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革命使徒1958 完本 蓝烬 - 第 21 页

  明天主席就要接见代表团,相信主席对他们的理论有所了解以后,会有代表我党的表述。

  思想上的磨合,不可能一蹴而就。

  但是在具体的事务合作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一、对于天灾情报的确认,已经是完全没有怀疑,在此次代表团来访的20多人中,有2人是他们专程带来的气象学家,他们与中国的专家团体,对于那份3~5年中国气象报告,进行了深入地探讨,使得中国的专家团队,基本上对于那份报告,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对于天灾大旱,国家现在的力量,不可能改变大旱的事实,但在各种防灾的措施方面,还是能够发挥巨大的组织能力,把群众组织起来,积极地寻找各种抗旱的方案,并从现在开始,全力储备粮食。

  二、代表团提供了从8月到12月他们详细的食品援华规划,为了和他们的运输对接,中央已经紧急安排相关的港口、部队以及其它单位,开始做好准备,尤其是需要的10个港口,近期美共,会运输来大量的港口装卸和相关仓储物流的专业设备,据说价格高达2000多万美元。

  中央已经初步选择了包括宁波、日照、烟台、湛江、连云港等10个二线港口,作为接收对方粮食物资的港口,之所以不使用上海、广州等一级港口,主要是为了淡化这个行动的影响,增强保密性。

  当然,必要的时候,一级港口也会使用的,毕竟他们的设备、团队以及其它的配备,都最为完善。

  是否接受美共的援华物资,还需要等待主席与他们会谈之后的一锤定音,不过目前中央鉴于国内严重的形势,肯定是倾向于接受他们的支援的,都是社会主义的信仰者,这是真正的兄弟党,以后想办法,还他们的情就是了。

  按照鲍勃的说法,现在让他们美共向中共提出要什么,美共也确实不知道能要什么,他们的长期目标,当然是实现北美的社会主义化,但现在显然没有这个力量,加上中共的全力支持也做不到,所以现在美共能做的,就是先用自己的力量,加强中共这个同志国家的力量,为未来做好准备。

  三、代表团赠送了中央两个礼物,这两个礼物极为重要,让政治局的常委们,都非常振奋。

 

第20章  “美共代表团”的见面礼

 

  美共代表团,赠送的第一件礼物,是一张“中国矿产勘探记录图”,这是一张很大的地图,铺开来有个4X3总计12个平方米。

  按照美共的说法,这张地图的原稿,来自于美国政府的机密部门,据说是美国政府汇集了过去几十年美国地质学家和一些美国公司,在中国的勘察结果后制作的。

  美共得到这个地图以后,认为对于中国的意义很大,所以专门派人把这张地图,做成了一张清晰的大地图,把原来附稿上的所有信息,都写在了这张大地图上。

  实际上,这张地图,当然就是赵安民根据脑子中的记忆,以及影响仪的知识体系,在地图上标志出来的,虽然大多数是模糊的地点和数据,但他相信,这对于中国的矿产勘探事业,必然是极大的加强,尤其是与煤、钢、油有关的部分,对于工业化的发展,更是极为重要。

  总理在简单地看过了这张地图后,立即知道了这张地图具有极高的价值,而其它的中央领导同志,也是一样。

  因为他们都发现,一些中国现在重点勘探的矿区,与这张地图高度一致,例如在松辽平原的中央部分,标明了“松嫩油田”的位置,美国人高度怀疑那里有几十亿吨的石油储量——总理可是知道那里根据李四光的理论,正在进行全面的石油勘探,看样子美国人的判断是一致的。

  进一步找了一些矿业专家、地理学家来研究这张地图,让他们如获至宝,简直不敢相信他们的眼睛。

  很多现在只是早期研究的方向,在这张地图上已经给出了明确的大致地址、储量估算和开发难度的说明,例如鄂尔多斯的煤炭、长庆的油田、川西的铁矿(即原时空攀枝花铁矿)等等,尤其是一些内地便于开发的矿藏,这是相对容易验证的。

  不过验证了地图的真实和高度的价值,倒是让很多同志对于美国更是忌惮:美帝国主义真的是亡我之心不死,解放前他们就搞了那么多动作,比起当年的日本帝国主义,一点都不逊色。

