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革命使徒1958 完本 蓝烬 - 第 490 页

  一边警觉地扫视着街道上的人员,一边他的内心还在悲愤地思考"∵"我真的不是间谍!我只是中共政治的异议分子,一名追求民主与自由的人士。

  我他妈的有资格做间谍吗?打官司能偏到什么情报?极权政府这是在利用反间谍,将我们这些民主人士一网打尽呀,太狠毒了!”

  他有点气喘吁吁,长期不运动,一直都是开车,在烈日下走了二十多分钟,就开始觉得有点吃力了。

  总算是到了约定的这条街了,他转身走进糖水铺,看到在店堂角落的那个白人,松了一口气,美国领事馆果然来接他了,只要述进领事馆,过一阵子风声松懈了,他就可以在美国人的安排下,逃出香港,他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向那名美国人伸出了手:“伊恩先生,很感谢你。”

  青年白人伊恩,敷衍地与他握了一下手,说道:“我们走吧,还要去接陈女士。

  "伊恩并不高兴上级给他的这个安排,这不是让他彻底暴露了吗?而且有危险。

  伊恩没有理会李祖明的唠叨,无非是对中共的控诉,他其实很难理解,这些家伙为什么背叛他们的国家,中国人生活得不错呀。

  不过没有这些家伙,美国的工作就难搞了。

  伊恩有车,还是领事馆牌照的——必要时使用外交豁免权。

  他让李祖明坐在后座,迅速地朝着香港郊外的一处住宅地飞驰而去,陈安圆生是他们最重要的“拯救对象”之一,中午得到消息的时候,CIA情报战的站长就做出了决定。

  伊恩并不知道,在他接受了任务离开后,不到半个小时,CIA与英国香港情报站的几个秘密据点,都被中国-锅端了,说老实话,在他去接陈安圆生的时候,英美除了各自的领事馆,因为受到外交保护以外,其余的情报网,几乎已经完全覆灭,包括以外国记者身份掩护的间谍,也有几十人已经被逮捕。

  伊恩的车进入了"陈女士”所住的小区,到了这处大宅的前面,伊恩猛然刹车,让李祖明的头一下子前倾,撞在前排的座椅上,他的眼镜都掉了,茫然地说道:“发生什么事情了?”伊恩没有回答,他眼睛盯着陈宅的门口,陈安圆生已经被带上镣铐,正在门口被押上一部厢式车,他来晚了。

  伊恩调转车头,试图迅速离开,他没有注意到自己已经被发现了,有行动人员正在拨打电话。

  回到小区入口,伊恩发现大门紧闭,有黑立领示意他下车。

  他苦笑了一声,心想自己总不能撞出去,那事情就搞大了,他摇下车门,大声用粤语喊道:“我是美国领事馆的三秘,我有外交豁免权,你们不能逮捕我。

  中方的行动人员没有说话,示意他打开车门,放开车锁之后,他们从后座上把李祖明揪了出来,李祖明早就脸色惨白——终究没有能逃出去,他默不做声地被戴.上了手铐。

  有人上前,拍了拍伊恩的脸:“你今天很幸运。

  不过下一次小心点。”

  惊魂初定的伊恩出了大门,他掏出手机,准备向站长汇报,这个时候他才反应过来,为什么那么久,站里都没有联络他?他努力地拨打电话,才发现完全拨不通。

  他很警醒,直接将车开回了美国领事馆,他很清楚,情报系统肯定完全出事了,除了领事馆,现在哪里都不安全。

  果然他回到领事馆才发现,就连CIA的站长都失踪了,领事馆已经向香港特区政府提出了抗议,但特区政府矢口否认,说没见过这个叫杰里迈亚的美国商人,领事馆除非有证据,否则就是在对特区政府血口喷人,虽然表现冷淡,但中国人也答应寻找一寻找尼玛个鬼,如果不是中国人秘密逮捕了他,杰里迈亚一个精明的大活人,怎么会自己失踪了?领事馆虽然着急,但其实没用,因为CIA站长使用的身份,并不是美国外交官员,这让他少了一层保护,现在看来是一个失误——你美国领事馆那么关心一个普通美国商人是想干嘛?而且此人在昨天还公开活动,有很多人见过他,才不到一天的时间,凭什么说他失踪了?说不定躲在哪里风流快活呢?香港政府的这种态度,气得美国领事砸了咖啡杯,去你妈的风流快活!卑鄙的中国佬!但此时领事馆又能有什么作为呢?情报网被摧毁,就像是一个人突然失去了双手,让美国在香港的行动能力,一时间变得很弱了。

