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革命使徒1958 完本 蓝烬 - 第 435 页

  不过希拉克上台之后,要整理密特朗留下的烂摊子,也确实是困难重重。

  在这次事件中,法国是三大震中之一,而且被普遍公认为最脆弱的一环,经济崩溃的影响也最大一多少法国的富豪都逃走了,而且大量的游行示威和罢工,搞得法国乌烟瘴气,谁让法国人一向最喜欢内部闹事呢?而且密特朗时代就是一堆财政赤字,法国的财政情况,本来就糟糕,事件完全是雪上加霜。

  希拉克痛定思痛,决定推行“两翼政策",一翼是经济政策,讲求“紧缩节俭、就业为先",另一翼就是外交政策,讲求“和平共处、绝不挑衅”。

  经济政策其实就是开源节流,改变过去大手大脚的浪费和“过高的福利"。

  而外交上虽然法国同样不承认参与了1985年的刺杀行动,但其实包括法国国民都知道,新政府是在表示,法国以后不再当西方的冲头了,被中国和苏联两个社会主义超级大国仇恨的滋味,可真的不好受。

  法国这一次的损失很大,肯定远远地超过了英美。

  最关键的是苏联和中国还联合打击了法国在非洲的存在。

  法国著名的矿业公司,例如埃赫曼集团、AMR公司、英格瓷集团等,在北非和非洲其它国家的十多个矿山被摧毁,这些公司的人员被赶走,甚至反抗的人员被击毙,希拉克说不出的痛就是,西方媒体说这一次危机死了300多人,其实法国在非洲就死掉了1000多人(包括黑皮白心的二等法国人),他还不敢声张。

  希拉克知道,如果不稳定与中国和苏联的关系,或许法国在非洲的存在和利益就稳定不下来,尼玛今天的法国还有什么?如果不依靠从北非吸血,法国人悠闲又轻松富裕的日子,哪里过得下去?更不要说两个大国,或许还会在法国内部发力,以这两国的能力,要是盯着法国搞事,法国怎么防御得了?密特朗简直是该死!所以希拉克上台后,就把外交上恢复与中国和苏联的关系,作为极为重要的战略,没有和平安宁的外部环境,还谈什么经济恢复和发展呢?法国1993年的gDp最多是1.3万亿美元左右,只不过是中国的七分之一,军事上又远不如苏联。

  难道盎格鲁人会为了法国的日耳曼人,拼命对抗这两个大国吗?至于双边的“停火协议”,希拉克根本不相信,如果法国不能扭转外交关系,-纸协议凭什么真的能够保障法国的安全和和平。

  此时法国与中苏两国的关系太差,所以在科尔访苏的时候,希拉克拜托了他,-定要为法国说话,缓和法国与苏联的关系。

  至于中国那边,希拉克也在设法调整关系。

  法国不能不表现出“诚意",因为希拉克发现,由于该死的刺杀事件和被中国认为的种族歧视,法国赫然变成了中苏两大国,在美国以外的西方盟国中首选的打击对象对,这对于法国太不利了。

  希拉克的认知,此时也是法国上层建筑的集体认知——糟糕,我们怎么冲到西方队伍的最前面,去为盎格鲁人挡枪了?这何等愚蠢!向主张法国独立自主的戴高乐主义者,更是对眼前的局势痛心疾首,认为密特朗那些反戴高乐主义者,已经摧毁了第五共和国的基石之一,明明过去在西方国家中,法国与中国和苏联都建立了良好的“特殊关系”,结果这种特殊的优势,一点都不被重视,完全被法国亲手摧毁了,尼玛到了现在需要的时候,才发现法国早就把自己种的树砍了!这个时候,法国人的骄傲早就没有了,上层建筑惊觉法国处于严重的战略劣势!法国必须让中苏相信,法国不是美国可以完全指使的狗腿子,不是英国那样的,与中苏不可妥协的帝国主义者,法国与中苏之间,或许有误解,但绝不至于成为中苏死硬的敌人!希拉克虽然不是戴高乐主义者,但作为思想同出一源的右翼,珍视法国的独立自主,珍视法国与中苏之间的长期特殊友谊云云。

