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革命使徒1958 完本 蓝烬 - 第 175 页

  几内亚的这两个大矿条件太好了,西芒杜铁矿储量高达50亿吨,项目整体矿石品位,介于66-67%之间,当然是顶级的世界级铁矿;而宁巴山的储量也有十几亿吨,品味不输于西芒杜。

  说白了,这两个铁矿都是全球有数的最顶级富铁矿。

  当然,投资也是巨大的,两个铁矿都必须配套专线铁路和港口建设。

  杜斌也搞不清楚,为什么国家能够提供如此多的外汇,不过资金却来自几家欧洲的名气不大的银行,这可能涉及到国家机密,他也只能把自己的疑问埋在心里。

  两个铁矿项目的总投资高达15亿美元,预计投产后,每年可以向国内东部沿海,输送1.5亿吨优质铁矿石。

  杜斌知道,这都属于国内钢铁业发展第二阶段的配套项目,在1970年,将启动3个沿海的千万吨产能级超级钢铁企业建设——上海的宝钢、广东的茂名钢铁,以及山东的齐鲁钢铁,以满足长三角、珠三角和山东这三个沿海重点经济区的钢铁需求。

  当然,除了三大超级钢厂,还有一些中级钢铁厂的建设计划,也已经开始筹备和执行。

  整体上,这属于中国的"自然资源计划”的战略,即内部依托资源富集地域,反正内循环大工业基地;而在东部沿海,则依托海外自然资源,发展外循环大工业基地,同步补充内循环资源的不1970年春,全世界各地,各种不同的矿山开采项目,在巨额投资下,开始迅速地建设,如果有人进行统计,会发现总的投资,高达上百亿美元。

  在西方经济走向滞涨经济危机下,如此的投资明智吗?即使有学者注意到,他也会以为,这是一种“发周期"的投资行为一在经济低潮时投资建设,来取得最低的成本,而等到经济高潮的时候,享受高价带来的利润。

  很少有人知道,这些项目,主要都是为中国发展东部沿海的天工业而准备的。

 

第177章  潮水般涌来的中国商品

 

  1970年4月,联邦德国西柏林。

  维利.勃兰特在一群西装革履的德国人,以及另一群穿着一种"立领"套装的中国人的簇拥下,笑容满面地用金色的剪刀剪彩——据说这是中国商界习惯的一种庆贺活动的惯例,在勃兰特看来,当然有点古怪,尤其那可是红色中国,一个赤色国家,不过剪彩用的红色的花球和绸带,确实很喜庆。

  这是“西柏林中国商品博览会”的开幕式,西德的总理勃兰特,为表示他的重视,亲自出席剪彩。

  他看到现场黑压压一片的人群,数量之多,不由感到了有点震惊,不过他也想到,德国人现在对于红色中国是非常好奇的,他们从来没有见到过中国的大量商品,好奇心就足以驱动他们来参观。

  剪彩完成,博览会正式开始,大量的人群,开始挤入了场馆。

  勃兰特不由得感叹,就算是几个月前,他也是估计不到这样的情况的。

  中德的外交关系,是在今年1月刚刚完成的。

  在尼克松访华后,勃兰特认知到中德建交的时机到来,而中国也很主动,在1969年圣诞节后,就派遣使团来到了西德,由于两国关系不存在太大的障碍,很快就完成了建交谈判,在1970年1月正式建交,并签署了两国的贸易规则协议。

  不过他确实没有想到,一个赤色国家的商业界是如此的主动,仅仅不到3个月,中国人就来到德国,开启了他们商品的博览会,先是在西柏林,接下来还会在汉诺威等地,进行中国商品的展示,建立中国企业与西德企业的联系。

  勃兰特以及他的内阁都大吃一惊——中国显然与苏联很不一样,虽然都是社会主义国家,但显然中国对贸易的重视程度以及他们企业商业化的程度,更接近于西方,甚至比德国企业的反应要迅速地多——中国人想联系德国企业,在中国北京和上海,举办“德国工业博览会",居然还是中国人主动提出来的。

  勃兰特因此还在内阁批评了德国商界的迟钝——新的大市场打开了,自己还不知道努力去找生意吗?勃兰特不由回想起了德国商务部长,在内阁会议上,向阁员们汇报与中国进行贸易规则谈判时候的情景。

  商务部长描述说:“我对中国人说,我们可不收中国的人民币,中国购买德国工业品和设备,用什么付款呢?结果中国代表用看傻子的眼光看着我,过了一会才说道:“先生,我们有一万五千吨以上的黄金,这够不够买德国的产品了?如果我们出售产品获得的美元和其它外汇不够,需要更多外汇的时候,我们卖一点黄金就足够了。

  我们,才是全球最大的黄金储备国。

  "他的话让我感到了狼狈,我以前确实不知道,中国是一个黄金非常富裕的国家。

  商务部长描述:他当时感到极为狼狈和羞愧,要是中国人没有说谎,那么单单他们的黄金储量,就是上千亿美元!尼克松在回国后,在1970年的1月,正式放弃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与黄金脱钩,导致黄金价格飙涨,到3月底,已经上涨到了每盎司200美元左右!而且大多数的财经人士,都判断黄金会继续上涨。

