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革命使徒1958 完本 蓝烬 - 第 232 页

  我们将超额的资本,投入生产力扩产和国家消费项目之后,承接单位可以获得工费和利润,货币转到他们手上。

  其中的一部分,散入千家万户,可以增加其它产业尤其是生活必需品的消费,这部分的增量有限,现有生产力小幅扩张,就可以解决。

  “承接单位自己获得的报酬中,形成的单位利润,基本进入银行,而劳动力获得报酬的一部分货币,也会进入银行,于是银行的货币增多,银行按照存贷比,也会相应增加贷款,这样社会上的货币就会增多,中小企业也会发现银行贷款相对宽松,增加贷款。

  贷款存款,反复操作,货币增加的乘数效应就会发生,导致社会上钱多了、钱松了,有可能就会逐渐形成混乱,货与钱的配套,是巨大的挑战。

  当时李慕青的回答是:“主任,您自己的理论是鸟笼经济,现在不过是鸟笼的笼栅,放得更宽大了,您这是担心鸟儿会因此飞走不曾?”几个老干部都笑了起来。

  “这个新体制战略能够实施,本身的前提之一,就是中央对于各大银行,能够实施严格的控制。

  老实说,如果没有深入基层,管控到中小企业的超强行政管理能力,确实有经济过热失控的风险。

  所以其中有几条措施,是必不可少的。

  “第一是观察经济发展的情况,随时逐步提高定向的银行准备金率,来降低银行部分资金的存贷比。

  既然资金之水,不可能限制在专项的国家消费之中,必然会有一部分流到银行,再流到社会上。

  这相当于两个龙头放水,那减少水流的方法,就是把原来那个龙头的进水管,关得小一点,让总的进水量,能够控制在适当的范围之内。

  我们下属的中央经济研究中心,就在于财政部合作,算具体的控制参数,准备出台相关的政策。

  总的原则,是要避免这样的投资,对原来经济的部分,产生不必要的挤出效应。

  如果只是用新投资,替代了过去的经济体量,那就完全没有意义了,必须规避这样的情况。”

  “第二就是直接的行政干预,获得国家消费项目的企业,基本上都是央企国企,对他们获得的新资本,要有严格的消费投资比的管理和考核。

  他们赚的钱,在使用方向上最好是均衡的,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差不多,在所有参与企业的总量控制上,尽量做到对销。

  “第三就是严密和及时地监控社会消费,包括物价涨跌以及商品的多寡,从两个基本方向,根据社会消费的趋势,执行及时的调整。

  一个方向是增加社会消费品的生产力,另一个方向就是通过控制银行,来执行一些资金回收,包括必要情况下的加息,以此来遏制经济过热的趋势。

  “钱多了,处理的方法无非是两个方向,要么让钱流向投资和储蓄,要么能够增加消费。

  我们的策略,当然是把这些新钱,导向投资和消费为主。

  主任,可别忘了,国家消费和基础生产力增加的目的之一,还包括带动民间投资和消费的力度,不怕经济过热,只怕没有适当的手段。

  李先联插话道:“所谓的国家消费,其实是国家投资,印发新钱,组织建设形成的资产,以后是不是就债务转央行的股权了?中央银行如何分拆股权呢?”

  李慕青微笑:“李副总理,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货币这个东西,是凭空创造出来的,本身并没有价值,人民币就是一种信用的凭证,代表央行的信用,央行的权威性,其实来自于它代表国家的信用。

  所以在现代社会,钱就等同于信用,也等同于债务,可以说债务决定了货币的扩张。

  “这样我们看这一次的新经济体系,整个流程相当于,央行先扩张信用,印发更多的钱,为国家消费的建设项目提供资本,形式是空借——财政部向央行借款。

  但因为有生产力的余量,所以空借最终会得到弥补。

  建设单位获得资本,组织建设,最终形成资产,财政部将相关资产整理,使之成为央行的战略资产单位,相当于国家即这个行为中的财政部,用资产归还了当初欠央行的债务。

  而央行纳入资产后,相当于股权代表的每股资产价值上升,那么央行的信用就上升。

  整个循环,央行前期超发货币信用下降,央行后期成本价纳入资产信用上升。

  一升一降就形成了一个循环。

  “程主任刚才担心的问题,就是这个循环不一定匹配的问题。

  央行在这个循环中,不变的情况,是增加了较多的基础货币,而基础货币因为乘数效应而放大,按照去年的情况,大约是每增加发行1元人民币,实际上在社会上导致的货币增加,就是4到5元人民币。

  我们提供的国家消费项目,假设是增加了5万亿元人民币的投资投,理论上最多会导致社会上多出20万亿人民币的货币量,那自然会极大地冲击社会经济的稳定。

  “我们能做的,就是通过我刚才所说的三大策略,来让大部分的乘数效应被化解。

  注意这3大策略,也不过是整体战略的一小部分。

  所以李副总理,其实没有什么央行需要给出股份的问题,因为左手交右手,都是国家的。

  “说到底,新经济体系,就是一个爆炸推进中间歇调整的体系。

  我们调整的余地还是很大的,-波爆轰过去,我们可以暂停继续增加资本投资,观察-下效果,如果效果好,再连续爆轰;效果不好,就总结经验教训,调整后再出发。

  李先联摘下自己的眼镜,苦笑着对程风说道:"老了呀,李丫头这样详细地解释,我还是有些搞不清楚。

  看来真的只能退休喽。”其实他和薄翼博,两人一个1909年生人,一个1908年生人,在第一代领导人中都是相对年轻的,基本上会在1978到1980年这三年中彻底退休。

