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革命使徒1958 完本 蓝烬 - 第 547 页

  于是全球的投资人,都会判断金融危机国的投资环境恶化,便纷纷撤出自己的资本。

  资本撤回哪里呢?当然只有美国。

  “撤出的资本又一次到美国,去追捧美国的三大股市,给美国带来新的大牛市。

  而当美国人挣够了钱以后,仍像在拉丁美洲那样,拿着他们从新的金融危机赚到的大把的钱,又回到了金融风暴的受害国,去购买已经跌到地板价上的优质资产。

  新的金融放牧期,再一次开始了,这就是全殖民储环瓦鲁法基斯把手指从键盘上移开,喝了一大口咖啡,又点起一颗烟,写完了美国的金融殖民循环,接下来他要向人们,揭示中国的数字殖民体系。

  他的眼中掠过复杂的神色,中国曾经是他仰慕的国家,即使在现在,他也认为中国内部的体制是真社会主义的,符合他对社会主义的认知。

  但是他觉得现在的中国社会主义是"内仁外残"的,内部确实是真社会主义,但对外如同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样地对外压榨,对各国左翼没有多少支持,像是资本家一样地,只在乎做生意。

  ...数字殖民是在新时代新科技发展的背景下,诞生的最新式的殖民方式。

  在这个领域,中国与美国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到目前为止,肉眼可见的是,中国占了相对的上.....如果仔细地统计全球数字殖民依托的互联网大平台,可以发现中国大约占8成以上,美国和欧洲大约只占2成不到,其中大部分是美国平台.随着中国在移动智能手机方面的全面领先和优先推广,中国拥有的数字霸权更加巩固,基本可以肯定,中国在数字霸权的争霸上,已经击败了美国,美国甚至还没有一款,堪与中国任何一个著名品牌比拟的智能手机,所以在数字科技上,已经全面落...瓦鲁法基斯对于科技发展很敏感,算是科技发烧友,正因为这样,他才对所谓的“中国数字霸权”如此担心,这就是欧洲人由于历史和其现实形成的本能:只要新事务不是多元化的,他们就会本能地想到“极权、垄断、霸权、剥削"等一系列的词汇,瓦鲁法基斯也是这样。

  他继续写道:“所谓数字霸权或数字殖民,是一种新时代结构性的统治形式,中国通过集中拥有,和控制数字生态系统的三个核心支柱:软件、硬件和网络连接,来行使数字霸权,这使中国对其它国家的内部,拥有了巨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力,这种权力比较隐晦,但它对各国的独立自主,日益形成了强大的影...“中国创造了数字殖民的新范式:其互联网科技上的大公司,形成了全球型的网络社区,利用社交网络平台、搜索引擎、操作系统和流媒体服务,甚至包括最新的云基础设施和服务,中国实现了对全球南方国家和多数欧洲的国家的数据收集,甚至开始了货币化的过程...“在中国开创的数字算法时代,新的殖民控制和统治,不再是通过粗暴的物理力量发生的,而是通过无形的、细微的机制,例如对数字生态系统和基础设施的控制来实现。

  传统殖民主义包括金融殖民主义,与中国算法殖民主义的共同点是,希望通过控制核心通信和基础设施媒介来支配、监督和影响社会、政治和文化话语。

  这仍然是一种中心化的集权控制企图....“在整个全球南部,特别是在非洲,中国的数字殖民主义的利用方式,被说成是解放、连接未连接者和帮助无银行账户者的方式,这反映了在技术幌子下同样的殖民故事。

  除了从监测、跟踪和监视入和地方所收集的数据中,产生的经济剥削外,数字殖民主义很有可能导致一同时使当地产品的发展,陷入贫困,因为有钱的民众,通过互联网购买产品,而不是依靠当代的网络。

  这也使非洲大陆依赖中国的软件和基础设施..“数字殖民主义的核心,是中国通过科技公司所开发和拥有的通信网络,在未经全球各国公民明确同意的情况下,分散地提取他们的数据。