  科尔与彼得罗夫寒暄后,被接入了苏联的国宾馆——乌克兰饭店,这里位于新阿尔巴特街和库图佐夫大街的交汇处,离开莫斯科白宫不远,是莫斯科著名的7姐妹建筑之一。

  科尔内心沉了沉,白宫是苏联人大所在地,他的来访被苏联隔绝于克林姆林宫之外吗?纳扎尔巴耶夫不愿意在克林姆林宫接见他?这可是一种很强的象征意义。

  转眼他自己又摇摇头,他太敏感了,乌克兰饭店是国宾馆,去克林姆林宫住在这里也很正常。

  事件以来,他有点杯弓蛇影了。

  彼得罗夫陪同他用了晚饭,期间苏联新任总理库尔巴托夫,赶来与他碰了一面,这让他感到满意,虽然纳扎尔巴耶夫只会与他进行官式的会晤,但苏联的经济领导人,还是重视苏德关系的。

  德国这一次没有避免被苏联针对,德国军事情报局在1985年时的局长,以及数名高级情报官员被炸死。

  德国有三大情报机构,平时军事情报局是最低调的,远不及联邦情报局。

  但这次苏联偏偏就针对军事情报局,德国内部的调查发现,军情局并没有参与1985年的刺杀,这很冤枉。

  但军情局积极地配合美国人,渗透苏联军队,听说苏联内部同样进行了-轮清洗,或许军情局当初的行动有被苏联发现,所以苏联借机,狠狠地打击了德国的军情局,其实也不算无妄之灾,只是平时军情局的活动,只能算是双方“正常有来有往的情报工作而已,但在大势之下,被苏联指责协助美国人的刺杀,德国不但不敢报复,还必须向苏联暗地道歉。

  因为德国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西德与东德组成了邦联,但双方一.点都不信任,东德情报机构斯塔西,仍然非常活跃,监督着德国与西方的反苏合作。

  苏德协议上签的很明白,那就是德国不能在自身没有受到侵犯的情况下反苏,而显然德国的所作所为,违背了苏联“放手”东德时的承诺,对于德国的愤怒,恐怕早就在苏联高层中酝酿了。

  在这一次的事件中,正好用鲜血来给德国以提醒。

  科尔很清楚,他必须立即稳定外交关系,否则苏联与美英法签约了,又没有与德国签约,再一次发动针对德国的第二个事件又如何?与法国人一样,科尔以及德国的高层们,也是在事件中,突然发现了德国的战略形势变得危险一过去双方界限明显,西德东德互为前线,各自是西方和东方的军事缓冲区。

  现在两德名义上,变成了一个"邦联”,一旦东西方的关系紧张,德国整体就变得很有风险。

  这一次事件要是没有解决,恐怕德国会是第波被核弹摧毁的,那样也太冤了——如果是真正的制度对决,德国还可以理解,但尼玛的因为美英法对苏东高级官员的刺杀而让德国殉葬,这算什么?所以科尔等人都明白了一点,德国必须与苏联,保持表面的良好关系,在危机时,德国需要成为调解人,而不是立即变成了西方的肉盾,被苏联直接针对,变成第一打击对象。

  这样太危险了!晚宴的时候,科尔“诚挚地"表现了德国对苏联的善意,他的胆子很大,因为他虽然说,自己和德国不知道当年的1985刺杀事件,到底是不是CIA和英法情报机构干的,但他愿意去为乌斯季诺夫部长的坟墓献花,表达自己的哀思。

  这种没有绝对否认或许是西方干的逻辑表达和意愿,让本身平淡的晚宴,气氛好了很多。

  库尔巴托夫对科尔评价:西方很多的领导人,就是一群骗子,但我们相信你科尔,应该不是一个骗子。

  科尔哈哈大笑,他也只能用笑容,来掩饰自己的尴尬,尼玛西方的形象,在苏联已经跌落到了何等程度?库尔巴托夫这算是"褒奖”吗?至少他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讽刺一对你这个德国总理的指望,也不过是不要做骗子而已。

