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革命使徒1958 完本 蓝烬 - 第 372 页

  然后从1978年开始到现在,基本上都算是一个"狂飙阶段”,经济增长的速度极高,社会变化极快,大量的巨型和大型企业,在这个阶段疯狂发展起来,对各种人才的需求是巨大的,斯特劳布的机会因此而来。

  斯特劳布不像是掌握了最全面信息的赵安民,能够根据原时空的一些经验,基本判断现时空新中国的这个狂飆阶段,大约可以维持20年左右的时间,有可能会在1998到2000年左右结束,接着进入中速的新增长阶段。

  可是斯特劳布虽然不知道未来,但他能看到现在的“中国奇迹",这是现在西方完全提供不了的高速增长环境,是一个中国企业开始成熟起来,足以在任何方面,与西方企业较量并战胜的新时代,这对于没有中国式的“家国情怀"的斯特劳布而言,他只看到了巨大的机会,并不会因为西方人的傲慢和种族主义,放弃这样的机会一西方人中,也是什么样的人都有。

  第三就是他自己和家人对于在中国生活的适应性。

  来到中国后,他才发现,过去西方的抹黑完全是扯淡,中国城市生活的便利性和丰富性,发展到八十年代后期,其实已经远超了西方的普通城市,至少斯特劳布不知道在德国,有哪个城市可以像中国城市一样,可以提供丰富多彩的生活。

  中国当然没有西方城市拥有的一些东西——例如色情服务,但斯特劳布并没有这方面的癖好,他还是很洁身自好的。

  没有这些古怪的爱好,中国城市的优点,例如极度安全、夜生活、食品食物丰富大量旅游景点和设施等等的优势,就在他面前体现得极为明显。

  例如中国有着任何地方都安全的夜生活,晚上撸串喝酒的快乐,对于斯特劳布也是很重要的。

  换了在西德,几个大城市中除了少数街区以外,哪里有安全可言呢?他又没有能力住在警力充足的富豪街区。

  或者德国的乡下也安全,但就没有城市生活的便利了。

  西方人也不是都喜欢“好山好水好寂寞”的,斯特劳布就喜欢城市中的那种"好挤好吵好快乐”,当然满足后者需要的前提,是安全,而这正是中国城市能提供给他的情绪价值,几方面合在一起,斯特劳布最终选择留在中国,就没有了意外。

  现时空的中国,永远不会像原时空那样,某个阶段,会有着很多的西方人,来到中国短期居留。

  这是因为现时空双方意识形态斗争的尖锐性,远远超过了原时空。

  当然也由于思想的不一样,以及工作方法的转变——例如对非洲的援助,在现时空从来就不是像原时空那样无偿援助,而是通过经济合作来达成。

  在这样的新背景下,在中国的西方人乃至是非洲人来留学这样的外国人,数量的比例,都要远比原时空来得低,这是完全不一样的。

  但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强大,外国人来到中国的数量,也开始不断的增长,一方面,这有助于各国对新中国实际情况的真实认知。

  另一方面,也使得新中国一定的“国际化”,开始了迅速的发展。

  尤其是这个阶段,开始了对少数国家的“有限旅游双边开放”",例如几个西方国家和苏联,这使得中国与外国的人员往来,反而开始了巨大的增长阶段,尽管这个阶段,其实在政治上与西方的关系,已经开始走下坡路。

  在现时空,或许永远谈不上什么中国融入世界,但中国与世界相互影响,局部相互渗透的事实,确实也在逐渐地发展。

  新中国作为一个成功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身已经成为全球左翼的灯塔,也吸引了反对社会主义右翼的注意,这形成了新中国的强大吸引力,在国门更加开放之后,各种人际往来带来的变化,逐渐发生。

  斯特劳布就是其中特殊的一例。

 

第389章  中国的新伊朗战略

 

