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革命使徒1958 完本 蓝烬 - 第 542 页

  他们的思想,很容易被其它的思想占领,例如资本主义思想和宗教思想。

  赵安民不能不承认,与资本主义相比,社会主义的理论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反人性”,或者更精准一点,是“反人欲”的,因为只有反人性,克服人的普通欲望带来的弱点,社会主义才能取得相对于资本主义更大的成果,从而战胜资本主义。

  什么是人性?根基是利已主义,在此基础上衍生出各种方面,例如好逸恶劳、喜新厌旧、喜欢占便宜搭便车、各种嫉妒恨、自私自利、对人上人的追求等等。

  资本主义是打开怀抱拥抱这一切,利用利己主义的个人追求,激励社会发展,当然也就要承受利己主义带来的一切弊端。

  现时空的社会主义,与原时空一样,都是提前的社会主义”,不是马恩理想中那种资本主义发展到绝对高度以后,自然瓜熟蒂落产生的社会主义,实际上都是从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形态,“跳跃跃迁"上来的,所以就“有账要补”,必须实现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更高的发展效率。

  所以现实的社会主义的答案是什么——必须建构一定程度上反人性的体制,克服人性的弱点,用公有制集体化实现更高的效率,从而弥补“先天不足”。

  但是反人性,就必须付出两方面的代价,或者说解决两方面的问题,第-是集体化的效率问题,个人由于利己主义的激励,利于创新,不管是科技还是企业;集体或许会让一些人的聪明才智被“淹没",因为集体中优秀个人的“选拔”,总是有困难的,有着相当的不可忽视的“个人能力的沉没成本"。

  现时空的回答是:允许部分私有制和合理剥削激励,从而刺激“开创”,然后国有体系实现的是“跟随”,或许通过对私有制的“混合制投资”,实现开创的后继发展;或者模仿开创者,在一个更好的基础上发展。

  集体主义如果有了明确的发展路径,在良好的管理下,效率就堪与私有企业或组织媲美,更何况,同样是用混合制的模式,进行了管理层和员工激励。

  这有点像是宋朝的理学,“存天理、灭人欲”那都是扯淡,创造理学的朱熹,很多人都认为他自己就是个伪君子。

  但是“循天理、限人欲”,做不做得到呢?社会主义的回答是必须做得到,也有了新的手段——科技。

  赵安民推广的数字化转型,这种”人工智能+数字化”,就是一种实现"非人化天道”的模式——社会主义的信仰者们,试图利用新的数字科技,建构一种"数字天道”,无论个人的人性如何,他们都必须适应和尊崇天道,天道无亲、天道至公、天道无情,数字算法构成了天道的基础,而人工智能保证了天道的运行、天道的改进和创新逻辑,任何人性的干预,都会被AI基于充分的信息判断其合理性,从而拒绝或者遵从。

  为了防止政府堕落——或许有人想要在未来摧毁“天道”,实际上在对天道的管理上,实现三权分立:政府、预备政府(五七干校、民兵组织等)、全面监察组织。

  三权的分立,让改变"天道”变成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所有的修改,必须符合算法逻辑,以及Al根据长期数据学习形成的逻辑。

  当然数字科技不是绝对的,终究还是人来决定,赵安民他们现在能做的,只不过是尽量为社会主义的未来,搭建一个好的基础而已。

  要解决的第二个大问题,自然就是长期有效的激励问题,这就是理论的重要性了,什么是理论?理论就是画大饼,但是能够给出精确和有力的阐述,如何实现这个大饼在未来一定会有,你得让人理解了你的理论之后,认为这是做得到的呀,要不然画了个大饼在那里,开始的时候还好,时间一长,大家都觉得你在扯淡呢,怎么可能实现呢?既然不能实现,谁还愿意忍耐自己的“人欲”,为了那个被认为是最终也看不到的大饼,而努力奋斗呢?谁傻呀?而且一时有效的理论,也不能保证长期有效,“土豆加牛肉”是在没有足够土豆和牛肉的情况下,-种简单粗暴的描述更高阶段社会主义的逻辑,在特殊的比较“低端”的历史时期,这样简单的理论会很有效,但是实现之后呢,恐怕大多数的人民的反应就是“我去,这就叫社会主义吗?所以理论描述的实现路径,必须让人看得到的有效和有很大的可能实现,这才会有“信仰”,认为切实可行嘛。

