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革命使徒1958 完本 蓝烬 - 第 377 页

  作为对美国政治的"知情者”,他反而没有那些天真愚蠢的“民主人士"通常的想法,以为美国会带领"国际社会”,来努力为他们争取自由。

  美国佬嚷嚷一段时间之后,又能如何呢?在中国这些年,他很清楚,中共是何等强横蛮霸的一个政权!美国越是重视他们,恐怕中共就越是要搞死他们,让他们反而更倒霉!今天的判决下来了,韩彼得的面无表情,倒是让参与旁听的几个美国人一来自大使馆的人员和两个美国记者感到了一丝钦佩,都觉得他好镇定啊。

  他们不知道,回到了囚室之后,这个中年男人就哭成了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泪人,他在懊悔过去的不谨慎一在中国呆几年,就应该想办法离开中国,回到美国的,中共这头老虎,终归会吃人的,自己居然忘了这个!悲泣之后,他又开始诅咒起一些人来,包括他在美国报社的老板和上司,就是这些家伙,引导他以反华反共的活动为重心的,让中共终于盯上了他,毁掉了他的人生。

  韩彼得以及十几个美国人的判刑,以及几十万人被牵涉到“清污行动”,让美国和西方都惊呼,中国著名的“大运动”再一次重现,这种残忍不人道反民主的运动,让人回忆起斯大林大清洗等极权国家的残暴行动云云。

  苏联的行动,也让西方太跌眼镜,没想到苏联克格勃,几乎在中国行动的同时,也对苏联境内几乎所有与西方有关系的NGO展开了扫荡,尤其是接受过西方资金的NGO,几乎都被认定为间谍和破坏组织,不仅仅被强制解散,其成员还被处罚,包括NGO领导人员的被判刑,流放远东或西伯利亚。

  然而,无论美国和西方如何污蔑和攻击”极权政府对民主自由的一次大镇压”,也只能无奈地看到,他们以NGO和赞助支持民主人士和自由知识分子等名义,在中国遭到了毁灭性打击,而在苏联也是被重创——很多行动,不得不转入了地下,一时之间,就算在苏联,那种对民主和自由思想鼓吹的舆论,也陷入了低潮。

  CIA更加确定,戈尔巴乔夫已经陷入了困境,因为现在克格勃的作为,明显是不符合戈氏新思维的,他可是要民主还要公开化的嘛。

 

第395章  间谍的大陆见闻

 

  张志鹏收起机场海关人员递回的证件,微笑着说了一身“谢谢”,他的普通话有着不太显著的南方口音,不过没有人奇怪,包括机场海关的工作人员,他的护照和签证都显示,他是马来西亚的华裔,一名棕桐油即棕榈油制品领域的国际贸易商,所以很正常。

  三十岁左右的张志鹏走出机场,由于心中的不平静,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拖着行李,开始打量着首都国际机场,他从来没有想到过,有一天他会来到以前只在书本上读到的北平,中国民主的敌人共产党的老巢!他的第一印象是,首都国际机场很大、非常大,机场很漂亮、看上去维护得很好,他不由得拿他熟悉的东京羽田机场来比较,很显然,那个日本最大的机场,肯定要比中共首都的机场要小得多。

  训练的时候,他已经对新中国的经济和建设情况并不陌生,包括这个机场,其实也在录像里看到过。

  张志鹏突然停下,因为正好看到一块介绍首都国际机场的看板,他注意到了几个关键数字:3个航站楼有141万平米,航线232条,跑道4条全部3000米以上。

  他心想,面积和航线几乎都是东京羽田的两倍,果然是大国呀,作为华人,他内心还是感觉有点舒服的,虽然他很快就为了自己居然觉得有点自豪而自责,他可是与中共血海深仇,不共戴天的。

  张志鹏其实是台湾人,他成为间谋的契机其实很简单,1984年解放台湾之前,他就在日本留学,解放台湾之后,自然就留在了日本。

  他的父亲是果军军官,而且在战争中被击毙——这倒不是后来果党的流亡情报机构欺骗他,而是确实发生的事情,因为他父亲的同僚亲见,而且也逃亡到日本。

  在日本有几十万“流亡的台湾人”,这种情况并不罕见。

  李登辉为首的一批果府逃亡日本的官员:在日本成立了“台湾临时政府”,这个流亡政府在美国和日本的支持下,又有一些原来隐藏海外的资金,所以就成了以台湾名义反华反共的指挥中枢,张志鹏这样的背景,自动就将自2归属于这个“政府“的公民了。

