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革命使徒1958 完本 蓝烬 - 第 347 页

  第三,则是新中国利用台湾东部军港构建的东太平洋海军,与美国第二岛链的“太平洋锁钥"之间的长期抗衡。

  从北至南,大致是划了一条圆弧,是日本列岛、小笠原群岛、硫磺群岛、马里亚纳群岛和关岛五大海岛地域构成的美国海军基地群,双方在台湾岛与第二岛链之间,必然在西太平洋广阔又深邃的海洋上,展开长期的海空对抗。

  第四,就是日本与菲律宾这两个国家,将成为美国对抗我国的南北两大战略基地,这里的斗争是长期的,从政治上来说,未来搞乱、打击、摧毁日本和菲律宾的国家正常运作,摧毁这两国作为美军和美国力量进攻我国的战略能力,必然成为我国的长期最高国策一只有让美国被迫从这两国撤退,中美双方,才能达到"共享太平洋"的战略均衡状态。

  赵安民收回了自己的思绪,任广明的阐述很快结束,他微笑着鼓掌,热烈的掌声响彻了会议室,这是台湾进入大建设阶段的号角一最初的五年,台湾尤其需要这样的大建设,来弥补过去的经济体系被摧毁造成的经济震荡,包括人民的生计和收入。

  等到差不多五年过后,新台湾的与福建融为一体的新经济体系逐步建成,自然对大建设的依赖就会下降。

  _已经到台湾十多天了,终于忙完了手头的事情,任广明下定决心,要为自己私人的事情,要尽最后的努力。

  这一天,他打扮了半天,终于还是发现,三十多岁的他,还是不复当年的帅气,总有点"风尘之色”呀。

  时光的魔力,不会只带来收益和收获,也会带来很多的遗憾。

  今天是周日,张安勒现在是台湾特区公安厅的副厅长,自然很容易帮助他掌握胡茵萌的行踪——或许早知道战争要爆发,她和她的父母也会离开台湾吧,不过战争来得突然,她们就留在了台湾,“改朝换代“政治的变迁,没有太多地冲击到她,因为她的父母已经退休,政治上与果府的牵扯不深,而她并不牵扯政治活动。

  他开车前往今天胡茵萌所在的场所,今天她在淡水之西的浅水湾休闲,这里也算是台北人比较喜欢的一个休闲海滩,适合看海、看日出、看落日。

  胡茵萌在海滩上相对安静点的边上,避开了最热闹的景区,支起了一张躺椅,安静地看着书,听着海涛,今天的阳光不烈,又有不算太凉的海风,非常舒服,这让她感到一个人孤独的美好,或许是这几年她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吧。

  她对任广明的印象仍然鲜明,但她也不是非任广明不可,这些年她逐渐习惯了一个人独处,过去总是"招蜂引蝶”,一大堆的追求者,或许让她那个时候还很有兴趣,能够感受到自己青春的华彩,不过这样的意趣,年复一年,就逐渐毫无触动了,不再感兴趣。

  当然,她永远不缺乏追求者,听到不远处传来的脚步声,她抬眼看去,就看到一个戴着墨镜的男人,捧着一大束红玫瑰,正在走向她,让她不由得无奈的一笑,几年前,她或许很喜欢这样的场面,但现在,只觉得无趣。

  不知道哪个追求者,居然追到了自己一个人休闲的这里。

  来人在她面前止步,激动地看着她,却没有说话,胡茵萌看着有点熟悉的身影,正要开口询问,男人突然摘下了自己的墨镜,胡茵萌一下子就呆滞了,她捂住了自己的嘴巴,两人就这样呆呆地盯着对方。

  胡茵萌的眼泪开始流淌,任广明把花放在了地上,有点艰涩地开口对胡茵萌说道:“这-次,能让我先拥抱你一下吗?”胡茵萌想起了十年前临别时,在咖啡厅的约会,那一次这个混小子是想占自己的便宜,想抱自己,被自己制止了。

  此时的他,又想起那一幕了吗?她含泪地点了点头。

  任广明走上前,紧紧地把她抱在了怀里,鼻子贪婪地嗅着她头发的香气,这是十年后的初见。

  十年之后,他们还认识和怀念彼此,这就足够了。

  任广明与胡茵萌的爱情,或许会复活、或许会炽热,或许会因为深入以后的不合,而结束和分手,所有的可能都有。

  但现时空的新台湾,终于转向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正常生活”,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第359章  中美角逐的新形势

