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革命使徒1958 完本 蓝烬 - 第 458 页

第485章  码农的烦恼与互联网之争

 

  10月24日的“程序员节”,按照国家的强制规定,1000多万码农们,得到了类似三八妇女节-样的关照,必须休息一天——除了少数必须工作维护软件系统的倒霉蛋,不过他们这一天也可以得到五天的薪资奖励。

  全国人民都理解码农的不容易——在国家强令之下,还不得不经常加班的职业,首推码农,因为很多码农是高强度、高烧脑的工作,精神压力大。

  国内照样讲究用户体验至上,使得码农的工作强度很大,平时可以通过增加人手,来避免发生"996"加班熬夜的工作需求,但那些项目推进的关键时期呢?根本是不能换人的,必须加班,而且可能要没日没夜,要时刻准备面对程序上的未知的BUG、用户反馈的问题,都必须要及时解决。

  面对这样的实际需求,国家也只能特批,软件公司可以进行加班特别报备,也因此码农行业,成为国家劳动监督局重点监督的行业。

  所以全国人民都知道,码农收入很高,是普通工作的三到五倍,但那是因为高强度、高烧脑,没本事干不了,有人为了爱好和赚钱咬牙加入,有人敬而远之、避而远之。

  因为工作的一些特点,被调侃为“码农”或者“程序猿”,实际上程序员都没人叫了,每当陈寻介绍自己的工作,总有人恍然大悟地说道,原来你是个码农呀,在陈寻看来,确实犹如农民一般的辛苦,农民在现实里耕作,而辛苦敲代码的码农们,不就是在计算机的虚拟世界里耕作吗?例如网站稳定工程师这个职位,原来是每天2个人轮流,一个人实际上是12小时,8小时在公司,4小时在路上和家里——他需要随时保持警惕,因为他必须在5分钟内,对出现问题的网页做出回应。

  后来国家强迫介入了码农的细节管理,像这种工程师,2人就被迫改成了3人,以满足8小时工作制。

  但这种可以改善的环节,也只能是这个行业中的一部分职位,或者一部分的时间安排。

  很多工作-言以盖之,只能是让熟悉工作的某个人一体承担,换个人就可能出问题,需要一段时间来熟悉。

  总之,国家的态度,是宁可因为人员增加导致成本上升,也尽量不要去破坏劳动时间的生态。

  陈寻今天难得地睡了懒觉,醒来已经是十点多了,他也不愿意起床,决心在床上耗到中午再下楼吃午饭,于是就在床上发呆,思绪漫无边际。

  他今年28岁了,可还是干不上他目标设定设的软件项目经理,内心是有点灰心的,不能不怀疑他自己的智商或许就是个普通人?年少时的机灵劲都哪里去了?好像变得越来越木讷了,写代码都把人写傻了。

  他按理说不应该有什么不满意。

  他父母都是公社的普通农民,全家六口人(包括他的奶奶、父母、他和弟弟,以及一个妹妹)在公社的生活,不好不差,负担稍微有点重,确实也不是什么殷实人家。

  所以他读大学选专业的时候,对软件工程专业:可是一往情深,当时很多他的同学,是因为计算机兴起而喜欢计算机,他却一直是实用主文的,关注的就是一个显著的优势一程序员是高收入行业,而且很稳定,人力缺口又大,所以毫不犹豫地读了软件工程系。

  他本科毕业就出来赚钱了,几年过去,薪资确实达到了普通人收入的4倍多,他实现了当年的理想,或许应该很满意才是——就他现在住的这套组屋,新型120多平米的房子,他一个人根本没有让家里有任何的支持,自己就买了下来,而且也是一口气,自己掏钱装修好的,甚至于,他每年还要负担弟弟和妹妹学费的一部分,经济.上也都不吃力。

  不过他真的不能算很满意。

  或许人性就是这样,这山望着那山高,登上了山,就对过去走过的山路不满意。

  成功的一面享受到了,就对其中的缺陷,开始变得挑剔。

  他现在回想起来,觉得这几年的生活有点苍白无聊,尼玛每天就是敲代码,理性到过头了,整天对着机器,与外界的联系交流比较少,或许因此排遣压力方面,也不占优势,形成-种大约算是非良性的循环——长期和程序打交道,思维似乎逐渐变得越来越逻辑优先,做事变得倾向于程序化,最终变得遇事过于理性,只习惯与计算机打交道,因为它们说一不二,绝对忠诚,不会隐藏内心,一切很好预测。

  而烦恼就是,往往生活中的感性部分,在他的世界里逐渐变得缺失了,无关紧要了。

  尤其是交际的圈子实在太狭窄了,他谈过几个女朋友,都是无疾而终:女生开头被他的高收入所吸引,然后就觉得他是太直的直男,以及相处无趣而告终——他遇到任何事情,现在都是先默默审视,获取足够的信息,然后再做决断,有女生吐槽他,觉得与他相处,是在操作计算机,尼玛!或许得到了对客观世界构建的强感知,却失去了对人生随机性和情绪世界的高处理能力。