  至于为什么美国对于中国的很多矿产,在这张图上,要比本国的地质学家清楚很多,倒是没有什么人怀疑,美国有先进的科技,是这个时代普遍承认的嘛。

  嘴上不承认,内心也是承认的。

  不过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看下来,对于中国是个贫油国这点,还是印象深刻。

  只有松嫩油田(即原时空的大庆油田)、山东广饶县油田(即原时空胜利油田)等少量油田,是属于易于开采的。

  而储量的大部分,例如长庆油田、西藏油田和南海深水油田等,现在的科技要开采,都是万分困难,实际上对当下的中国还没用。

  倒是煤田丰富的程度,让领导人们信心大增。

  一些影响深远的矿业部署,开始了迅速的调整,例如原时空的攀枝花铁矿,是六十年代开搞的,现在自然提前了。

  而这张矿产资源图的另一个作用,则是深刻影响了大工业的布局。

  例如铁矿石,由于储量近9成,来自河北、辽宁、四川、山西、内蒙古、安徽、新疆七省份,那么钢铁工业,也主要考虑这些省份,尤其是辽宁和河北两个矿区。

  辽宁坐拥鞍本矿区,储量在五十年代末高达近300亿吨,占全国储量的1/4。

  而河北的储量虽然没有那么大,但好处是易于开采,而且品位较高,适合生产的效率。

  所以辽宁和河北,自然是钢铁工业的不三之选。

  至于找到攀枝花矿区之后的四川,意义主要在于国防战略钢铁基地。

  这个时代中国对外贸易很小,而且被西方封锁,自然不可能考虑什么澳洲、巴西或者非洲的铁矿石。

  煤铁格局都被影响,其它的战略金属自然也受到影响,新的大工业基地的布局,不能不因为这张图,而有所调整。

  第二件礼物,则是几乎可以装满几卡车的合成氨生产工艺和技术资料。

  在五十年代末,中国虽然有了4个合成氨工厂,但并没有能掌握合成氨的全套工艺。

  按照赵安民了解的历史,原时空中国的合成氨工业,60年代也只有20多家,直到1970年,全国化肥年产能,只有200万吨,与其后世21世纪年产4000~4500万吨相比,产量可谓杯水车薪。

  这里面的关键,就是过不了工艺关,一直到1970年后,中国终于掌握了合成氨生产必须的合金钢生产技术,随后一口气生产了几百套合成氨设备,建设了上千个化肥厂。

  从1970年开始,平均每年化肥生产增长100万吨,75年提速到增长200万吨。

  合成氨的用途是极为广泛的,可不单单只是用来生产氮肥和磷肥,合成氨技术的突破,意味着化工工业的整体,上了一个台阶。

  农药工业、农机工业伴随着合成氨一起腾飞,塑料薄膜(大棚种植材料)、塑料水管(引水灌溉工具)也大量普及。

  几乎可以说,没有合成氨,就没有大塑料。

  原时空70年代后,中国的粮食生产曲线,以一种近乎60度的斜率,向上狂飙,从60年最低时的1.4亿吨,到80年超过3亿吨,再到2015年的6亿吨,同期还生产6亿吨蔬菜与水果。

  这样伟大的成果,核心就是依靠以合成氨为中心的农业化工工业的巨大突破。

  老实说,有了这样生产力的巨大突破,才是未来农业产能大发展大扩张的主因,一些人以为中国农业的大发展,靠的是承包制,那真的很可笑,单单一个承包制,能释放的制度红利,是极有限的,承包制无非就是公平点的小农经济,而小农经济都几千年了,有啥深藏不露的对生产力巨大提高的效果?无非一个自耕农体系,要是真有如此的伟力,过去那些封建朝代,国力还不早就飞上了天去?过于夸张承包制的作用,只不过是那些年的“政治正确”和“政治需要”而已。

  科技的作用,比承包制的作用,至少要大几十倍。

  在现在的新时空,赵安民和感召同志们,就决心帮助新中国,先攻克这个难关,这可不是一条生产设备,或者一个工厂而已,这是一整套产业链,从钢铁、催化剂,到化工的完整体系,老实说,能够建立起合成氨生产体系,来实现氮肥和塑料等化肥,以及塑料等产品的生产,在六七十年代,一定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化工强国。

  要知道,原时空印度到了2020年以后,仍然无法生产化肥,核心的因素,就是仍然没有打通合成氨的生产体系。

  很多普通人都听说过,以为合成氨生产,最关键和最困难的,就是那个合成塔,也就是那个大罐子,因为它要承受高压和高温,还要耐腐蚀,一般是要使用高镍含铬的优质合金钢才能制造,必须实现压气从15MPA到30MPA,高温450摄氏度。

  其实合成塔固然困难,其余的部分也同样很困难。

  例如,单单合金钢一项,由于合成氨属于中等腐蚀度,所以普通的容器和管道,可以使用碳钢和低合金钢,但很多关键的位置,就需要像是合成塔一样,使用高品质的钢材——按照美国钢铁协会标准(AISI)的300和400系列不锈钢等。

