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革命使徒1958 完本 蓝烬 - 第 261 页

  在这样的科技基础上,消化美国F-14A的相关科技,虽然有困难,但还是可以克服的。

  美苏的先进水平,,然后在1995年的歼十+和2010一代战机。

  即重型歼11+轻型歼10+歼轰1为主的三大机型主力,而到八十年代中期,要实现"15一代”,歼15/16/17等机型的水平,要0年的"25年代”,实现对美苏的超越,而此时"10一代战机,F-14A也只是三代机,但科技水准,确实在目前还在中国歼11和歼10之上,对其科技的吸收,一方面可以用来改进10一代战机的最后定型,另一方面有些还掌握不了的技术,长期研究,可以为15一代战机提供基础。

  一次堪称"杰作”的情报行动,算是“悄无声息"地完成了。

  实际上,一直到1980年,这件事才暴露出来——巴基斯坦方面,有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向美国泄露了这个情报,在F-14A失踪之后,巴基斯坦三军情报局的有心人,当然会将之,与中国要求巴基斯坦所做的一切联系起来,时间的巧合",就是最大的线索嘛,不过那个时候,也都不重要了。

 

第260章  与苏联交易的行动

 

  1977年,莫斯科的12月,天寒地冻。

  等在街道边的蒋铮少将和王翰上校,冻得跺脚。

  一辆德国奔驰车驶进,缓缓地在他们边上停下,副驾的车窗降下,探出凯拉提的头:"蒋少将,请上车。

  “没有人注意到,凯拉提与蒋铮-瞬间交换的激动的眼神,他们都很好地抑制了自己的感情。

  上车后蒋铮对凯拉提说道:“凯拉提少将,这是我的同事王翰上校。

  他会与我一起,参加这次与贵局的沟通。”

  凯拉提看似有点冷淡:“王翰上校,很高兴认识你。

  我的同事们,已经在等我们了,到了地点我们再细谈吧。”

  弃驰车很快来到了红场东侧,蒋铮一眼就看到了那栋著名的卢比扬卡大厦,这是克格勃的总部,门前是卢比扬卡广场,有着巨大的捷尔任斯基雕塑。

  卢比扬卡大厦每两层之间,就有一道暗红的色带,一共是4条,给蒋铮的感觉,似乎有点像是鲜血积存已久,暗淡下来的颜色。

  土黄色黄的墙面,暗红的4条色带,让蒋铮微微一笑,觉得这栋大楼,其实很适合克格勃这样的社会主义情报机构。

  凯拉提带着他们,走进了克格勃的一个会议室,已经有几名克格勃军官等候在此,蒋铮扫了一眼他们的肩章,都是高级军官,最小的都是上校。

  凯拉提逐一介绍了双方,然后大家安静了下来,直到一位头发已经花白的上将走了进来,大家都站起来,向他敬礼,蒋铮知道,这就是克格勃的一位实权副局长,安德罗波夫重要的助手之一,梅列茨科夫上将。

  梅列茨科夫对蒋铮两人的态度,也是不冷不淡的,这确实反应了他对中国人的态度。

  这一次如果不是他看重的凯拉提少将强烈地建议,他是不会接见中国人的。

  凯拉提在克格勃发展得很好,或许再有几年,就可以晋升克格勃中将了。

  梅列茨科夫简明扼要地表示了对中国同志的欢迎,然后直截了当地请蒋铮说明来意——中国所谓的有重要的合作机会,到底是什么?蒋铮也很干脆:“我国获得了一架完整的F-14A现役战斗机,来自伊朗。

  如果苏联同志可以同意我们的要求,我们就邀请苏联派出专家团,参加对这架战斗机的全面研究。

  梅列茨科夫老头目瞪口呆,除了凯拉提一个人,是装出震惊的态度以外,其它的军官全都目瞪口呆!好几位发出了"Oi”(中文意思是啊!)的惊叹声,作为同行,他们太知道,这有多么了不起了!梅列茨科夫的脸.上,已经失去了最初的冷漠,他不由得追问:“你们怎么办到的?蒋铮用流利的俄语回答:“伊朗飞行员在美国培训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布局,收买了一个伊朗机组,包括飞行员和雷达拦截官。

  在伊朗购买的F-14A抵达阿巴斯军用机场后,找到机会,两人驾驶一架F-14A,在我们同志的接应下,飞跃巴基斯坦,抵达了我国的新疆和田机场。

  “只要不涉及保密的细节,一些行动的框架,他也不介意泄露给克格勃。

  苏联人一阵沉默,凯拉提首先鼓学,梅列茨科夫也鼓学,所有的克格勃军官都热烈地鼓学,"Oi,Kakxopowo!(啊,太好了!)"和"Ypa(耶!万岁!)"的感叹声,此起彼伏。

