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革命使徒1958 完本 蓝烬 - 第 496 页

  而且通过农业“走出去",还可以为中国带来极大的战略优势,例如影响和获得非洲、南美的重要矿产的开采权和实现进口的便利。

  所以完整的战略意义,可不仅仅是为了与美国进行“粮食战争"。”

  安哥拉这些国家,对于中国的这个战略也是极其欢迎的,尤其是安哥拉,简直是乐疯了,4个国家都深知,与中国的粮食生产合作,具备的重大意义,好在这4个国家,都算是中国眼中的“半社会主义国家”,动员力和执行力,在非洲都算是上乘。

  一旦这个计划成功,大量的粮食,将赋予这4个国家,在非洲极为重要的地位,使得他们在非洲获得巨大的威信和影响力。

  更不要说经济上的影响了,例如安哥拉,恐怕90%的粮食都可以出口,这将是一笔多大的收入?当然,"1+3"高达8亿亩良田的发展计划,自然是个漫长的过程,不仅投资巨大,而且过程也非常复杂,4个非洲国家,每一个都是总统亲自挂帅,担任工作小组的组长,甚至军队的最高领导人和警察系统的最高负责人,都要担任工作小组的副组长,为相关工程协调,提供安全保护。

  在这几个国家,纯粹用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动员人民的力量的想法,那完全是扯淡,首先就要解决大家族、政治家族、权力人士的各种可能的"非正常阻挠”,中国与4国,分别根据第一步勘测,选择可耕地的结果,成立了30多家中非合资的农业开发公司,每一个公司,除了中国派造的大量人员(行政管理、农技人员、职业化农民)外,对于各国高层和权力人士、地方势力的子女亲戚,来之不拒,每个人都可以享有一非洲水平上难得的高薪。

  其中重要的家族,还可以获得一份或几份干股,并提供若干的股权,供这些个入或家族购买原始股,在有收益之后,就可以传承获得分红。

  这种方式也不出奇,在非洲很多的矿业开发中,中国也是采用同样的手法的,这些拿了好处的非洲个人、组织或者家族,就必须为项目保驾护航,在发生的问题的时候出面,扫平其国内和地方上的切障碍。

  所以最后的粮食收成,基本是4国政府4份,中国4份,而其国内的政治和经济势力分红2份,不过中国握有不受股权影响的运营管理权,4国政府财政部,进行财务监督。

  龙族雇佣兵,会进驻4个国家中的每一个,其实4个国家本来都有,现在则是进一步扩张了,每个国家中的龙族雇佣兵,都相当于一个旅的兵力,有4000到5000人,这是为了对抗美欧政府和粮油寡头,可能的破坏性行动,比如通过西方雇佣军,或者收买4国的邻国军队,对4国发动破坏性行动。

  当然,没有说出口的考虑,也是中国要把控4国政坛的变化,出现不利于中国的发展的时候,会果断地干页,保证其政府长期性地”亲华"。

  为此,还大大加强了对这4国的舆论影响,除了4国的官方报纸外,对于其它的媒体,都要进行资本和思想的渗透,使得4国的舆论导向,总是引导民众信任和支持中国的大开发,不能为中国所用的媒体,尽量地打倒。

  总之就是要避免西方,通过舆论,煽动影响4国的民众,对项目发展造成干扰。

  大量的中国NGO,例如医疗卫生基金会、生态保护协会、儿童妇女保护基金会等等,都开始进驻4国,排挤任何西方NGO的进入和发展,总之,是要把控4国的舆论话语权。

  这其实对影响4国的政坛也非常有利,哪个政客不需要媒体的支持呢?当然,舆论这方面的工作,就不止限于4国了,重点其实是从矿业出发的“6+2"八个国家,而且要求不断扩展,在整个非洲逐渐都要形成很强的影响力。

  与原时空不同的是,中国不会讲什么温良恭谨让,而是要通过一切手段,“主动行动而非被动接受”地影响非洲,强烈地排挤西方的舆论霸权。

  这个过程中,绝不止是使用资本和媒体的力量,必要的时候,使用暴力在所不惜。

  中国农业部长这一次访问的,就是中国在非洲布局的“农业4国”,一个粮食大战略,开始开启了初局。

 

第527章  黄河回流与色楞格运河

 