  流亡政府也必须表现出对美国和日本的价值,才能立足海外嘛,光是在媒体和嘴上“反共复国",时间长了肯定不行嘛。

  所以利用"同族优势",协助美日遂行对大陆的间谍活动,就成为这个流亡政府积极开拓的"核心业务”,他们在流亡的这些"台湾人”中,可真的是招募了不少的间谍,意图在训练之后,使之用各种方法,渗透中国,执行间谍侦察。

  美国CIA和日本内阁调查室都积极参与,张志鹏的教官,基本就来自于这两个机构。

  张志鹏“身家清白”,又与共产党“国仇家恨",还是高等教育出来的人才,他可是在日本硕士毕业。

  自然是被作为重点的"种子进行培养,在日本期间,就已经连升两级了,现在他已经是“台湾军事情报局"的少校了,这个机构是"台湾临时政府”在日本重建的,虽然比较可笑,但现在是这个临时政府的两大情报机构之一,而且是负责"对外”,也就是对抗新中国的唯一情报机构,另一个台湾国安局,这是负责内部安全和”防谍”。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台独倾向日益明显的所谓"台湾临时政府”,勉力维持着一个国家较为完整的机构组织,很多”机构"其实很可笑,但其情报机构,确实是花了大力气的,按照CIA的评估,其正规的程度,并不逊色于日本内阁情报室,毕竟他们来钱的路子广嘛,CIA和日本人,都愿意给这个机构一些资金,强化他们的能力。

  过去的一些事情,快速地从张志鹏的脑海闪过,他的内心:又是兴奋又是恐惧,恐惧当然是因为担心被抓,兴奋则是知道,如果自己这一次完成了任务,未来在"情报局",肯定会青云直上,成为重要的成员。

  虽然国已不国,但他也知道,美国人和日本人给了支持,似乎前途还是有盼头的。

  机场到市区已经是高速公路,张志鹏注意到公路两侧不远处,开始有些高楼建筑,他的反应是大陆现代化的进展很快。

  但其实,对高楼建筑的放宽,还是从统一台湾以后,才开始允许的,基本上,不同层级的城市有个规划的总体限制,但毕竟也在逐渐地发展了,而高楼这种场面上重要的产业,不用督促,自然就会快速发展,中央其实都是在督促不能超标而已。

  张志鹏过去的训练,基本上除了看到一些录像,并没有直接对大陆市容的描述内容。

  进入市区后,本来就比较堵,出租车开得比较慢,张志鹏因此得以仔细地从车上,观察着道路两旁的街景市容。

  他的内心一下子变得沉重了,脸色有点不好。

  训练的时候,教官们也有“"不做政治性的掩饰,告诉学员们真实的信息”,但终究是说得有点含含糊糊的,他知道大陆有些地方很繁华,“并不落后于过去的台湾,也不落后于一些日本的城市”。

  但今天亲眼目睹,他发现过去的一切心理侥幸都是那么可笑,什么他妈的‘不落后”?眼前这分明是世界级的先进大城市好不好?在日本大概也只有东京比得上吧?那些狗日狗的!就是怕我们知道了真实情况而动摇!张志鹏认为自己是坚定的反共斗士,是不会动摇的,但确实心情变得很沉重,因为他不能不得出一个结论,共产党领导的大陆很先进、很强大。

  既然结论是这样,今天他自己的奋斗,以及背后情报局和临时政府的所作所为,真的有用吗?会不会是"蜉蝣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这种情绪,在他在亮马河看到悬挂式单轨电车的时候,达到了高潮。

  出租车司机看到他眼神呆滞的样子,笑着说道:“稀奇吧?不过这种悬挂单轨,德国和法国早就有了,但我们现在的据说更先进了,噪声也很小,不只在北京,在全国很多大城市,都有这样的交通系统。

  张志鹏勉强地笑笑,窥-斑而知全豹,他可不是那种容易被宣传煽动的人,看到北京的市容和交通,对于大陆作为全球工业强国的事实,他虽然是个从小就生活在反共的信息茧房中长大的人,但曾经的教育背景,让他可以很轻易地判断出“真相”一大陆的强大和稳定,远远超过了他此前的想象。