  但他能怎么办呢?只有看着别人平淡幸福,小打小闹的家庭,羡慕的偷偷湿润自己的眼眶。

  唉,生活的烦恼不能多想,越想越麻烦,他强迫自己不去想这些。

  现在中国的码农,已经超过1400万人了,点全球的70%比例,相比之下,美国不过是300多万人。

  而其中国每年增加的码农人数,简直让人目瞪口呆一平均每年增加100万人,就算是这样,码农还是工作职位最好找的行业,国家劳动部门就明确地预测,对码农的高需求,仍将持续下去,甚至发布了一个数学预测模型,认为在中国和华盟核心国家发展到人口顶点一大约18亿人口的时候,对程序员的需求规模,将达到8000万人,这是毫无疑问的未来规模最大的"技术就业岗”",没有之一。

  就算是传说中的人工智能AI时代来了,也多半不会影响大多数程序员的就业一只不过开发其它的软件,转变为开发AI软件和AI服务。

  在陈寻们的自嘲中,这更加证明了新时代,他们这些“软件工程师(广义)“就是农民,需要耕作的代码田,不断开辟,对码农的需求就不断增加,犹如古代国家在大开垦农田的时候,对农民的需求,总是不断增加的。

  陈寻在刚开始读计算机软件的时候,码农的工作方向,不是工业软件,就是商业软件。

  而短短十年左右的时间,工业软件变成了行业软件和安全软件,商业软件变成了互联网、游戏、通用、办公等多种类型,五花八门、百花齐放。

  除了搞系统软件的,或许还有比较好的延续性,其它很多领域软件现在的模式和形态,已经与十年前相差巨大了。

  。

  陈寻此时寻思,或许就像是无论什么物体,在阳光下都有影子,软件就是一种”影子行业”,未来任何的物质行业”,或许都要有配套的“软件应用行业”,就像是伴随的影子。

  世间那么多的行业,而都有影子的话,也难怪软件行业有可能会发展到,国家预测的那种不可思议的巨大规模,变成第一大就业职业了。

  陈寻自己是一个互联网平台的后端工程师——负责开发和维护Web应用程序的服务器端代码,除了各种后端技术和框架,也对服务器和数据库比较了解。

  但他一直希望转变为一个全栈工程师,能够同时掌握前端和后端技能,能够开发和维护整个Web应用程序,学握着多种编程语言和框架。

  他的技术能力或许够了,但似乎在眼下的公司缺乏机会?因此他在考虑跳槽,像他这种工作了五六年,历练比较完整,技术能力比较全面的程序员,在其它公司找到目标的职位,应该说机会还是比较大的。

  但要他迈出眼下已经形成的这个舒适区,内心还是有点畏惧的。

  谁知道找到的新工作,会面临怎样的挑战呢?这也是码农的一个痛点,工作的历程中,还需要不断的学习,说是没有加班,其实谁不需要回家后再学习一段时间呢?软件技术的发展速度极快,不学习吃老本是不行的。

  陈寻此时有点羡慕在那些通讯或者某些工业领域工作的同学,大家的收入差不多,但不像自己天天是住所公司的两点一线,枯燥无趣,人家是满世界跑,为不同的客户服务,虽然更辛苦,但年轻的时候也见识得更多,世界的广大与不同的风景,都可以看得到。

  实际上,他在羡慕那些做工业软件的同学,人家也可能在羡慕他——陈寻这小子,舒舒服服地呆在广州这个大城市中,可不像他们要全球奔波,甚至要餐风露宿。

  陈寻这样的码农,反应了中国现在一种在全球不太引人注目的趋势,一种逐步替代西方的趋势,在中国ICT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甚至在全球占了美国人的上风基础上,全球对中国技术服务的需求,开始在迅速地膨胀和增长。

  这就像原时空的华为,当它的通讯设备在全世界大卖,被个又一个的国家接受的时候,华为的软件和硬件工程师,就必须满世界地跑,为这些应用华为设备的国家,提供有偿服务。

  现时空发展到现在也是一样,不仅限于通讯领域,还涉及了更广泛的工业领域,例如中国现在“4大外壳"国家中,推动统一的电网。

  在这样的情况下,例如在哈萨克的中亚特区,他们有自己的发电厂自己的电网,但他们的地区电网,又在协议之下,被纳入中国的"统-大电网",通过特高压线路的连接,来让中亚电网,可以与中国电网实现低成本的输电互联,例如将哈萨克额尔齐斯河水利工程发电的巨大剩余电量,输送到中国西南的电解铝基地。

  这样的体系,自然需要一个电力和电力设备管理的先进软系统,在这个年代,仅有中国可以实现如此规模的全国电网软件管理,这是时空特色决定的——现时空中美,几乎瓜分了ICT信息技术的产业领域,无论是苏联还是欧洲,都落后了很多,而美国在大工业领域例如电力领域,也远远落后于中国。