  1997年秋,山东东营,黄河入海口。

  黄河入海口大约有1500米宽,出去就是渐海,在出海口与渤海交界辽阔的浅滩之上,星星点点地部署着数十座建筑,远远望去,不过是一个又一个的小点,而一条公路连接起了这些淘岸建筑,开车接近这些远望不过是小点的建筑,才会发现这些建筑是如此的高大,每栋建筑都连接着―条或者两条的输水管道,将黄河出海的淡水,输往远方。

  这些小点,原来是一个又一个的巨型扬水泵站。

  在华北平原的一些地点,这些水输送到位后,还有二级输水站。

  很少有人注意到,一个巨大的输水网络,已经初步形成了。

  这就是"黄河回流综合水利工程",一个刚刚完成一期建设的超级水利工程。

  新中国的西北固然缺水,而华北平原同样缺水,即使新中国从六十年代起,就高度重视这个问题,但至少在九十年代以前,华北平原的地下水超采问题,根本无解——华北如此众多的人口、城市、农业生产要用水,工业的迅猛发展要用水,但是老天爷每年就下那么点雨,进入华北的河流就那么多径流量,在保持生态的情况下,要有充足的地下水,不向地下采水怎么办呢?实际上,从六十年代末期开始,华北平原就开始实施季节性休耕、旱作雨养、节水灌溉等办法,推进种植结构调整,压减高耗水农业种植面积,减少地下水开采。

  成果也是有的,现在到华北平原的农田去走一走,通常可以看到半自动式喷灌——平时的喷灌杆隐于地下,通电后从地里伸出安装上喷头即可使用,和以往漫灌的浇地方式相比,每亩地用水量能减少1/3。

  甚至所有的水并,都被糟细化分类;不能使用、关去取水功能的水并,各地进行填埋处理。

  早作雨养项目区内的水井,以及靠近地表水源的水井,实施管控式关停,即在旱作雨养项目开展期限内,以及地表水丰沛未干涸时,水井关停使用。

  种种措施,确实减缓了对华北平原地下水超采,形成地面沉降和漏斗地表的破坏性,但并没有根本性地解决问题。

  真正看到了彻底解决的希望,是三个巨大的变化:第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第二就是黄河治理的成果,第三则是与外蒙合作的色楞格运河。

  南水北调分为东线、中线和西线工程,到九十年代中期中线和东线完成,说白了,中线就是对华北平原调长江水,而东线则是对山东调长江水,其中中线的规模目前最大,对华北平原调水的楚力,已经达到每年100亿立方米。

  这使得华北平原的地下水超采情况大为缓解,但还没有完全解决。

  因为华北原来总体超采地下水,要超过每年50亿立方米,30多年下来,欠债高达1800亿立方米以上,不是一时半会补得上的例如在华北平原打井出水,有些地方的深度需要达到400米才能出水。

  而且用水量还在不断扩天,所以确实解决了大半问题,但还没有解决全部问题。

  山东其实也是一样,东线调水达到了每年50亿立方米,但是即使是最好的降雨年份,山东也缺水70亿立方米以上,有的年景甚至缺水100亿立方米都有,总之,水资源严重地不够,本来的方案,是继续加天东线工程,在二期工程增加调水量,来彻底解决山东的缺水问题。

  至于南水北调工程西线,向大西北补水,工程刚刚开工,还早着呢。

  第二个大的变化,就是色楞格运河,过去几十年,谁也没设想过这个方案,但是国际关系发生巨变之后,这条运河“突如其来'就成为了解决华北缺水问题的"天外奇招"。

  今年即1997年,就将是色楞格运河全面竣工的年份,这不仅是外蒙的一号工程,也是北京、河北、天津、绥远等省份,翘首以盼的大事件,国家自然重视,工程因此进展很快。

  色楞格运河,总计从外蒙与苏联边境的色楞格河,词水高达203亿立方米,根据外蒙与中国的协议,外蒙分水100亿立方米,而中国也将获得10亿立方米的水量——投资的7O%由中国承担(外蒙是用矿产支付剩下的30%,所以实际上是中国全投资),而且未来还要根据水量,每年给外蒙补贴,算钱的,即使水费很低廉,但对于外蒙也是一大笔钱。

  这100亿立方米的水,留给绥远(东蒙)和宁夏(西蒙)各25亿立方米的水量后,剩余的50亿立方米,就是进入河北省,由河北、北京、天津三省市分享。

  这样在该运河完成后,华北平原总计从南水北调和色楞格运河,获得了150亿立方米的水量,基本就解决了缺水的问题,而且对华北的地下水,也可以开始进行长期的回灌了一要艳180亿应方米的欠债逐步补齐嘛。