  然后就是理论必须不断改进完善,因为这都是长期,中国人60年一个甲子,20年一个"元”,在一个元的时间内,很可能理论就必须有部分的改进,以适应不同的时代——这就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匹配的不断互动的过程。

  理论的"可行性”,最能证明它的就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因为证明了在理论的指导下,生产力都被动员了起来,就说明理论这种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总之,这就是赵安民说服了高层的同志们要执行的,理论发展的新策略。

  既然主席去世后,高层的少数同志们,并没有能发展出,大家都觉得达到了新时代需求高度的理论发展,那么就从海量的个人思想创造中,去获得新的营养吧,维持承担一定的风险,也是必要的。

 

第582章  香港的社会主义化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总部,一场特别的仪式,正在进行中,可谓冠盖云集,在香港的媒体,几乎都是烦巢而出,因为这是历史性的时刻——在香港特区化三十年之后,特区政府将被关闭,香港特区不再存在,它完全会被并入一个新的社会主义城市-―东港直辖市,这是一个深圳、东莞与香港合并的新城市。

  香港只有不到114平方公里,基本上只是中国内地一个小县的面积,甚至比不上那些大县,实际上从根本上就没有发展成为超级大城市的土地承载力。

  对比一下,广州是7140多平方公里,上海有6340多平方公里,原时空的深圳也接近2000平方公里,东莞有2460平方公里。

  哪一个,都比香港的发展空间大得多。

  所以中央很早就定下了关于香港未来命运的决策——在现时空,同样发展了深圳市,这并不是因为看重香港过去的经济体量,而是看重香港作为出海口的地理代势,所以早就准备好建设一个完全社会主义的超级天城市了。

  三城合并,就是5570多平方公里,加上从惠州又划了一部分给这个新的大都市,总的面积超过了7O0平方公里,接近广州的地理规模。

  而且这个会的直辑市,实行上已经与广州连接在了一起,基本且两大城市,就是珠三角的主体了,未来东港和广州,很可能联在一起,形成面积超过1.4万平方公里,人口4000万到5000万的超级城市。

  过去十几年,实际上东港市的行政管理机构已经存在,只不过是以东港管理委员会的方式存在,已经在超前进行基础设施以及部分城市设施的建设了,三个城市,都很有基础,形戒超级市之后,自然需要补充不同的内容,这是管委会早就开始做的事情,而最终的成型,就是今天香港特区的"落幕"-―资本主义在新中国,完全成为了历史的过去。

  赵安民微笑着与一些熟人打招呼,作为粤东的省委书记,虽然东港市要直辖市化了,但他还是一段时间的"地主,而且整个过程,他一直都是主要的负责人之一,今天来见证这历史性的一葛,对他而言,就是正常的工作,而且是主角之一。

  他看到了不少原时空的名人",他们也是现时空的香港名人,但无论多么有名,此时他们都必须适应香港的新现实,那就是香港,彻底地社会主义化了,未来所有的体制,与内地大城市天异。

  李家成、周文怀、何洪章、李兆纪等人,都在出席之列,不过也不奇怪,香港一向是商人之城,这些人又深受中国近代世家大族的生存经验教训,即使对Cc党和社会主义体制再有意见,也不会完全抛弃自己的根,更何况这些年他们转移到海外的资产和经营,其实也没有几个顺利的,大部分都是"千里送葱买,自以为一肚子本事,但是到了鬼佬的地盘,还是发现自己只能任人宰割。

  所以从1972年底开始的三十年"香港特殊行政过渡期下来,也几乎没有什么香港家族,在海外折腾出了什么名堂,其实这是很简单的道理,海外华人以前也不少,有几个在海外折腾出大名堂的?难道海外华人都是笨蛋吗?还不是他人屋檐下,岂能容你华人发大财呢?现在这些香港的富豪阶层,也只能是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这几个华人势力很大的国家立足,但要挤进去也不容易,实际上他们还是受到了新中国的恩惠,要不然他们到围,都是一群肥猪。

  从1972年中国收回香港开始,到今年2002年底,三十年大限到期,让所有资本家失望的是,中共一点都没有延长的意思,到期全部改制,一点都不打折扣,不想接受社会主义制度,就移民吧,一律批准,不过以后返回香港,就困难了,失去了国籍味。