  这些克格勃高级军官们,由衷地表达了自己的钦佩一不管中苏之间有多少分歧,但中国同志们完成的这一次行动,无疑是极为了不起的,是中国情报界伟大的成就!足以辉映人类的情报史!祝贺中国同志之后,会场恢复了平静,梅列茨科夫这一次微笑着说道:“那你们究竟想要交换苏联的什么科技呢?”他内心已经在咆哮,苏联-定要获得F-14A所有详细的科技情报!这对于苏联与美国的对抗,是具有战略的重要性的,并不限于战术性的意义。

  “苏联在10月刚首:飞的米格29的全套科技和工艺资料,包括其发动机RD-33的全套图纸和生产工艺。

  等到它入役之后,再提供4架样机,派遣米高扬设计所和生产厂的同志们组成专家团,指导我国消化相关科技:苏联在去年首飞的图22M3型超音速远程战略轰炸机的全套科技和工艺资料,包括其发动机NK-25在内,同样提供我们4架样机,要求同样是你们投入现役之后提供,暂时请提供我们4架图22M2,同样的一个专家团。

  梅列茨科夫倒吸了一口凉气,米格29是他已经想得到的,中国在米格21基础上生产的歼7;仍然是空军主力,他们自研的歼8和歼9,性能并不出色,按照克格勃的评估,中国人处于建构自己的航空工业研发和生产体系的过程之中,相比美苏,还远未成熟。

  所以获得苏联下一代的米格29生产和工艺,来接替歼7,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他个人觉得,完全可以答应中国人。

  但是图22M就完全不一样了,实际上,现在只有美苏两国,拥有着真实的战略(远程和洲际)轰炸研发和生产能力体系,这几乎已经成为了超级大国的标志,图22M在1972年首飞,而中国要求的最新型号图22M3,则是1976年才刚刚试飞,苏联预计要到1982甚至是1983年,才会服役,中国人好大的胃口!他嘴角不由浮现了一丝冷笑,中国人是不是太高估自己了?以他们只发展了20年薄弱的航空工业能力,就以为自己可以消化吸收,甚至制造图22M3这样星球上顶尖的远程轰炸机了?再给中国二十年,他们也未必能造出来。

  老头平静地回答:“这超出了克格勃的权力。

  我会上报苏共政治局,等到上级做出决定之后,再通知你们。”

  蒋铮点头,留下了关于那架F-14A的一些资料,主要是很多照片。

  他刚刚离开,克格勃将官们就一拥而上,仔细地观赏着这些照片。

  梅列茨科夫思考了一会,询问凯拉提:“你怎么看?凯拉提平静地微笑:“据我所知,中国航空工业的基础,恐怕还不足以消化和生产图22M3这样尖端的大型飞机。

  或许再有20年,他们可以做得到。

  不过那个时候,我们新一代,甚至新两代的战机,也应该飞6翔在苏联的领空了吧?”

  会场的克格勃将官们都笑了起来,他们的意见与凯拉提一致,何况就算冒-些风险也无妨,这可是F-14!美国佬最新代三大主力战机之一!或许,苏联凭借对F-14的深度了解,能够让苏联新一代的战机,压倒美国战机也不一定。

  为了这个目标,转让-些科技,给落后的中国人又何妨?他们还能追得上强大的苏联吗?苏联人的自负和骄傲,洋溢在会场中。

  安德罗波夫推开了办公室的一线窗户,寒冷的风从窗缝中吹进来,让他不由打了一个寒噤,但头脑清楚多了。

  他已经仔细思考过了梅列茨科夫的汇报,他内心同意梅列茨科夫的建议,用两种苏联顶尖战机的科技,交换对美国F14A彻底研究的机会,苏联看似吃亏,其实是付得起的代价,中国人无法将苏联科技,很快地转化他们航空工业的成果,这是肯定的,苏联未来的战机科技,仍然可以领先中国很大一截,不至于让技术转让,威胁到苏联对中国的空中力量领先优势。

  不过这并不是他很看重的“内容",他的眼界,自然不是梅列茨科夫这样的“纯技术"眼界所能限制,实际上他有点高兴,因为从这件事他已经知道,中国的同志,如果还可以称为同志的话,肯定不会完全倒向美国人,甚至他们在内部,肯定是仍然以美国为最大敌人的,而不是苏联。

  某种意义上,这一次的交易,实际上也算是中国对苏联的一种政治表态。

  按照安德罗波夫本人的观察,他对于这些年中国国力的迅速上升,是极为吃惊的,他认为中国重演了苏联在三十年代"极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史,当年苏联就是这样,从一个工业极为落后的国家,在短短的时间内,发展成为全世界第二工业大国,奠定了战胜法西斯德国的物质基础。

  作为苏联内部相对思想开阔的人,他对于中国允许私有资本发展这样的"中国式新经济”,并不像苏斯洛夫那些人一样,充满恶感。

  实际上,他有些惋惜,苏联无法再像中国那样,以公有制为主,而私有制并行发展,苏联已经没有那样的经济基础,一切都已经基本定型了,虽然要改革,但改革的方向,肯定与中国模式是不-样的。

