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革命使徒1958 完本 蓝烬 - 第 266 页

  事实上,我们或许正在目睹第二个苏联强度的共产国家,出现在现代的历史上。”

  卡特睁大了眼睛,他并不是布热津斯基这样的学者,过去对于中国的看法是"朴素”的,从来没有深入思考过,所以尼采的说法,让他感觉很新鲜。

  “如果美国及其盟国,要同时对付两个苏联,这自然是一种噩梦,西方将遭到最强大的挑战。

  但好在,由于中苏是邻国,过去的历史上,有着e大的领土争端和战争仇恨,而且苏联又高度警惕中国争夺社会主义世界的领袖地位的可能性,因此这两个国家的关系,虽然没有走向破裂,但非常难以达到真正盟友的程度,如同美国与其盟国的真诚合作。

  “未来的中国,即使比苏联更强大,但对于美国及其欧洲盟国的威胁性,却不可能达到苏联的程度。

  一方面,是地理的原因,中国是在远东,无论是距离美国还是欧洲,都有遥远的距离,发生真接冲突的可能性,当然就很小。

  可不像苏联,如果我们不能对抗苏联,那苏联就因会统-欧洲,从而用统合后压倒性的实力,打败美国。

  苏联确实对我们形成了这样的威胁,而遥远的中国,当然是做不到“另一方面,是种族的原因,东方人与我们西方人的种族差别,以及宗教、文化和文字差别,使得中国人对于美国或者欧洲的民众,能够产生的意识形态和其它方面的软性影响,必然是非常有限的,两种文明的异质感太强了,他们影响不了西方的民众。

  相反,苏联如果比我们要成功,对于西方民众的影响力,就会强十倍以上。

  “既然中国对于西方的威胁性小,所以我总体是赞同尼克松和基辛格他们改善对华关系的,唯一他们做得不好的是,太早地让中美关系正常化了,这让中国得到了打开世界市场的机会,现在他们的产品,已经在全世界都看得到了,这增强了中国的实力,甚至对西方经济,开始有一定的威胁。

  “但这是无可避免的,如果我们不能改善西方与中国的关系,就会让中国全面倒向苏联,有了中国的全面支持,那我们将面临一个更强大、更有韧性和能力的苏联,西方将面临更大的威胁。

  “尼克松和基辛格曾经希望,中国完全倒向美国和西方。

  但很明显,从这几年的趋势看,中国狡猾地在西方与苏联之间骑墙,而苏联也不是傻子,不会硬生生地将中国推向西方。”

  “但无论如何,在战路上,一个中立的中国,也比一个倒向苏联的中国要好得多。

  想象一下,中国在东南亚,已经复制了一个类似苏联的体系,由中国和五个小的盟国构成,这是一个面积1150万平方公里,人口接近10亿的体系,如果这个体系并入了苏联的经互会体系,那么我们将面临一个多么恐怖的共产力量?卡特和布热津斯基的脸色,都有些严肃,他们的反应是一致的,无论如何,不能再让苏联和中国,变成盟友!“对于美国和西方来说,只有在击败了苏联的前提下,我们才能掉头去对付落单了的中国。

  在此之前,我们需要尽量拉拢中国,使之不会为了苏联而成为我们的敌人,向他们开放西方市场,就是必要的代价之一,我听说总统先生已经解除了对于中国的贸易制裁,这是正确的。”卡特笑了一下,当时他可没有考虑这样深的战略,只不过是小洛克菲勒的请求而已。

  卡特又询问:“滞涨危机已经十年了,加之越南战争和石油危机的影响,美国经济复苏的速度一直很慢。

  尼采先生在这方面有什么建议吗?”

  卡特沉吟了一下:“我并不是经济学家。

  不过我知道,过去美国最强的产业领域,例如钢铁、汽车和化工,都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像过去那样,做到世界领先了。

  如果我们只是依赖这些产业,那么美国的复兴,确实是困难的。

  不但是欧洲和日本,就连中国,似乎除了汽车以外,在其它领域产品的竞争力,都是越来越强了,美国人的收入高,各方面的成本也高,要让美国继续在这些产业强大,确实有难度,而美国的强大,首先必须是产业的强大。

  “我觉得要发挥美国所长。

  美国在产业上最强的有两点,第一是世界最大的市场,这可以吸引规模巨大的产业投资,因为只有美国可以提供能满足他们投资回报的巨大市场。

  第二是科技和创新优势,二战之后,我们汇集了全世界的科研人才,只有美国能够提供他们高薪酬和高回报嘛,所以二战之后几乎所有关键的创新科技产品,都是诞生在美国的,或许我们可以把这叫做"技术制高点优势",创新产品就有先发优势,有利润优势,再结合美国巨大的市场,或许我们就能获得新的竞争优势。

