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革命使徒1958 完本 蓝烬 - 第 363 页

  1985年美国的gDp大约是4.1万亿美元不到,而军费2900亿美元的话,差不多是7%的比例...他摇了摇头:“这简直是准战争的状态,里根也真舍得。

  对比一下,我军的军费仅占gDp的4%,只有美国水平的一半多点,而且此时的美军,还没有像原时空2020年代那样人头费用占掉很高的比例,军费的用途还是比较实打实的,我军差距又被拉大,确实也是情理之....不过苏联应该感觉到巨大的压力吧?安德罗波夫时代,凯拉提与星火会努力地争取到了他的支持,让苏联的军费,从最高峰的2000亿卢布左右,下跌到了最近三年,每年仅有1400~1600亿卢布的水平,这几年,卢布与美元的实际汇率,大致就是1:1的关系,所以苏联最新的军费水平,大致就是美军的40%左右,已经低于我军的军费总水平了。

  他们在欧洲直面北约,肯定压力极....“不过也没有办法,苏联已经不可能大量增加军费了,这两年其体制仍然日益腐败。

  能够延续下去,就是通过星火会和我们的努力,让苏联每年节省了七八百亿的卢布,而与我国的贸易,还有远东特区发展到现在,大致也能为苏联每年增加三四百亿卢布的利润,所以相对于原时空,苏联每年大致增加了1100到1200亿卢布的收益,所以日子还过得下去,但也没有增加军费的空间了,未来苏联的军费水平,将逐渐落后于中美两国..赵安民突然感慨了一下:“嗯,这也算是轻舟已过万重山啊,过去几十年,老是觉得苏联太强大了,高不可攀,现在突然可以发现,苏联的军费开支,都要逐渐追不上我国了,这也是种翻天覆地的变化吧。

  张正伟哈哈大笑,他也感到畅快。

  他接着说道:“美国现在这样的军费爆增,应该是不可持续的,每多一年,美国的国债,就会暴增一年,至少这个7%长期来看,不可持续,最终还是要像我们一样,在和平时代维持在4%左右就差不多了。

  赵安民微笑:"这几年美元还在超发货币,所以即使美军的军费比例下降,估计绝对数字,将会一直保持在每年3000亿美元以上,还是很恐怖的。

  至少在共和党的时代,美国可不害怕国债的增加。

  他感叹到:"真正头疼的,就是美国的产业,确实开始好转了,美国的ICT产业,仍然如火如荼,我国的竞争,缩小了美国那些著名公司的规模,但没有能阻止他们的发展,而美金会控制着不少的美国电子企业,但也不能阻挡美国总体电子产业的高速发展,毕竟美国高层都很清楚,这是一场新工业革命,人人都很重视,哪里阻挡得了呢?相对而言,对日本的成果,倒是要大不少,原时空日本的gDp都要超过1.5万亿美元了,现时空才只有1.1万亿美元不到,其中ICT和造船钢铁产业的萎缩是重要原因。

  预计到1990年,原时空的3万亿美元日本,在现时空大约只会是1.3万亿美元的日本张正伟对这些情况并不清楚,大吃了一惊:“这个成果可不小,废掉了半个日本呀,那日本对于美国实力的加成效果,可就要大打折扣了。”

  赵安民微笑不语,心想对日本和韩国这些年的连续打击,本身就是深度参与的赵安民比较得意的事情,现时空的东亚,逐渐地就是中国一支独大,日本被大幅削弱,而四小龙更是没有人提起。

  在他的“远景构想”中,要按照原时空经验中最恶劣的情况,来考虑未来的中美对峙决斗。

  在他穿越前的中美脱钩对抗中,美国自己是一层,盎格鲁和日韩忠狗是二层,“西方盟国”是三层,美国实际上,是努力组织这个三层的整体资本主义结构来压倒中国,这种压力还是巨大的,从经济实力来说,gDp相当于中国的2.5倍,如果不是中国的制造业已经发展到美日德的总和,对抗并不容原时空的中国,基本上就是拉拢东南亚作为基本盘,然后就是努力争取一带一路地域即中东、西亚、俄罗斯、中亚、非洲,乃至南美的发展中国家作为扩展,总体来说,仍然是比较被动的,例如在科技上,实际上在美国脱钩之后,几乎只能依靠自己了,因为所有的商业科技发达国家,几乎都是美国可以影响的盟国,芯片光刻机之内的事情,不过是冰山浮出海面的山尖而已,实际上,接下来的科技发展,就是中国的三四百万科研队伍,要对垒美国为核心的西方加日韩科技界的五百多万科研团队,要赶上这种水平和规模,都还需要长期的努力。