  这个小细节,让德国对于与中国贸易的看重,立即提高了两个级别,认为与中国贸易的重要性,恐怕不低于苏联,甚至会超越苏联。

  像今天这个展览会,能够在德国飞速通过并举办,都受到了德国官方乐观的影响。

  实际上,这当然是一个弥天大谎,实际.上,此时中国的黄金储备,大约是5000吨左右,这还是因为美共"提供了全国的黄金矿藏图,导致近年来黄金开采的产量大增,以及国内黄金首饰的消费是被压制的。

  还有就是"美共"从海外,向国内运回了大约1000多吨的黄金——这是当年石油危机的收益,也包括"美共'在海外控制的一些金矿提供的产量的一部分。

  不过虽然是“弥天大谎”,但中国当然也有底气,毕竟地下真实地储藏着上万吨的黄金,如果包括进去,确实也有一万五千吨以上的总量。

  中国代表这样说,是便利与西方开战贸易,他们当然会重视中国的支付能力,黄金现在暴涨,他们就更重视,“生意'就更容易谈。

  反正这个年代,以及中国的独立国家性质,除了自己以外,没有人搞得清中国到底有多少黄金储备。

  这样的说法,当然也是便利美金会向中国转移和使用资本,以后中国在国际上大手笔采购的时候,西方就不会奇怪中国哪里来的资本。

  西德就是典型的一个例子,勃兰特他们得到的印象,就算中国人有所夸大,恐怕全球最大的黄金储备国,也很可能是中国,而不是-般人认为的美国。

  现在这个说法在西方已经迅速传播,西方商界的一些人,已经开始认为中国人或许还贫穷,但中国政府很有钱,能够做大生意一在开拓市场的时候,让别人认为你有实力,是很重要的,“只敬衣冠不敬人”嘛,后世那种开辆大奔,就比开辆桑塔纳更受重视的情况,其实在西方还是东方,都是一样的。

  在人群都进入了展馆,门外平息下来以后,中国展览团队的负责人黄涛,邀请勃兰特入内参观,他兴致勃勃地进入了这个人流熙熙攘攘的规模其实很大的展馆,开始参观各种各样的中国商品。

  勃兰特很快再次感到了震惊,因为商品的丰富程度,完全超过了他最乐观的预计,中国不是一个苏联式的国家吗?苏联的商品如此匮乏,为什么中国中商品如此丰富?他本来以为会看到很多农产品和食品,或者是轻工纺织品、鞋服之类的商品,他也确实看到了很多,但他发现,工业品的品种数量,也是丰富到“令人发指”,尤其是日用品,各种家庭用品,家居物品、家庭用具,以及大小家电等,以及各种机电产品,种类非常多。

  他不由得对黄涛说道:“我以前从来不知道,中国的工业其实很发达,就连家电产品都有了这么多的种类。

  我还以为中国,主要是一个农业国呢。”

  黄涛自豪地说道:“我国已经完成了基础工业体系。

  按照我国对工业的分类,全世界全部的工业种类,可以分成41个大类,207个中类,以及666个小类,我国至少拥有其中98%以上的种类。

  所以全世界大多数的基础工业品,我国都可以生产。

  例如您提到的家电,或许我们在高端上还比不上日本,但在部分中端,以及全部低端上,我们完全可以与日本竞争,因为我们的性价比更高,质量也不差。

  勃兰特感到了非常震惊,很明显,现实真实的中国,与德国人印象中的中国,完全是两个国家。

  他这下子相信,他阅读过的一些尼克松访华期间各国记者对中国的报道是正确的——现代中国已经是现代社会的中国,而不是过去那个落后愚昧的旧中国了。

  勃兰特看似观察中国商品的弱点,过了一会,他因为他找到了——第一个,中国商品都还比较低端,缺乏高端的产品,无论是机电还是家电这样的工业品,他们虽然都有,但显然还比不上西方和日本产品,可是价格要低得多,或许西方比较拮据的家庭,还是会使用中国产品的。

  第二个,德国工业擅长的高精度、高科技的工业设备或者高端机电产品,中国商品中几乎没有。

  这让勃兰特放下心来,中国或许已经建立起了广泛的工业基础,但显然他们在科技上仍然是落后西方与德国的。

  想想也就可以理解,新中国建国才20年,他们就算发展再迅速,也不可能赶上西方的,尤其他们这些年,几乎与先进的西方社会,是隔绝的,都要靠自己的能力来单独发展,哪里有那么快呢?当然,勃兰特也由衷地对中国人感到钦佩一很难想象,这个原来极度落后,如同非洲一样朽烂的古老国家,在新中国建国20年以后,已经发展转变为一个初步的大规模的工业国家,他们的领袖中国主席,真的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巨人,不能不让人感到敬畏,德国需要对新中国更重视,有些相应的政策,也必须进行调整,至少,中国作为德国新市场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德国政府此前的预计。