  在这样的背景下,既然应用的是中国软件体系,自然服务与升级的软件领域,也是中国码农们的工作领域,这就有点像原时空的情况一在2020年左右,中国码农数量突破了750万人的时候,美国却355万码农几乎是中国的两倍,之所以这样,就是美国码农是服务全世界,而中国码农则基本上是服务中国,所以美国因为去工业化,失去了多数民用科技产业,但在软件这个方面,仍然领先原时空的中国许多。

  与原时空不同的是,中国ICT和互联网领域的领先发展,不但极大地压缩了美国相应产业的发展规模,也使得欧洲和其它国家在这方面的产业,几乎无法发展——市场竞争力相比而言,太差了,发展起来就各外艰难。

  而苏联则是因为在硬体上就落后了,所以一衰百衰。

  不过苏联有非常多非常优秀的数学家,这些人现在苏联也是最容易找工作的,几乎都被远东特区或者中国设在苏联改革开放后的公司雇佣,他们的工作领域,大多数也与软件相关,例如研发各种算法。

  比如,无论在欧洲还是在美国,现在与中国关系如此差的情况下,也没有关闭隔绝中国互联网,不是不想关,而是没办法关。

  欧洲本来关闭的意愿就不强——反正欧洲也没办法设立一个独立的欧洲互联网,中国相比美国,实际上在“管控权放手方面更大方,中国允许欧洲任何的国家,在自己国家设立根服务器,以及实施其它的管制手段,美国互联网反而是扭扭捏捏的。

  美国关闭中国互联网的愿望一直很强烈,一方面是自己有美国互联网,另一方面当然就是政治正确和竞争欲望。

  但迄今也没有能做成,反对意见,实在是太多太强烈了,最根本的就是中国互联网的先行优势——以数据传输交换量来衡量,中国互联网是美国互联网规模的数十倍,而且差距还在拉开,未来超过百倍也是很可能的。

  全球网络用户,中网是美网的十倍以上。

  全球大部分的技术人员都认为,其实美国互联网已经失败,不过是为了政治原因强撑罢了。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中国互联网一开始,就不只是重视中文语言社区,而是英文语言社区同步发展,以人数来计,现在使用中国互联网的英文用户,已经超过了中文用户的规模。

  而且中网一开始的“完善生态”,就不是美网能比的,在中网上能找到的娱乐好玩意”,或者是丰富的资讯信息资料,都不是美网能比的。

  。

  而且全球企业以及技术人员,一开头就已经养成了应用中网的习惯,美网是后来出来的,而且生态和开始时的技术完整性,又远不及中网,自然是被嫌弃的。

  越到后来全球用户“习惯”越固定,理睬美网的自然就越少。

  使得美网到现在,主要也就是美国内部的用户在使用,欧洲用户都很少。

  在这样的背景下"断网",对美国的伤害可想而知,等于说是美国自己脱离了世界,可是靠着美国3亿多人的“内网”,如何与全球化的中网竞争?所以每-次美国政坛上喧然要"断网”,基本上都被足够多的力量反对。

  美国高层研究来研究去,终究也没敢走出这一步。

  要是在原时空2020年后,美国政治走向极端疯癲的时候,或许这样的决定可以做出。

  但在现时空的九十年代,美国高层还没有这样疯狂,自然就难以决断。

  现在美国高层,只能把中网作为一种中国的优势,就像是美国和西方,在过去产业的标准、专利、认证上拥有优势一样,不得不承认现实。

  1995年左右的时间,中国的软件产业,开始在全世界逐渐占据了优势。

 

第486章  基础工业高精尖化

 

  内蒙古,鄂尔多斯,准格尔旗。

  容。

  一家巨大的新建工厂的门口,“热烈庆祝年产100万吨高铝粉及煤矸石提取氧化铝以及其他产品的生产线落成!“的横幅飘扬,看到前来视察的领导下车,锣鼓声震天,所有人的脸上,都挂着兴奋的笑如此高兴是因为这家工厂的意义重大,完全可以说,这改变了中国铝产业的格局,使得中国本土,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缺乏铝资源的困境。

  发展到九十年代中期,中国电解铝的产量规模巨大,对铝资源的需求规模越来越大,过去业界都认为,唯一具有商业开采价值的原料只有铝土矿。

  而中国的铝土虽然在全球比较不算少,但相对于中国巨大的产业规模,储量就是不足的了,此时实际上中国三分之的铝土矿,都来自于从西非的几内亚进口——几内亚从七十年代起,逐步成为中国最重要的自然资源进口国之一,每年向中国出口大量铁矿石和铝土矿,也因此让几内亚成为了现在西非最富裕的国家-他们出口资源,中国帮助他们建设五小工业和交通通讯设施,以及其它基础建设,使得几内亚的“社会主义”,是非洲最像样子的。

  全球铝土矿的储量是很不均衡的,从国家分布来看,铝土矿主要分布在几内亚(储量74亿吨)、澳大利亚(储量62亿吨)和巴西(储量26亿吨)、牙买加(20亿吨),四国已探明铝土矿储量,约占全球铝土矿总储量280亿吨的65%。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1 13:39 , Processed in 0.063629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