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革命使徒1958 完本 蓝烬 - 第 182 页

  尼克松很震惊,居然有这样的发展?“加里曼丹岛,眼看就要成为一个共产主义国家,而在印尼,有着我们的盟友。

  澳大利亚人居然还有这样的心思?基辛格耸耸肩:“所有的盟友,都只是暂时的。

  相对于分割印尼,澳大利亚认为出现共产主义的小国,也是可以容忍的,更何况,加里曼丹岛远离澳大利亚,对他们而言威胁不大。

  尼克松点头:“我本来就计划,要发动CIA在印尼的力量,尽快地推动印尼我们的盟友们上台,消灭那里共产主义的发展。

  这样的行动本来就可能导致印尼的分裂,或许我们可以帮助一次澳大利亚,加强美国写这个童要盟友之间的友谊。

  我会考虑这一点的。

 

第184章  北加里曼丹人民共和国

 

  英国驻中国大使馆内的英国秘使霍华德,感到自己坐卧不宁,现在的情况,让他几天前在中国外交部的"豪言壮语”,已经沦为可笑的没有力量的威胁。

  他这几天,与英国本土的无线电往来是很频密的,需要随时接收最新的信息嘛,但情况越来越不妙。

  首先是战局已经糜烂,马来西亚驻扎加里曼丹岛的主力,三大陆军军团,都已经溃败,来自作为马来西亚军队顾问的几个英国军官,发回的报告显示:所谓的"陈平游击队”,根本就是训练有素不逊于英国本士军队的世界级陆军,例如他们在冲锋时,那种朝鲜战场上典型的"三三制"班排小组的战法,让他们感到熟悉无比,而能够实现这类战法的,无疑是世界顶级的步兵。

  所以英国军官们,虽然一发现不妙,就开始跑路,但他们都肯定地认为,中国军队直接参战了,马来西亚军队根本不配作为他们的对手。

  现在综合的情报判断认为:再有两三天,马来西亚在加里曼丹的军事力量,就将不复存在,大批的马来西亚军队已经投降,他们十几万人的规模,根本无从发挥其军事装备的威力,在中国世界级战争的打法面前,溃败的速度太快了,军队都来不及重整。

  从战争中还发现,南加里曼丹有着强大的空军,战斗机群的规模,恐怕不下于150架,而且其中有很多是新锐的战机,是被中国叫做歼7的米格21,而且他们还有被叫做轰6的大型轰炸机,这样的空中力量,彻底压倒了英国派出的少量空军,以及马来西亚孱弱的空军,在首日作战之后,己方剩余的空军力量,就只能蜷缩在西马来西亚,不敢再飞往东马来西亚作战,这也是马来西亚部队迅速溃散的重要原因——中国人完全占据了空中优势。

  综合来自前线的信息表明,除非英国全面动员本土最先进最庞大的武装主力,否则这场战争失败,已成定局。

  但英国可能动员全国之力,投入一场惨烈可能不逊于二战的,远在万里之外的南太平洋战争吗?答案当然是不可能的。

  战争已经必败,而来自美国的消息也不乐观,美国确实应英国的请求,公开严厉地谴责中国介入了这场战争,是“大国沙文主义“和“新殖民主义”的巨大错误,但也到此为止了。

  英国询问美国出兵的可能性,被干脆地拒绝了,美国人的理由很充足二美军陷入了越南战争,正想办法结束这场该死的战争呢,怎么可能在加重曼丹再启动一场战争?只要美国一动手,中国的大军,肯定会进入南越打击美军,那么就是一场世界大战了,苏联难道不会在背后支持中国吗?美国不会为了英国冒这样的风险,火中取栗嘛。

  而且如果美国采取军事行动,有可能英国连现有的利益都保不住,首先香港就完蛋了,很有可能马来西亚也彻底完蛋,中国人会打烂掉这个英国利益所在的国家的。

  英国真的想这样吗?反正美国不想,而且美国警告英国,不要忘了,中国已经是一个核大国,按照美国掌握的情报,其洲际弹道导弹的数量,已经超过了200枚,加上中程和短程的核导弹,总量已经超过了700枚,实力完全在英国和法国之上,是不折不扣的全球第三核大国。

