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革命使徒1958 完本 蓝烬 - 第 290 页

  实际上宋屏已经有所判断,赵安民说的虽然都是经济逻辑,但背后是一篇政治的大文章,没有理由通不过,或许还有微调,但大方向恐怕会符合赵安民的设想的。

  此时赵安民将报告提交给他,不过是尊重他这个省委书记而已。

  宋屏在文件上批阅:“甚好,请安民同志提报中央批准。

  “他有点微微发怔,赵伯陵上台后,肯定是世事如棋局局新,但究竟会变化到什么程度呢?即将结束的反贪腐运动,民本派因此提拔了不少的青年干部,由此彻底奠定了他们作为党内主流派系的地位,实际上,现在已经很难把干部与民本本派分开了,民本社会主义已经写入了宪法修正案,用宪法规定人民中国的主体思想,就是民本社会主义,所谓的“派”,不过是对过去赵伯陵这些代表人物的习惯性称呼而已,未来党内的派系,恐怕是在民本社会主义者内部的分野了,毕竟党内无派,千奇百怪。

  宋屏不知道,赵安民带动民本派,坚决反对民族区域自治,是因为他认为,我党的这个政策,是建国初,当时全面学习苏联的一部分,结果好的没学到,学的最烂的一招。

  苏联,前演后的全体俄罗斯,莲斯拉笑党第的鸟克兰都无法融合,最终指出了俄马战事,本来一脉生,结果杀得你死我活,用无数王兵和民众的鲜血,献祭宁当年的”民族首次阴魂,何其司笑?七十年时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赵安民认为,国家要让大西北长治久安,就必须尽早地抛弃这样的垃圾政策,大一统的中国,民族融合才是王道。

  俄罗斯或许是因为主体民族的人口不够,所以不得不采取这样有明显后患的政策,新中国吃饱了撑的吗?是主体民族的规模不够吗?说白了,还是所谓的“汉族原罪论在作崇。

  这份注定会震惊中央的建议书,迅速地提报到了政治局。

  民本派在赵伯陵即将上台的背景下,对于自身主张的坚持,对于过去一些政策的调整,反贪腐运动是一例,赵安民的建议也是一例,算是“开了第一枪”,一些政策的调整,已经提前开始逐步布局了。

 

第293章  中国式社会主义大公社

 

  张根柱呼哧呼哧地喘着大气,-屁股坐到解放卡车旁边的道梗.上,抓起自己放在那里的水壶,一口气喝了半壶水,他确实有点累坏了。

  不行,自己得休息一会了,可是活又没干完,唉,休息一会再上吧。

  他眯着眼睛,突然有人一屁股坐在他边上,他闻到一阵强烈的汗臭,睁开眼开到是本家的张根生。

  张根生抱怨说:“上头简直是瞎胡闹,这日子过得好好的,又要把大家都搬到白庄去,白庄的组屋又不够住,至少还要在棚屋里住两年,说不定还要三年。

  俺们家在张家庄的组屋,本来再排队一年,就到手了,现在都泡汤了,到了白庄,还要重新排..他发现张根柱犀利的眼睛盯着他,突然一阵心慌,呐呐地停下了抱怨。

  张根桂是原来张家庄公社民兵连的一个排长,又是公社中的一个大队长,读完了中专才回乡的,有文化又有职位,在张家的威信,一向比较高,张根生算是他的远房堂弟,一向敬畏这个大堂哥,看他瞪眼,就吓得不敢说了。

  张根柱缓缓说道:“上级这么安排,自然有上级的考虑,你这个尕娃,懂个屁!到了白庄,什么都不会少你家的,房子晚一点有什么关系?当年你就不好好读书,这是在调整生产关系!算了,给你说也不懂,老老实实搬家就是了!”张根生嘿嘿地答应了。

  他懒得理会张根生,思绪却飘到了这一次的"生产关系调整"上,实际上,他并不能确认这一次生产关系调整,是好是坏,内心也有迷茫。

  这一次动作的主体模式,是“4社并1织的论志次势集是表体,感和暴家佳基2人盛左尖篡生就华政一出就是4个公社,合并为1个2万人出头的大公社,这样的大公社,自然包括原来镇级所有的功能,从行政来看,就是一个镇,只不过组张根柱知道,上级这样的改革,从理论上,是“乡村城镇化”、“公社巨企化”、“农业分工化”、“农民职业化”的“新农村四化”的进一步发展。

