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革命使徒1958 完本 蓝烬 - 第 358 页

  “但我们无法容忍的,就是有意的歧视其它民族。

  老实说,你们巫统政府,在全世界大概都能算首屈一指的种族歧视政权,我们新中国忍到现在,没有灭了你们这样的政权,已经是一个奇迹了。

  你们规定了很多政府机构和职位,只能由马来人担任,不能让华人出任;你们马来人享受高福利,在就业,医疗,教育方面,都享有特权和福利待遇,而且还不用交税,甚至买房子,都比华人便宜15%。

  而华人备受歧视,在就业、医疗,教育等方面,都处于被歧视的状态。

  一般华人跟马来人起争执或者矛盾,从警察到法院,都是偏袒马来人,而且是公开的偏袒。

  除此之外,马来西亚规定,华人不能跟马来人通婚,而只允许华人女子嫁给马来人,然后改马来姓氏。

  这是什么狗屁的种族歧视政策!你居然还有脸来与我争辩?“马来西亚对华人的歧视,比起美国白人对黑人的歧视还要严重,你们马来人的政策,总让我想起二战前,随时准备屠杀犹太人的德国法西斯!你居然觉得我们新中国,还能够忍受这样的种族歧视,在马来西亚持续下去,你的理智正常吗?”

  中国大使曾强的怒斥,让马哈蒂尔非常尴尬,但同时又非常愤怒,他与曾强不欢而散。

  虽然愤怒之极,但他明白曾强的威胁,并不是凭空而来,马来西亚必须做出回答和选择,而这种“回答和选择”,很可能将决定马来西亚的国家命运,这让他在愤怒之余,又不能不感到非常沉重。

  马哈蒂尔很清楚,过去中国的“忍耐”,无非是顾忌两个国家,第一是美国,美国有强大的海军,是英国的盟国,是世界的霸主,中国利用南华夺取了东马,却不敢完全覆灭马来西亚,他们应该是担心彻底激怒了美国,即使当时美国陷于越南战争之中。

  第二就是马来西亚的前殖民宗主国英国,英国毕竟也是大国,过去的海军力量,也比中国要强,虽然已经不再是哪个世界霸主,但毕竟实力也不可小觑,尤其是在马来亚这种英国殖民基础很稳固的地区。

  但是发展到现在的1986年,在中国统一台湾之后快两年之后,情况已经完全不同。

  新中国现在是一个经济总量接近美国八成的超级经济大国,而且军事力量也是全球公认的强大,海军即使还没有美国那样强大,但在中国随时可以得到陆地导弹和空军部队支援的东南亚,中国也并不畏惧美国强大的海军,更不要说日益破落的英国了,估计中国的眼中,已经不会看得起英国了。

  马来西亚过去的国策,就是交好美英来对抗新中国的压力,但现在很显然,中国已经并不认为,马来西亚有着美英的支持,就能够抵抗新中国,因此他们决心“改造马来西亚”,让这个国家成为一个华人有不逊于马来人的影响力,从而在国家战略上“倒向中国”的新马来西亚。

  中国大使严厉的言论中,其实蕴含了这个宣告——如果一个马来西亚不是平等对待华人,不是亲华的国家,那么马来西亚就无需再继续存在了。

  可以硬抗中国吗?马哈蒂尔思忖半晌,还是摇了摇头,这对于马来西亚太危险了,九死一生啊。

  美英代表的西方,自然不愿意让赤色中国的红潮,继续扩展淹没掉整个东南亚,但问题是,决定结果的,并不是意愿,而是双方投入实力的对比。

  统一台湾后,中国的力量,似乎逐渐往南海投入,马来西亚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成为一种“问题"的,中国近期在南海上大量制造人工岛屿,已经是东南亚和西方的热门话题,但对于中国毫无影响。