  不过这两年,又出现了第三个大变化,让华北和山东,都看到了不但不缺水,而其水资源充盈可以极大改善两地生态环境的机会,那就是黄河治理的巨大成功。

  黄河治理成功的标准很多,但最但硬的一条,无非是黄河入海泥沙量的规模。

  为什么说彻底成功了呢,因为现在入海的泥沙量,已经从最高时期的16亿吨,削减到了仅有1亿吨」黄河变清已经不是一种传说,而是一种现实。

  现在黄河的上中游,都可以看到在黄河的两侧,黄河水沿着引水渠,流向一块块湿地,丛生的芦苇绿茵处处,宽阔的水面鸟儿群集,可谓芦苇荡漾、鸟欢鱼跃。

  这是三十年持续改善生态,让西北各省恢复植被的结果!植被改善,其实最重要的也是需要水,当时最重要的举措之一,就是恢复黄河两岸的湿地生态系统,即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等方式,结合绿化造林和绿化湿地工程,扩大植被面积,而西北各省全面植树造林并长期维护,黄色的大地逐渐被绿色植被覆盖之后,一方面可以储蓄水分;另一方面,就是减少了水土流失,黄河的泥沙量因此逐渐缩减。

  说到底,放任黄河泥沙量巨大的情况,对于未来的渤海圈生态,将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渤海原来是一个10万平方公里的内海,但到了九十年代,已经是只有7万多平方公里,几百年泥沙的维积,让J海的30%变成了陆地。

  如果这种每年16亿吨泥沙,注入渤海的情况持续下去,200年时间,渤海就会消失,那么华北和东北就可能变得更干旱——没有了渤海蒸发带来的雨量嘛而且渤海属于高海",最浅的地方只有18米,而最深的地方也仅有83米,也就是说,不会因为外界海水的注入,让渤海保特水位,而是会因为泥沙的堆积,让逢海变成陆地——虽然增加了陆地领土,但根据科学的推断,气候上的变化将是不好的,得不偿失-―说不定华北和东北的海岸,会变成沙漠气候,这可不是开玩笑的。

  所以肯定要拦截泥沙,要让黄河变清,这可是关乎华北和东北生存条件的大战略。

  相比原时空,黄河生态改善的效果出现得很早,因为在六十年代就开始重视这个问题——当时也没钱没科技,但至少可以控制住破坏的幅度。

  等到科技水平上来了,经济发展有钱治理的情味下,动作就很快,不像是原时空,由于各种限制因素,实际上黄河治理见成效,是2005年以后的事情了。

  黄河变清,生态改善的背景下,一个巨大的问号,开始出现在高层和科学家们的思想中——中国北方那么缺水,凭什么让黄河每年几百亿立方米的淡水,都白地流入大海?要知道,地球上水资源丰富,可是淡水资源仅占全部水资源的3%,更别说中国缺水的北方了。

  1951年的时候,黄河流入大海的淡水量,高达500亿立方米;后来现时空最糟糕的年份,仅有35亿立方米;但是近年来的趋势,逐渐向1950年初回归,平均每年入海淡水的规摸,已经超过了450亿立方米。

  所以一个初步的计划出台了∶原来黄河水量来源的分配,是上游(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以上)径流量,占全河的54%,含沙量仅有全河年来沙量的8%,水多沙少,是黄河的清水来源,本身就是最优质的水源。

  中游(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至河南省郑州桃花的)区间,增加的水量占黄河水量的42.5%,增加的沙量占全黄河沙量的92%,为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

  经过了几十年的治理,中游河段的泥沙量问题基本解决,现在的泥沙量仅有原来的6%多一点,其中上游只有不到1%,而中游仅有5%多。

  黄河年度总径流量580亿立方米,入海450亿立方米,也就是原来在中国陆地上,仅仅使用和蒸发了130亿立方米。

  所以考虑在黄河总量58亿立方米的径流量中,上中游合计取水60亿立方米,建立一个^超级管道灌溉系统,将这些水提扬抽调到西北各干旱区域,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以及补充工业和农业用水的不足。

