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革命使徒1958 完本 蓝烬 - 第 348 页

  从海外获得的自然资源,一部分当然是用来生产出口品,这算是大进大出的部分,但更多的,是“剩余的资源”,投入内循环,用来加速自身的建设发展,这才是外贸对于新中国最重要的功能。

  现时空新中国坚守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与美国和西方的意识形态斗争,是不可调和的,双边的关系,随时可能中断,要比原时空恶劣得多,追求所谓的西方市场,当然就是缘木求鱼。

  所以新中国看重的,还是对资源国的进口能力和进口渠道,在八十年代,还必须要顾忌一些美国的力量,尤其是海军无法保护贸易通道。

  要是再有个十几二十年,中国的海军发展起来,自然就不会再顾忌美国。

  至于美国和西方市场,无非是资源国需要外汇来购买资源,所以出口换取“合理数量”的西方外汇而已,这个困难的问题,至少也是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以及人民币的“有用度、好用度”不断增强,而逐步化解的。

  一切都需要时间,不过需要的时间,也不算是虚无缥缈的遥远了。

 

第360章  希圣的努力与中国军事改革

 

  希圣在自家的院子中,-圈又-圈地绕着小路散步,这是一个大院子,一圈散步的距离,精确计算的话,是188米,而他今早已经走了十圈还不止了,他的脸色严峻,警卫和护士们,在这个早晨都格外安静,首长的不悦,是非常明显的。

  知道点内幕的秘书,看着首长的脸色,内心叹了一口气,昨晚首长收到了一封主席的亲笔信,大家都非常震撼,-方面是主席现在很少参与外界的活动,另一方面大家都知道,主席的身体已经不算很好了,他写字现在手抖。

  在这样的情况下,主席还亲笔写信给首长,足以见得主席的重视。

  但是首长看过这封信后,脸色就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昨天晚上很晚才睡,现在早上也是这种严峻的脸色。

  自从首长五年前退休以后,一直都变现得洒脱而轻松,不知道是什么事情,让首长这样的严肃和不悦呢?他们只能猜想,不知道希圣在这个时候,内心的愤怒和不平。

  这件事的起因,是他与几个老同志一起商量的,开头的时候,他们并没有惊动主席,而是直接找总书记赵伯陵,争取政治局的支持,但没有想到,赵伯陵坚决果断地拒绝了,而且毫不犹豫地搬出了主席这尊大佛。

  昨天主席给他的信,可不是什么好词,那是极为严厉的批评!他知道,主席的信是两封,一封给他,另一封,给了在广东家乡养老的某老帅。

  发往广东的信,他不知道内容,但也可以猜得出来,恐怕会比对他更严厉。

  此前,希圣就曾经在看望主席的时候,亲自听到主席,表述对那位老帅”治家”的不满。

  希圣叹了一口气,内心的愤怒,却没有减轻,赵伯陵这样地坚决拒绝,以及接下来事件的升级,是他此前没有想到的,老同志们的努力,不但没有起到效果,现在是明显的反效果,直接导致了军队的一次清洗。

  当初,希圣去找赵伯陵沟通,-方面,是想在解放台湾之后的军队大改革中,保荐几位靠得住的老同志,例如原来二野的张上将等人。

  另一方面,是想为老同志们的第二代、第三代,争取在军中的发展待遇,在他想来,赵伯陵是无从反对的,保卫红色江山的军队,还能拒绝红色子弟吗?当然是红色子弟最可靠了。

  但赵伯陵偏偏就拒绝了,而且是坚决的拒绝。

  赵伯陵直言不讳地告诉了希圣,这一次军队的大改革中,就有两个基本原则:第一个,。

  所有62周岁以上的将领,全部退出现役。

  未来也不会再允许高龄将领,继续担任军委和军队的职务。

  军队是需要高体能、高智慧的指挥员的,而且现代科技进步如此迅速,老将们都七老八十了,根本不了解现代战争科技,以及如何应用这些科技,在具体的作战中,当然只能退休了。

  希圣推荐的张上将等人,都七十多岁了,怎么还可能担任重要职务?任何现役职务,都不可能担任了。

  这一次军队的大改革,基本上不会有建国前的军队将领,仍然在军中现役任职的情况了。

  第二个,在军中授衔少将及少将以上的高级将领,第二代、第三代子弟,确实也允许入伍,红色子弟愿意保护红色江山,这当然是好事。

  但有一个原则很清楚,为了避免形成新时代的将门和军中的小团体,将领们的二代和三代,不能在一线军中任职,基本上,只能出任军校的教职或者其它文职军官。

  对此不愿意,就建议不要加入军队。

  这个规定,未来将持续地运行下去。

  希圣当场就发火了,红色子弟不能在一线军中任职,那就意味着红色子弟脱离了“主流晋升通道”,非一线军官,不能晋升将领,这已经是明确的规则,现在军队改革有了这一条,岂不是说,只要当爷爷的是将领,儿子和孙子就不可能再担任将领了?这不是对红色子弟的歧视吗?让老同志们何等心寒?希圣当时话说得很重,例如他说民本社会主义,强调以人民为本,但以人民为本,就可以忘记老同志们的贡献和功劳吗?他们当年出生入死,现在想要儿女子孙有点出息,这难道不是符合人性的合理要求吗?防老同志像是防贼一样,是你们打下的江山?还是老同志们打下的江山?但是赵伯陵毫不示弱,真接回怼了希圣,按照赵伯陵的说法,国家从来没有忘记老同志们的贡献和功劳,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强大,给予了老同志们越来越高的物质待遇,而事实上,对于他们的后代,国家也给了很多的优厚待遇,并不有希圣所谓的“忘记”。