  大型的合成氨厂以天然气为原料,中等规模的则是以煤炭和焦炭为主。

  如果是使用天然气,必然有一个活性炭脱硫的床层,它的金属丝网筛和栅板,就必须使用AISI系列的304、321和316这样高品质的不锈钢,来对抗腐蚀。

  另外,蒸汽催化转化反应的时候,是在高温700~1000摄氏度下进行,必然遇到大量高温金属损耗现象,所以在转化炉内,必须采用HK-40离心浇筑高合金管,来承载镍基催化剂。

  所以生产合成氨,哪里只是一个大罐子的问题呢?规模使用的特殊合金品种,恐怕都不下10种,还有那些铁基和镍基等的催化剂等大量化工工艺。

  所白了,实现合成氨的大规模生产,相对于此时的中国来说,可以看成是大规模化学工业强国的奠基工程,是了不起的系统工程。

  赵安民和感召同志们,现在下的决心,就是帮新中国,首先攻克这套化工工业体系。

  原因其实很简单,一方面是任务,如果这两年能够向国内输入几十个合成氨工厂,可能还是对1961年即任务最后一年的国内粮食生产略有帮助的,国内因为赵安民的增产,当然也算是完成任务。

  不过由于时间关系,这不过是附带的一点点效果。

  但更重要的是赵安民心态已经有了变化,不再是把任务当成他和感召同志们唯一应该做的事情,而是要从中国的整体利益来考虑。

  从新中国发展生产力的角度,赵安民认为调查员让他完成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有关粮食,这是非常正确的。

  中国此时最大的卡脖子物质,其实不是别的,就是粮食。

  按照赵安民对原时空历史的了解,到了1961和1962年,包括钢铁工业,煤炭和其它工业,都大幅度衰退,一度增加到1800万吨/年的钢铁产量,最低跌回了530万吨/年,这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缺乏粮食,因此就缺乏了劳动力——工人都快饿死了,谈什么生产呢?所以强推形成的整个生产力体系,也就塌方了。

  1957~1958年曾经达到的工业化水平,基本上都是要到1965~1966年才恢复了过来,直接导致新中国在经济发展上“停滞了7年”左右。

  这一次在这个新时空,暂时是靠着赵安民体系完成任务,来强渡难关。

  但未来粮食仍然将是对新中国发展的最大桎梏,960平方公里的庞大领土上,耕地有16.7亿亩,其实对于一个人口超级大国,耕地也是偏少的,更不用说此时因为缺乏化肥而导致的产量低下,亩产几千斤、上万斤这样可笑的故事,之所以被疯狂追捧,除了政治原因外,不能不说这是老百姓心目中的最大憧憬,是他们的梦想。

  赵安民知道,马上苏联就要全面撤走专家团了,此时中国只有4家小型合成氨工厂,显然没有能够从苏联那里得到足够的帮助,建立起中国的合成氨生产体系来,那几家小工厂的建设,恐怕还是因为国防生产炸药的缘故,本来与化肥之间,就没有太大关联。

  这个大关,只能是感召同志们来帮助闯过去!

  按照他们这个时候的初步设想,首先是利用目前控制的西方农业公司的掩护,从美欧购买10~20个左右的成品合成氨工厂(看资金的丰厚程度而定),在西方工程师指导下,培养中国本土的生产体系。

  然后实施“逆向工程”,构成合成氨生产步骤的每一个环节,例如那些合金钢,都要一个一个模仿制造成功,缺了什么工艺和技术,感召同志们就想办法从西方搞过来。

  一层一层地逆向过去,直到中国能够生产每一个螺丝钉,这样的一个生产体系建构起来,中国才能飙产能,将化肥产量一路飙到原时空需要的4000万吨以上,让各种规模化的化肥厂,突破上千家。

  另外一个设想,就是要在合成氨这种当代的“高技术工厂”的生产管理中,帮助新中国建立一套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这套制度,不能是照搬美国这样的资本主义模式,还必须要考虑到中国社会主义的工人和管理层性质,摸索一套有效的国企混合制管理制度——产权完全国有,但经营效益实现混合制的体系,这当然与那种产权上就混合制的,并不一样。

  老实说,这个年代,在中国搞工业化,除了资本和科技等物质条件的匮乏,高素质劳动力和人才的匮乏,是更困难的,也是赵安民和赵伯陵两人,一想起来就头大无比的事情,从1951到1956年,新中国的小学毕业生,每年才从100万,增长到了500万,而1957年的初中毕业生,刚刚突破了100万人。

  至于每年的高中生和大学生,现在离开用“百万”来衡量,还差了十万八千里。

  原时空的历史上,1971年高中毕业生才突破100万,而到2000年,大学毕业生才突破100万。

  所以此时全中国的初中毕业生,还不到500万人,教育上这样的一个烂摊子,要实现工业化,谈何容易!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1 11:30 , Processed in 0.026982 second(s), 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