  接下来的几天,张志鹏并没有去洽谈什么业务,而是作为一个对北京充满了好奇的外籍华人,穿行在北京的大街小巷。

  这是他的“采风”,接下来他要常驻北京的,了解城市的情况,自然是基本功。

  当然,这也是“测试”,利用他所学的反跟踪反监视技巧,通过几天的时间,来反复测试是否有人跟踪和监视他,首先要摆脱中共情报机构可能的监控嘛,要不然能做什么事情呢?张志鹏的“漫游”,对他的震撼还是很大的,他对此时的北京有了几个初步的印象:第一、商业极其繁荣,这是让他最诧异的。

  过去他的刻板印象,就是社会主义国家总是僵化的国企,由于私营经济受到压制,市井商业总是远不及资本主义世界的,到了北京才知道,这种印象是完全错误的,北京的商业繁荣,并不下于他熟悉的日本东京。

  北京的交通相比东京,非常规律。

  城市的各条主路非常宽阔,这应该是为了加速车辆的行驶速度、避免堵塞,每条主路在很多十字交叉口,都有短距离的高架,使得十字交叉口,不至于因为红绿灯需要的时间,而导致车辆堵塞,让主路行驶的车辆,可以没有红绿灯的阻碍而快速行驶,而在各个进入街区的地方,又设置了很多天桥,这也应该是为了让人车分流。

  主路与主路之间,就隔出了一个又一个的人居和商业街区,在这些街区,风格为之-变,街区内的马路变得狭窄,两旁商业林立,业态丰富的程度,让人叹为观止。

  在这样的街区,生活是很方便的,居住的人们从楼上下来,就可以享受日常生活需要的一切商业。

  很明显,虽然开车也可以进入街区,但并不推荐,这些街区都已经被轻轨,以及少部分的地铁连接起来,交通并不困难。

  张志鹏很快发现了这种街区商业繁盛的奥秘一社会主义体制下,街铺并不对外销售而市场化,基本都属于政府的商业管理局,其租金非常低廉而且平均,并受到物价管理局的管控,这些政府部门有受到中央调查总局等机构不断的监督。

  张志鹏自己做了一下比较,基本上的租金水平,恐怕只有东京类似街道的十分之一还不到。

  便宜了,商业就自然地繁盛,1他与几个小店业主的谈话,得知正因为租金便宜,所以做生意就相对容易,而且在中国也不容易形成价格的恶性竞争,因为物价管理局,同样对他们这些店铺的价格进行监督,当然不会控制具体的价位,但是会控制物价区间。

  租金低廉,物价波动小,生意的存活率就比较高,而因为各项成本都接地气,所以老百姓的消费也就旺盛,现在如果是年轻人,几乎都不在家里做饭了,餐饮就很旺,而其它的商业也就被带动。

  商业繁盛的大局,也就形成了。

  这让张志鹏相当惊愕,他发现类似的做法,恐怕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是完全不可行的。

  例如在东京,繁华地块的价格,即使在这几年经济不算好的情况下,仍然是非常昂贵的,地价贵,建筑就贵,业主投入的资本大,自然要求的租金就高。

  相反,对于共产党来说,完全可以做到市区的繁华地块,地价与郊区拉平,所以才有了低廉的租金。

  而且这样的商业繁荣,并不集中在市中心,北京太大了。

  每个街区,其实都差不多,他打听知道,按照他自己的理解,这是"极权的力量”,每个新建街区,共产党一早就会做好医院、学校、邮局、商场、网吧、银行、学校、绿化带、垃圾箱等城市配套,执行街铺招商,然后“组屋分房”和"廉居房分配”,人气-下子就被拉起来,不像是国外,每个繁荣街区,都是逐渐发展而成的,共产党简直是像执行军令-样地发展城市。

  这都是资本主义世界不可想象的,张志鹏观察效果,却不能欺骗自己说共产党这都是瞎搞,显著的效果是摆明的,这样的城市发展效率,简直是可畏可怖。

  尤其是夜经济的繁盛,张志鹏发现即使在"点状”上,最多与东京那几个最有名的地方差不多或者还差一点,但是如果从“面状“的角度看,那东京就差远了,夜晚进入北京任何一个街区,哪怕已经是很接近郊区的街区,都是灯火辉煌,午夜不歇。

