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革命使徒1958 完本 蓝烬 - 第 257 页

  而且记忆中那么多好的剧本创意,无论是华娱、港娱,还是好莱坞的故事创意,浪费了也很可惜,很多都可以让我们自己建构的电影工业,尝试自己拍摄,并全球传播嘛。

  所以尝试培养感召同志内部在这个领域掌控大局的专业化同志,李纯文就是其中之一了,通过美金会的安排,他到南加大,专业地学习了电影,又被安排在美国多部电影中,担任导演助理或者是其它可以观察导演作业的角色,算是充分学习了好莱坞的拍摄技巧,然后回国后,又再了解此时国内的拍摄手法和经验,努力融合双方之长。

  再然后就是李纯文们,拍摄°商业化大片"的启蒙时代了,美金会专门提供了一笔电影资金,购买了美国最先进的拍摄机器,送回国内,算是重建了新中国的电影基础。

  这一切促成了,在香港回归之后,中国电影的迅速发展。

  香港早已成为亚洲的电影中心,拍摄电影的经验,至少在这个时代,远远超过了内地,即使是已经被感召同志们”魔改”之后的国内电影工业,也还比不上,当然相对于原时空,已经好得多了。

  所以香港回归,从文化部和广播影视总局的角度,当然要充分地利用香港电影的基础,毕竟这里有很好的电影“人力基础设施”,不仅仅是演员,尤其是电影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员,还是比较丰富的。

  “虎胆龙威”这部改编自原时空好莱坞的同名电影,就是这种尝试的一个项目。

  老实说,这个项目轰动了香港的电影界,大投资和先进设备,是其最显著的两个特点,以前花个百万元拍摄,就算不错的香港电影界,总算是第一次见识了,什么是中国式的“大片”,堪与好莱坞电影媲美。

  在开拍前,香港的演员们削尖了脑袋,想要在这部电影中拿一个角鱼,但这部剧需要的角色,其实不多,像是承龙能够拿到一个配角,就已经不错了。

  毕竞这部剧,主要都集中在主角一个人的逆天“神勇"表现上,其它主要就是恐怖分子和警察这样三分钟的配角,还有花瓶一样的“前妻,基本是从头打到尾的动作片,靠的是刺激肾上腺素的战斗节奏和快速的情节变化。

  这部动作片其实是美国原时空八十年代拍摄的,但换在七十年代,也完全没有问题——至少这部动作片需要的特技是很少的,技术上已经足够,此时要是让李纯文去拍《终结者》这样的机器人电影,倒是会让他很为难,因为很难达到特效的要求。

 

第256章  “去政治化”的文化输出

 

  李纯文拍摄虎胆龙威”,是最近的"大片计划"中的一部分,目的是通过大片的洗礼,树立起几家新中国可控的电影巨头公司的基础。

  过去无论是大陆,还是香港和台湾,都没有拍摄过美国标准的大片,主要是资本不足。

  即使是有资本,当时的消费情况,还不能接受大片的成本,拍一部,可能就要亏一部嘛。

  尤其是香港台湾,本土市场如此狭小,哪里有拍大片的胆量呢?即使香港电影可以卖到整个东南亚,但毕竟风险很高,没有哪个香港公司的老板,愿意这么干。

  李纯文他们介入之后,就是要改变这种情况,不去管台湾。

  此后香港无非是大陆电影的一部分,在改革"三观"之后,其电影的市场,也是整个”华盟市场”加上对全世界的输出,体量当然不一样,中国发展到这个程度,本身也可以承受大片的成本了,虽不能保证盈利,但确实可能有盈利。

  这是大片计划的背景。

  李纯文自己算是“一线人员",他是导演嘛,自己上。

  还有感召同志是进行顶层规划和执行计划的,以此驱动整个中国电影工业的新结构,其实香港电影就是其中的一环。

  定下来以拍大片来引领整体电影工业,逐步输出新中国价值观和其它思想意识的目标后,在1975年9月,召开了一个文化部电影工作工会议。

  在这个会议上至文化领域的领导人李慕青,确定了电影对内对外发展的不同原则s对内呢,是百花齐放,各个电影公司愿意拍啥拍啥,只要不触犯了负面清单,不传播有害的思想意识。

  但准备对外输出的大片,李慕青就简单粗暴地定义了,必须符合四个字“大国之威”——花了国家(美金会)的钱,难道是导演和演员去风花雪月,满足自己所谓的“个人文艺思想”吗?那才是扯淡呢。

  距离说,虎胆龙威这样的电影可以拍,因为表现中国警察的神勇,反派又是日寇余孽嘛,还暗带讽刺了美国。

  这是典型地扬大国之威,其实与美国好菜坞很多影片,都是一个道理,这种电影里充满了“大国的威风杀气",目的之一,就是让国家的强大形象,入心入脑,形成一种品牌和"典型"。