  美国和西方何尝不想制止中国造岛?但有用吗?马来西亚的问题也是如此,他们表示反对并没有用,而是必须向马来西亚投入真实的力量。

  力量需要包括两个方面,军事和事经济,军事上要压制中国,难道美国可以常驻航母舰队?在马来西亚建立军事基地?真要到了这个地步,长期来说马来人反而变得更加危险了,包括马哈蒂尔家族在内,都会变成中国人一定要清除的对象,马来西亚骑墙才能生存,但完全站到西方阵营中去,那就是自己找死了,不应该变成马来西亚的国策。

  经济上更是困难,马来西亚的经济本来就靠华人,不仅是华人的财富,更依靠的是华人的商业网络,华人与新中国的贸易往来。

  美国愿意给予马来西亚大批的经济支援吗?即使短期有支援,能够长期保持吗?能够替代中国和华人吗?当然不能呀。

  所以说到底,美英西方能够帮助马来西亚的,主要的,无非就是从舆论上向中共施加压力,最多是经济制裁中国。

  但要是马来人的马来西亚毁了,西方的这些支持又有什么用呢?而且他们一直就在制裁中国,台湾事变之后到现在,对中国的制裁令,就没有几项取消的,可是中国在乎吗?美国驻马来西亚的大使理查森,与马哈蒂尔的关系不错,他曾经亲口对马哈蒂尔承认:美国最难影响的国家,其实是中国,而不是苏联,苏联毕竟是欧洲人,对于欧洲的工业依赖也比较深。

  但是新中国是最独立的,美国能用来影响中国的手段,是最少的。

  而美国最忌惮的军事交战对象,从朝鲜战争开始,除了苏联,当然就是中国了。

  马哈蒂尔深知理查森说的是实话,中国真要"收拾马来西亚和马哈蒂尔”,美国会叫得很大声,但总不会为了马来西亚,向中国发动战争,而且一旦发展到战争,那马来西亚还存在吗?马哈蒂尔内心的阴霾无处排解,看着明媚的天空逐渐变成了多云,风也逐渐大了起来,他转头向屋子里走去,或许等会有阵雨。

  深思熟虑之后,马哈蒂尔认为,自己能做的,只是尽量拖延取消“马来人特权”的时间,-项又-项地讨论,一项又一项地取消,以降低马来人的反噬,保证国内政局的不动荡,也为马来人优势的发展状态,争取更多的时间。

  想到这里,马哈蒂尔又记起了曾强大使的嘲讽:"你们现在的作为,让马来民族,就像是那种漂亮但没有生存力的花瓶里的鲜花。

  不经历风雨磨炼的民族都是脆弱的,马来人由于人口比例高,本来就有很多天然的优势,居然要靠种族歧视,来实现自己在国内的优势,这样心态孱弱的民族,真的能长期在残酷的世界中生存下去?马哈蒂尔叹息了一声,马来人没有像样的历史和文明,民族的成长,需要养分,自己本来想让华人成为这个养分的,现在这个策略却被中国打断了。

  "晚辈是曹志雄,陈老好,沉老好!”说话的是一个不到三十岁的青年人,一身的西装,恍若马来亚常见的那种从西方留学归来的华裔富家子弟,不过眉宇之间,有着非常沉稳和自信的神色。

  这里是彭亨河畔的一个农庄,彭亨河是马来半岛最大的河流,长度超过400公里,马来半岛的地理特点,就是被错综复杂的河流和溪流系统交叉切割,由于全年降雨的原因,这些河流也是常年流动不停歇,形成了覆盖整个地区的密集水道网络。