  但国家也不会,没有原则地,无限满足希圣等老同志们的要求。

  关键的区别就在于"合理”两字,如果要求是不合理的,当然国家和中央就不能同意,这一次希圣在军队方面的要求,完全就是不合理的,是违背原则的。

  赵伯陵代表中央和政治局,肯定不能接受。

  这是人民的中国,平等和公平是首要原则,老同志们的贡献和牺牲,要有平等的回报,人民的贡献和牺牲,也要有平等的回报。

  最不能做的,就是索要特权,试图建构一个人上人的阶层,这是特权的本质。

  索要特权,是动摇党和体制的根基,这根本不是什么合理的回报。

  说到底,这些不合理的要求,无非是忘记了自己革命的初心,消灭了旧时代剥削食利阶层的“特权”,之后,又开始追逐自身新阶层的“特权”,这是准备重演过去的历史周期律吗?而任何一个同志,不管过去权位贡献多大,如果失去了信仰、失去了对人民的敬畏,那也就让同志们,失去了对他的尊重。

  赵伯陵反问希圣,说是中央从来就没有阻碍过红色子弟们走仕途,甚至对于他们在处级干部以下,得到一些”外力”的支持,只要不过分,就不会干预。

  当然处级以上,不能有饭桶,就需要证明自己的能力。

  老实说,这一个口子,已经开得很大了,如果红色子弟真的是优秀的,根本不用担心,自己的仕途,没有机会和前途。

  在这样的情况下,希圣嘴里的老同志们,还想插手军队,到底在想什么呢?不但老将还想揽权,对于小的,还想如同封建时代样,让军队世世代代,掌握在骄奢淫逸的将门手中吗?赵伯陵自己,是绝不相信所谓的血统论的,只相信江山自有才人出,一个优胜的体制,就是能让每个时代的才人认可体制,从体制中脱颖而出。

  两人话不投机,希圣拂袖而去。

  赵伯陵当然向主席汇报了此事,主席的脾气,那也是”姜桂之性,弥老弥辣”,于是有了后来在中央流传的“两封亲笔信”,痛骂了两个元帅级人物老同志。

  不说希圣在自己的寓所愤怒,也有人在岭南和其它地方愤怒。

  赵伯陵这个时候,却是干脆把事情做绝一趁着解放台湾战争的辉煌胜利,中央政治局与国防部张正伟他们,都在军中拥有高度威信的时候,彻底地对军队进行重整:按照机械化和合成化的两阶段改革要求,先彻底实现机械化,所有的陆军部队进行改组,形成新的28个集团军,和若干个试验性的合成旅,每个集团军总计5万多人,陆军总规模是180万人左相比原时空,即使科技更加进步新中国需要的军队规模,也是必须较大的,因为从整体华盟地域来说,需要驻守的地域,增大了不少嘛。

  而且此时陆军的科技,还没有到那种合成化的阶段,陆军的规模,仍然是需要庞大的兵力的。

  海军包括南华海军在内,仍然是五大舰队,不过东海舰队改称了东太舰队,南华舰队改称了南太舰队,这两支舰队的作战方向,开始指向了西太平洋海域。

  海军总体的改革,就是从近海防御的小海军,开始走向蓝水的大海军,准备迎接大约五年左右的时间之后,新中国航母舰队开始形成的时代。

  空军、二炮部队等,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组,例如空军的组织结构,航空师为主的基础结构,开始大改:中国空军成立之初,是以苏联为师,并沿用了苏联的编制架构模式。

  这种构架之下,航空师通常是一种目的单一的部队,装备的飞机,通常是类似的种类,航空团也是一种单一型号的部队,配备一个类型的飞机,通常是单座型和双座教练型,航空团通常有一个自己的母机场。

  由此,航空基地一般用于支持单种类型的飞机。

  这种组织构架,源自最初的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当时大批的战斗机,执行视距内的空中格斗。

  发展到信息战基本成功的八十年代中期,这种架构本身就要“大改革”了,今后的编制,基础的作战单位是以航空旅为主,航空旅并不是将过去的航空师缩编,而是复合化、多机种,实现空军指挥和作战应用的一体化。