  按照中国自己的说法,数据就是新时代的生产资料,犹如过去的土地和其它资源。

  中国获得了可以利用进一步赚取财富的数据,却并未向所有涉及的各国民众,支付他们应得的那一份。

  如果这不是剥削,那什么是剥削?殖民主义的核心之恶,就是剥削,美国金融殖民的目标是剥削,中国数字殖民的目标也是剥削,只不过数字殖民显得更隐晦,因为全世界多数的民众,此时对于数据这种新资源的价值,都还是无知而懵懂的...:中国互联网大平台无论从事什么业务,其内部数据收集,都已经成为了企业的基本运作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下,中国数字殖民主义的规模和深度迅速扩展,这是中国资本通过数据提取媒介,对人类生活本身的大规模扩张。

  人类生活第一次亳无障碍地呈现在资本面前,而且人类生活本身,包括它与技术的关系,成为资本的直接投入,井被中国资本利用来获取利......欧洲的数字科技,不仅大大落后于中国,也大大落后于美国,以至于欧洲自身生产的数据,其实都大部分被中国、小部分被美国所占据,让他们实现了欧洲的数字殖民和数字剥削....华为、腾讯、阿里巴巴等代表着万恶的信息社会帝国主义,欧洲人必须积极行动起来,进行自卫。”

  我们要么奋起捍卫我们的自由和改变我们的政策,要么就会沦为数字霸权下的奴隶。

  这不是单单反对中国就可以避免的,不反抗美国的数字霸权,欧洲也是一样的可悲下...这是数字时代的民族主义,只有坚持民主主义,4亿多欧洲人民,才能拥有自由、解放、参与和自决的权力...瓦鲁法基斯写得热血沸腾,写完的时候,他揉了揉有点发麻的手指,将残留的半杯咖啡饮而尽,感到了一阵畅意。

  不过很快他又有点垂头丧气,因为他想自己呼吁的这一切,在欧盟又能得到多少回响呢?他最近的研究,让他对于他自己称呼的“中国式社会主义帝国的数字殖民”,有了他认为相对深刻的认知,让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中国”数字殖民体系"的极端强大。

  中国以及华盟核心国家的人口超过了14亿,美国+欧盟是7.2亿,加上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1.8亿(现时空韩国太落后,被他排除了),广义的西方世界一共只有9亿人。

  西方上述国家今年(2003年)gDp的总额或许能突破20万亿美元,中国则一定会突破一去年即2002年,已经达到19.7万亿美元了。

  而且社会主义的优势让中国入均1.5万美元消费能力,相当于欧美人均要达到3万美元才能实现的消费能力。

  中国又是数字科技最发达的国家,再考虑数字科技的市场,那么中国自己本土的数字化市场,或许相当于美国或欧洲的4倍,所有西方化市场加在一起,也许也只能相当于中国本土市场的三分之二。

  在科技领先和超大市场规模的推动下,中国推行数字殖民就是无可阻挡的,欧美不想隔绝中国数字科技公司的服务吗?他们确实在这样做,但问题是,一旦隔绝就落后,以至于欧洲一些著名的企业都抱怨-尼玛我在非洲那几个中国扶持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时候,发现他们使用的数字科技,远远地将欧洲撇在后面了,欧洲是要自己堕落成为新时代的原始社会吗?这就像过去美国的金融殖民一样,“成瘾性"是最难控制的,使用美元、借贷美元债务,无法克制.上瘾的话,那么被金融殖民,被美元潮汐收割,几乎就不可免。

  因为这些国家都需要美元,他们的劳动力通宵达旦地赶工,去收美国的绿纸,给美国续命,续的很滋润。

  但不做又不行,而天天做16个小时的活,老百姓真的一点幸福感都没有,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这是.个很难解的困境。