  不过理想是一回事,现实又是另一回事,能不能在新模式下干得好,确实还需要实践的验证。

  据说,这一次改革最初的设想,来自于对西方大农业的观察。

  美国那种石油化工基础上的大农业,区区几百个人,就可以耕作上百万亩的农田,靠的是化肥和大农机。

  直接学习西方大农业是不可能的,美国模式选择的,都是大平原的大块农地,种植单一农作物,采用统一的灭虫害和化肥模式,追求单一作物的高产。

  在国内,或许除了东北大平原的局部地区外,其它地区实现这种”农业规模化”根本就没有合适的农地条件,更不要说中国农业人口规模巨大的现实问实题了。

  而且美国农业模式长期的危害性也不小:例如由于缺乏植物多元化,农药和化肥,对于土壤的破坏性就会高很多,导致美国大量土地即使多年休耕,仍然难以复原。

  从中国的角度看,很显然,美国农业模式的优势在于“规模效应",美国既然是“单一规模效应”,那么中国有没有可能局部实现“多元规模效应”呢?美国在某一个单一农地地域,只注重规模,中国有没有可能是分工第一、规模第二呢?这一次的甘肃新农村改革,就是“分工第一、规模第二”的原则试点。

  甘肃丝毫没有美国大农业的基本条件——全省近80%的土地是山地,气候类型太多样化了,从南向北,包括了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以及高原高寒气候这四大气候类型,干旱、半干旱区占总面积的75%,而且又是高原,多数地方的海拔,在1500米到3000米之间。

  甘肃高山、盆地、平川、沙漠和戈壁兼而有之,本来就是”多元化”的,搞美国那种“单一规模效应"简直是扯淡,当然或许在河西走廊,还有一点点可能性,因为那里海拔在1000~1500米之间,长约1000余公里,宽由几公里到几百公里不等,地势平坦,机耕条件好,光热充足,水资源丰富,是著名的戈壁绿洲,是甘肃主要的粮食基地。

  但就算有条件,农业人口众多这个缺点是改不了的。

  所以在甘肃要提高农业的规模效应从而提高农业效率,怎么办呢?这一次改革给出的策略,就是“分工基础上的规模效应”——先做好分工,然后向每一种分工提供足够的规模。

  由于甘肃在国内属于地广人稀,全部耕地约7000万亩,而且还有2.6亿亩天然草地,农业人口1000万出头,耕牧分离的话,农民的人均耕地大约10亩,牧民人均草地大约100亩。

  看似人均水平不低,但在“五农产业”已经发展到相当先进程度的基础下,人力资源的浪费,是惊人的。

  甘肃各种农地的地形破碎、形态要比美国复杂+倍,但现在的技术水平,美国靠400人搞定百万亩耕地,在甘肃其实也可以靠最多4000人搞定,因为此时中国农机产品种类的复杂程度,可能也是美国的十几倍。

  美国的大农业,需要的是大农机,但品种不多。

  对比之下,中国的精耕新作农业,这些年导致的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就是农机的多元化,无论是平原地区的大农机、山地和梯田的微农机、各种农业作物的专用农机、播种灌溉杀虫施肥收割不同阶段的分工化农机,已经发展得应有尽有。

  但是原来的5000人规模公社的财力是有限的,所以能够“自有农机”的规模和品种也是有限的。

  在平原地区,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农机租赁公司来解决,因为平原的条件,所以一台联合收割机,在收割季节,可以跨越多个地域进行收割。

  但在甘肃这样”地广人稀、多为山地”的地方,这样的模式就不是很适应。

  跨越地域,往往成本太高。

  最好的方法,还是让公司拥有能够承担全部需求农机的能力,这是最初“大公社模式”思路的起源,5000人公社不具有相应的财力,那么2万人公社呢?反正每个公社的农地,其实距离也不小,但在公路基础已经不错的前提下,这个问题反而缩小了,现在的2万人公社,相比十多年前5千人公社,对农地的管理能力,肯定不会因为交通距离而"使不上力”。

  如果是大公社模式,全甘肃600多万耕作型农民,可以整合为约300个镇级大公社,每个公社管理20多万亩耕地;其余的300多万牧民和其它类型农民,也可以整合为约150个镇级大公社,每个公社管理超过200万亩草地。

  多元化分工化的规模效应就会变得明显,例如按照测算,在多元化农机的支持下,每个公社大约3000名左右的“大龄”劳动力耕作,就可以满足20多万亩耕地的需求,而每个公社大约有劳动力1.4万人左右,其余的1.1万人青壮就可以腾出手来,提供更科技化更广泛的农业服务,以及实施更广泛的农业多元化以及副业的发展。

  在这样的基础上,就有所谓新农村四化,即"乡村城镇化”、“公社巨企化"、“农业分工化”、"农民职业化”的发展余地。

  乡村城镇化,自然是因为2万人的聚居,本身就构成了一个镇区,有些试点,本身就是以原来的镇为聚居区,将人口归并,重新组织管理——人才、财政、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聚集,实现小型城市化,这种城镇化,本身就产生经济的拉动力,不仅仅是建设方面,而且是人口聚集后,自然产生的对商业和服务的需求,就业得到增加,农民的文化和娱乐生活得到丰富。

  相反,例如电力建设、交通建设,从干线角度,得到一定的缩减,延伸到耕作区的小路需求的建设资本,与必须承载物流和人流的干线建设需求的资本,当然要大大减少。

  公社巨企化,就是说每一个大公社,构成了一个“巨型企业”,虽然还是政企分离,但企业办社会的性质,要比国企更强烈。

  但好处也有,公社经营农业为主的性质,其企业的稳定性,就要比工业强得多,种出来的农作物、养殖的牲畜、甚至其它的副产品,社会的需求也基本是稳定的,至少相比工业产品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随时可能因为竞争失败而倒闭,是完全不一样的,而且还有国家收储制度,在背后兜底。