  这种坚定的态度,自然也让部分香洁的本地公务员群体很天失望,例如曾英全之类的,他们这些年还煞责菩心地进行理论研究,探索香港资本主叉不断发展,逐渐转变为社会主义的"缓和渐进的社会变革呢,但是他们的理论,显然没有打动中央,时间一到,就是彻底的社会变革,不给香港'留一点余地。

  失望归失望,但不管是商人还是公务员,心里其实都有准备——香港对于新中国的特殊作用,越来越少了,几乎已经荡然无存。

  而新中国发展顺利,都已经超过美国GP两倍了,香港的经济体量,在中国就是一个极其雪通的城市,从中央的视角看,香港凭什么还能享有特殊的地位呢?也只能是泯然众人。

  而且东港市的成立,说明中央其实还是重视香港,但重视的方向,与香港富豪和官僚们的思路完全不一样,继续保留资本主义制度,完全就是妄想。

  对于香港的富豪和富人来讲,所有上规模的企业,都必须混合制改造‘了,中共有着丰富的改制团队,先查财务,确定企业有无发展前景,如果一直亏损的,就会被俞令关闭了,不管是真亏还是假亏都是一样,企业资产会被并入国央企在香港新组的企业。

  盈利的上规企业,按照内地一样的模式,实行正常的混合制改革,原来的私人股东,按照企业规模股权比例逐级下降,一直到2%为止,高管层的分红上限,限制在5%,这些都是一样的。

  反正觉得以后拿得少了,就可以退出。

  所有被判定"正常的企业,都是必须有一定的资金储备的,但要求也不高——前五个经营年度远收入最高的一年,公司必须留下相当于那一年总攻入的10%资金,作为企业改制前的正常资金递备,不足的原股东必须补足。

  这些富豪最满意的一点是,留足上述10%之后,再覆盖掉企业原来的总的债务,剩余的现金,他们可以全部拿走,按照股东原来的股权分配,共产党不追索,承认那是股东他们自己的钱。

  被混合制化的企业资产,其实也算是一种赎买"——按照当初这些家族的真实投资,加上若干年的公允利息,这笔钱会在未来的七到十年内,由新的混合制企业迈渐分批偿还,国家财政对此进行兜底。

  不过资本家想要按照°市场价格"卖给新企业,那就不可能了。

  但至少苛以保证原来的投资没亏,就相当于比存银行利息高一点的理财回报。

  香港这些富豪家庭,基本上都是一分为二或者一分为三,老头一代加上一两个儿子,留守香港,即使创始人股只有2%,但混合制化以后,是更容易坚守的家业,是未来家族稳定传承的基础,大富豪做不了,小富人却是妥妥的,老人看重稳定,即使是"痛彻心扉",也不愿意完全放弃。

  过去大量的资产,转移到了新马泰,正好在200年新马泰因为金融危机资产大跌的时候,从去年开始,香港这些家族在海外的资本不断发力,对于新马泰房地产的康复,作用不小。

  不过资产转移容易,赈钱的事业就很难了,人家国家内部,哪些事业可以审钱,香港人要挤进去,哪有那么容易呢?所以其实大部分香港家族,即使在那里已经经曹了千多年,往往也没有什么可成的廉钱事业,海外华人,从来就是一盘散沙,这种事情上,肯定是扯后腿的。

  所以这条路看似最光明,但其实成效不大,多数香港富豪,在那里也就是坐吃山空而已。

  第三条路,当然就是向鬼佬国家转移啰,跑到英国去的也不少,那是一些香港富豪和家庭眼中的相庭嘛,他们认的祖宗,可不是英国人嘛,也不奇怪。

  不过这种选择的困难,相比新马泰,就更上了―层,基本上投资就被坑,也找不到什么新事业。

  基本上就是养老坐吃山空,年轻一代拼命读书、拼命西化,绝望地努力,想要融入西方社会。

  在很早的时候,这些香港富豪家族'味雨绸缪”,谁都看不上最后留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选择的,尼玛老子疯了,才会让"自己辛辛苦苦赚的钱”留给cC党。

  但是这些年在第二条和第三条路径上屡屡碰壁,不仅仅是富豪家庭了,很多移民出去的"中产阶级家庭更是碰壁,我个像样的工作都非常困难,律师卖苦力,主妇变小姐,各种悲惨的故事,在香港流传,也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