  类似的情况,1970年发生在了巴黎、伦敦、安德卫普、米兰、罗马、马德里等欧洲城市,也发生在了里约热内卢、布宜诺斯艾利斯、圣地亚哥等南美城市,还发生在了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伊朗首都德黑兰等地,以及少数的非洲经济较好的国家,随着这些国家对中国商品的了解,初步的中国商品出口潮形成了,后来统计,1970年的出口,相对于1969年,翻了十倍还不止!在这样的背景下,到1970年末,初步的一个自然资源进口-东部沿海加工生产西方和全球重点城市出口采购国内还缺乏能力的机电产品和设备”的外循环初步形成了。

  在现时空,对于"产不如买"的限制是非常严厉的,通过出口提升自己的生产技术和工艺,以及质量管控,才是重点的方向。

  “买"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保持贸易的平衡——你要都是顺差,尤其是大幅度的顺差,这些西方国家当然会有很大的意见,所以要把顺差保留在一定的限度之内。

  更重要的,其实还是自然资源,外循环贸易获得的利润,就主要变成了更多的自然资源,流入国内,可以大大地弥补国内资源的不足,或者是降低成本差距-.——些开采成本过高的国内资源,就可以留给后世,而不是逼得要马上高成本地开采。

  美国很快发现了这种现象,不过他们此时是欢迎的,道理其实不复杂:中国与西方和其它地域的贸易越多,就必须使用更多的美元,美国对中国的影响就越大,其实是壮大了美元的实力。

  更何况尼克松拉拢中国,不就是为了对抗苏联吗?中国对西方的贸易需求,就是美国可以在未来影响中国的战略筹码。

  反正有着巴统限制,中国也买不到西方禁止的高科技设备。

  这样“低端”的贸易,他们巴不得中国发展得越大越好,最好让中国离不开西方的市场。

  1970年的这个时代,中美两国各取所需,一时之间,似乎和平的气息笼罩了中国与西方。

  真正对中国开始全球贸易感到头痛的,是日本、韩国和台湾这三只小强。

  1970年左右的日本,还没有发展到前世那种曾经让美国感到威胁,一度gDp接近美国60%的程度,它在1970年的gDp才突破了2000亿美元(大致是同期美国的1/5),相对现时空的中国,经济规模并不占优势,总量还落后中国一些。

  日本经济确实因为越南战争起飞了,但也没有发展到它最强大的时候,很多产业的类别,它也不过是刚刚开始,相比现时空的中国,并没有太多的优势。

  或许只有轿车是一个例外,中国这些年对车辆发展的重点,都集中在了运输关键的卡车以及其它车辆上,轿车除了几个重点企业外,投资不算多,可比不上日本那样的"倾国之力”。

  始妻于电子产晶,现时案的中国。

  =桌也不落后于日本在曳堕这样的关键领域,其实还要领先-些。

  1958年就开始建设的仙微半导体这样的巨头,在十年之后已经初见成效,半导体科技的应用,开本,还是西方,此时都不太了解而已。

  韩国和台湾就更明显了,有科技含量的产品领域,中国已经大大超越了这两个实体。

  原时空韩国的崛起,得益于美国对于日本的警惕和制衡,所以拼命扶持韩国,来在一些产业上取代日本,半导体就是一个典型。

  台湾的产业基础,就更落后了。

  这两个实体,现在主要是出口一些轻工业品,有科技含量的企业很少。

  这就是现时空的优势。

  原时空的4小龙,除了芝麻大的新加坡以外,中国对于日本、韩国和台湾,开始形成了“半道而击”的战略优势,他们想通过出口加工贸易而崛起,这条本来平顺的大道上,已经竖起了一座他们难以逾越的中国高山。

  当然,也不能绝对,因为美国仍然在扶持他们,三个实体最主要的市场,也是美国市场,美国市场对他们开放的程度,中国不可能比得上。

  本来这一次的"对外开放",美国就不是中国的重点,美国人肯定会非常警惕与中国的贸易嘛,扶持所谓的4小龙压制中国的出口产业,是用屁股都可以想得到的"未来美国策略。

  赵伯陵和李慕青他们,还要警惕未来不要过于陷入外循环的"陷阱”,这里有蜜糖也有砒霜,意识形态的“不共戴天”,使得两边的贸易发展是有限度的,未来苏联衰弱或者解体后,恐怕双边的贸易就会受到极大的阻碍,最终脱钩"也是完全可能的,原时空的一度投降”(完全融入西方贸易和生产体系),最终也没有能阻正西方试图把中国踢出来,现时空保持完全的独立自主,当然就更没有一直平顺的可能性了。

  现时空的新中国,只能是一直以内循环为主,外循环要保持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为底盘,而对于美国和西方,要做好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脱钩的准备。

  新中国一个内外双循环的经济发展时代,在1970年初步开始了。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5-29 19:39 , Processed in 0.037513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