  霍华德是个老练狡诈的政客,但他痛苦地意识到:自从尼克松访华以后,美国在这样的事情上就不会考虑战争了,英国人自然看得出来,尼克松访华是为了拉拢中国,削弱苏联的影响力,将苏联压力的一部分,试图转移给中国。

  尼克松怎么可能为了英国和马来西亚,马上更改他在不到一年前做出的对华友好姿态呢?意识到不可能取得实力之外的外交成果后,霍华德已经起草了自己的方案发给唐宁宫的首相希思,他的思路很清晰,就是英国现在只能是止损,尽量保住英国在这-地区的利益,不可能再保持原来的主导地位了。

  他的建议是,首先要确保西马来西亚的独立地位,保证中国不会继续进攻它,代价当然是英国不再干预加里曼丹岛的局势,也不继续在马来西亚驻军。

  第二就是文莱的石油利益,文莱这个加里曼丹岛上的袖珍小国,已经不可能存在了,但其石油利益仍然是巨大的,本来其实就是在文莱苏丹、文莱国家和英国石油公司三者之间进行分配,现在要尽量保住英国石油公司的利益。

  这可不仅仅是资本利润,更是英国民生所需,在北海油田发现之前,文莱油田的石油对于英国本土也是重要的,是在中东石油之外的第=渠道嘛。

  第三,英国和马来西亚,在政治上都不可能承认所谓的“北加人民共和国”,但英国将保证,他们不会做出过激的行动。

  第四,英国必须做好心理准备,不太可能长期控制香港了,中国已经变得太强大,他们不会允许英国长期把持香港这个殖民地的,最终肯定会被中国人收回。

  中国人现在还没有提起此事,只不过他们觉得香港作为中国与西方贸易的一个中间港口,还有短期存在的意义。

  霍华德不知道,他的电报被在英国内阁会议上公开,当场引发了激烈的争论,有大臣认为他的电报"充满了失败主义的色彩”,表现很不满。

  但也有大臣赞同他的意见——二战之后英国人又不是第一次丢脸了,实力有限,早点止损,以免进一步损耗英国的国力。

  三天后,英国与中国的协议签署,这份协议是密约,因为到目前为止,中国没有公开承认参与加里曼丹的战争,而美国和英国也没有从国家层面确认此事,当然媒体上几乎都认为中国参战,但那有如何呢?香港问题暂时双方都没有提及,而停战是理所当然的,英国甚至保证了马来西亚军队的撤离——他们知道,虽然马来西亚巫统的领导人,在其国内,到处慷慨激昂,但其实没有什么卵用,英国撤出后,马来西亚的军队根本不敢所谓的“重整旗鼓"、“重新进攻",口嗨之后,还只能尊重现状。

  当然中国会释放所有的英国和马来西亚的战俘。

  在文莱问题.上,中国尊重了英国石油公司的投资,用意当然是避免影响对西方的正常贸易,暂时遵守”国际规则"嘛,当然文莱石油公司就会转变为一个合资企业。

  至于文莱王室,中国拒绝了所谓让他们离开到英国的建议,这种剥削食利阶层,当然必须付出代价,他们家族的财产,必须被压榨出来作为加里曼丹的发展基金——这笔财产很大,估计不下于美金会已经投资到加里曼丹的15亿美元或许更多,因为文莱王室刚刚享受了第一次石油危机油价暴涨带来的大量利润。

  文莱的石油储量,谈不上世界级,但还是很可观的,在1970年探明的储量达到了16亿桶,约2.3亿吨,其实从原时空后世的情况看,储量远远不止,因为新的近海油田不断被发现,有人估计在文莱的近海海域,总的石油储量,会接近10亿吨,这个规模很大了,而且油质非常好,易于炼化,开采成本也适中。

  至于文莱3000亿立方的天然气,当然是同样的重要。

  对于中国,这个结果也是满意的,除了实际控制了整个加里曼丹岛以外,石油利益确实也很重要,英国对于文莱石油的需求,已经形成了稳定的产业链,由此每年可以稳定地获得西方外汇——这个时代外汇还是很重要的。