  原时空并不都是凯歌突进,实际上处于劣势的情况是不少的,赵安民他们在现时空的努力,自然要保证新中国如果与西方脱钩,情况要好过原时空。

  美方的基本盘中,打击美国本土市场和科技的效果有没有?肯定有,美金会不是只会搞美元的,例如在ICT领域,新中国现在重要的科技专利,都超过了美国本土的规模,很多方面,都是美金会协助实现的“截胡”。

  但从总体看,可以给出一个评估,迄今为止新中国整体的努力,如果数据量化,那么让美国总体经济萎缩的程度,不超过7%,未来或许会扩大到10%,这主要还是因为新中国在ICT产业上”截胡了美国的一半国运”缘故。

  至于美国科研界萎缩的程度,几乎微不足道,一个阿波罗计划,让美国培养出各领域太多的最顶级人才,而且开辟了许多产业领域,这种大趋势早就形成,中国和美金会其实都难以阻碍,能做的,主要是努力地“截胡”,所以效果自然有限。

  对于欧洲的打击也是有限的,因为新中国要形成对欧洲深度的影响力,并不容易,实际上是很困难的,例如如何摧毁德国的工业能力呢?实际上做不到。

  当然影响还是有的,原时空中国在无数的科技领域,依赖于高价从欧洲获得科技,尤其是德国。

  但现时空这种情形减少了大部分,反而让很多中国企业变成了欧洲企业在全球的竞争者。

  而且中国产品已经替代欧洲产品,成为苏联和东欧的主要供应者,这也缩减了欧共体国家的出口能力。

  总体评估,对欧洲经济规模和国力的缩减效果,大约与美国差不多,低于7%。

  真正成果巨大的,就是对日本和韩国的打击,评估缩减的效果,将在九十年代,达到原时空的一半以上——这个时空日本日和韩国的经济强度,只能是原时空的一半,像是韩国,甚至可能更低。

  他们失去的市场和"经济空间",自然是被新中国和华盟国家占领。

  缩减美国三层实力的规模,是赵安民"抵消战略”的一半。

  另外的一半,则是增强新中国自己的实力规模了。

  这种增强也是三层,第一层当然是做大做强新中国自己,如果发展到他穿越前的时代,新中国的经济总规模,能够是美国的三四倍,那就超过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两个美国体量),事情当然就好办了。

  第二层则是做大做强华盟。

  一方面是完全一体化地发展,现在除了中国以外的华盟五小国,这实际上是扩大中国本土的基本盘。

  另一方面,是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的数量,未来的华盟也会分为两核心国家和外围社会主义国家,像是印尼共和尼泊尔共这样的社会主义政权,当然就是华盟的外围层。

  实际上,在这个设想中,未来苏联的一部分,必然会成为华盟的一部分,或许是核心层,或许是外围层,现在还不能定案。

  第三层就是仿照原时空的策略,努力做好一个“独立贸易圈”,实际上就是一带一路形式的去美元化发展中国家贸易圈,未来中国自己的消费市场足够大,只要能让发展中国家接受人民币或其本币作为贸易货币,向中国提供足够的自然资源,一个独立循环体就可以存在并且很好地发展——因为市场的规模,还会大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

  这样的一盘大棋,对于高层的感召同志而言,已经是各种国策顶层设计遵循的基本逻辑了,这就是新时代中美"大争之世”的竞争框架。

  两人正谈得热络的时候,李慕青急匆匆地走进来,对两人说:“主席的情况有点不好,立即跟我去305医院。

  “她的眼眶已经有点发红。

  赵安民的神色立即变了,他这一次之所以回到北京,就是因为主席的身体不太好了,实际上,赵伯陵和李慕青都已经从医疗小组那里,得到了相对肯定的判断,所以才通知赵安民赶回北京等待的。