  中国驻伊朗大使樊本祚与伊朗总统哈梅内伊、巴基斯坦总理居内久三人,一起作为奠基人,为伊朗与巴基斯坦之间的“恰卡铁路”奠基。

  三人双手持握系有红绸的新锹,为奠基石培土后,其他嘉宾依次为之培土。

  奠基完成,大家都开怀地大笑,彼此握手和拥抱。

  这条筹划已久的铁路,是从伊朗在波斯湾入口最大的港口恰赫巴哈尔,大致沿着伊朗和巴基斯坦的海岸线,一直通到巴基斯坦最重要的海港卡拉奇,这条铁路的规模不算小了,大约有600多公里,而且沿途要经过的主要路段,都是以山脉和沙漠为主,其中隧道的长度是很长的,实际上修筑的难度很大,此时全世界,能够之合理的工期内完成这条客货两用铁路修建的,也只有新中国了。

  在伊朗境内还有链接的一小段铁路,是从恰赫巴哈尔沿着伊朗海岸线,通往阿巴斯港,这样联结起来,恰卡铁路就与伊朗铁路网完全联通了,两国之间的沿海陆地交通,由此基本得到了彻底的解决。

  对于中国而言,这条铁路的价值是巨大的,因为从新疆出发的中巴战略铁路和公路,本身的终点就是两个,一个是瓜达尔港,另一个是卡拉奇港,这样联结上恰卡铁路后,从伊朗进口资源、或者从中国向伊朗出口产品,就可以通过这条铁路线,在陆地上直接实现,从而在海运之外,有了陆运的大通道。

  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虽然在建设期中国的银行贷款了大多数的建设款项,但伊朗签约承诺用油气偿还建设费用的,实际上是做了一条铁路的建筑生意,中国也不吃亏。

  巴基斯坦名义上也出了一些钱,不过这个国家太穷,实际上是中国贷款给它的——因为是与伊朗的陆路交通,所以巴基斯坦也不可能从美国或者沙特那里,得到贷款或者经济支持。

  当然,这条路对巴基斯坦的好处太大,所以尽管有得罪么美国和沙特的问题,巴基斯坦的哈克总统和居内久总理等人,还是硬着头皮扛住了压力,迅速地让巴基斯坦同意了修筑这条铁路,大家都知道,经济.上的好处太大了。

  伊朗除了石油,其实其它的矿产也是非常丰富的。

  对于中国来说,伊朗的铬(1500万吨)、锰_(360万吨)、钛(2.5亿吨)、铀(5000吨)、铜矿石储量33亿吨(全球第三)、锌矿石储量2.3亿吨(全球第一)这些金属矿产,价值并不下于油气,所以海运之外,尽量强化陆地通道的交通建设,也是有战略意义的。

  实际上,这条恰卡铁路,得以开始修建,中间经历的坎坷,简直可以写成-本书,与两伊战争算是息息相关。

  1979年霍梅尼伊斯兰革命成功,伊朗变天。

  霍梅尼当时鼻孔朝天,傲娇得不得了,尽管三大国中,就数中国曾经在一定程度上支持过霍梅尼,但他也不是很瞧得上中国。

  不过事实很快教育了霍梅尼及其教士统治集团,虔诚礼拜是解决不了任何现实问题的。

  本来伊朗革命成功,当时的苏联领袖老勃欣喜若狂,向霍梅尼热情友好地发出呼吁:“让苏联与伊朗的友谊,比天高、比海深!因为我们都是反对美帝国主义的同志嘛。”结果霍梅尼的回答是:“苏联你个大撒旦,哪里凉快哪里呆着去!”——就是天塌地陷,伊朗和苏联也不可能,你死心吧!西方知道此事后,可是对苏联冷嘲热讽,让老勃丢了大脸。

  老勃没有想到霍梅尼这种“信仰就是吃饭”的人居然这样头铁,让苏联碰了一鼻子灰,从此对伊朗“另眼相看”,两伊战争的时候,对伊拉克萨达姆铆足了劲支持,就是通过伊拉克人狠狠地教训伊朗。

  实际上,后来伊朗也知道是怎么回事,但是霍梅尼话已经让全世界都知道了,再也收不回去,与苏联的关系无法再改善,只好硬吞了苦果。

  当然,伊朗被沙俄到苏联,在过去夺取了大片国土,国仇家恨,不下于中国对沙俄的仇恨。

  霍梅尼在万民簇拥中上台后;后脚就给美国来了一记飞踹一没收了美国在伊朗的全部资产,与美国“互不相欠”,还饿在1979年11月,搞出了令美国颜面扫地的大使馆人质危机,基本上让当时的老好人美国总统卡特断了连任的希望。