  金融殖民下,美国输出美元,需要美元的国家就只能认命。

  美国在市场经济大旗下,通过向全世界输出美元,建立起了一个隐形的金融帝国,这个设计太精巧了,他不需要领土扩张,也不需要用枪炮去殖民——金融创造财富”,就可以吸引全世界的知识精英,对美国趋之若鹜,这些知识精英们对不劳而获,感到非常愉快,帮助美国,无情地996式压榨本国人民的劳动成果。

  不需要美国在背后抽鞭子,这些“知识精英自己就会竭尽全力。

  中国的数字殖民,更是细水长流,每天全球生产的数据,都在汇入中国的数据中心,成为中国新的生产资料,利用这些丰沛的生产资料,数字化的生产力,正在迅速发展和扩展,这完全抛下了世界的其它民族和地区,或许只有美国人在努力地追赶。

  中国国家和社会已经提前升维了,美国试图升维,而欧洲与过去的发展中国家一样,被大时代抛在了后面,变成了“数字时代的原始人”。

  瓦鲁法基斯有点怅然,解放金人类的国际G运时代过去了。

  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是全球唯一成功的,但他们再也没有过去国际G运的那种国际主义精神,而是自私冷漠的,对于欧洲,几乎只有坚定的对其资本主义体制的憎恨,对于和平发展的左翼势力,也是完全无视,将之视为社会主义的异端。

  这样的意识形态仇视之下,中国能够实施数字殖民的话,恐怕一点都不会含糊。

  互联网和移动智能时代到来后,中国对于全球”数字生活和”数字空间”的快速发展,席卷了全世界。

 

第588章  敌之所失我之所得

 

  “我举一个例子。

  海思是我国最强的芯片巨头,海思打败美国的芯片公司,除了直接的产业竞争利益,还能得到什么?”

  赵安民询问财政部长项思源。

  项部长想了一下,说道:“我是从我财政的角度想:芯片是大产业,中国芯片成为主流后,对于很多国家的电子产业,芯片是刚需。

  按照我国的规定,芯片这样的产品,使用人民币购买,价格足要比使用美元购买的价格任5%。

  所以现在基本每年多了20O多亿人民币购买芯片的出口,而全世界购买芯片的美元,就少了几百亿美元。

  我之所得,即美国所失。

  '这是一场中央政治局委员的学习讨论会。

  赵安民赞许项部长的讲话,但他继续说道:“项部长说得很好,我之所得,敌之所失但其实失去大部分芯片市场,对于美国的打击,并不仅仅是失去了一个产业的大部分市场,以及失去了几百亿美元的货币空间,他们失去的还要更多。”

  赵安民揭示了这个秘密:"美元是信用货币,但信用并不是凭空而来,在金融上也是要讲杠杆率的,信用美元的每一分钱,本质上还是要用现实社会中的真实美元作为凭依。

  过去经济学家对美元杠杆率的研究表明:过去十年美元杠杆率大致在18到28倍之间浮动,平均在23倍,例如美国gDp总量在8万亿美元的时候,美国总的金融资产大约不到20O万亿美元。

  ""杠杆率能不能进一步放大?一切皆有度,美元的杠杆率已经很大了。

  当然有些金融衍生品的杠杆率可以到200倍,这是完全的赌博,不可能用于整体经济的。

  ""所以很清楚的是,如果美国失去了大部分的芯片产业,这是真正的真美元生意,那么美国金融杠杆可以撑起的金融总资产,大约至少要少掉1万亿美元,这才是对美国最大的长期打击。

  美国当然在短期内,可以不去理会芯片业带来的损失,用更高的杠杆率,维护过去的金融总资产规模不变,但是长期是不行的...…”

  同a们可以想想,芯片只是一个领域,比如汽车是一个更大的领域,如果我们用新能源车,再打掉美国1万个亿金融美元,大飞机,再打掉1万个亿,其它I十个高新领域中的大产业,都各自打掉了美国1方个亿的金融美元。

  合起来几十万亿的金融美元,变成空心了,那么美国会怎么样?”