  至于张正伟,以他政治局常委的级别,当然早就知道此事。

  他回到北京,就知道主席的身体已经很不好,经常处于昏迷状态,由北京医院、阜外医院、解放军总医院、解放军305医院、北京同仁医院选派专家和优秀护理人员,组成了一个医疗小组,负责救治。

  在京的中央政治局委员们,除了总书记赵伯陵,其余六人,除了出差的时候,都要轮流坐镇主席的病房。

  所以近期赵安民与大家的心情都非常沉重,谁不担心主席最后的时间,随时会到来呢?在现时空,主席已经是93岁的高龄了,相比原时空,足足多活了十年,身体再是如何保养,也逐渐不行了,岁月无情呀。

  李慕青带着两人赶到的时候,主席已经陷入昏迷,值班的刘根柱沉重地对三人说道:“主席之前感到心脏不适,输氧后呼吸恢复正常,但主席陷入昏迷没有醒来。

  医生说,很可能不能醒过来了..他已经说不下去了,眼泪把一把地流下来,而三人也都是泪如雨下,他们都知道,很可能主席的最后时间到了。

  赵伯陵等其它政治局常委逐一赶到,希圣等老同志也逐一赶到。

  在病房的外面,开辟了休息室和工作室,因为所有人都不愿意离去,大家都希望还有奇迹。

  张正伟曾经离去,安排进行了严密的军事部署之后,他又重新赶回来,守在了病房之外。

  安民精神恍恍惚惚,穿越28年,他现在35岁,但心理年龄,已经是五六十岁的人了,主席就像是他的另一个父亲,这些年他就是在主席的指导、理解、支持和包容下,成长起来的。

  可是啊,人生无常,终有-别!他实在忍不住,偷偷地到远离病房的地方痛哭了一场,其实又何止是赵安民?他的母亲李慕青,已经不知道哭了几次了,眼睛都是红肿的。

  奇迹终于没有发生,现时空1986年12月25日,伟大领袖主席去世,二十世纪最后的巨人谢幕,全世界的哀思,如同潮水般涌来,不仅是中国,而且是全世界的一个伟大时代,结束了。

  接下来的,是一个新的大争之世!

  、

 

第379章  中苏1987与精英主义

 

  黑纱白花如潮,成都的街头,一向以绚丽著称,可是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彩色“似乎都变成了“黑白",每条街道都肃静下来,苏联记者纳斯秋莎也戴着黑纱白花,在中国呆久了,走在成都的街头,她也不禁有几分哀思。

  在她看来,去世前的主席,无疑是老一辈中最伟大的政治家了,单单就看今天新中国的成就,主席就是堪与列宁、斯大林相提并论,甚至是超越他们的伟大人物。

  她深知主席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巨大威信,主席去世引起中国社会巨大的震撼,一点都不奇怪。

  她来到成都,是准备做一个报道四川的系列的,触发她的“看点",是去年即1986年,四川的gDp总量,超越了西班牙,中国的一个省,已经抵得上欧洲的一个次级大国了,她觉得这对于苏联民众来说,应该是一个很有兴趣的看点。

  1986年,三千八百多万人的西班牙,总的gDp达到了2400多亿美元,而四川的gDp按当年汇率折算下来,已经超过了2500亿美元。

  不过四川(重庆市已经独立成为直辖市)此时有近七千多万人,是西班牙人口的两倍。

  要是说人均,那就只有西班牙的一半,还差得很远。

  但是纳斯秋莎已经觉得够有新闻冲击力的了——新中国建国的时候,四川的经济总量才多少?当时的西班牙,至少是四川的20倍以上吧?纳斯秋莎知道,苏联人,或者说苏联中的俄罗斯人、乌克兰人、波罗地亚人,其实都是很崇拜欧洲的发达部分的,几百年都是如此,已经成为一种民族习惯了,他们对于新中国的崛起,其实仍然很陌生,根本不知道,新中国的经济体量,不但在接近美国,其实也在接近欧共体——欧共体整体的gDp,也就是一个美国多一点。