  这完全颠覆了他对社会主义的想象,到处都是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让他不时心头冒出来“大唐盛世的感觉,心里特别难受。

  第二就是城市中应用了很多先进的科技,甚至是他在东京都少见的。

  例如他看到几乎每条街,都有不止一个的"网吧”,此时东京的电脑普及,并不算广,更加没有中国所谓的“互联网”!在他自己尝试过互联网搜索和BBS论坛之类的功能后,让他完全是目瞪口呆,他敏锐地意识到,中国大陆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方,他过去甚至没有听说过哪个国家的互联网已经发展到了这个程度的,实际上他也只是偶尔在日本报纸上,读到有关互联网的介绍文章。

  此时大陆的个人电脑也是比较昂贵的,但很显然,他们用“网吧这种新颖的商业模式,让多数的普通人,提前普及了使用互联网。

  这几天他在报纸上每天都能看到很多探讨“网络时代”、“互联网时弋、“数字时代”的文章,显然互联网是新中国当下一等-的热门。

  单单这个互联网和网吧,就完全颠覆了他过去本能地认为中国的科技水平,-定落后于日本和美国的想象,他也没有听说过美国发展到了这个程度呀?另一个让他感到印象深刻的,就是在北京夜晚大虽出现的LED(发光二极管)显示屏,这已经成为了北京"广告的主要载体",他打听了一下,以前只LED只有红绿双基色,色彩单调,并没有全面推t,据说是前几年,蓝色LED品片研究成功,结合红绿色,三原色的组合,使得全彩色的LED显宗屏被发明出来,所以在1986年开始,在大城市被不断广泛应用,各种商家都看上了这种新的广告载体,而LED的大量应用,让张志鹏觉得,北京夜景的漂亮程度,远超了此时的东京——东京的商业氛围,还是白天比较浓,靠的是大量的户外广告,这样的LED全彩色显示屏,东京肯定没有,估计美国也未必有。

  第三就是他认知到,北京的物资可谓极大丰富,他可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很聪明,而且间谋的训练也让他拥有敏锐的观察力,以及缜密的逻辑思考能力。

  北京商业的繁盛背后,当然就是物资的丰富。

  这是完全不用怀疑的,他甚至深入了街区的农贸市场和超市,老实说,农贸市场和超市的产品丰富度,同样让他自瞪口呆,不要说那些基本物质,例如粮油和调料了,蔬菜、水果、水产、肉类的丰富程度,都可以比得上东京那些最大型的超市,甚至品种更多。

  而是反复宣传苏联人民物质生活的匮乏和单调,宣传“美国的厨房”或者“日本的厨房”,要远远超过了苏联的厨房,不仅仅是那些苏联可能都没有的厨电,更多的就是食品和衣产品的丰富程度。

  他们也只能学苏联作为对比,要是字新中国做对比,恐怕要自取其辱了。

  对张志鹏这个间谍来说,他到大陆的前几天,遭遇的不是“文化冲击”,而是更强烈的“事实冲击”。

 

第396章  张志鹏与刘联昆

 

  “表妹,终于又见到你了。

  "张志鹏与面前的年轻女人,亲热地拥抱。

  来自马来西亚的女留学生郭美馨,向周围的同学解释说:“他是我在马来西亚的表哥,这一次来大陆做生意,顺便来看看我。

  "张志鹏向郭美馨的几个女同学热情地打了招呼,她的同学们都让开了,留下郭美馨与张志鹏两人好亲戚叙旧”。

  两人微笑着走到了校园的一个僻静处,脸色开始严肃起来。

  郭美馨算是“军情局"的外围间谍,她确实是马来西亚人,不过她的家庭,与台湾果党的关系很密切,当初她的大伯,就是从台湾到马来西亚与她家汇合,在马来西亚养老的,她的大伯本来就是原来台湾国安局退役的,是个死硬的反共分子,郭家原来在马来西亚也混得不行,还是她大伯到马来西亚后,手头钱款不少,又一起经商,才让郭家的家境,逐渐好了起来,所以她大伯算是郭家的家主,在家族中威信很高。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1 02:53 , Processed in 0.042300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