 

  CIA管理处情报科的克里斯托弗科长,仿佛不知道那辆跟随他的车,他自己稳稳地开车返回自己的家,甚至没有朝后视镜中,多观察跟踪车的行为,他心里微微一笑,再好的制度,也需要人来执行,否则过一个阶段,就变得散漫了,跟踪车是按照CIA的规定,不定期地跟踪和汇报自己的行踪,但两年下来,谁还把这个当一回事呢?跟踪车的伙计知道,自己也知道,大家都知道,只不过心照不宣而已,都是为了恰饭吃嘛。

  这个看上去平平无奇的中年男人,有点秃头,样貌极为普通,扔到人群里就认不出来,可他年轻的时候,却是最激进的左翼,准备好随时献身去炸掉CIA的那-种激进青年,如果不是碰上了感召同志,或许他就是六十到七十年代美国那些极左翼中的一个献身的学生吧,会在行动中死去,然后永久地被美国人遗忘,被世界上每一个人遗忘。

  不过在现时空他是幸运的,转变为感召同志后,他打入了CIA的内部,逐步成为了CIA高层眼中,最优秀的CIA情报分析员之一。

  克里斯托弗此时悠然地想到,资本主义国家CIA这样的“公立机构”,其实远比新中国的CSIA要来得容易腐化得多,甚至还比不上苏联的克格勃。

  究其原因,是绝大部分的CIA人员,其工作的目的,仍然没有脱离资本主义一切制度的设计——赚钱,只不过有部分的CIA人员,确实是反共和“民主自由”意识形态坚定的资本主义精英,但即使他们是精英,也不妨碍他们利用各种手段赚钱,哪怕这个钱黑到了难以想象的地步。

  例如CIA最赚钱的生意,并不是国会的拨款,情报战线拿钱多了,反而容易遭到各种政治势力的抵制。

  实际上,CIA最大的收入款项,早就是毒品买卖了,反毒的主力FBI很清楚这种情况,但他们也只能尊重CIA的利益,毕竟他们高层的部分利益,同样来自于毒品。

  这是美国努力控制拉J美洲和南美的后遗症,那里到处都是针对美国市场的毒品,CIA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协助毒品走私和在美国销售的网络。

  这是不是卖国?CIA的人员,大多数会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认为不是,有没有CIA插一手,隐君子,都会将自己的财富和金钱,换成了毒品挥霍掉,CIA并没有改变这一切,只不过从中截取了可以用来为国效力的资金而已,让资本主义美国的战士,能够更好地生活和战斗,谁能否认这种认知呢?克里斯托弗讽刺地想着这种奇怪的CIA理念,为了赚钱而包装的说法。

  不去想奇怪的美国理念,克里斯托弗将思想,转移到了接下来的中美对抗上,CIA已经极大地强化了对华的情报力量和组织建构,未来的对抗,必然会加剧不少的程度,而CIA也不过只是美国动员的力量之一而已。

  按照克里斯托弗对搜集情报的分析,其实美国近期对于新中国的新战略非常矛盾,其内部远没有到统-的时候。

  最关键的原因,就是苏联的存在,而且苏联衰落的迹象不显著。

  现时空的安德罗波夫,刚刚去世两个月——相比原时空他在1984年2月就去世,现时空他却活到了1985年的3月,足足多了一年又一个月,甚至契尔年科还死在了他前面的几天。

  按照凯拉提的看法,原时空或许安德罗波夫死得那么快,是有某种势力加害的,但在现时空,因为感召同志的存在,在克格勃中的势力大张,让安德罗波夫避开了暗算,所以延长了寿命。

  当然,感召同志们都知道。

  戈尔巴乔夫在3月上台后。

  或许苏联会因此而加速衰落,但问题是,美国人不知道呀。

  他们只能观察到,安德罗波夫"在位三年”,,对苏联进行了深入的改革,极大地改善了苏联的状况,尤其是远东特区,这个中苏友谊合作”的典范特区,渐有声势,让中苏之间的贸易,增长了一倍还多,而且安德罗波夫反腐败、改善政府效率,进行承包制改革等措施,让苏联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一定的效率,这使得美国非常焦急,但又无可奈何。