  而这些河流连接了海岸和内陆,大多数的人类定居点,都是沿着河流存在的,从而形成了马来亚的村庄和城市。

  所以马来亚的特色植被,就是茂密的常绿雨林,直到今天,雨林仍然覆盖着半岛五分之二以上的地区,让今天的这个农庄,都掩映在大片的绿色之中。

  马来西亚最大的华人政党,马华公会曾经的第三任总会长陈秀新,以及推行华人中文教育的华校教师会总会(教总)会长沉木宇,两位老者正在与这位曹志雄沟通。

  ...得到新中国的支持,晚辈才开始组建人民公平党,人公党的目的,是以底层和中产华人为基础盘,吸纳反对种族主义、资本主义的马来人、印度人和其它种族的人士,成为一个,能够有能力对垒和制约马哈蒂尔领导的种族主义巫统的政党,说白了,我们要成为马来亚的第二大党,有足够的能力抗衡巫统.....陈秀新审视着曹志雄,他知道曹志雄出身普通,父母都只是雅加达郊区的普通华人农民,但这个青年读书很争气,初中毕业后,就考取了新中国设立的华侨奖学金,返回内地读书,大学毕业后,又去了英国留学,硕士毕业才回到马来西亚,结果却开始投身政治,原来是获得了中共的支持,他或许是中共的秘密党员?陈秀新觉得或许自己的想象有点离谱,但也不算是特别奇怪的事情。

  他沉声说到:“马华公会本身就是最大的华人政党,基础深厚,我们有几十万党员,为什么还要设立新党呢?不能在马华的基础上发展吗?”沉木宇也盯着曹志雄,这也是他的疑问。

  曹志雄说到:“我与中国外联部的研究人员们讨论过这个问题。

  大家都认为,马华现在的情况,其实比较微妙,逐渐开始萎靡,缺乏政治的战斗力。”他看到两位老人的神色有点不好,却没有隐晦,而是直截了当地说道:“中国认为马华的问题是:只是代表马来亚华人工商业的利益而不是全体华人,对于贫苦农民或者是底层的马来亚华人,基本没有帮助,所以让他们越来越失望。

  例如过去那些从印尼逃亡来到马来亚的华人,马华居然从来不为他们争取马来西亚的国籍,这简直....他没有继续说下去,但两位老人却开始苦笑摇头,他们何尝不想?但就是担心这样做,会让当局(巫统)更加忌惮华人、堤防华人。

  曹志雄继续说道:“而且马华的形象已经固定,是纯粹华人的组织,对于其它的种族完全没有政治上的吸引力。

  我们的新党,是要形成一个左翼的政党,以华人为主,是对新中国背后支持的映射,但包揽全体种族左翼,是服务马来亚所有的底层和普通人民。

  在这样的设置下,其它种族并不会担心我们是个华人利益的政党,而是会把我们看成是中国式社会主义道路和体制,在马来亚推广的新政党,左派的标签,要远远强过华人的标签,这就是人民公平党的逻辑。

  陈秀新与沉木宇都意识到,新中国是不满意马华公会这样的华人政党的,显然他们需要的是能够影响马来亚大局,关键时候有政治战斗力的新政治党派组织。

  曹志雄今天也不是来寻求马华的支持的,而是一种宣告:新党是新中国支持的"旗舰"组织,马华不要成为新党的障碍。

  过去马华与台湾的关系密切,现在自然也不可能再成为中共看重的力量。

  陈秀新和沉木宇最后表态,会协调马华高层,作为盟友帮助人民公平党的发展壮大。

  马来西亚的政治局势,在新中国逐步腾出手来的前提下,开始逐渐转变。

  这就是八十年代后期的一个特点,新中国与西方的关系,在七十年代的‘热络”之后,开始回落。

  而在新中国的周边,几乎没有一个小国,现在能够不受新中国的影响,很多国家内部,都酝酿着巨变,"亲华”的力量,开始不断增强。

 

第373章  西印尼的中国电影电视

 