  政治局委员们议论起来了,这个发现让他们有点兴奋,这就是中美高科技产业竞争的真正效应吗?我之所得,敌之所失,但是美国失去的,"真的很大呀,完全超乎了直觉!赵安民笑了笑:"同志们不要以为只是美国的经济规模掉下来了。

  实际上,金融都有放大效应,如果美国出现了这种情况,我敢断言,绝不只是经济萎缩,而是一场相比1929大薜条更严重的美国金融和经济大危机!”

  这样的产业竞争战路,在赵安民看来,就是未来十几年中美,不,应该说的中西之间竞争的战略主轴。

  中国在经济上,首要就是在制造业的几十大行业中,占据绝对的上风以及三分之二以上的全球市场。

  制造业的规模并没有一般人以为的那么大,赵安民穿越前,中国制造业的总规模,也只有5万亿美元左右,而第二到第十,加起来只有6万多亿美元,前十大合计12万亿美元。

  全世界第一大产业是金融亚,产值规模20多万亿美元,然后就是制造业和医药医疗产亚,制造业全球总值15万亿美元,而医药医疗有13万亿美元,第四大是教育产业亚,大约有10万亿美元左右。

  第五天则是房地产,天约是5万亿美元。

  但即使如此,制造业的i弹性N仍然是最大的,基本决定了金融业的规模,以为人类科技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制造业中。

  像是规模差不多大的医药医疗产业,其带动效应,恐伯只有制造业的几分之一而已。

  尤其是高新产业,虽然其中的大产业,几乎也只能形成千亿美元产业规模集群的能力——没有几个万亿美元产业集群的,否则全球制造业,也不会只有15万亿美元的GD规模了。

  但是放大效应很大,尤其在美国服市的结彻之下,原时空一个苹果市3方亿美元,其它7几个巨头加在一起,就是十多万亿美元的市值-―金融资产就是这样被创造出来的,规模总是远远大于实际的生产,因为金融是“变现未来”嘛,把未来的收益变到了今天。

  今天赵安民讲的,就是利用美国这种科技金融二元化体系。

  如果能打垮美国几十个高新领域的产业集群能力,那么美国就真的空心化了,原时空的美国只能算是半空心化——其基础工业和普通工业萎缩赛靡了,了但是高新科技产业还是很强,至少在短期内,可以托起美国巨大的金融市值——每一个科技产业,就是一个市梦率,可以承载40到50倍规模的,超级金融资产项目嘛。

  如果全部空心化了,自然人们对美国的评估就是:拿着美元彻底地买不到产品了,华盟体系如果占据了大部分的产品市场,尤其是高新产品市场,就会让美元崩溃——我又不需要美元,买我家东西,不收绿纸。

  到那个程度,美元就会自然失去全球储备货币的地位,因为美元与"货"已经无法对应了嘛。

  这样的策略有没有可能实现呢?赵安民认为还是有可能的,而且可能性颇大。

  中国几十年的追赶,已经实现了科技上人才和水平上的双双超越美国,未来可是质量至少达到同一水平的,上千万的中国研发人员规模,对美国和西方不到40O万的规模,2.倍以上的差距,顶级科学家的规模也超越了。

  而且中国在"前知"之下,对于新科技产业都是提前布局,投资强度和方向的精准,都不是美国能比的。

  所以在ICT之后,已经具备了足够研发能力和研发资本的中国,已经几乎领先了每一个新的大规模产业。

  反过来应用数字技术和CT科技,中国又改进了过去相对美欧最高水平,有些落后的传统产业。

  现在全国各种研究机构一致的认知是,大约再有五年左右,中国的科研水平,可以开始全面超越欧美,十年之后,科技差距就会开始逐步显著。

  在这样的背暑下,赵安民设想的未来千亿美元级的几十个高新科技产业,让中国企业都阳阻断了美国自我发展成献大产业的计划,并不是没有实现的可能性。

  美国对中国的极限切割,实际上很难越过性价比这道市场环境下的天重。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1 17:49 , Processed in 0.072979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