  现在那个计算机不是很流行吗?我觉得未来或许可以替代汽车业,成为美国新的主导产业。

  “我认为像是技术制高点这样的能力,共产国家很难获得。

  因为他们讲求的是集体主义,压抑了个人的创造力。

  而个人创造力是创新的火花,只有在无序的万千个人奇思妙想和个人奋斗之下,才可能碰撞诞生,这是美国体制的优势,因为我们尊重个人的才能,让他们有机会因为个人的创造,而获得巨大的财富和声望。

  “保持最大的市场规模,以及占领技术制高点的优势,两者结合,就可以让美国永远是山巅之国,保持对其它大国的优势。”

  “技术制高点决定能做什么,做得好不好;市场规模则决定了能卖什么,能卖多少出去。

  没有技术制高点,生产出来的东西,在全球竞争下利润很低;市场规模不够,技术就不能变现。

  布列津斯基内心暗暗摇头,尼采老头的这一套,理论上确实没有问题,但这还是产业资本的那一套。

  问题是,肯定不符合美国金融资本的期待,这是强美国而不是“强华尔街”的战略。

  金融资本需要美国一定程度上的去工业化,美国庞大的市场,是为去工业化后的全球产能准备的。

  产能转移到外国,导致1929年大萧条的库存危机,也就转移到了外国,美国变成消费、金融、高科技、军队“四强”的国家,就能通过以美元为中介,操纵全球经济的起伏,从而为财阀们赚取天量的金融财富,而金融的武器化,将让华尔街得到把仅次于军队的最强力的武器。

  尼采老头还是有些落后于时代了,他毕竟老了,布热津斯基平静地思考,他一个波兰人,思维当然与尼采不一样,对于美国国家利益的考量,当然不会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美国未来战略的新萌芽,在越南战争结束的这几年中,在美国各界的思考和利益趋势下,逐渐发芽。

 

第265章  黎全的遵义生活

 

  “咔嚓“一声,黎全也又拍下一张照片,他觉得眼前的这栋黔北民居,非常典型,小青瓦、坡面屋、穿斗枋、转角楼、雕花窗、白粉墙六大特色一应俱全,而且确实非常漂亮,而且看样子还是有年头,又进行了修缮的,现在都是砖混结构了,这栋民居还是砖木结构。

  或许,正因为原来是木结构的,所以进行修缮之后,显得就更漂亮。

  这样的民居,总让他想起母亲家在绥阳县尖山公社的组屋居所。

  公社的组屋,也是典型的黔北民居风格,小青瓦、坡面屋、转角楼、白粉墙这4个特色都是有的,不过要穿斗坊和雕花窗这样的“花样",那就只有自己花钱了,组屋提供的就是满足基本的居住功能,要让自己的房子更漂亮,就要自己花钱,内外装修了。

  黎全自己,从开始喜欢摄影开始,就很喜欢黔北民居的风格,这种民居,底子是川蜀建筑,然后吸收了江南和徽派建筑的特点,近代又吸收了一些西方建筑的特点,算是吸收了三家之长。

  而且这种"外表传统、功能现代”的美观舒适民宅,采用砖混结构后,不热不漏不怕火,修成小楼房又不占地,适应贵应州平地少的现实,还气派大方漂亮。

  粉墙青瓦红窗,拍成彩照以后,就特别漂亮,艺术性和观赏性都有。

  姑姑李慕青,就最喜欢这样的照片,所以黎全每一次,都会精选出一些照片,洗出来以后寄给姑姑,还在照片背后,写上他当时拍摄的情况,这已经是他与姑姑联系的基础了,老实说,他搞摄影还是挺花钱的,姑姑对他的赞助,算是给了他底气。

  黎全是赵安民的表哥,是他二姨娘(李慕青二姐)的大儿子,他是二姨讓前夫的遗腹子,虽然在二姨婊嫁给黄姑父以后,黄家并没有亏待他。

  但长大后他也很清醒,家里在公社的一切,他都留给了小弟黄平。

  他自己考上了遵义锰铁合金公司,变成了这家国企的一个小工人,从那时开始,-晃就是十多年了,他也变成了一个“老遵义”了,在遵义成家立业生子。

  当然,这也是那个时代几乎所有城市的一种发展过程。

  1949年建国的时候,遵义老城加新城的总面积,不过是4平方公里,人口约为6万人,那个时候,这个名城其实不过就是一个稍大的镇子罢了。

  建国以后,人口自然开始不断增长,等到六十年代设立遵义特区之后,这个城市才进入了疯狂的扩张期,现在人口已经突破百万了。

  黎全从郊区回来,从车水马龙的街道放眼望去,遵义这个城市,多的是七八层楼高的"商业大楼"和"综合楼",而住宅大部分是四层楼左右,构成了一个个的街区。

  遵义人与巴蜀一样,人都好吃,街区的小巷子里,不时传来各种香味,让黎全感到自己有一点饥肠辘辘,该吃午饭了。

  黎全拍摄的遵义建筑照片也不少,不过那都是用来给姑父家"回忆青春”的,无论是赵伯陵还是李慕青,现在哪里能轻松地回一趟遵义呢?就算是表弟赵安民回来,恐怕也会被当地政府“绑架",难以脱身,不太可能这样作为普通人,自由自在地重新逛一逛新遵义的。