  所以纳斯秋莎觉得,她作为新闻工作者,应该给予苏联人一些“心理震撼"——不要光是往西看,苏联是双头鹰嘛,还要往东看,苏联东方邻居的经济体量,估计未来会远超西方邻居,怎么能一点都不了解呢?实际上,纳斯秋莎也知道,苏联人中的一部分,并不是不了解中国,实际上,他们与中国的关系已经很紧密,但问题是,他们是苏联内部处于次级别的“东方人”,而不是苏联主体的“西部欧洲人”。

  这就是苏联国土太大,而且特殊的地理造成的问题。

  远东特区其实是苏联地域上基本可以说是离开苏联传统欧洲中心区最遥远的一个地块,而尤其特殊的,就是如果将现在的苏联经济活跃区域分为三块:欧洲苏联、乌拉尔苏联和远东苏联,那么很容易就可以发现欧洲苏联与乌拉尔苏联的地理联系,包括交通距离还算好,但远东苏联与乌拉尔苏联之间,至少隔了有2000公里。

  这让远东苏联与苏联本土的两大区域,其实有相当的割裂感。

  纳斯秋莎有所耳闻,远东特区确实发展得很好,但"很好”的背后,有一个大家公开都不太说的秘密,那就是远东缺乏的人口“填空”,其实主要是来自中国。

  按照远东特区最早的规划:那里是1000万苏联人,允许500万中国人进入。

  但随着经济发展的开始,这种人口控制就变得没有意义了,从苏联本土愿意来远东的苏联人,仍然是少数,例如远东特区用“高薪和福利条件“,从西部拉了几十万科研人员、以其它一些苏联人过来。

  但普通的苏联人,仍然视远东为畏途,觉得特区的宣传是大忽悠,所以据说远东特区发展几年后,苏联本土人的规模,仍然只有1300多万人,大概在4年的时间,只增加了300多万人,当然这对于苏联标准来说,已经是了不起的成就了。

  但是控制中国人在500万,根本从头到尾就没有执行过,小道消息传说,现在远东特区,苏联人与中国人的比例,最多是1:1,中国人已经不比苏联人少了。

  据说远东特区政府,认为这是一个二选一的问题,要经济发展,还是要坚持人口控制。

  几乎所有关键的经济发展问题,都需要大量的中国人来解决,例如10大城市之间的交通建设,大量矿山的开采,以及大量合资企业的正常运营。

  说白了,以远东和东西伯利亚的千万平方公里自然资源为基础的特区,需要的人力规模,其实是必须以“亿”为单位的,才能让资源和产业得到高速有效的开拓。

  因此心照不宣的答案是,既然苏联人自己不愿意到远东,那特区就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大量中国人到远东来,填补人力资源的缺失。

  “表面不说,暗地鼓励”,这就是苏联远东特区政府的态度。

  虽然在苏联内部,有很多的人反对这种放纵中国人”的态度,但特区政府置之不理,反过来还鼓励中国人来,甚至授予有贡献的中国人“双重国籍",本来一直反对双重国籍的中国方面,也对此默认。

  据说苏联中央也关注这个问题,在政治局有过辩论,但还是默许了远东特区的相关政策,原因很简单一经济贡献,到1986年,特区对苏联经济总量的贡献,已经有了200多亿卢布,而预计五年之内,每年的贡献幅度都会增加100亿卢布以上,那五年之后,甚至一年可以贡献700亿卢布的增量。

  不少苏联经济学家承认,远东特区对于苏联的经济成长贡献很大,现在已经达经到了“新增”的三分之一程度,而未来,甚至可能达到50%到60%的幅度,说白了,从增长的角度,是特区拉动整个苏联。

  因为苏联其它的两大经济区域,现在都处于因为油价低廉以及工业衰退导致的“滞涨”之中。

  谁赚钱,谁就有理。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5-29 17:47 , Processed in 0.042604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