 

第520章  突入其来的大公开

 

  中情局长特尼特,面无表情地听完了属下对中国内地和香港反间谍行动的最新情况汇报后,就命令部下退了出去,他要好好地想一想。

  实际上,知道了美国甚至是英国在在香港情报网的团灭之后,他觉得自己已经很清楚知道了原因——情报处的一帮傻逼,比起英国人更加骄傲自大:中国人肯定长期以来对这个情报网已经了解得很深入了,只是不打草惊蛇而已。

  现在或许是他们觉得时机到了——或许这个情报网对于他们,已经没有新鲜度可言了,所有的重要人物,都已经被中国人调查清楚了。

  不过CIA必须将一些人带回来,中国人的叛徒是不用管的,但是CIA的忠诚战士,例如香港情报站的站长,是:定要回来的,CIA这-局输了,只能向中共暂时低头。

  但是CIA用什么来交换呢?,特尼特皱起了眉头,美国手上可没有用来交换的重要中国间谍。

  他想起了服务处副处长克里斯托弗著名的疑问:为什么我们CIA,在美国抓到了很多苏联的间谍。

  但是从没有抓到过中国的间谍呢?只有在其它国家,我们才看到中国情报机构CSIA的身影,难道中国不对美国刺探情报吗?这不可能呀?克里斯托弗的疑问提出之后,在CIA内部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CIA.上下都认为,中国肯定在CIA有潜伏很深的问谍网,但是CIA和FBI,都没有把他们抓出来。

  特尼特叹了一口气,美国并不是没有发现中国间谍,而是发现得晚了,那个人在中情局工作了30多年,曾经身居东亚政策研究所主任这样重要的位置,在中情局有非常高的地位。

  如果他不是华裔,可能会让他当副局长。

  1981年,中共间谍金无怠从中情局退休,而十年后的1991年,此人连同其家人,彻底失踪,这才引起了中情局的重视,虽然没有抓到实际的证据,但经过中情局的详细分析,认定此人是中共的间谍一对比一些他当年可以掌握的重要情报,以及中共在对应政策上的反应,可以窥见蛛丝马迹。

  CIA高层担心金无怠在中情局还有同党,因此从来就是对此事严格保密,像是克里斯托弗之类的中级官员,是没有资格知道此事的。

  但是几年来,中情局也没有发现金无怠的同伙,难道这家伙在中情局内,是一个“孤狼"?虽然也有可能,但大多数CIA的高层,都不太相信。

  内部与金无怠有关的人员,已经经过了多次审查,对于有点嫌疑的人员,都做了辞退处理,并长期严密地监控——谁都知道克里斯托弗的疑问,一定是正确的。

  可是到目前为止,CIA就是没有能发现中国情报网的蛛丝马迹!在中情局内部,都觉得这是CIA不为人知的重大挫败之一。

  特尼特自然不知道,像是金无怠这样的同志,基本上都是“历史遗留”,CSIA从来不使用华人血统的间谍,以感召同志为核心的情报网,其忠诚和谨慎的程度,都远远超越了CIA的想象。

  而且CSIA又很少刺探美国的军事情报,是以科技和经济情报为主,而且很少采用苏联那种”硬行动”的方式。

  加上良好的运气,也就到现在没有真正暴露过。

  CIA和FBI查到过的案子,基本上也是明显的商业间谋案,是为大公司刺探别的公司的科技情报,这种狗咬狗的事情,背后又是美国的主人们之间的斗争,FBI和CIA从来也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怎么可能将之与中共间谍联系在一起呢?特尼特想来想去,只有用几个华裔的科学家来交换了。