  其实库尔巴托夫来接见科尔,纯粹是为了经济而已——苏联出口西方的原油,德国(包括西德和东德),几乎占了一半,是最重要的客户。

  为了苏联的尊严,虽然反刺杀行动是必须的,高层谁都不会反对。

  但在事后,能挽回一些经济损失,还是要挽回的,苏联仍然需要出口原油来获得西方外汇,虽然现在对外汇的需求,已经降低了很多。

  科尔完善休息之前,思考了一下,基本上他心里有底了——苏联并不希望完全恶化与德国乃至法国的关系,这或许是出于经济原因,但苏联高层明显在政治上,对西方的“好意”,完全不存任何希望,过去戈尔巴乔夫时代,曾经创造出的良好东西关系,至少短期之内,已经是一去不复返了。

  里根和撒切尔夫人等人,在苏联人的心目中,已经与魔鬼的形象无异。

  科尔心想,德国必须进行迅速的战略调整,最大的目标,就是要迅速推动欧盟的正式组建,只有把欧洲团结起来,才能在世界发展的惊涛骇浪之中,有着足够的定力,否则在中美苏三头巨鳄的冲撞下,旁边的小鱼小虾,随时可能被“误杀误伤",这太被动了。

  一个整体的欧盟,作为美国的盟友,也才能被中美苏所重视和尊重。

  否则在狮虎争锋的时候,一群鸡鸭在边上呱噪,谁会理会呢?火气大起来,或许狮虎一爪子,先把鸡鸭给撕了。

  他盘算着,此时正是好时机,美国从来不愿意欧盟成立,英国更是搅屎棍,但毫无疑问,有了欧盟,美国的战略态势会从原来的“1对2”,重新变成“2对2”,让美国单独对付中美的战略形势,大为改善,因此美国高层内部,一定有赞同欧盟成立的支持者,这就大有希望。

  科尔看着夜幕下灯火辉煌的莫斯科,冷冷地一笑,作为德国人,谁不恨苏联呢?二战仅有苏联人牺牲吗?德国也死去了无数的人,而德国的梦想,被苏联砸了个粉碎;德国的国运,让苏联完全打折。

  让现在的德国和德国人,不能不在美国的鼻息下找生活,不得不作为一个战败国半殖民地而存在。

  什么事情都要委曲求全,活得容易吗?很可惜,苏联明明出了一个历史上最愚蠢的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但没想到苏联很快就开始纠正这个领导人制造的恶果。

  苏联虽然被大大削弱了,但它仍然存在,并且又稳定了下来,这真的是天大的遗憾呀。

  如果不是苏联维持着眼前的格局,德国完全可以立即实现真正的统一,而不是眼前的半吊子,以及无休止的内斗。

  这就是法国人——平时的时候,像一只高卢公鸡,鸡冠子笔挺,高傲得眼中无人,但要是他们发现自己处于弱势,他们的腰身立即就会柔软下来,表现出足够的尊重和理解,甚至是谄媚,再没有了一丝的傲慢。

  现在法国人对中国国的谄媚,有法国的媒体和公众抱怨吗?没有,因为他们仍然担心未来中国的更多报复,他们现在想的是要恢复关系。

  过去法国的知识界,对中国的歧视,还超过了对黑人,他们不敢说negre(黑鬼),对于说chinetoque(带有歧视性质的“中国佬"),却没有任何问题。

  现在还有吗?德国人就是没有法国人的腰身柔软,科尔有点自负,又有点失落,二战后德国也只能学习法国人的柔软,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德国的国家和民族利益。

 

第462章  日本与土耳其的涟漪

 

  1993年的11月中旬,全球瞩目的“大刺杀事件“终于完全落下了帷幕。

  关注国际形势的少数人,有点惊异地发现,虽然美国与英国又对中国和苏联进行了一系列的制裁,但受损严重的法国,以及德国等一些欧洲国家,却没有追随美国和英国的举动,他们与中国和苏联的贸易似乎有些减少,但正常的外交关系仍然保留,法国和德国都没有出台严厉的制裁措施,甚至德国对苏联油气的购买,反而增大了规模。