  原时空文莱王室就通过石油积攒了几百亿美元的家产,这开始一个巨大的资本来源,不但可以满足加里曼丹岛建设的需求,甚至可以局部反哺祖国内地。

  而且统-以后,加里曼丹岛已经是油气、煤铁、农林条件都具备的地域,这样的条件,足以在加里曼丹岛,建设一个次级的独立基础工业体系了,虽然还有部分的不完备,但最核心的部分,已经可以完成。

  未来再建设十年,即使是美国,要入侵这个新南华,也可以说不可能成功,即使他们切断了南华南与中国本土的联系,南华自己也将具备独立的强大的抵抗力量,有了真正的基础工业体系嘛。

  约多面无表情地听取了印尼外交部长的最新汇报,说道:“这么说,事情基本上已经尘埃落地了,英国人退缩了,美国人没有管,而马来西亚人只能是嘴巴上叫叫?”

  外交部长肯定了他的总结,他挥手让外交部长离去,陷入了自己的思考。

  事变之初,他是非常愤怒的,在印尼共的高层会议上公开地谩骂中国:“该死的中国佬,他们会让印尼跌下深渊的!"并且让印尼外交部长,向中国提交了正式抗议,严重表达印尼共的不满——中国不尊重印尼的主权,也不尊重印尼共这个兄弟党,悍然发动对马来西亚的战争,虽然是以马来亚共产党的名义,但谁都知道是从印尼属的南加里曼丹出兵的嘛,印尼共和印尼政府,怎么可能摆脱得了干系?最近事变中的十几天,印尼共确实是狼狈,每天都被右翼在国会上猛烈抨击,认为印尼共是“卖国”,印尼在实质上已经失去了南加里曼丹岛,这里已经被共产主义中国完全控制了,他约多政府对此不管不问、装聋作哑,对不起印尼国家和人民。

  约多和其它印尼共的高层不得不每天与这些王八蛋唇枪舌剑辩论,不过他估计,民间的舆论对于印尼共还是相当不利的。

  现在好了,事变终于要落下帷幕了,木已成舟,一个新国家,就要在北加里曼丹出现了,这对于印尼民族来说,确实是不利的,未来南北加里曼丹合并成一个华人国家的趋势,已经是明朗无比,这是他痛恨的。

  但作为政治人物,他的选择实在是有限。

  印尼共的政权,毫不犹豫地需要归功于新中国在1965年的出手,至今在加里曼丹岛所谓的印尼第2军,其实就是中国解放军,仍然是印尼最强大的军队,是印尼共政权的基石之-。

  这几年,他已经很努力地倒向苏联了,苏联也确实重视印尼,给了他不少的经济和军事支持,但他很清楚,苏联永远比不上中国的一点是:中国能够向印尼派出大批军队,而且印尼有很多的华人,在加里曼丹已经形成了一个稳固的基地,其强大的程度,远远不是印尼共这几年在苏门答腊的建设可以相比的。

  所以印尼共不能放弃中共的支持,脚踩两条船是必要的,苏联和中国的支援都是宝贵的。

  约多很清楚,美国人在背后支持那些军方的右翼,印尼共如果没有苏联和中国的支持,就可能抵挡不住这些右翼的进攻,实际上,他忧心忡忡,因为右翼势力这几年卷土重来,他们在印尼的基础太好了,军官大多数都是他们的人——来自穷棒子为主印尼共的军人,教育程度往往很差,难以承担军官的职当然,约多也不会妄自菲薄,印尼共这几年还是有成绩的,尤其表现在苏门答腊基地的建设上。

  苏联支持的钱和军备,大部分都砸在苏门答腊了,印尼共的青年干部,也在驻扎苏门答腊的印尼第一军站稳了脚跟,现在这只军队,可以说是印尼共的党军,而印尼共的干部,也占据了苏门门答腊的主要地方官员的职位,印尼共对1965年的反省,约多认为是深刻且广泛的。

  _这几年约多带领的印尼共,与右翼之间的斗争,很大的一个方面,就是印尼共在苏门答腊实现了土改,当地大量的地主乃至资本家,都已经被驱逐到了爪哇本岛——他们不跑也不行,有可能什么时候就会被镇压了。