  克格勃掌握着苏联对于外国最新的情报,包括经济情报,所以安德罗波夫很清楚,或许中国在十年之内,其经济规模,就会增加到与苏联并驾齐驱的程度,中国有那么多的人口,看起来他们的人口优势,确实在扎扎实实地发挥了出来,所以经济规模的巨大化,也是很自然的结果了。

  不过就像是梅列茨科夫他们判断的一样,即使中国的经济规模,可望在十年之内赶上苏联,但在科技领域,不可能有那么快,中国人的科技基础差得太远了,即使他们的科研人员规模,在最近的年份暴增,可是科研人员的水平,却不是短期能够赶上的,安德罗波夫并不担心这点。

  但是对比苏联的现状,安德罗波夫就不由得有点忧心忡忡。

  苏联的经济发展速度,尤其是经济运行的效率,在几年不但没有增长,反而在逐渐下降。

  过去一直嘲笑美国和西方陷入了滞涨经济危机,现在看来,苏联同样陷入了可以称之为滞涨的危机之中。

  勃涅日涅夫同志在1974年两次中风之后,头脑和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实际上已经根本不能履行国家领袖的职责。

  但他身边的那些宠臣,为了自己的权势地位,拼命也要让老勃维持国家领袖的地位和权势,这就导致国家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效率越来越差。

  这些人除了吹牛拍马彼此狼狈为奸地贪污腐化,其它什么能力也没有。

  每次想到这些情况,安德罗波夫除了鄙视,也总是感到担忧,为国家命运而担忧,苏联固然仍然是历史性的强大,但内部的问题越来越大,尤其是干部的贪腐问题,已经严重地影响了国家的正常运转和发展。

  但他现在又能如何呢?老勃的宠臣之中,看他安德罗波夫不顺眼的,可不只是一个两个,实际上,他自己随时可能处于政治的风险之中,远没有到可以使用自己掌控Kgb的权力,登上苏联大位的程度。

  所以只有忍耐,等到机会成熟的那一天,安德罗波夫叹了一口气,关上了窗子。

  苏共政治局,一致性地通过了与中国的“交易",正如安德罗波夫认为这是中国向苏联的一种政治表态一样,包括老勃在内的其它政治局委员,显然也是这样认为的。

  老实说,在乌斯季诺夫担任苏联新国防部长之后,苏联政治局内,已经没有明显的“厌华派”了,基本上对于中国的看法是中立的。

  包括乌斯季诺夫在内,苏联军方的高层,对于"交易的兴趣更浓。

  了解掌握美国最新的战机科技,在他们看来,当然是苏军极为重要的大机会。

  所以他们毫不犹豫地推动了此事。

  蒋铮等人,在苏联等了不到十天,就等到了肯定的答复,协议迅速地签署了,国内也落实了与苏联的科技转让对接机制,西飞对接图22M3和图22M2的科技转移,而沈飞与新成立的成飞,对接米格29的相关科技。

  在苏联专家团到西安,看到了那架重新拼装起来的F14A后,苏联对于中国的战机科技转移,全面开始,两国的专家和技术代表团,开始穿梭访问,-次规模不下于五十年代,苏联对中国航空工业的技术大转让的过程,再次开启了。

  毋庸讳言,虽然感召同志能够从美国获得一些航空科技,但在美国严格的军事保密制度下,能够获得的部分,远远比不上这种苏联的直接“传授"。

  这一次的技术大转让,必然可以让新中国航空科技的发展,节省至少十年的时间。

  从后来的历史发展看,这一次的技术转让,只是苏联航空科技技术大转移的一部分,因为在转让的过程中,又接上了新中国在1979年获得的美国F-15战斗机的事件——中国用F-14和F-15,交换了苏联大部分的航空科技底子。

  从而为中国在八十年代后期和九十年代航空工业的全面崛起,莫定了最重要的科技基础。

  这一次F14战机带来的中苏航空技术贸易事件,其影响力,实际上远远超出了军事领域,事件完全取得了改善中苏关系的效果——老勃病重后,过去的狂妄不可一世的态度,或者是"人之既衰,其行也",导致苏联对于中国其它方面的限制,逐渐放开,例如两国的贸易范围,大大放宽了,现在几乎所有的中国商品,都可以在苏联和经互会国家,进行比较自由的销售,而苏联各种原材料,对于中国的出口,也几乎都得到了放松。

  这使得中国与苏东的贸易,在此后的几年中,迅速增长。

  从1978年开始,双方甚至开始了谈判石油管道,苏联原则上同意,将东西伯利亚各油田的石油,通过建设石油管道,联通到苏联自己太平洋沿岸的科季米诺港,然后从中途分出一;条通往中国的支线,即从斯科沃罗季诺至漠河,再到大庆,为至中国的支线。

  这条石油管道当然有苏联的小九九,因为通到港口,苏联就可以把握主动,不至于只有中国一个客户,将原油卖给日本、韩国、朝鲜等,都可以。

  F14技术贸易,犹如一根导火索,将中苏关系导向了改善的方向。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1 20:38 , Processed in 0.063080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