。

  换言之,我们不是招商,而是要用自己的实力,寻找市场的空白或者是硬生生地打开市场。

  如果做不到,就只有等待未来这3个城市的工业,主动地向湘襄辐射,但那样的话,我们县里就被动了,吃的是残羹冷炙嘛。

  “我们必须创造自己的优势,优势不能来自于便宜的资源或者劳动力,那样不符合中央的精神,是另一种被剥削的形式。

  经济战线的同志们,正在殚精竭虑地谋划产业发展,但不管如何发展,我们需要具备专项的教育和培训优势,这就是教育部门要主动谋划的事情。

  周娟明白了过来:“书记的意思,就是我们要发展针对产业的特色教育,或者说是职业技术培训?赵安民赞许地点点头:“要把我们投资和发展的企业,与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结合起来,厂校一体化,学些德国的技工培训培养体系,使得本县留下的学生,能够在县里的主导和特色产业领域,具备充分优秀的技能,我们的竞争优势,长期来说,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我们必须有这些产业领域的人才。

  这些领域也不是什么高科技,经验和实践,才是积累这些领域能力的重要构成。

  “工业上的建材建筑和电工电气这两大产业,农业以及其它产业上,与水稻、生猪、蔬菜、油茶、茶叶、水果、红色旅游这7条特色产业链上相关的职业技术教育,一共9个领域,应该是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第一步。”

  "这些有-定专业技能要求的就业,我们会努力解决每年8000~1000人的就业,大致是每年新增就业人口的1/5比例,为什么这样设置知道吗?'周娟点了点头:"除了9大产业,其余公共事业、交通农机等专业服务还能够消化一点就业,这样的话,大致是一个1:4的带动结构,争取用这样的主力就业,带动其余80%的社会服务业,来消化其它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需求。

  赵安民嗯了一声,又接着说道:“我们并不是只发展这9大产业,未来肯定有新产业的机会,应该还能消化-些就业,所以主力就业与社会服务业的比例,最终应该控制在1:3左右,1:4估计是撑不住的。

  “社会服务业的需求,也应该纳入职业技术教育的范畴,例如商业。

  我县的财力相对还是算好的,因为在消费税制下人口众多,税收也就相对较多。

  而且县镇组屋和公社组屋,都是属于中央财政直接管理建设,地方政府和个人出资配套,县镇相对在这两块上节省。

  “考虑到这样的情况,适当地加速推进街区制县区和镇区的形成是有必要的,我可不愿意把县级财政,除了投资项目以外,都丢进什么城市亮化和卫生提标之类的公共建设上,因为投资的效益很差,老实说,即使街道破旧一点,但只要我们管理到为,以修缮而不是新建为主,也能够节省出不小的费用,投资到街区商业——配合两大组屋公司的建设,我们重点发展配套的底层商业,商业的繁盛,是最能解决就业问题的。

  所谓的1:3带动,没有街区制的配合是做不到的。

  "我们正在强化和调整民兵组织,建立起公安和民兵联合的110系统,这其中的重点之一,就是为了保证街区的安全。

  公安破案,民兵的重点在于保安,街区商业,没有太平可兴盛不起来。”

  "职业技术教育需要师资,县委会向市里,乃至省里求援,引进一些合适的师资力量,同时投资发展的工厂就是第二师资来源,紧密的厂校联合,才能使得学生有足够的实践机会,让学到的知识转化为真正的技能,在教育培训的同时,就解决毕业时的就业问题。