  所以约多可以有把握的说,印尼共在苏门答腊的统治,已经是稳固的,在最坏的情况下,印尼共也可以保证这个基地在自己的手中,保证印尼社会主义革命的火焰不会停歇。

  但他对于美国支持的右翼日益壮大,也是非常头疼的,而且前几年苏加诺虽然一真生病,但始终压制着他,一定程度上在扶持右翼,老头子总是搞这种左右平衡,让左翼和右翼都离不开他的把戏。

  在苏加诺和美国的共同努力下,印尼陆军进行了全面改组,既然有了印尼第1军和第2军,其余的印尼部队,也就改编成了印尼第3军到第5军,还有-些小编制的岛屿驻扎部队。

  第3军和第4军都在爪哇,第5军在苏拉威西。

  而约多不能不承认,虽然印尼共在这些部队中也有渗透,但无疑是右翼军官占了主要的职位,尤其是高级军官,这让他始终担忧会有政变的风险。

  苏加诺在去年(1969年)终于去世了。

  约多发现,老头子去世了,他作为新的政府首脑,其实地位并没有加强,左翼右翼之间的斗争反而激烈化了,而这次事变无疑让这种斗争,达到了新的高这几年的执政生涯,不能不让他感到,或许只有像中国那样彻底清洗和镇压剥削食利阶层,才能建立起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现在的议会斗争,总是让事情变形,以至于印尼共不得不把大部分的努力,都集中在苏门门答腊.上。

  但是要镇压和消灭右翼,何其困难?美国人在后面全力支持他们呢。

  到最后,约多幽幽地一叹,他不能不考虑印尼共最后失败的后果。

  这种思考,让他的民族主义情绪迅速退潮一他想到,丕要说加里曼丹岛华人的独立,或许未来印尼共,也只能按照当初中共建议的最坏情况——在苏门答腊独立建国呢。

  大哥不说二哥,民族情绪又有什么作用呢?荷兰殖民者来到东印度群岛之前,真的有所谓的印尼民族吗?

 

第185章  中央大换届与席总理的思考

 

  1970年10月3日,中南海中央办公厅。

  席中迅坐在了新的办公室内,他的心潮有点澎湃,总理已经退休,他接任了新的总理,希圣同志也已经接替了韶其主席,担任新的国家主席。

  邓志辉、康盛等同志,也在这-轮的高级干部调整中退休了,甚至刚满70岁的李福春,也发扬风格退休了。

  第一代领导人中比较年轻的领导人,开始担负起这个国家的重任。

  超过70岁的领导人中,只有主席继续担任党中央书记和中顾委主任,保持着半退休的状态,大家都知道,这是为了让国家有“压舱石”,以保持国家政坛的稳定。

  新一届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是希圣、席中讯、程风、陶筑、林飚、薄翼伯、杨汤坤7人。

  林飚在担任政治局常委后,仍然兼任中央军委副主席,但国防部长的职位,则由徐向千元帅担任,而邓桦则出任总参谋长,两人分摊了军事主要负责人的角色。

  让人比较意外的是,政治局常委人选中,原来呼声较高的叶健因和李献联,并没有入选。

  赵伯陵也第一次被选入了政治局,成为政治局25人之一。

  李慕青是中央委员,但还没有进入政治局。

  席中迅也不知道的是,有为数不算少的40岁左右的感召同志干部,例如担任福建省省长的张铁泉,已经进入了中央委员的行列。

  席中迅思考着接下来的中国政局和工作,总理在退休前,向他交待了不少的事情,也包括总理的理念和思考。

  让席中迅印象最深的是:总理对于南华攻略代表的“远交近攻"思想的担心,他认为发展到现在,原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的中国外交,已经被迫转变为了“远交近攻”的斗争路线,民本派与林飚代表的军队,在推动建立东南亚和西南亚4国之后,又在印尼掀起了巨大的风浪,确实有很大的收获,但这样的路线,总理认为是危险的,激发了过多的民族主义,而让外界对新中国支持弱小国家发展社会主义,以及与世界各国友好相处的信心大大下降了,这不利于中国广交朋友,消除全球各国对中国的刻板印象。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1 07:11 , Processed in 0.033612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