  相反,“人鬼情未了“这样的电影好吗?单单从电影的角度,当然好呀,可这种爱情电影,与国家需求有毛线关系吗?当然是没有一毛钱的关系,所以类似这样的电影,就不可能是有资金扶持的大片,而只能是纯粹商业化的运作。

  除了“扬大国之威这样一个简单粗暴的方向要求外,李慕青还提了一个要求,就是形式上要尽量做到"去政治化”,实际上没有一部这种大片电影,会真正地去政治化,要不然国家给你资金支持干什么?李慕青的实质意思,就是传播政治要传播得巧妙,不能直接说教,根本不要通过语言,而是用情节和入物表演来体现,这样才能让不同的观众都"感到舒服”,能够轻松地接受和欣赏。

  这是商业电影,又不是意识形态教育片,李慕青让他们一定要记住这个逻辑。

  倒不是李慕青非要给大家设定个框框,她的意思其实是相反的,不要有框框,因为五六十年代的中国电影,框框太多了,尤其是政治说教。

  赵安民小的时候,她也曾带小安民去看过几次电影,发现赵安民老是会笑场,尤其是那种主角或者配角做动员、或者说大段话的时候-赵安民觉得政治味道,太浓到产生负面效果的程度,这种表演就变得政治化了,一点都不真实。

  李慕青也希望改变这种情况,其实没有绝对的“真实”,但至少要像好莱坞一样,是"不是说教的说教”,至少避免掉直接的政治说教。

  要不然,这样的大片,到了资本主义世界,单单因为这一条,恐怕就很难吸引观众,国家对于大片传播到西方去,虽然不做要求,其实还是有期待的。

  所以要求的"去政治化”,是去掉“政治化的形式”,更巧妙地表达政治化的思想,没有"中国式价值观的传播”,那样的大片拿来何用?见过没有美国式价值观传播的美国大片吗?其实大家都是一个道理李纯文这些人,专注于电影工业,所以他们很难注意到,李慕青的要求,其实也是对整个新中国式文化,向外输出的总要求。

  无论是电影电视,还是文学文娱,大致都是这个方向,当然文娱和文艺上,“大国之威”的要求就会弱化一些。

  李慕青的一个判断是:只要意识形态和国家形象,有-定的影响力,文化就可以发挥一定的影响力,因为即使在敌对的国家,也会有少量人,对你国充满好奇,甚至有好感。

  在三十到五十年代,读过苏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美国人都不少,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一那个年代的苏联意识形态和国家形象,对全世界都充满了吸引力。

  这种“少数人的喜爱“改变不了大事,但却是一种重要的润滑剂。

  吸引和潜移默化改变的少数敌国知识分子等的心态,对于自己国家做事,是很有利的。

  到五十年代为止,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对于苏联几乎是透明的,苏联社会主义文化和思想影响下,西方出现了大量的异己分子,苏联的同路人。

  原子弹的情报苏联可以获得,而剑桥和牛津毕业的西方最优秀的知识分子,可以不用苏联收买,坚定地成为苏联的间谍。

  没有苏联搞不到的西方情报,这就是文化和思想影响的威力。

  当然,自从六十年代以来,苏联模式和思想的影响力每况愈下,其情报能力等方面,也就逐步下降,逐渐泯然众人。

  相反的例子,是原时空的中国,为什么一直到了,据说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经济水平的2020年左右,也是看得到那么多的文化汉奸、慕洋犬和殖人?不断发生文化入侵的负面事件?不断有傻逼的“叫兽",发表种种奇葩的负面言论?除了经济收买因素和这些人的个人利益因素外,不得不说,西方文化和思想的影响,对我国发挥了巨大的负面作用,再结合-些上层建筑的异质化,其危害性就更大了。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李慕青在通过文化运动,建立文化新体制,树起防御性篱笆的同时,当时就与同志们,制定了文化进攻的框架计划,只不过到了1975年后,才认为时机基本成熟了,可以开始小规模地试验了,说到底,没有经济基础,所谓的文化进攻,是半点用都没有的。

  或许新中国做不到,原时空苏联和美国那样的阶段性的巨大成功,但万丈高楼平地起,做与不做,将是巨大的区别。

  难道要等到中国经济超越美国的时候,才去做吗?那肯定太晚了。

  目前至少可以通过类似大片输出这样的形式,先影响亚非拉地区,中国文化产品进入他们的国度,还是相对简单的。

  李纯文开始了拍摄,徐珂跑前跑后,执行李导演的指令。

  他很快发现了李纯文拍片,与香港-般导演的不同——更接近与他熟悉的好莱坞模式,讲求精雕细琢,香港过去的电影,过于关注成本,相比之下自然不会产生这种大片感。

  台词是精雕细琢的,道具也是精雕细琢的一使用的枪械和弩箭,完全是-比一绝对真实感的复制品,服化道,完全要符合影片要求的真实,而不是像是有些香港电影随便套一身,甚至是让演员,穿自己平常的衣服。