  真是苦恼呀,不过特尼特并不担心影响到自己的局长宝座。

  他本身就是一个华盛顿政坛的异数,作为东欧移民,他却是深层政府最信任的人之的。

  因此他的地位是很巩固的,说句狂话,就算是克林顿之后,共和党政府上台,多半也不会撤掉他的中情局长位置。

  无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的总统,在有些事情上,都是要仰仗于他特尼特的人脉特尼特的父亲是一名希腊厨师,而他的母亲则是从阿尔巴尼亚逃出来的移民,这种奇特的组合,让他对共产主义恨之入骨,因为他的母亲,就是阿尔巴尼亚成立社会主义政府以后的“受害者"之一,要不然一个小姑娘,当初远渡重洋逃亡美国呢。

  或许正是因为他的背景和“对共产主义极权国家的深度理解”,他在从一个外交教授转向政坛之后,官运亨通,通而且他社交能力强悍,拥有总统都无法相提并论的深层人脉。

  他又想了想,就不要打扰总统克林顿了,在情报文件上轻描淡写几句就是了。

  总统知道了也不会太关心的,而且何必将CIA的失败,公之于众呢,就让大家都以为,这是中国在镇压”民主派人士"就行了。

  可惜了香港那么好的一个情报中心,CIA需要在东亚低调几年了。

  特尼特冷漠地合上了文件。

  特尼特以为整件事可以轻描淡写地过去。

  不过几天后的另一件事情,让他暴跳如雷——中国居然公布了CIA"文化冷战”的全貌,尤其最有杀伤力的,是公布了CIA操纵的全球文艺和文化界名人的一份清单!这个打击太大了,尼玛中国佬从来就是这样,报复起来没完没了,总是揪着你最痛的地方痛打!可是中国人是怎么知道的呢?整个CIA总部,都被这个疑问笼罩了。

  中国人公布的资料,涉及了中情局文化冷战的组织机构、主要媒体刊物,以及文化界的名人。

  中国的文件首先指出,CIA以1950年设立的“文化自由大会(theCongressforCulturalFreedom)“作为核心组织,这个组织正式雇员之有几十人,却控制着20多种著名刊物,包括《撞击》、《评、《新领袖》、《党人评论》、《肯友评论》《哈德逊评论》《塞万尼评论《诗歌》面思想史杂志》、《转型》、《审查》、《代达罗斯》等。

  一方面CIA直接对这些刊物注入经费,让他们接受CCIA的思想指导,另外CIA还让“文化自由大会",免费为各国知识精英,订阅这些刊物,试图影响各国的知识精英。

  这个所谓的文化自由大会,表面上经常举办艺术展览,组织高规格的国际会议,并为音乐家、艺术家颁奖。

  其实质目的是,在外国培养出一批以美国是非为是非的知识精英,再通过他们,去影响本国的公共舆论和政策制定。

  这些揭露倒也罢了,相关的这些机构和媒体,都可以否认嘛,将中共的说法,说成是“对民主和自由声音的恶毒攻击"。

  但中共对那些CIA操纵的名人的攻击,就太狠了,这些人的声誉必然遭到毁灭性打击,尽管他们可以辩解事情不存在,但很多人都会怀疑他们,不再相信他们。

  中国的文件指出,CIA最喜欢用的文化名人,就是那些表现出早年追求左翼思想,结果“幅然醒悟",转到了“民主和自由"右翼阵线上来的所谓觉悟的人士。

  CIA真正下功夫的对象,是有幻灭感、挫折感的非共左翼知识分子,尤其是那些一度加入共产主义运动的人,如法国作家马尔罗、法国社会理论家阿隆、匈牙利裔英籍作家库斯特勒、意大利作家斯隆、英国诗人、批评家史班德、美国哲学家胡克、美国作家麦克唐纳、美国政论家克里斯托等人。

  其它还有更著名的作者,例如历史学家小施莱辛格,作家罗素,柏林,阿伦特,屈林夫妇,席尔斯,贝尔;诗人艾略特,奥登,洛威尔;小说家库斯特勒,奧威尔,玛丽麦卡锡;画家罗思柯,波洛克等。