  这并不是涸泽而渔,而是因为生态改善的背景下,黄河的水量本身就加大了,过去情况严重的时候,黄河哪有50亿立方米的径流量呢?最低的时候,大约只有310多亿立方米。

  而且多留在西北的水源,一部分最后还会蒸发变成新的水源。

  过去实际上很难考虑这样的工程,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泥沙量过大,提水处理的难度和成本就很高,清水对于水利工程而言,总是成本最低的而在黄河的入海口,再用大规模泵站群,相当于让部分黄河四流”再提取6O0亿立方米的淡水资源,输往两个地方,华北301亿立方米。,山东30亿立方米——重点就是山东的精华地段,即眛胶东半岛。

  总计提取黄河120亿立方米的水,经过严格和可科学的生态评估,认为对整体生态系统的破坏是有限的,其实对上中游肯定是有利的,最主要的破坏顾虑,来自于对渤海气候和环境的影响,但是这样的方案,让注入渤海的淡水,仍然能够维持在33亿立方米以上,而且泥沙量大幅度缩减,根据过去黄河入海水流量历史资料的研究,对于渤海的生态环境,影响就不是很大。

  301亿立方米的淡水,足以保证渤海特殊的海水特质"-深海水与淡水的融合,使得勒海周边的渔业和浅海养殖业,不受到大的影响。

  推而广之,整体的生态系统,也就不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在现有科技条件下,其实这个“黄河回流"计划的工程难度,已经可以克服。

  华北平原的海拔高度,大多数地域都任于50米,高度有限,甚至都未必要设立二级提扬站。

  山东大部分地域的淘拔同样低于50米,不过靠泰山等山区过去就不一样了,例如枣庄、临听,海拔就升到了80米左右,而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莱芜,海拔会达到190米,需要使用二级或多级提扬站。

  如果这个计划得以完成,加上正在施工的南水北调东线二期,那么最后的结果就是:华北平原得到每年总量180亿立方米的词水,山东得到每年总量110亿立方米的调水(东线二期们R亿立方米),中国本土两大经济区域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将得到基本彻底的解决,这当然是具有极大的战略意义的。

  这样一来,华北平原每年在180亿立方米的调水中,可以轻易地调用70到8D亿立方米左右的水量,先用来弥补地下水的亏空',大约在20年左右,可以近乎完成全部补水,使得华北平原,彻底解除地下水资源的隐患。

  至于山东,地下水超采的情况,相比华北本来就要好很多,过去每年仅有8亿立方米左右,过去的亏空总量,大约也只有20多亿立方米,所以预计在七八年的时间,就可以完成地下水回灌所以才有了今天堪称奇迹的黄河入海口泵站群,这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泵站群,他们会将黄河入海的淡水,提扬到60米以上的高度,然后通过输水管,汇集到一条倍上运河,通泄精的高差控制,流向华北平原和山东半岛。

  当然,这样的超级工程,总是有负面影响的,不过多数发生在上中游,群组式的大坝群,拦出了一个又一个的人工湖认(提水就是从人工湖中引水),有可能诱发一定的地质灾难,并改变了过去自然形成的水循环的局部。

  但是,这本身就是一个利弊之间的衡量,上中游增加6O亿立方米调水,加上过去已经实现的40亿立方米左右的调水,总计103亿立方米,就形成了一个西北地域规模板大的潜湖网,实际上支撑了西北生态的进一步好转,有水才有植被,有了植被才能蓄养水土,从而形成良性的循环。

  某种意义上,黄河原来主要是一条大的曲线(主血管),然后在上中下游各地,分出了若干支流(动脉血管),而现在的人工超级工程,就像是人为地塑造了无数的小支流洁/(毛细血管》,将体各处必须的营养血液,运输到各地区,向他们提供营养。

  华北平原和山东半岛的水资源问题得以解决;天山省的水资源通过额尔齐斯河和伊犁河水利工程得到了解决,东北本身不缺水,几十年建设的冰利工程,也解入了原来相校古水的辽宁雀欲资膀需求。

  所以中国剩下的水资漏缺乏问题,主要就集中在了西北地区(包括西域省和新宁夏即西蒙)》﹐这些年来从黄河调水100亿立方米,其实并不算解决了问题,因为西北太大了。

  西北缺水其实可以分为两块,一块是青海和西域两省,面积太大,只能是未来单独解决。

  目前正在争取解决的,其实是从东往西的山西、陕西、宁夏(西蒙)》和甘熟4省,河南是不月考底的,因为如果上述西北4省的水资源丰富了,单单新增的蒸发降雨,就足以解决河南的缺水问题。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1 07:23 , Processed in 0.053898 second(s), 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