  所以其卖很多富豪,最后接受第一种健入模式",其实是不得已的选择,他们认为,至少韭菜根保留下来了,新马泰那里,韭菜或许也没有机会生长,最多也就是个韭菜根,至于鬼佬那里,多半连家族的韭菜根都会铲掉,对比之下,选择留下,就从过去以为的"荒谬",转变为了自然而然,虽然是资产阶级内心不得已的自然。

  实际上,香港早已半社会主义化了,过去三十年,每年都有一些香港人,抛售资产、离开香港,投奔自由民主的西方,加上特区政府一直在推动组屋縻居房,以及平价商业楼宇的大追设,以及严厉打击房地产炒作,所以香港的资产价格,一直被压得相对较低,央国企几乎全盘接受了这些资产,提供给随着外贸发展而大量进驻的内地企业。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身就有很多的内地家庭,来到香港居住工作生活,他们在香港接受的体制管理,仍然是社会主义的混合制企业体制,与内地并没有差别。

  所以只要接近这些内地移民的香港本地人,不去自己闭目塞听的话,对于改制成为社会主义,香港会怎么样,以及香港人会怎么样的,都可以有客观的判断。

  三十年下来,基本上完全不能接受社会主义体制的香港人和富人,都已经移民出去了,留下的都是做好了心理准备的。

  因此这-次的香港改制,西方媒体在那里忽悠说,肯定会造成民众暴乱什么的,但包括这些香港雷豪在内,都知道泥酬翻不起大浪,而且这个时候,共产党和香港警察的力量,肯定是在高度警戒,一切潜在的反华行动的。

  至于公务员群体,那更是无所谓,如果理念不合要去职,不知道有多少香港人或者新香港人,愿意取而代之。

  酒会上,李家成殷勤地与来宾周旋着,时而妙语如珠,时而觥筹相错,他似乎一点都没有对"失去大量资产"感到心痛。

  不过李兆纪这些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老李很痛,不过早救痛了若干年了,也就只能接受了。

  现时空的李家成,没有受到英国人和汇丰银行扶持的机会,1972年香港回归后,汇丰先是失去了发钞权,变成一家纯粹的中西贸易结算银行,因为香港的房地产格局大变之后,香港重要的性意",就变成了贸易、加工出口和转口,在这些业务上汇丰本来就没有什么优势,后来在八十年代台湾战争之后的中西关系极度恶化的时间,就彻底从香港撤走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李家成也就难以"一枝独秀",更何况房地产的发展,只剩下了商业房地产一道门,还受到各种监控和监管。

  不过李家成终究是商业思维很厉害的人,其后大量投资和发展转口贸易,品牌服装,以及向西方出口各种生活必需品之类的业务,还是让他逐渐变成了一个大富豪,虽然远不如原时空的李家成。

  发大财之后,李家成就像其它香港富豪一样,想着如何将财富转出去,可是同样碰壁一你要是转一笔钱出去,这很容易,当时的香港,还是自由港嘛,可是事业和业务,几乎是无法转移的,即使是简单的贸易,你在加拿大操作和在香港操作,完全是两码事情,可以确保三五年后,在加拿大的那个,绝对会失去从前的事业和业务。

  难道就靠着这笔钱坐吃山空,在加拿大当寓公?家族观念比较强的富豪,肯定都不会满意这样的结局,这样没有根基的富贵,能传承几代呢?李家成也不满意,所以也尝试了其它各种方法,但结果并不比其它家族更'忧秀"-他的大儿子在加拿大,算是管理着李家在海外的资产,也有几个小企业,但不成气候。”J儿子跟着他。

  在香港坚守,那么一大摊的事业,即使未来只能拿到每年分红2%。

  其实也是不小的收入,李家成觉得这才是季家的根基。

  当然,在新马泰李家也有一些资产,是让大几子管理的。

  基本上,也就是丙外两滩而已。

  这就是香港的富豪、富人、大企业高管、上中产阶级(例如律师)等,不得不接受的结局。

  他们要么忍受不了,远走海外,按黑新中国的法规。

  几乎不可能再复籍,未来就是外国)人。

  即安要访问本港的亲眷,也需要申请,也只能短期居留。

  要么就必须接受新的现实,香港特殊化的时期,已经彻底过去了,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5-29 19:18 , Processed in 0.047847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