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革命使徒1958 完本 蓝烬 - 第 350 页

  楠格哈尔省实际上面积只有7700平方公里,此时人口110万左右,首府贾拉拉巴德,离开喀布尔只有130公里,阿富汗与巴基斯坦的贸易,大部经过这里,而且也是重要灌溉农业区的中心。

  但最重要的并不是这个省的战略通道的地位,而是阿富汗大多数的锂矿资源,就集中在这个省,或者说是,以这个省为中心,向兴都库什山脉辐射的区域之内。

  所以一个战略自然而然地诞生了,"搞定‘普什图人,控制楠格哈尔省锂矿区,以及控制这条巴阿战略大通道。

  实际上别看目标,只是阿富汗小小的东北一块地域,真要控制了,对阿富汗的影响大了去了,可以说是控制了命脉,也不一定。

  整个战略包括几个部分:既然目标是开发楠格哈尔省的锂矿石资源,这就需要有一条庞大产业链:在阿富汗锂矿区的矿场;从矿场通往巴基斯坦白沙瓦的运输公路;整个路线上普什图武装的保卫体系;最后在白沙瓦设立的粗炼工厂。

  完成了这个产业链,才可以将粗炼的产品,通过中巴高速公路,运输到中国去。

  很显然,矿场、运输公路和运输保卫,甚至是粗炼工厂,应该多是普什图人的“共同产业”,这种利益的捆绑,才能保证开采到供货的安全性。

  而巴基斯坦政府和三军情报局,也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好处。

  中国支付“采购费用”,而以上各方在承担各自的成本基础上,分享事先规定好的比例费用。

  这个时候的锂矿,并没有原时空后世那样的高价,但新中国的初始采购定价,就要远高于此时的全球锂矿价格,大约要高一倍左右,目的就是为了扶持这个供货体系的形成。

  从最终产品来说,初创阶段的锂价,其实本来就便宜得不像话。

  相应的顶层策略设计如下:第一,搞定普什图人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两边的主要部族,实际上,就是四大部族加上两百多个次部族,这部分的难度是最大的,因为最繁琐,各种部族之间本来就是相互仇杀,或者是不相来住,要把这些人凑在一起,有的时候,光谈利益的分配也没用,还得想办法为他们消除历史的史积怨。

  CSIA在这里“立足”几乎已经有十年以上了,近期又花了快两年的时间,基本上就是卡在这里的,就算是巴基斯坦三军情报局,也是为此头痛不已,这个情报局,这两年一半以上的力量,都投入在这条路线上,赚钱嘛,不寒碜。

  第二,提前启动“阿富汗普什图的塔利班”,作为普什图人在宗教领导下的部族联合武装。

  基础人员来自巴基斯坦这些年收留的大量难民中的青壮,而领导和管理人员来自阿富汗普什图人控制的宗教寺庙和学校,这里的宗教学生,在接收中国和巴基斯坦的联合培训之后,出任塔利班的基础管理层,例如担任基层青年军官,或者是出任楠格哈尔省地方的基层行政管理官员。

  包括锂矿的运营管理,最终都要交给这个塔利班组织。

  至于这个塔利班未来会有自己的战略野心,例如想要统一阿富汗,那就看他们自己的能力,如果美苏不干涉,确实是有可能的,他们未来会有锂矿每年的连续大收入嘛。

  扶持塔利班这种宗教组织,肯定是有利有弊的,但在阿富汗最有能力、最有战斗力的组织,除了塔利班这种形态之外,别无他选。

  组织上曾经考虑过扶持某个阿富汗军阀,但最后还是放弃了,他娘的,塔利班对上这些军阀,例如什么“北方雄狮"之类的,那就是降维打击。

  只能是退而求其次,在扶持的过程中,重点是保证塔利班领导人是理性的,而不是所谓的忠诚。

  对于这些宗教分子而言,想让他们对一个外国组织或者政府忠诚,筒真是扯淡的想法。

  好在新中国也不追求这个,目标就是让未来塔利班为主的阿富汗力量,为了绝对的利益,理性地保持与中国的友好关系,又不会发展成为种植罂粟、提炼毒品,输往中国的金新月地带。