  1954年,遵义有一批苏联式的地标性建筑相继落成。

  包括劳动人民文化宫、百货大楼、大饭店、遵义宾馆、湘山宾馆、红花冈剧院等,这批地标性建筑,被老遵义人,称为“十大建筑"。

  这批老建筑让遵义人引以为豪,在当时瓦房、木房遍地的年代,这些宏伟建筑算是鹤立鸡群,一时间成为那个时代的遵义象征。

  现在这些建筑,自然已经是泯然众人,特区设立后,虽然重点不在城建上,但因为遵义市区的不断扩大,各种新建筑自然也是层出不穷。

  不过就是坚持了一条原则,不允许建设那种十层以上的大发,据说十层或以上大楼,需要在基础结构建设上投入的成本,与十层或以下的地基需求完全是两码事,成本要高很多的。

  不管怎样,特区后遵义的建筑格局,就因此定局了下来,商业和办公,多半是七八层高的写字楼或商业楼,各种“上档次的商业,多半使用这些“大楼’的裙房;住宅多数是四层高的街区房;风格都是要求中国风,其实大部分的楼,是啥子风都没有,就是四平八稳的方块格子。

  整个城市还是很朴素的。

  要是赵安民回到遵义,他可能会评价:这就是个原时空2000年左右,普通城市的感觉吧?或许在高楼大厦上,还比不上2000年,原时空很多遵义这个级别的城市,在2000年至少有了一栋两栋几十层的高楼,仿佛没有这样的高楼,这个城市的干部们,就是废物点心了。

  如果让赵安民自己来仔细观察此时的遵义,他或许会发现,与原时空相比,衣食住行游购娱中,衣服大致与原时空已经差不多,“食”似乎要更兴盛一些,住的话大家都有,但档次肯定比不上原时空的小区。

  “行”的话差别也还很大,私人轿车很少,但骑自行车的人也变得很少,大部分都是骑电动车的人,城市还是禁摩的,速度起来就太危险了。

  旅游是直接观察不到的,但是按照旅游管理部门的数据,确实也在不断高速增长,对于遵义人的话,在本身或者邻省的四川、云南去玩一趟,似乎已经是很正常的情况了。

  购物是很繁荣的,互联网还没有开始,各种购物小店,正好是最繁盛的时代。

  除了餐饮店,到处都是服装店,走向时尚和个性的需求,正是这些服装店兴起的背景。

  街头的娱乐方面,其实不是很多,无非就是电影院、舞厅、茶馆、咖啡馆、歌厅、台球室这些,黎全知道,虽然国家严厉禁止夜总会这些色情场所的存在,但有些音乐茶座什么的,还是有愉偷摸摸搞这些的,在已经三十多岁的黎全看来,恐怕这种与色情有关的行业,国家是无法完全禁止的,这是人性,据说还是人类最古老的行业。

  当然,国家不管也是不行的,那社会的风尚就要乱了。

  走过几条小街,黎全又拍下了-些街头老百姓生活的照片,他知道,姑姑很喜欢这样的生活照片,说是“人间烟火气”,在给他的信里,还曾经说过,年轻时,姑父与姑姑,就经常把时间,消磨在这样的小巷之中。

  不过那是五十年代,物质贫乏的时代。

  虽然两口子大手大脚,却也没有多少余钱,而且当时的遵义街头的“花头"也少,对比现在,自然是比不上的,不过也是姑姑心中的美好回忆。

  厂里并不知道黎全与赵伯陵李慕青家的关系,而黎全也觉得自己不是当大干部的那块料,所以对于自己的“背景”,一直都没有向外透露过,干了十多年了,他现在也不过是机修部的一名普通干部罢了,老婆是普通工人,又养了两个儿子,经济上其实不算特别宽裕,不过好歹也算把近七十平米的组屋,买下来了,这里面也有姑父和姑姑以及表弟的帮衬。

  玩摄影,本来是个烧钱的爱好,老婆以前很哕嗦。

  不过自从知道他每个月,都要给姑父和姑姑寄出去照片之后,她就不响了,她知道现在住的房子,都要靠姑父家的支持,她很感谢姑父家的。

  黎全一直坚持不用他妈的钱,他一直觉得他妈赚的钱,留给小弟黄平更好。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5-29 19:26 , Processed in 0.048162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