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革命使徒1958 完本 蓝烬 - 第 409 页

  她松了一口气,下到二楼的餐厅就餐。

  吃完饭后,她又下到一楼酒店门口,直观地感受暴雨的程度,不过这一会而,暴雨好像小了一些。

  她有点惊奇地发现,门口和看得到的街道上,居然没有积水!好奇怪!“纳斯秋莎你好!”有人向她用中文打招呼,她转头看去,是一个老熟人,人民日报驻江苏记者站的记者韩安平,她向他问好,顺便就问了他刚才她奇怪的问题。

  韩安平有点自豪:“我以前采访过这个方面,这就是海绵城市的功能呀。

  它是充分考虑雨水的自然循环和生态功能,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和措施,最大限度地保留、渗透和利用雨水,减少雨水的径流和污染,提高城市的自我调节能力和生态服务能力。

  “主要是利用绿色基础设施,如屋顶花园、雨水花园、湿地公园、_生态沟渠等,增加城市的绿化覆盖率和渗水面积,提高雨水的截留、滞留和净化能力,还有就是利用透水性材料,如透水混凝土、透水砖、透水沥青等,替代传统的硬质铺装,降低城市的不透水面积,增加雨水的渗透和补给能力,同时也减少城市的热岛效应。

  “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一定有不少的雨水搜集利用和分流设施,还有计算机控制的管理和监控系统。

  在这样暴雨的时刻,整个城市肯定加大了对雨量的外排。

  你看到外面的马路,其两边的透水率是很强的,大量雨水流到马路两边,很快就被引走了,所以我们看不到积水。

  “我去年看到过一个数据,中国已经完成了70%左右的海棉城市率,只有最不容易积水的那种城市,例如西北的部分城市,这方面的建设相对滞后,因为需求量很小。

  纳斯秋莎恍然大悟。

  韩安平看着外面的暴雨,本来微笑的脸上,却换上了一点愁容,说道:“这一次的暴雨太大了,就是不知道江河湖水位和水库,能否截留尽可能多的水量了,要是实在太大,可能还是会发生洪灾的。

  他又对纳斯秋莎说道:“下午雨可能小一些,苏州市政府有个关于预防洪灾的新闻发布会,你要一起去吗?“纳斯秋莎当即就答应了,她正想了解这方面的情况。

  新闻发布会上,一位刘副市长介绍了目前的情况,到现在为止,虽然出现了几次险情,但都没有造成大的损失,江河湖水位和各处水库的水位,都还在安全范围之内,这一次的大暴雨,主要袭击的是江苏和安徽两省,目前两省的政府和军民,都在对可能的洪水灾害严密监视,预防出现险情。

  纳斯秋莎首先举手提问:"刘副市长,我听说这一次大暴雨应该还有3到4天的时间,才会停止,未来这几天继续的降雨,造成重大险情的可能性大吗?刘副市长的回答很谨慎:“我现在不能肯定,绝对不会出现重大险情,要不然我们也没必要全面动员了。

  但是相对而言,情况还算乐观。

  他进一步解释到:"建国四十一年来,我国大中小型水利设施的大建设,一直就没有停止过,防范洪涝灾害的能力,是实实在在地不断提升的。

  目前我国的水库,已经可以容纳全国水量的65%,基本达到了美国水库的总容量水平,当然还比不上欧共体,他们可以达到90%,也因此我们会继续建设水库,一直达到欧共体的水平。

  “但即使现在65%水量容量的水平,也足以消除绝大多数的洪水灾难了。

  我们是付出了巨大代价的,江浙安徽这些地方;很多良田都留给了水库,就是为了安全防范。

  而且我们是全国一盘棋,这一次预防洪水,其实长江上游也在下雨,只是没有下游那么厉害。

  但为了减轻我们的负担,例如三峡工程,就凭借巨大的拦洪能力,硬是将6万m/s的洪峰削减到4万m3/s!直接拦截了近60亿立方米的水量。

  “下游的太湖、中游的鄱阳湖和洞庭湖等主要的蓄水湖泊,其边界都是严格限制的,不允许侵占,各省各市,都规划了专门的泄洪区,而所有涉及水利的大坝,每隔5年就是一次大检查,检查的人员来自于全国抽选,以避免利益输送。