  第三,塔利班+部族武装,就是在阿富汗境内负责矿场安全,负责运输安全的主要力量,塔利班负责主要通道,而一些险要易于被袭击的地带,就是分工到多个当地的部族武装,他们要负责安全。

  而到了巴基斯坦境内,他们的边防部队会接受接下来的运输安全,巴基斯坦内部的普什图部族武装,也会协助边防军保证运输安全。

  这种安保,还会延伸到中巴高速公路上,由白沙瓦北上中国的高速公路,巴基斯坦都还会重点进行安保。

  用。

  锂矿运输很好的一个特点,就是如果有人“截道”,除了政治性的目的外,没有经济的好处,不运到中国,变不成锂电池,更不可能变到产品上。

  这就不像是石油,要是有人截道,马上就可以有所以塔利班、巴基斯坦、普什图各大部族甚至是次部族(实际上就是村落)大家都知道,只有将矿石运输出去,在白沙瓦再粗炼运输到中国,否则大家都没有利益,因为利益只能来自一个渠道中国采购费用中,按照成本和分红比例分配到各家的资金。

  第四、矿场和公路建设。

  矿场暂时由中国出资建设,然后在二十年的过程中,无偿每年向几大部族转让股份,直到全部退出,让锂矿全部成为"阿富汗人的锂矿”,与外国人无关,中国只是采购矿场的矿石而已,甚至矿石也逐渐变成巴基斯坦人的白沙瓦财团采购,中国最后只支付锂粗炼产品的采购资金。

  然后就是重建,由白沙瓦,通向阿富汗楠格哈尔省的战略公路,这将是一条一组公路,一直通到贾拉拉巴德。

  这条公路在阿富汗境内,会有3条支线,通向3个最重要的矿产。

  这条公路的价值,当然不仅仅是运输锂矿,而是阿富汗这个内陆国,此后通往外界最重要的一条陆路通道,可以说是阿富汗的战略生命线。

  就算是未来美国真的还要侵略阿富汗,以楠格哈尔省为战略后方的塔利班,显然就有了坚实的基础,不仅有物资补充通道,还有经济收入来源——美国要入侵,这里建设成为防空导弹全世界最密集的地域,也不算什么难题。

  新中国的这个战略计划,得到了阿富汗以及巴基斯坦各方的热烈支持,因为经济上、战略.上的好处都太大了。

  它满足了巴基斯坦官方、两国普什图部族、阿富汗宗教界的共同利益,不仅仅是经济收入大幅增加,未来因此还可能变成锂矿中东"的前景,更重要的是,他们都看到了实现自己政治目标的机会,至少也能改善自己目标的实现可行性。

  对于巴基斯坦,影响阿富汗是它长期的国策,原因很简单,阿富汗与巴基斯坦的边境,是英国划分的“杜兰线”,阿富汗长期都不承认这条边境线,普什图人尤其痛恨这条线,将普什图的居住区,莫名其妙地分成了两个国家嘛。

  这是巴基斯坦西部的“千年之忧”,巴基斯坦本身面临印度的强大压力,无论如何,阿富汗同是穆斯林国家,是“兄弟”,总归要好谈一点,所以建立对阿富汗国家、民族和部族的影响力,是巴基斯坦的长期国策,现在中国的这个计划,把阿富汗、普什图人的利益,与巴基斯坦的国家利益捆绑在了一起,当然要支持了。

  普仕图人更是极力支持的一方。

  阿富汗的普什图人,点人口的44%,是第一大民族和优势民族,当然想要统一全国,但过去缺乏政治组织、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现在这个计划,。