  但拳打美帝、嘴骂苏联的伊朗,很快就尝到了被美国拖着全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围攻"的痛苦。

  所以中伊关系的全面升级,在1980年迎来了转机。

  两伊战争爆发后,美国一看,老子报仇雪恨给伊朗教训的机会来临了,为此还提交了一揽子的制裁伊朗的草案,交给安理会表决,当时在西方压力下,安理会15个国家中,10个国家直接赞成票,而中国、苏联和民主德国这三国,投了反对票,还有2国直接弃权。

  伊朗很清楚,苏联和东德,是与美国和西方的仇恨压倒了他们对伊朗的厌恶,所以才投了反对票。

  可是中国的反对票,那就是纯纯的对伊朗表达的善意了。

  这个时候已经被现实不断教育的伊朗政府终于反应过来,哈梅内伊当年即1980年访问中国(这是他人生中作为伊朗官员,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访问外国,此后一生都没有再离开伊朗),伊朗与中国的关系大幅升温,此后,伊朗在全球三大国中,基本.上就倾向于与中国合作——完全倒向中国是不可能的,伊朗的自尊心强得狠。

  恰赫巴哈尔油气和资源港口计划、恰卡铁路计划,都是在1980年提出来的,只不过伊朗最终选择了恰港计划先行——原来的石油港口和油船,大量地被伊拉克摧毁,而恰港在战争的大后方,最安全,而且离开恰港不远处,就有大油田,一切都可以配合上,所以恰港计划先行。

  而恰卡铁路,则由于战争的影响而拖下来了——即使伊朗同意也不行,两伊战争的时候,沙特等逊尼派阿拉伯国家,与伊朗的关系极度恶化,巴基斯坦主要也是逊尼派,而且沙特可是巴基斯坦的大金主,当时的政治环境,也让这条铁路变得不可行。

  1980年两伊战争爆发后,1982年伊朗曾经有经很好的“终战机会”——当年的上半年,伊朗对伊拉克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什么“胜利行动”"攻势、“耶路撒冷圣城行动"攻势都取得了成功,伊拉克只好宣布单方面停火,并且主动将军队从伊朗全境撤退,算是认栽一对伊朗的入侵失败了。

  可是伊朗怎么能吞的下这口气呢?伊朗拒绝了停火和停战,而是发动了对伊拉克本土的进攻,几次"巴士拉战役轰动全球,但伊拉克军队回到本土开始保家卫国之后,战斗力提升,伊朗的进攻最终没有奏效。

  在这个阶段,中国已经开始介入两伊,分别劝两国不要太上头了,不过没有什么用,双方咬牙切齿,都一定要生吞活剥了对方。

  持续到1986年,伊朗对伊拉克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双方使用了一切可行的武器,尤其是数百枚的地地导弹,但这个时候伊朗的疲敞已经肉眼可见,伊拉克有沙特等作为资本金主,有美苏作为武器供应者,伊朗只能是从中国采购武器,双方过去有意地被平衡。

  但到了1986年的时候,中国与苏联商量,已经是决定联合促使两伊转向和平。

  这种态度转化为对两伊的压力,对最终在1986年内停战起到了作用。

  苏联也担心,再打下去,无论是伊拉克这个苏联的“盟友”,还是伊朗这个终究反美的国家,都要崩溃了,苏联军火的收益,终究比不上这样地缘的战略意义,所以苏联上层也是同意,两伊需要停战的。

  当然,最核心的停战理由是油价的暴跌。

  一般人想当然地知道,两伊战争让两伊民穷财尽,却很少有人知道,两伊战争的前几年,并没有伤到两国的财政根基。

  例如伊朗,1980年其gDp还不到1000亿美元,可是1985年,已经突破了2000亿美元,大战六年,六年gDp翻倍!即使是伊拉克这个憨批,1980的gDp是526亿美元,到1985年在南部油田重大损失后,当年的gDp仍有400多亿美元,伤得并不重。

  可是美国与沙特联合的低油价战略,在1985年的末期终于爆发了——从1985年11月到1986年的4月,WTI原油期货价格,从每桶31.82美元暴跌至最低9.75美元,累计跌幅多达69%!无论是伊朗还是伊拉克,都被暴跌的油价搞得目瞪口呆,这个时候,两国开始认知到,他娘的再打下去,两国都没本钱了。