  1984年,中国的gDp已经是美国的三分之二,美国大抵是3.8万亿美元左右,中国则已经突破了2.5万亿美元,而按照CIA自己的估算,,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了苏联,苏联此时的经济总量,或许最多相当于美国的60%。

  这样的经济水平,以及新中国在解放台湾战争中表现的强大实力,让美国不得不承认,中国就是一个新苏联,这不是想象和判断,就是现实。

  面对“两个苏联”,美国怎么办?尤其是对于中国怎么办?"失去台湾"之后,美国内部的"反省”声浪不小,但他们也回答不了这些问题:当时美国即使不愿意失去台湾,难道出兵与中共一战吗?这会不会导致”两个苏联’共同对付美国?而他们的合力,显然已经超越了美国的实力。

  甚至可以说,如果美国不是全力以赴,也根本对付不了进攻台湾的中共——美国海军的优势是有限的,前提是中共自我限制自己的核力量,可能吗?所以这种“反省”变得很杂乱,思想很混乱,大家都可以提出问题,但解决不了美国的问题——为了台湾与强大的中国决战,是不可能的选择,既然不可能,怎么可能制止中共收复台湾?战略上超越了美国的能力嘛。

  真以为派几个航母舰队去,就能压制住中国庞大的军事力量了?“反省”的混乱,也导致美国对于接下来如何对付中国策略的混乱,此时的美国的“中国战略”,在克里斯托弗看来,本身就是混乱的,不同的主张之间有不小的冲突,甚至是自相矛盾。

  最明显的矛盾,就是此时美国高层,对于对中国的“科技禁运”、“留学禁止”等措施,都是比较坚决的,甚至对于中美贸易,也是消极的,但这样就造成了明显的恶果——中国现在对于改善中美关系,基本毫无兴趣”,他们扩展贸易和外交,基本上也避开了美国,最近还避开了欧洲,欧美都因为台湾而制裁中国嘛。

  所以让美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的中苏关系变化,美国此时也只能是干着急——中苏之间在远东特区顺利推进之后,两国关系就变得比较密切,过去的争端都不见了,现在两国之间完全不谈政治上的分歧,只谈经济和战略合作。

  苏联人很聪明,他们虽然没有开放中亚,但开放了远东。

  如果办联直从中亚到远东都与中国是隔色状态显然中苏之间的关系,不可能变得多好。

  但有了远东特区之后,相当于苏联化解了一部分过去与中国的历史积怨,这使得苏联与中国的关系基本上“削掉”了最大的障碍,现在两国的贸易量激增,实际上已经超过了中美之间的贸易量。

  这种情况下,当然让美国从尼克松时代开始设定的,破坏中苏关系的战略,现在似乎完全失败了,本来里根政府确实也对这样的战略不算太感兴趣,但问题是,他们也没有可以替代的战略呀一你可以不甩中共,但你靠什么来战胜与中国友好的苏联呢?这正是美国高层当下非常苦恼的问题,时间流逝,到1985年的时候,美国已经看得很清楚,苏联最致命的几个弱点,恰好被它与中国的关系所弥补。

  最典型的,就是中国粮食与苏联油气的互换、中国社会和生活必需品与苏联资源矿产的互换,依靠与中国的贸易关系,苏联的民众始终生活有一定的保障,苏联人虽有怨气,但显然离开美国希望的那个程度,相差十万十八千里。

  里根政府的阁僚们,可谓是一群坚定的冷战老手,他们已经制定了对苏联的策略,不会轻易改变美国对于苏联的连续打击。

  但美国的力量有限,集中在了苏联,还想用同样的方法对付中国的话,恐怕先崩溃的不会是苏联,而变成了美国。

  但要美国在失去台湾的情况下,还要对中国人笑脸相迎,似乎让里根和这些大人物们,都拉不下那个脸,而且他们也认为,即使美国对中国保持温和友好的态度,也无法改变中国根本不会因为美国和西方,倒向反对苏联的程度呀?但问题是,如果美国不对中国”笑脸相迎”,中国肯定就会进一步倒向苏联,中苏关系就会变得日益更加密切,而中苏之间的产业结构,显然非常地有互补性,这让美国怎么办?克里斯托弗知道,里根上台后振奋起来的“美国精神”,其实在台湾战争之后削减了不少,很多人对于美国能够战胜苏联,再战胜中国,其实信心减弱了,不乏其人,根本不相信美国能够做到,认为里根当初信心满满的语言,不过都是竞选语言而已,苏联和中国的联合,美国根本做不到打倒他们嘛,甚至长期下去,像是中国这样高速的增长保持的话,美国会成为失败者的一方,也说不定。