  在这方面该有的投资,县委县政府不会吝啬。

  “你们当下的任务,就是立即规划一所职业技术学校,一方面需要吸收原来的技术学校,另一方面需要具备每年招收上千人学生的规模,同时提供相对完备的教育和培训。

  现在的技校太小了,我们会将部分中学进行合并,腾出其中某一个中学现有的校舍,作为初步的基础,同时规划扩建,以及要导入一些专业设备。

  具体的建设工作,将由建设局根据你们的计划来规划和建设。

  周娟回答:“明白了,书记,我们立即安排相关的工作。

  “她有点心潮澎湃,没想到刚上任不久,就碰到了这样的大手笔开拓。

  赵安民叹息了一声,说道:“湘襄每年培养不少优秀的人才,大学生一年都上千,可惜啊,没有多少能够回来,都被大中城市吸走了。

  所以呢,本位对主义一点地说,我们也不能只关心基础教育,以每年考上名牌大学和高考升学率为荣,职业技术教育做好了,对湘襄本地的发展,可能更重要一些。

  前者是面子,后者才是里子。”

  “当然,培养优秀人才,是对国家的贡献。

  我国大学生以理工为主,他们所学的专业,大多数也只能在大中城市对口就业,要是回到湘襄,专业就废掉了。

  县域更多需要的是通才,对于专才的需求,层次要低-些。

  周娟走后,赵安民陷入了沉思,他考虑的,是县镇社这三级,如何形成一种”长效机制”,他现在要搞的职业技术教育,说实话,一般的县委书记,都不会太感兴趣,因为收效太慢,不说是百年,至少也是十年大计,对于仕途的帮助,肯定是有限的。

  但是原时空太多的弊病,正是因为“太着急"而”急就章”,所基金年,制最都地动山摇,县域是最典型的,趁着热潮搞房地产来钱多快?至少有几年的时间,县里的经济似乎也是花团锦簇,但哪里有持续性呢?到最后县城几乎就沦为破产——因为除了房地产外,根本没有基它值得一提的产业而凋敝。

  发展产业一般都是长效的功夫嘛,很多县级领导就不愿意在这方面下功夫,以为缺乏产业基础,那就努力招商,招到篮子里都是菜,这样的产业格局,哪里又有长期稳定发展自己努力培育,一点一滴生长起来的本地产业,才有长效可言。

  因为整个产业链,每一个部分的基础,都是扎实的,从资源到人才从产业链的完整度到规模,都不是招商或者赶一个热潮能比的。

  原时空德国那些小臣人,隐藏在小镇中的百年企业,为什么长久而稳定?至少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打通了这样的本地产业链,本地的人才不断地把对应的产业推向前进,最终做到就连国际上的竞争者,也很难具备的专业性和完整的产业链维度。

  赵安明铺开稿纸,他准备把自己的思路写下来,准备寄给父亲赵伯陵,他觉得这种基层发展经济的“长效机制”,必须是国家计委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

  国家的重点,不断地向发展经济倾斜,基层领导就容易急功近利,很多人为了“政绩"和升官,是不会顾忌产业能否存活、能否长期发展的,更不会为了产业的长效,而在基础上下功夫。

  国家计委的角色,已经从原来的“计划”扩展到了超越原时空”发改委”的程度,必须在体制建设上承担起这样的职责来,而不是让基层胡乱瞎搞,所谓”县域竞争”,制造出大量的沉没成本,浪费国家宝贵的财力和人力物力。

 

第169章  庙里的可能只是官鬼

 

  赵安民写信的时候,并不知道他的父亲赵伯陵,正因为"基层反官僚运动”,而承受着各方面巨大的压力——这样的运动和调整,自然引发的反噬力量也是巨大的,很多老干部是非常不满的,各种告状信雪片一样地飞往中央,韶其、总理和希圣等国家领导人,都多次"召见”赵伯陵,对于运动的进展,提出各种的意见,无形之中,也对赵伯陵形成了很大的压力,有些意见是可以采纳的,也有些意见,赵伯陵就只能硬顶住,不让运动荒腔走板。

  他也不能每一次都向主席求援。

  最尖锐的一次,是9月的一天,在专门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算得上党内大佬之一的胡茂功,公开批评了运动的部分行为,认为各地的体改工作队,过多地将基层政府的一些同志,与人民群众对立起来,破坏了稳定的局面,也助长了人民群众对于地方政府的不满。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1 04:59 , Processed in 0.035876 second(s), 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