  而程风本人是1905年生人,将会与1904年生的希圣主席一起,都在1980年退休。

  干部年轻化的"大关节"时间点已近,像是几人退休的时间,已经是在中央公开的事情,几人都在越来越多地将权力和事务,转交李慕青这一代干部。

  薄翼博刚才一直在思考,他对程风说道:“程风同志,我觉得小李说的有一点没错,这个战略并不是飞机升空,不加油就会坠毁。

  而是汽车在地面行驶,如果要速度慢下来,是可以调节的。

  有了这个基础,你顾虑问题的严重性,就是有限的。

  程风点头同意,他也只是不放心而已,中央已经通过的决策,他也不能推翻。

  他看了一下李慕青,她满脸的平静和眼神中的坚定,让他内心微微一叹,这可不是十几年前的小姑娘了,45岁的李慕青同志已经很成熟了,是个坚定的革命者,意志难以动摇。

  程风很清楚,按照中央政治局现在预设的格局,在几年之后,李慕青-定是接任自己的不二之选,这个结果,或许在最初主席确定她参与中财小组,作为程风的重要助手的时候,就基本确定而且这十几年来她做得很好,到位不越位,但在自己主张的方面非常强势而坚持。

  程风也与她有过不少次的“冲突",不过两人都能对事不对人,程风也不会因为自已是领导,而去有意压低李慕青的权力。

  这不是他的风格,而且也做不到。

  实际上,李慕青当下负责的工作范围仍然很宽,财经以外,她也是文化领域的负责人,还是神秘的海外战略情报局CSIA的领导人。

  某种意义上,李慕青在这些年负责的工作,其重要性相比她的丈夫赵伯陵,有过之而无不及。

  赵伯陵主要负责的领域,都是经济和政府管理,而李慕青负责的领域,有很多是不可替代的。

  在程风看来,李慕青最大的能力之一,就是发掘人才。

  中财小组下设的办公室,现在可谓是人才济济,与十多年前截然不同。

  这些被发掘的财经精英,没有一个不是在地方财政战线或者是经济管理战线,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努力学习,从而拥有了非常好的知识水平的。

  这些人以李慕青为中心,主导了中财小组办公室的主要政策活动,实际上,他们已经是中财小组的“政策发动机"。

  过去的老同志,在专业性上,可比不上他们。

  李先联的感叹,可是有所本的。

  这一次的“新经济体系”,其实就是中财小组与国家计委联合研究而形成的,程风知道李慕青在其中做了大量的工作。

  最终形成这样的战略,老实说程风从勇气的角度上,很钦佩李慕青,这要是做不好,无疑会极大地影响李慕青此后在中央的地位,换一个人,恐怕不会有这样的勇气,来提出和执行这样的“高风险”政策,勇于担当,她当之无愧。

  不过大家对李慕青的印象,在最近的几年,往往与“勇气”"这个词密不可分,因为她执行的都是最尖锐的斗争任务,尤其是文化运动,让她从高层到基层,变成了无人不识的“文化战将”,她又掌握情报,有些人偷偷议论,康盛退休之后,主席和中央最锋利的刀,已经是李慕青了。

  作为这个持刀的角色,要得罪多少人?程风自己作为老练的革命家,想想也觉得头皮发麻。

  文化运动高峰的时候,他可是听说了不少的事情,小女子有大心脏,还有坚定无畏的意志。

  老实说,就是在文化运动之后,党内高层,不管是否同意李慕青的做法,都毫无疑问地认为李慕青是真正的“政治家”,不是她丈夫赵伯陵的附庸品,或者只是主席意志的传达者。

  因为不是政治家,是顶不住外界绝大的压力和"恶评”,坚定无畏地执行既定的政策方针的,只有政治家而非政客,胸中的壮志和头脑的意志,才足以压制一切政客的圆滑和妥协性,将事情做到极致。

  但这样的政治家,以往的中国历史上,往往遭遇不好,李慕青还敢于这样做,谁不佩服呢?政治家破局,政客搅局;政治家担当,政客推卸;政治家独立,政客抱团:政治家勇为,政客糊弄。

  中央第一代的领导人,都是在多少年的枪林弹雨和鲜血染红的斗争中的幸存者,眼睛明亮是他们大多数人的基本素质,哪里看不清相关的事情呢?大争之世,当然只有勇猛精进者堪当大任,看家的都必须是虎,狗在这个时代,是看不了家的。,王安石搞青苗法等改革,声名毁于一旦:张居正清丈田亩搞一条鞭法,身死家灭:雍正以皇帝之尊,搞摊丁入亩,于是变成了清朝最被丑化的皇帝。

  而新中国李慕責负责文化运动,针对的就是旧文化入,所谓”千夫所指,无疾而终”,面对无数旧文人的谩骂,李慕青毫不动摇,千下了文化运动的大事。

  从那个时候起,程风自己都觉得,李慕青就是最适合接替他的人,因为她有足够的决断力和执行力。

  相比之下,程风自己原来看中的古穆,比不上她。

 

第234章  最后一次的面谈

 

  李慕青跟随着程风,李先联和薄翼博等老干部,在她背后还有两三个同志,走进了北京301医院,他们是来看望总理的,总理病情反复,到了1975年,已经好几次住院。

  这是5月的一天,总理再次住院,程风知道总理的病情基本稳定下来之后,带领中央财经小组的重要人员,专程看望总理,他担心大家分头去,总理病弱之躯,可接待不了这么多人。

  大家都关心总理,干脆一次去,还能让总理同意见面。

  病榻_上的总理很瘦弱、很憔悴,李慕青自从前几年与总理吵架之后,最近这几年与总理见面的次数是很少的,毕竟总理退休之后,其实身体就一直不太好。

  在程风等干部问总理好之后,李慕青上前对总理说道:“总理,我本来等儿子回到北京,准备一家三口,一起来看总理和大姐的。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1 14:09 , Processed in 0.047966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