  让他们看到了一揽子解决的可能性——那个宗教领导下的塔利班,本身糅合了多部族的利益,在彼此妥协之下,确实也是最好的解决方案了。

  更不要说以后随着锂矿开采规模的不断扩天,这必然成为阿富汗全国的经济支柱,控制在普什图人手中,其意义之大,难以想象。

  阿富汗的宗教界,基本上囊括了其上层建筑的意志,中国的计划,塔利班的形成,有利于塑造一个宗教的阿富汗国家。

  要说这种宗教脑下的对国家过去道路的反省,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过去宗教化的程度不够,现在的阿富汗,就酝酿着这种反省,塔利班的诞生,可谓适逢其时。

  各方积极支持之下,中国主导的以中巴高速公路为“表面文章”的工程,开始迅速展开,整个开发计划,要求是在1991年左有,形成整个体系。

  但这个时间,很少人知道中国的目的其实很单纯,就是为了阿富汪的锂矿。

  苏联和美国的情报人员,都注意到了中国的举措。

  在他们看来,中国这是以巴基斯坦与阿富汗边境的基建为基础,开始渗透阿富汗的边境。

  相对于美苏的纯粹政治和军事渗透阿富汗,中国人试图用开采矿业的经济手段,来拉拢阿富汗的一些地方势力。

  他们开始关注中国的连续行动,将之作为自身在阿富汗情报工作的要点。

 

第363章  新锡克与达拉克

 

  祖拉瓦从院子里向东北望去,巍峨的喜马拉雅山脉,占据了他视野的主角,雪山的景色非常美,却让他叹息了一回——要是与中国之间的交通,没有那么困难就好了,他现在所在的喜马偕尔邦,如果只看地图,大面积的边境线与中国相邻,问题是这条边境线,就是喜马拉雅山脉,直接形成了天堑,让自己要得到中国人的支持,其实还是非常困难。

  锡克人想要重振历史上强大的锡克帝国,任重道远从十八世纪末到1849年之前,锡克曾经是大印度地区最强大的国家之一,面积高达52万平方公里,人口350万,能够排在当时全球的第19位。

  可惜锡克帝国,直接遭遇了全盛时代的西方霸主大英帝国,终于还是战败,被并入了大印度地区,辗转至今,锡克人不过是现代印度的一个少数民族,人口占比只有2%,当年锡克人的荣光,越来越黯淡。

  想到印度,组拉瓦的眼神中充满了仇恨。

  锡克人对于印度的贡献,其实很大,旁遮普距离印度的首都新德里,只有60英里,当地人辛勤劳作,一度为印度生产将近一半的粮食,有国家粮仓之称,这非常了不起,因为旁遮普分出来的两个邦,旁遮普邦和哈里亚纳邦,总面积只有不到9.5万平方公里,这点面积产出的粮食,却养活了半个印度。

  同时旁遮普邦,又位于印巴争端的前沿地带,是重要的军事和工业中心,承担着保护印度和首都安全的责任。

  锡克教人崇尚武力,身体素质好,战斗力强,是印度主要的兵源地之一。

  随着旁遮普经济不断的发展,锡克教人希望获得更多的资源,他们要求分配更多的工业投资,以及水资源,而且把昌迪加尔市规划到旁遮普-:-1966年,印度因为忌惮锡克人的缘故,将昌迪加尔这座最重要的旁遮普城市,划到了哈里亚纳邦。

  锡克人的诉求有没有道理?组拉瓦认为太有道理了,但反而遭到了印度的镇压,尤其是女总理英迪拉甘地,为了自己权位的稳固,自从八十年代以来,强力地偏袒人数众多有利选举的印度教徒,而压制少数民族例如锡克教徒的正当诉求。

  英迪拉的做法完全是不公平的,因为她只是为了自己的地位一1977年之前,英迪拉作为印度总理,强推计划生育,要求每个地方政府都要完成指标,于是人间悲剧发生了——超过400万印度贱民,被强制阉割,由于印度医疗条件很差,不少男人甚至因此而死去,很多人从此恨适了英迪拉。