  以欧洲为例,实际上二战本来摧毁了右翼的阵线,他们当时深受纳粹的影响,在战后声名狼藉,与他们合作,搞宣传的效果只会适得其反嘛。

  CIA认为,要与共产主义抗衡,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让那些从共产主义阵营,脱队背叛出来的知名人士,现身说法。

  再比如CIA在西方大力吹捧的著名作家乔治奥威尔,让奥威尔的作品《1984》变成了所谓反极权的最著名小说,在小说中,此人表现出对监视一切行为的“大兄弟”和告密者的强烈憎恨,但他自己却两方面的癖好都有。

  在冷战高潮的1949年,主动跑到英国谍报部门JIRD,举报了35个所谓的“共党同路人”,使这些入的名誉和生活,受到了严重打击。

  奥威尔在其作品中非常推崇伏尔泰的名言我不赞成你的观点,但会誓死保卫你说话的权利",但其实际的作为,完全是个卑劣的小人,所以才会接受CIA的“资助"嘛。

  中国文件中,这些名人与中情局合作,相关卑劣的作为,比比皆是。

  要否认这些,中情局就太难了,分析员们甚至估计,会引起一波在西方的起诉潮流,那些当年的受害者,肯定会起诉这些曾经与中情局合作,损害他们的生活和安全的卑鄙小人!而且中国佬坏透了,这份文件只透露到1975年之前的CIA文化冷战,对于1975年以后的文化冷战内容,表现出"我很清楚,但我暂时不说,以保护情报来源"的姿态,这样一方面会让西方的知识界)

  心惶惶.尼玛继续攻击中国,哪一天惹怒了中国,自己过去卑劣的历史被揭露出来,岂不是会在西方社会死亡?虽然这不违反政治正确,但西方的道德也不允许啊?知识界的人,谁愿意自己的同事、老师或者学生,居然是一个特务?方面则是让中情局很难查到泄密来源,很明显,1975年以前的情报,对于情报机构的有心人来说,取得并不困难,都相隔20多年了嘛,很多在内部是解密的,就算是保密的,也有很多人能看到。

  在是中情局就此相信中共并没有1975年以后的情报吗?谁也不敢相信CIA会如此幸运嘛。

  无论如何,接下来的几个月,西方处于"文化界风暴”之中——这是互联网时代了,CIA可以在政府支持下,压制美国的主流媒体不发布相关消息,可是无法遏制中国互联网传得沸沸扬扬,就算是美国利用其本土的“互联网主权"封锁消息,但是相关文章还是源源不断地传入美国,引起了巨大轰动。

  瞒是瞒不住的了,很多当年的受害者,看到文件后恍然大悟,然后是义愤填膺,对于那些“名人“发起了诉讼,或者利用自己的人脉和影响力,在各种场合痛斥那些人。

  这引起了极大的风波,到后来对于美国媒体也根本压制不住,尼玛老子不刊登中国的原文件就算对得起CIA了,要让自身媒体完全与不断发生的大新闻绝缘,这是要让自家媒体完蛋吗?以后还有什么公信力可言呢?读者都要跑光了,至少在九十年代,美国媒体的节操,还没有低到原时空赵安民穿越前那么低。

  实际上,如果这些信息再压个20年解密,在美国社会也翻不起大浪了,时间过去40年,当事人基本都死光了,谁还会追究呢?可偏偏现在是只有20多年,当年的受害者,大多数还活着,这把火点燃了,可就很难熄灭了。

  所以中情局“救火”的功效并不显著,那些"名人“遭到了知识界普遍的唾弃,他们的朋友甚至在媒体上公告与之绝交,而很多此类人,是在大学任教的,学校虽然因为不得罪美国政府和CIA的缘故,不开除他们,但他们的课还怎么教下去?政治正确但道德不正确嘛,学生都鄙视他们,有些人硬着头皮上课,结果得到了,只是教室里普遍的嘘声。

  而他们的“著作”,也就遭到了普遍的鄙视。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5-29 17:34 , Processed in 0.044989 second(s), 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