  发现问题,就加固干堤并疏浚河道。

  "我们也准备了强力的排涝工程,以我们苏州市为例,苏州的泵站全力开启的时候,-秒钟的抽排水量,几乎相当于一个标准游泳池。

  “所有这些措施加起来,我们还是有信心防御这一次大暴雨可能带来的洪水造成灾害的。

  '说着说着,刘副市长似乎从开始的谨慎变得更有信心了。

  所有人都不知道,原时空的这场暴雨造成江苏与安徽200万人受灾,经济损失数百亿元。

  而这样的洪灾,未来会以十倍的规模,再发生于1998年,造成经济损失数千亿元。

  究其根源,就是水利设施的不足,原时空改革开放后,新建水利设施在1998年洪水之前的20年中,几乎就少了很多,甚至过去前三十年的一些水利设施已经被废弃,所以大洪水来了的时候,就只能被动挨打。

  直到1998年之后,痛定思痛,才又开始加大了水利工程的建设。

  但即使到赵安民穿越前,中国水库的总容量,也仅是全部水量的33%,还不到美国的一半,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自然还无法避免,相比现时空的建设成果差得远了。

  4天之后暴雨停了,苏州的天空终于放晴了,纳斯秋莎走在街道上,心想果然没有酿成洪灾。

  她这几年已经对中国认识很深刻,觉得这是中国无与伦比的组织能力和基础设施,带来的结果。

  包括她的祖国苏联,恐怕都不免于洪灾。

  暴雨初晴的空气很新鲜,纳斯秋莎不由得深呼吸,有点惊喜地看到,外面街道上的绿化带,已经换上了月季,花朵摇曳,让整条街都显得非常美丽。

  她突然想到,中国的行道树、绿化带,包括绿化带中的月季花或者是南方的热带植物,其实是全世界罕见的,知道她就没有在第二个国家,看到过中国每一个城市,似乎都把这样的结果,当成了"日常”。

  行道树是全中国主要道路的标配,你很难在中国的城市里,找到一条光秃秃,没有绿化的马路。

  她曾经去过美国,知道美国也只有在那些富人去,私人出得起钱,才有那种非常漂亮的林荫大道。

  欧美的私人小区,或者重点地带,绿化确实搞得非常漂亮。

  但换到“公用设施"上,例如城市道路没有硬性绿化标化准,高速公路也没有行道树,甚至没有隔离带。

  在纽约,除了中央公园曼哈顿,几乎所有的道路,都没有行道树。

  规划整齐的美国首都华盛顿,连接国会大厦和华盛顿纪念碑的独立大道,绿化也很一般;这可是整个美国最核心的区域。

  空中俯瞰华盛顿,的确绿意盎然,但走近细看,管理养护,非常粗糙,缺乏管理和规划,绿化带有大树,也有小树,树底下,杂草丛生,树木天折后,也没人管,树坑长期闲置。

  洛杉矶市内的道路,基本上都是稀稀拉拉种几棵树,没啥规划,更没有后期管理,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大量树坑闲置。

  这就是美国的公用绿化,基本自生自灭,无人管理。

  要不是美国人少,气候也不错,树木可以自然生长,这样的养护条件,恐怕绿化会非常糟糕。

  欧洲的情况和美国差不多,甚至在日本,行道树也不是道路标配。

  而在中国的马路上行道树确确实实不但普及,而且是高水平的。

  很多次纳斯秋莎行驶在中国的高速公路上,高速的中间,都是绿化,有的时候甚至可以是漫长的花卉带,居然可以种满了鲜花。

  她过去只是觉得很美,但从来没有想过,就像是几天前中国的洪水预防一样,这背后是何等的社会组织力量!美国和西方相比中国更富有,他们是不想要这样的绿化吗?其实肯定不是,他们是组织不起来,如果要按照资本主义的方式组织起来,成本将高昂到无法忍受。