  不再是过去航空团为基本单位的单一机种和单一机种基地了,航空旅变成了基本单位,当然是多机种的组合,而航空旅的空军基地,自然也是服务多机种同时存在的综合基地了。

  其它像是二炮,现在重组为火箭军,隶属于战略支持部队。

  _所以1985年的全军大改革,其特点就是每支部队的科技化和合成化水平的大幅跃升,对指挥员的专业水平、科技水平要求的程度,当然不是过去能比了。

  借着这个理由,过去的高龄老龄将领全部退出现役,就是必须的措施,再没有任何的借口。

  从改革之后的结果来看,高级将领和军官的数量大幅下降,各兵种的专业士官的数量大幅增长,对普通士兵的文化水平要求提高,对入伍后士兵的培训演练的强度大幅提升,总兵力缩减到了320万人左右,但武器现代化的程度,提高到了一个堪与美苏相比的程度,当然,这仍然还是一个发展的阶段,要到1990年左右,才能完成第一阶段——即全面机械化基础上的初级信息化水平的一支现代化军队。

  这样的一支新解放军,自然自而然地让希圣试图还让“老将把关”的企图,变得十分可笑,没有人再提起这样的建议。

  而通过这一次大改革,全军少将及少将以上担任的关键军队岗位,感召同志的份额,已经超过了80%,可以说是完全控制了军队的指挥体系。

  在这样大改革的背景下,红色子弟接班军人的建议,其实也是可笑的。

  过去的人民军队,变成了“人民的职业化专业化军队”,非常能吃苦和强悍专业能力的要求,本身就让绝大部分红色子弟,难以达到基础的要求,更不要说提拔一线的指挥岗位了,没有金刚钻,揽什么瓷器活呢?希圣和岭南老帅,想为老同志身后家族谋福利的企图,在感召同志们,坚决的抵制下,化为乌有。

  而他们也不得不痛苦的发现,体制内"现役”的高级干部,对于他们的呼吁和诉求,是非常冷淡的。

  这证这些老同志们,不得不感慨人走茶凉,退休几年之后,他们的意见,已经不再被中央和高级干部们重视了。

  尤其是希圣,觉得这是自己的重大挫折,完全高估了自己的影响力,现在不得不偃旗息鼓。

  这让他非常郁闷,严格来说,他这是在为所有的干部谋福利呀,可不仅仅是为一些老同志,那他才不会出面呢。

  只有现在建立了先例,未来的高级干部们,才能更舒心一些不是吗?子女有了好的出路,他们才能更好地投身建设国家和革命前进的事业嘛,怎么反而在高级干部中,连个水花都没有激起呢?赵伯陵第一届五年做下来,威信已经非常之高了吗?这些老同志们,有些人归咎于主席的干预,认为在主席的巨大威信下,他们的诉求,才被完全的冷遇。

  但其实老同志们中很多人,已经清醒了过来——“现役”的高级干部们,对于老同志们的诉求,本身就不以为然,甚至是鄙夷和鄙视的,怎么可能支持他们呢?这些老同志们,当然不知道,感召干部已经在高级干部中,占了相当的比例。

  而且并不只是人数的规模形成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感召同志的风气、主张、思想和理论,已经成为了党内的主流,所以这些老同志们的诉求,对于那些并不是感召同志的高级干部来说,也是觉得很奇怪的,认为这是逆时代的退步”,反而让他们对参与这次鼓噪的老同志们的尊敬程度,大大地下降了。

  希圣们不知道z除了民本派长期的理论和思想的影响,已经形成了与他们的“异质化”之外,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力,也不可低估一家族的熏要性。

  对于现代人的思想影响,可谓每况愈下,因为小家庭,三五口人的家庭,逐渐替代了过去的大家族,“光宗耀祖”的需求下降,虽然作为父母,仍然想为子女创造优越的生活,但这已经不是绝对需要服从的理念了,在高级干部中,甚至独身主义的入,也不算是特别罕见——都独身主义了,还考虑个屁的子女待遇呀?新生活方式,本身与部分老同志们热情拥抱的传统大家族传承,就是矛盾的,这也加速和加剧了老同志们主张的被看成落伍性的现实,让他们的诉求,实际上在党内,成为了笑话——难道革命发展,是为了生产一代代的"勋贵”吗?有些老同志,还真的是“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韶其;一天不用功,追不上毛主席”呀。

  。

  一场可能巨大的风波,终于被化解于无形。

  而在这次之后,对这次风波有所了解的高级和中级干部们,都能够确认了一件事情:新中国新一代的领导层和高级干部阶层,已经真正的接班和掌势了,老一辈领导人的影响力,不能再干预新-_主席其实是最高兴的,他对李慕責,吐露了他自己的想法:他终于现在能够肯定,哪怕他去见马克思了,新中国的民本社会主义体制,也不会再动摇了,因为动摇分子,自身的动摇能力,已经不足以撼动我们最近二十多年建立起来的社会主文体制了。

 

第361章  新苏联与油价大崩溃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1 20:29 , Processed in 0.058339 second(s), 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