  1986年7月,炎热的西印尼(印尼共控制的苏门答腊岛,印尼人民共和国),该国的文化部长别鲁,,陪同来访的中国文化部长杨石方,在巨港市新落成的“金洲影城”,出席了影城的启动仪式,并起观看了从新中国引进的电影《珊瑚岛上的死光》,别鲁还注意到,影城同期上映了来自中国的另一部电影,战争大片《长津湖》,他暗暗点点头,科幻片+战争片,这也算是典型中国电影的模式了,只是最好让这些影城,多进口一些苏联片,不要都是中国的片子,文化进口也要平衡嘛,当然西方的片子要少进口,拳头+枕头腐朽的资本主义思想,要尽量让印尼的人民,少接触。

  《珊瑚岛上的死光》有着那种熟悉的,中国最近几年科幻大片的典型风格——匪夷所思、视觉极限的特效呈现,从头到尾紧张刺激的节奏感,主人公在善良民众的支持下智斗勇斗资本家和西方反动政府,神勇无敌最终战胜敌人,还有含蓄的美人和爱情,总之,是在印尼这种伊斯兰信仰中保守的生活态度下,也能够接受的尺度。

  这种影片就很受别鲁的欢迎,他觉得非常适合,用来满足印尼人民的娱乐需求,同时又表现社会主义的“主流思想”,寓教于乐。

  印尼自己还没有这样类似的电影工业,基本上西印尼现在80%以上的影片,都来自于中国,而不到20%的影片,来自于苏联和西方国家,偶尔也有西印尼自己的国产影片,就是数量很少罢了。

  别鲁认为这很正常。

  新中国重视电影工业,他们不惜巨资投入,从拍摄的机器、电影和电视生产的体系、到电影电视人才的培训,都不是其它社会主义国家能比的。

  尤其这几年,新中国逐步形成了科幻片动作片+战争片+历史片的"四类巨片体系”,对于被选中的大片,国家会提供50%以上的拍摄资金,所以中国电影大片每部的投资规模,几乎都是其它国家可以想象的十倍十倍,制作的精良,当然就不是其它国家可比的。

  中国人有句俗话:一分价钱一分货,别鲁认为这说得再对不过了。

  去年(1985年),西印尼票房最高、最轰动的一部电影,就是中国拍摄的《唐山大地震》,用特效重现了惊人的地震破坏效果,让经常体验地震的西印尼民众感同身受(苏门答腊地壳尚未稳定,火山和地震多发)。

  影片表现中国科学家研发地震预报科技,又重视民间地震信息的反馈,从动物和其它反常的情况中,预见唐山地区会有大地震,而中国政府以民为本,虽然不敢确定地震一定会发生,但还是顶着巨大的经济压力,腾空了唐山这个百万人口的大城市,以至于地震发生之后,人员的伤亡,降到了只有几十人——要是不迁移,唐山整个城市的人口,都可能伤亡,那就是几十万上百万。

  本身这就是个科学奇迹一唐山大地震的预报成功,轰动了全世界,无数国家的地震学家,都因此而访问中国,到唐山现场考察,了解中国人是如何能够预报这一次空前的大地震的。

  而拍成影片的大地震,情节紧张,特效惊天,轰动了西印尼的社会,很多人看了几遍。

  影响所及,西印尼自己的地震研究所,还宣布模仿中国的地震预报体制,建立印尼共统治下西印尼自己的地震预报系统,有没有用不知道,但民众给他们的压力,是客观存在的。

  对于别鲁主管的文化部来说,这样的影片当然是最欢迎的,没有什么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也不是那种小布尔乔亚的无病呻吟,而是潜移默化地表现出社会主义体制的伟大和有效,表现出社会主义体制下民众的团结互助等等,都是'正能量的价值观",关键这些价值观的传输,一点都不生硬,不像是国家组织的一些政治思想教育,难以深入人心。

  印尼共的文化部,早已将中国电影、电视、小说和其它文化,作为西印尼对抗资本主义、教育民众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和认可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武器"了,最早他还是作为文化部的-名司级干部,访问中国的时候,被培训到这个理论,从那以后他就奉为圭臬,到现在为此的实践,让他认为通过这些形式,对民众的社会主义教育,是最有效的。