  现时空的美国,似乎已经开始偏离原时空的方向,美国的上层建筑,并不是那么地有着充分的信心。

  身在美国的内部,克里斯托弗知道,不仅仅是因为自己感召同志的思想钢印,单单从现实的角度观察,克里斯托弗也认为,美国的弱点是明确的。

  最根本的弱点,是美国的去工业化已经无法逆转。

  罗斯福新政留给美国的遗产,是市场经济+政府管控,两手都要有,两手都要硬。

  政府管控的主要手段,无非是高税收让政府有强大财政,然后加大投资,创造生产力,创造就业,曲线拉动消费力。

  所以罗斯福为美国留下了深厚的成果:美国拥有强大的实体产业体系,美国政府控制的国家实力非常强大。

  但是罗斯福新政发展到七十年代,缺陷也是明显的:最大的弱点就是资本主义的痼疾——总需求不足,消费不足,投资下降,导致经济滞涨。

  里根看到的,是资本家由于高税收的缘故,投资的动机不足。

  正好资本家们也憋屈了太久了——为了防止劳动阶级被赤化,他们忍受高税收已经太久了。

  双方一拍即合,开始对罗斯福新政体系"拆庙”的过程一大减税、去福利、小政府、反管制。

  所以里根政府时代,资本家的投资替代了国家的投资(低税收国家就没有投资能力了),看似投资同样增加,效率还更高了,但关键在于,正好是ICT大发展的时代,资本家投资才有这样的高效益,相反,由于国家失去了投资和支持的能力,那些构成美国过去强大国力的传统工业,在利润过低的情况下,就只能被资本家抛弃,或者就是迁移到劳动力和资源便宜的外国。

  这就是美国现在去工业化的现实——80%的工业只能外迁而从美国本土消失,然后有20%的ICT产业,仍然兴旺发达。

  但最终,ICT产业的利润也会降下来,到那个时候,美国没有力量支持,资本家没有意愿投资,去工业化的真正恶果,也就将显现无疑。

  克里斯托弗愉快地想到,感召同志们,都在等待美国的这个变化。

  工业移出了美国,美国自然会将这些工业,在其美元体系,例如韩国和日本这样的国家消化,但就像是原时空美国与中国很难完全脱钩-样,如果韩日这样国家进行工业生产的性价比,比不过新中国,那么中国的工业产品,仍然会对美国市场发生“倒灌”,更不要说其它那些对于中国没有美国那样“政治性反对”的国家市场了。

  没有性价比,脱钩之后的西方独立产业链,就是一个小市场的链,终究缺乏竞争力。

  回到眼下,美国对于新中国的忌惮,导致了一套自相矛盾的新战略——不敢完全脱钩、不敢完全敌对;但又要部分脱钩,尤其是科技脱钩;又要强化对抗,在日本为主、韩国和菲律宾为辅的三国,强化军事存在,这必然制造与中国的进一步对立。

  这些反应,没有脱离克里斯托弗这些美金会和灯塔组感召同志成员们的预料,也没有出乎国内中央顶层的预料。

  实际上,知道了美国现在的反应后,他们这些“知情者”,基本上都是松了一口大气的一只要美国不发疯,完全将中国作为苏联那样对抗就行,只要中美暂时不进入全面对抗的时代就行。

  美国有一点是预判得非常错误的,那就是以为新中国,很看重美国这个全球第一大的市场,这是一种基于中国是外向型经济的看法。

  实际上,自从感召同志帮助中国,基本解决了初始建设资本以后,中国的内循环体系的重要性,就远超外向型经济的重要性,两个体系的分量,基本上是个6:1的比率,外向型经济,只占中国总体经济的七分之一。

  这个比例的形成,是中国现在外贸进出口,只能最高达到gDp15%的缘故。

  但为什么要规定15%的比例呢?其中有很复杂的测算,但根本的逻辑就是,通过外贸获得的“海外自然资源的余额”,足以满足国内建设需求的三分之二,即资源大部分来自海外,国内可以节省用自己的资源,只用三分之一。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1 02:13 , Processed in 0.041481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