  这就是中国式社会主义的组织力量吧。

  她又想到了去年自己曾经采访过的“绿化祖国运动”,中国在建国的时候,绿化率只有8%,森林都被砍完了,可是四十年下来,绿化率已经达到了29%,是原来的3倍多。

  这个数字看似不算什么,其实非常惊人,因为中国地方广大,胡焕庸线以西缺水,森林生长不容易,中国不是所有地方都能够绿化的。

  那些山区比较多的省份,例如福建和浙江,线化率都几乎达到了三分之二,实际上是全世界第一流的水平。

  -瞬间,她对于这种中国式的组织能力,感到了由衷的敬畏。

  其实在城市里她也看得到这样的组织能力,最引人注目的,无过于各处组屋与廉居房的街区了。

  如果是在苏联,有些老街区,恐怕难免会显得破旧。

  但中国随便什么时候的建筑,都显得干净、清洁甚至是“新”,为什么呢?她采访时才发现,不但是临时损毁临时维修,而且还有定时维修。

  所有的组屋和廉居房,甚至是街铺,每隔5年都要维修一次,解决所有使用后的明暗损毁,并且重新粉刷。

  在这样精心维护下,难怪所有房屋都保持着高品质和高使用性。

  中国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大国,这样的工程,想象一下在全国的规模,都让人感到叹为观止,而她到过的每个中国城市,都能坚持这样的政策,这种组织能力,同样是让人叹为观止的。

  仅仅是因为中国有丰富的人力吗?确实苏联缺乏中国这样充裕的人力,中国可以组织起庞大的房屋维修服务公司,从房屋维修基金中获得的报酬,就可以满足这种公司的长期存在,解决不少的底层就业,苏联似乎没有这样的规模效应,因为中国的城市人口很多,居住街区很多,他们的服务是饱满的,不像苏联的城市人口,除了几个大城市以外都很少。

  这或许确实有影响,但更重要的恐怕还是中国式的社会主义体制的组织能力。

  苏联的大城市,即使有这样的需求,政府也不会去组织的,政府部门只维修“坏掉的房子”,而且还得排队。

  如此广域地维护房屋的状况,是闻所未闻的。

  中国的组织能力,其实也不是仅仅来自于政府,而是来自于政府与民兵组织的联合解决问题的机制——民兵组织在城市中发现问题、缺陷和需求,而与政府协调解决,在其中又可以创造大量的城市低端就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尤其可以帮助中国因为不断城市化而进入城市的原来的农民。

  说来中国农民进城的方式,也是令人叹为观止的组织能力的奇迹,中国每年的城市化率大约是1.5%,每年在公社层级,就会进行统计和动员,有些是主动要进城,放弃做农民有些则本来没有想过进城,而是被公社所动员。

  他们进城后,可以自己找工作、做生意,但中国政府和民兵组织,保障每个人的工作安排,就可以提供参与工程,或者是上述的维修公司等大量的职位,目标就是打消一切的城市化顾虑,也实践中国民本社会主义保障每一个人劳动和工作的权力,从而可以获得合理报酬的原则。

  和运营。

  大量低知识化的农民进城,承担起城市低端的职业,但中国又以“青年农役"的方式,让大量的城市知识青年,下到公社,流动性地补充公社的高素质劳动力,从而可以让公社保持高水平的管理这些逻辑说起来容易,要执行到位,纳斯秋莎看起来,也只有中国强大的组织能力,能够做得到。

  要是苏联这么干,恐怕早就变成动乱了?苏联现在的官僚阶层,怎么可能做到为每一个进城的农民安排工作呢?怎么可能做到让下乡的知识青年发挥才能、承担起公社的农业生产重任,同时获得合理的报酬呢?怎么摆平其中无数可能的利益冲突呢?想象就让她头皮发麻。

  新中国真的是全世界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国家制度、从来没有过的国家组织能力。

  或许,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更适合中国的文化,两者结合得如此完美,远远超过了粗糙的苏联。

  纳斯秋莎叹了一口气,她觉得社会主义对苏联,好像从来没有产生过对中国如此大的改变和激励。

  她过去也很少接触苏联的底层,只是听她父亲说过一些情况。

  不过至少她也知道,苏联的集体容唐:劳动者都是懈怠的。

  对苏维埃政府很多人都是满腹怨气,而苏联的城市之中,工人阶级的满意度,这些年来也是下降的,石油跌价和粮食上涨之后,苏联的精气神,好像就消失了很多,勃列日涅夫那个时代,充满苏联骄傲的人们,现在都变得现实而躺平了。

  九十年代,在资本充裕和生产能力越发强大的支持下,新中国组织能力的优势,越发显露。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1 11:02 , Processed in 0.043051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