  所以公社办社会,底气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农业分工化,是这次改革最大的看点之一。

  原来甘肃的某个公社,一般最多就是20多种副业,例如耕作之余,还养殖中草药,养鸡养鸭养羊养牛,还有经济果树等等。

  但现在大公社体系下,这种分工就变得更广泛,每一个大公社,其副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种类几乎都可以上百种。

  一方面是每个领域都可以有足够的劳动力,因此可以进行更广泛细致的分工;另一方面,则是资源的富集,使得原来一些在小公社层面,不经济、不划算的分工产业,现在变得具备了可行性。

  甚至是秸秆的处置,现在也变得更科学化,解决得更彻底。

  按照规划,以后的秸秆,就是三种用途:第一种,是精细化的粉碎还田。

  在收获的时候,使用联合收割机或其它专用农机,一边把粮食脱粒,一边将秸秆粉碎成粉尘,均匀地铺撒在地面上,并且随机喷水,避免扬尘满天飞。

  粮食收完以后,立即机耕,将秸秆粉尘与土壤充分混合,让秸秆粉尘,在土壤里,自然腐烂发酵,这其实就是一种生物菌肥了。

  这样的秸秆还田,腐烂发酵分解的速度非常快,对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地力效果良好,对播种作物亳无影响,根本不会妨碍后期作物的种植。

  其实这种做法的关键,就是"粉尘化”,需要把秸秆粉碎到粉尘的程度,才利于土壤的吸收,否则过去的切成碎屑,其实是不行的一单单遗留下来的害虫虫卵,未来就可能造成灾害。

  而打成了粉尘,就根本不可能有害虫的虫卵,可以生存得下来。

  第二种,就是加工做牲畜的饲料草,大公社之后,对接牛羊牧区的业务就变得简便了,这样还可以降低牛羊饲养的成本,尤其是一些大公社,又有耕作,又有牛羊养殖,成本就可以极为低廉,这也算是循环农业的一种。

  甘肃也有一些两季田,这些田就可以有一季秸秆保证还田,另一季是供养殖业饲料草收获使用的。

  第三种,是将秸秆加工成草炭或造纸,每个大公社可以建设一个小型造纸厂”公社在收获粮食的时候,使用特殊的联合收割机,一边脱粒出粮食,一边把秸杆,压缩软化成秸秆草炭,方便简单,一次成功。

  这些草发,可以作为取暖和食品加工的热能。

  而公社的所有农副产品的包装材料,都是公社自己解决,不会外购。

  在收获粮食的时候,将秸秆打捆,搬运到造纸坊,全是机械化,这些秸秆,只需几个小好期以后世。

  张根桂不知道,本来赵安民还想搞秸秆微生物发酵的,微生物发酵产生的生物乙醇,可以燃烧,这种乙醇在燃烧的过程中,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属于绿色能源,可惜此时这样的科技还未完成,只无论如何,大公社聚集的财力、资源以及人才规模下,像是秸秆这样的问题。

  几乎已经得到了彻底的解决。

  张根柱更不知道,在原时空,即使是40年后,秸秆问题仍然困扰着中国农村,不是因为没有上述的技术,而是承包制的小农经济下,哪有实施上述策略的财力和组织空间呢?集体化才能千大事,小农经济几千年,能干啥?的规模,进一步大幅度地缩小,大量的农村劳动人口,分工到其它的职业领域,例如五农方面的农业服务,例如养殖业,例如中药业等等,过去小公社的规模性太小,但大公社之后,每一个这样的“副产业”,规模都大大提高,发展的空间,自然就广阔了不少。

  所以这是一次农村生产关系的革命,这一步如果成功了,其实城乡之间的分界线,就不再明显了,农民变成了"镇民",即使是专业种田的农民的职业,也就变成了城镇中的一种蓝领"职业,这无疑是整个社会体系的跃迁,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

  当然,负面效果也是很大的,张根生的抱怨,就是其中之一农民从来都是“安土重迁”,归集到一起,抱怨自然是有的。

  而且有些过去的小公社,基础设施的建设,基本就完蛋了;自庄大公社,这一次是以完唐和不远处的奔鹿量两个公社作为新镇区的基础而其金的两个公社公日。

  就必须搬迁到以自库和李由为基础的新的大谷社聚居区,张蜜丰和另一个谷社就基本废弃了,虽然现在保留部分基础未来公社的企业,也不太可能将所有张根柱站了起来,腰酸背痛的,他拍了张根生-下:“干活吧,今天我们要搬到新公社呢。

  “张根生有点有气无力地答应了一声。

 

第294章  西北特色的工业发展

 

  酒泉钢铁公司,省委书记宋屏和常务副省长赵安民等人视察中。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5-29 17:03 , Processed in 0.039240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