  相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残酷斗争的背景,有的印尼干部担心的所谓“中国文化的入侵”,算得了什么呢?让中国文化入侵,总比让资本主义文化入侵好吧?谁让西印尼本土现在的文化产品生产能力,还处于非常稚嫩的早期呢?如果不用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化产品,填满民众的脑袋,满足民众的精神需求,难道要用资本主义的文化产品去填吗?傻子都知道如何选择!,以前西印尼曾经进口了不少印度宝莱坞的歌舞片,可是那种宝莱坞的形式很单一,而且政治思想也不对味,男女主角都不食人间烟火,只知道爱情至上,整部电影都靠歌舞撑起来,有点像麻醉人的鸦片,但哪里能给民众正确的教育呢?苏联片也进口了不少,但毕竟文化相差极大,老实说那些战争片还比较热闹,所以不少人看,至于其它类型的片子,就不太受欢迎了。

  所以到目前为止,最合适印尼人的,还是中国的片子,不管是电影还是电视,基本上中国片的思想符合印尼共的需求,而中国片的风俗,往往不超越伊斯兰需要的底线。

  别鲁知道,其实中国电影和电视,已经在东南亚普及了,他自己在访问泰国的时候,就发现这个资本主义国家,电视里同样播放着中国的连续剧,与印尼各大电视台,没有太多区别。

  印尼共的电视体系,就是在新中国的帮助下形成的,现在也算是遍布整个苏门答腊岛了,就算是那个见鬼的心腹之患“亚齐特别行政区”,也能收到至少三个电视台的信号。

  这是印尼共在苏门答腊现代化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也是文化部劳苦功高的成果。

  但就像是电影一样,印尼的电视节目,也是依靠中国的电视节目来支撑,新闻报道确实完全本地化印尼化了,但是电视连续剧、纪录片这些填充电视节目内容的部分,西印尼自己的制作能力,就是有限的,而且远不及中国剧精良,当然从一开始就流行中国的电视剧和其它很多节目。

  实际上,现在中国有什么流行的电视剧,基本上印尼的电视系统,就能够实现"二播”,在中国某电视台首播完成之后,印尼可以与其它中国选择二播的电视台一起,在印尼同期播放,所以“即时性"很强的,导致中国流行什么,印尼也流行什么的情况。

  这种情况不足以奇,别鲁走访过的几乎每一个东南亚国家,甚至是新加坡这样的国家,都是如此,例如哪个新加坡第二大的电视台,即南洋中文电文视台,所有的电视剧和大部分节目,都是来自中国,或者与中国合作的。

  别鲁知道,东南亚各国,例如西印尼,虽然与中国区别很大,但毕竟文化上千丝万缕都与中国有关,中国的价值观、风俗习惯,都比较容易被东南亚各国接受。

  而中国现在文化事业如此发达,影响超过了大家不习惯的西方文化节目,其实是正常的情况。

  相比英美的电视剧,看中国电视剧多习惯和舒适呀?别鲁不由想到,或许若王年后,西印尼与资本主义的东印尼,两国民众思想的差别,巨大的幅度,甚至可能超过现在新中国民众与西印尼民众之间的差别,也不知道西印尼还有没有机会统一东印尼,那里很多人民生活的困苦远远超过西印尼的人别鲁是很为西印尼的经济成果而骄傲的,而且他觉得西印尼的文化生活开始丰富多彩,就是因为西印尼的国力足以支持西印尼的民众,在正常的工作谋生之余,享受生活和娱乐。

  从七十年代初起,印尼共在苏联和中国的共同支持下,建设起了苏门答腊的石油工业,一开始是原油开采,然后是炼油和化肥,从那以后,西印尼的生活水平,就开始不断增长,国家和民众,相比以前,都逐渐富裕了起来。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1 10:28 , Processed in 0.040673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