  对演员演技表现的要求,更是近乎苛刻,他已经听到李导演,吼了冯宝宝两次了,看得到女演员几乎要被骂哭了,但没有什么“过得去就行”,一切都要追求真实感和自然感。

  总算是拍完了今天文戏的镜头,今晚还要拍一场爆炸戏,徐珂凑上前去,听到李导演与烟火师商量着,爆炸需要表现的玻璃半空碎裂的效果,爆炸火光冲出窗户的效果,也都不能是随便一搞,而必须让观众感觉到既震撼又"真实”。

  此时的徐珂还只有二十多岁,自然还不是未来那个成熟的"徐老怪”,他现在像是海绵一样地,吸收要成为一个良好导演的知识,这些天他感觉到,“大片"最不同的就是精细以及大制作,李导演这样的拍摄,每个镜头的成本,至少都是香港传统电影的十倍甚至更高,但效果也是明显的。

  大资本加上先进的拍摄设备,一流的团队,这些都是构成大片的要素。

  爆炸总算是一次成功,已经是深夜所有人都有点筋疲力空,不过这也是电影的常态,虽然保达保证演员利益的演员工会已经成立,但并不像是好菜坞那样,严格规定演员和其它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限制,而主要是从薪酬上加以约束一此时你想让大家不拍摄去休息,中人等,偷偷摸摸地都会去突破这样的限制的,还不如尽快地搞定电影。

  结束之后,虽然有点疲倦,李纯文还是把徐珂叫到自己的面前,对他说道:“这些天,看明白这种类似好莱坞的动作大片的套路了吗?”

  徐珂点点头,略有点迟疑地说道:“平民大众看电影,最直接的目的,是融入到虛拟的银幕幻象之中,去做一场虚拟而又美好的白日梦,从而将自己的身心,从枯燥的日常工作中解脱,他们得以暂时的,感受到许多平日里无法得到的美好,可以发泄掉许多平日里被压抑的欲望。

  “商业电影正是想方设法的,为观众营造这般完美理想化的美梦。

  因此,好莱坞和香港电影其实在本质上,创作的目的都可以归纳为一个关键词,那就是——娱乐。

  尽量少地生产悲剧和噩梦,而影片结局,大多数也要以圆满的大团圆为主。

  “大片基本上都是商业电影,是工业化的产品。

  电影首先是一件商品,其次,才涉及教化、艺术等功能,如果后者的这些功能妨碍到前者,那么需要毫不犹豫的将其剔除干净。

  要一心一意的促进商业电影这根枝干的茁壮成长,必须取娱乐,而非艺术,鱼和熊学不可兼得,应该是商业大片秉持的信条。

  李纯文赞许地点点头:“说得不错,但还要注意一个重点。

  商业大片表面上是纯娱乐性,但就像一切文化产品一样,内里是有价值观传播的,哪一部美国大片,没有反应美国想要传递的价值观呢?只不过他们从来不在电影里明确地说明,而是用画面和情节,以及人物的行为,不动声色地传递了需要传递的价值观。

  不传递价值观的大片,对于国家没有意义。

  你要记住,我们是在中国,是社会主义体制,这一点尤其重要。”

  徐珂想到“虎胆龙威”的故事结构,感到自己醍醐灌顶——在美国要反应美国的主流价值观,在中国要反应中国的主流价值观,要不然电影的“成就“是有限的,自己要成为中国在香港的第一流导演,这是根本性的一点,否则电影拍得再好,也不过是常说的俗话——“狗肉上不了席面"。

  徐珂把自己所想,与李纯文说了。

  李纯文哈哈大笑起来:“你算是真的悟了。

  我们现在的商业大片,每一部需要反应的新中国主流价值观,很简单,就是大国之威,向所有的观众展示新中国的力量,新中国的威严,一个复兴的大国的威严。”

  “时代不一样了,现在的新中国,基本实现了初步复兴,老实说,虽然日本的gDp即经济收入,仍然总量高于中国,但他们实质的力量,是比不上中国的,不过是这几年日元升值的短期效果罢了。

  新中国实际上,已经是全球第三强国,无论在经济、军事、政治影响力,乃至思想影响力等方面,都达到了世界第三大国的强度。

  “这样的国力,需要匹配相应的实质影响力,我们的商业大片,如果放到国家的考量中,就会是实现这样影响力的一个方面。

  所以你要成为具有一流影响力的导演,就必须在这个方面,为国家不断地做出贡献,才能反过来得到国家不断的提携。

  不要听信什么实现深刻艺术思想的说法,这种法国和欧洲的传统套路,早就落后了,他们能比得上好莱坞的影响吗?好莱坞的商业大片,什么时候还要讲究深刻的艺术思想?扯淡嘛。

  看到徐珂接受了自己的说法,李纯文感到满意。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5-29 16:57 , Processed in 0.037453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