  正因为英迪拉的“倒行逆施",在1977年的社会威望-落千丈,选举的结果,自然是一败涂地,她失去了继续担任印度总理的机会。

  新上任的印度总理德赛,为了永绝后患,甚至下令将英迪拉关进监狱,宣布要还印度人民一个公正。

  只不过尼赫鲁家族的实力太雄厚了,英迪拉很快出狱,并在1981年再次当选总理,重学大权。

  卷土重来的英迪拉,有一个最重要的策略:为了防止被再次弹劾,她开始不断地拉拢印度教徒,因为印度教徒在印度人口里,所占比例最大嘛,所以她带头打压锡克教徒,就成为了拉拢印度教徒策略的一部分。

  英迪拉.一直试图分裂锡克教徒,但她做不到,因为锡克人讲究平等,十分团结,在锡克领袖——激进派蓝德佤勒上台后,锡克教徒与印度教徒的冲突就越来越剧烈,越来越血腥。

  在1982年到1984年这两年的时间里,双方就发生过1200多次的斗争,导致上万人因为双方争斗而受伤,400多人为此而死亡,吃亏的大多数情况都是印度教徒,因为锡克人远比他们]善战。

  在1984年的4月,英迪拉以平息旁遮普地区的骚乱,作为借口,发起了“金庙行动”,先后派出军队达20万人,印度军队肆无忌惮地进攻了锡克人的圣地金庙,击毙了锡克激进派的代表蓝德佤勒,俘虏了7000多锡克人,另外打伤了1500多人,死了554个锡克人,数以万计的锡克人因此而无家可归。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印度教徒还趁机报复锡克人,得到了警察的庇护和偏袒,锡克人对于印度中央和英迪拉的仇恨,开始飞速增长。

  很多锡克人,决定展开疯狂的报复,主要的目标就是要刺杀英迪拉,而英迪拉发现对锡克人过火之后,也想降温。

  原来她的卫队中的锡克警卫,都被调离,她又主动调了回来,表示自己的信任。

  但这没有用,信仰被践踏侮辱的锡克人,已经将她视为必杀的对象,最后她最信任的锡克警卫,副队长本特辛格以及另一个锡克警卫,两人在1984年的10月31日,成功地刺杀了英迪拉。

  英迪拉之死让印度教徒疯狂了,他们在全国,到处追杀锡克人,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有20多万锡克人死于军队和印度教徒的屠杀。

  但正因为如此,组拉瓦作为领袖的“锡克正义运动”,开始得到锡克富人以及锡克民众的全力支持,没有锡克人再觉得他们是“极端派”了,如果能够从印度独立出去,那么锡克人一定一支持组拉瓦的事业,锡克人此时不过才1000万人左右,过去几个月,每40个锡克人,就有1人被屠杀,几乎可以说是“家家戴孝、户户出殡”,对于印度的仇恨,达到了极点。

  组拉瓦很聪明,他顺势组建了锡克军队(自卫军),但没有放在印度军队重兵驻扎的旁遮曾邦本土(西边就是巴基斯坦,这里本来就是印度的国家“前线”,重兵屯驻,更不要说印军还肩负镇压旁遮普邦锡克人的重任了),而是放在旁遮普邦东北的喜马借尔邦,以山区和乡村为基地,避开了印度军的重兵集团。

  喜马偕尔比旁遮普邦稍大一点,旁遮普邦只有约5万平方公里,喜马偕尔则有5.5万平方公里,前者的人口(此时约800多万人),更是喜马借尔邦人口的3倍还多,所以在经济和重要性上,喜马偕尔的重要性,远不如旁遮普邦。

  但好处是,喜马借尔正好是印度军队在印度西北部的一个空缺,没有多少军队驻扎,这里是高山之州,山地很多,印度军队对他的锡克自卫军,鞭长莫及。

  喜马偕尔,喜马就是“雪”的意思,借尔就是“山”的意思,合起来就是雪山嘛。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1 06:15 , Processed in 0.041546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