  让他们更奇怪的是,美国,甚至是英国,却都没有因此而谴责德国和法国,而是默许了他们的行为。

  -般的解释是:西方与东方的关系,已经恶化到了极点,这个时候最好是往回拉,而不是继续施加压力,“让绳子绷断”,德国和法国固然是为了自身的利益,但他们与中苏的缓和,总体.上有利于西方与他们保持住基本的可调节状态,僵化到无法沟通,并不是美国所愿。

  美国,包括完全与美国协调一致的英国,为了维持自己的"形象”,是不会因为大刺杀事件,而对中苏表示妥协的。

  他们的“善意"”,也只有通过法德来微妙地传达了。

  当然,这一切都是猜测,历史永远是迷雾重重的。

  日本首相细川护熙,站在陶艺的辘轳前,目光锐利,如同是一位老练陶艺师。

  随着电动辘轳的飞速旋转,陶泥在他手中变形。

  当辘轳停止转动,一只茶碗,出现在辘轳台上。

  窗外有雨,且越下越大,只听到窗外沙、沙的雨声。

  当他用一根丝线切割底座,要完成定形的时候,电视机里的新闻,吸引了他的注意力,泥晚变得四分五裂,他并没有注意到,神色有些发怔。

  最终的结果是太平无事吗?他有些欣慰,又有些失落。

  欣慰的自然是世界大战没有打起来,他毫不犹豫地相信,如果世界大战爆发,或许日本会是第一个被毁灭的国家,甚至会早于德国。

  失落则是因为他认为紧张形势的发展对日本不是完全没有好处,如果日本想要恢复独立自主,只有让美国被中国逼到没有办法的时刻。

  他叹了口气,洗了洗手,坐会了沙发,一向钟爱的陶艺突然没有了吸引力。

  细川出生于日本的贵族世家,其祖父护立,系明治时期的侯爵及贵族院议员,而外祖父便是大名鼎鼎的近卫文麼。

  他和他的妻子,都毕业于日本之外少有人知道的上智大学,其实这个学校是日本顶尖的私立大学,上智与早稻田大学以及庆应义塾大学,被称为全日本'最难关私立三校”——“早庆上”,代表了全日本私立大学最顶尖水平。

  这个大学与早大和庆应不同,是以少人数而精英化的教育而闻名,说白了,这就是一所贵族型的精英化学校。

  “上智”两个字,就代表了这所大学的本色。

  大贵族世家以及贵族精英的教育的结果,让细川认为自己,对日本负有特殊的责任,国即家,家即国,所以他很早就迈入了日本政坛,在多年自民党内的打拼之后,去年即1992年,他创立了日本新党,并在竞选中打败了自民党,在今年的8月份,成为日本二战后第一个非自民党的首相。

  他刚上台的时候,政策其实没有什么出奇的,对内政治上实行民主主义,经济上实行市场主义。

  对外支持联合国的活动,重视亚洲,发展日美关系,谋求两国经济一体化。

  唯一出奇的,是他对旧日本侵略和中国的态度。

  他在上台后,以毫不含糊的语言,承认日本帝国时代所犯的战争罪行,宣告要追求中日关系的正常化。

  实际上,他确实想要解决日本的“中国问之所以他这样宣告,还能当选,就是旦本人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日关系恐怕拖不下去了,日本最终会被中国毁灭这样的已经不是少数人的“幻想和忧虞”,而是逐渐变成了越来越的“共识区体量的经济能经籍过了美国的规模,它到结果了美国的规模,1993年预计中国的gDp,即便受到与区美的贸易大幅缩减的影响,突破8万亿美元,,而美国原来预计是6.45万亿美元左右,结果因为“大刺杀事件"的爆在日本的机构,已经预计美国出现技术性衰退,今年的gDp可能只能在6.22万亿美元左右,中国已经超过了美国25%还多,而且差距恐怕在未来几年,还会不断扩大。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1 20:21 , Processed in 0.062381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