  伊拉克的萨达姆并不是狂人,他早就想停战了,可是他碰上的才真正是疯子呢,霍梅尼的"神经意志"比他强得多,伊朗不想停战,他就没办法停战,而再打下去,油价已经跌成了狗,每一分钱都要问海湾国家借债,他内心实在是苦涩呀。

  伊朗教士集团的“激情”也不见了,伊拉克有着美国苏联西方以及海湾逊尼派异端的一致性支持,而伊朗几乎是孤军奋战,中国对伊朗的支持也是有限的,要不然中国就无法保持与伊拉克的贸易关系。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苏建议的停战谈判终于变得严肃了。

  伊朗基本上同意了中国CSIA给出的战略分析,认为在新油价状况下,伊朗的gDp,很可能会回跌到1400~1500亿美元左右,相当于只有1985年的70%到75%,这样的损失,让战争变得非常困难,不如停战。,而在霍梅尼盘算下,虽然无法消灭萨达姆领导的伊拉克这个异端,但从教士集团的角度出发,还是达到了目的——“伊朗八年抗战”,实现了两个基本目标,第一是巩固了宗教化的教士集团执政,在战争的掩护下,得以轻易地消灭了国内主要的反抗力量,攘外安内的目标达到了。

  第二就是旧伊朗时代不可信任的军队,基本上在两伊战争中消耗完毕,可信的革命卫队军队,基本上成为了新伊朗的武力基础。

  说到底,从上层统治的角度,这场战争打得并不算失败。

  现在全球战略形势因为油价暴跌而突变,伊朗停战也是一个可以接受的结果了。

  最后这场导致了两国军费开支近2000亿美元,经济损失达5400亿美元的战争结束了,两国的人命伤亡损失都以百万计,确实是大伤元气,当然伊拉克实际上受伤更大,因为两国的本钱不一样,伊朗战前的gDp就是伊拉克的两倍,而且一直到1985年为止,还有点"越打越强"”的味道,虽然军事上一直逊色于受到美苏支持的伊拉克,但它的经济还能在这几年翻一番,伊拉克却停滞了,到1985年伊朗的gDp,几乎是伊拉克的4倍!要不是油价暴跌,伊朗“以本伤人”下去,会让伊拉克的债务变成天文数字,国力上的差距太大了。

  伊拉克一切都要进口,而伊朗至少一半以上,能够自给自足。

  在1986年的7月,两伊表态,支持联合国的决议,谈判签约结束战争,而在11月,终于实现了两国彼此撤军,按照1975年的边境条约,明确两国边境,结束了这场战争。

  战后两伊开始“舔自己的伤口”,伊拉克萨达姆自然要痛苦很多,伊拉克所欠的债务,已经是短期无法偿还的天文数字,而海湾国家又不愿意赦免这些债务,即使萨达姆争辩这都是代表逊尼派,为了宗教的利益付出的代价,也没有结果。

  萨达姆像是原时空的历史一样,开始进入了一个"恶向胆边生"的阶段,未来的海湾战争,已经在酝酿之中了。

  相对而言,伊朗的情况就要好很多,1986年的gDp,仍有近1500亿美元,虽然遭受了重击,终究相比伊拉克要好很多。

  而为了经济复兴,过去在战争期间不予考虑的很多经济计划,重新提上了日程,恰卡铁路就是其中的一个项目。

  无论如何,经过了两伊战争的伊朗,也是满目疮痍,教士们在停战后发现,在全世界的国家中,真的还只有中国是伊朗比较可靠的合作对象。

  美苏是伊朗穆斯林心虫的两个大撒旦,伊朗怎么会不知道伊拉克之所以能够对抗伊朗,就是美国和苏联共同支持的结果呢?这种仇恨也是很深的,而且战后两国与伊朗的关系也是紧张的——苏联的关系要好一些,但也是冷淡的。

  _伊朗的石油只要便宜,还是能卖给西方,不过人家也不会考虑什么对伊朗投资,或者向伊朗输入基础工业和进行其它支持。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1 03:29 , Processed in 0.059214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