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革命使徒1958 完本 蓝烬 - 第 57 页

  未来贵州人口增长,城市布局也是很清楚的:首先是贵阳和遵义变成两个较大型的城市,未来两市可以容纳1300~1400万人,而其余4个城市超出标准市规模的话,再发展兴义、黔西等原来的小城市。

  就算最后贵州发展到原时空那样的4000万人,那也就是2个大城市1300万人再加9个标准市2700万人。

  城市搞清楚了,那么农村也就搞清楚了,仍然按在工业与农业人口的4:6比例,1750万人中,1050万是农村人口,按照3000人一个新公社(满编应该是5000人,但现在预留未来人口增长的余地),需要建设完成3500个新人民公社,总投资高达35亿元(14亿+美元),这肯定需要6~8年的时间,按照海外提供一半资本,贵州自己投资一半资本的筹资模式,来完成。

  农业新人民公社的“套路”已经很清楚了——用微型小型农机化来解放农村劳动力,投入基建和工业,农业靠的是农机+化肥+农业科技。

  工业上贵州也玩不了花活,现在的任务就是扎扎实实地建设基础工业体系。

  贵州工业一切的底子,都在煤炭上,所有工业规划的基础,都是煤炭,根据贵州煤炭资源的特点,赵伯陵规划了4个层次的煤炭工业体系:

  第一个层次,大出赵安民所料,因为这是他的知识盲区:赵伯陵告诉他,贵州的煤矿,都富含大量的煤层气,也就是瓦斯。

  在赵安民的印象中,瓦斯可是个坏东西,煤矿发生事故,很多都伴随所谓的“瓦斯爆炸”或者“瓦斯泄露”什么的。

  但是赵伯陵告诉赵安民,瓦斯其实一种特殊的非常规天然气,是后世所谓绿色清洁的能源,1立方米纯煤层气的热值,相当于1.13kg汽油、1.21kg标准煤,其热值与天然气相当,可以与天然气混输混用,而且燃烧后很洁净,几乎不产生任何废气,是上好的工业、化工、发电和居民生活燃料。

  这玩意在传统的开采煤矿的过程中,都放跑到大气中了,不仅浪费能源,而且严重污染大气——其温室效应,约为二氧化碳的21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性极强。

  如果在采煤之前先开采煤层气,煤矿的瓦斯爆炸率,将降低70%到85%,采煤变得安全了许多。

  所以煤层气的开发利用,具有一举多得的功效:洁净能源,商业化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这是不折不扣的战略资源。

  关键是贵州的煤层气(瓦斯)资源,储量高达3万亿立方米,贵州还是个不折不扣的“天然气”富裕省份嘛。

  而且开发煤矿必然面对瓦斯问题,如果有可以利用的科技,不利用起来岂不是傻逼了?

  赵伯陵发现手上还有这样的宝贝后,立即电报咨询了美国那里的“对华工业科技支援小组”,很快得到了肯定的答复:美国在1951年就初步具备了开采煤层气的能力,当时在圣胡安钻探了第一口煤层气井,其实这玩意的钻井虽然有特殊性,但确实大部分环节与原油和天然气井是一致的,美国之所以在1960年代还没有开采煤层气,是因为这个时候其经济性,还没有天然气好,当然先用天然气啰。

  赵安民帮助查询的“历史记录”,美国大规模开采煤层气,是在七十年代开始——碰到石油危机了,石油与天然气都大涨价,煤层气开采和使用,自然就变得经济可行了嘛。

  后来到了2001年,美国一年开采和使用煤层气高达400亿立方,是当时我国天然气总使用量的1.3倍。

  而贵州足足有3万亿立方的煤层气,居然可以满足全美国2001年水平使用75年!

  而且全国的储量有35万亿立方,这意味着,煤层气技术和应用,对于国家是有战略意义的,在某些方面是对“贫油”的一种弥补。

  至于为什么在原时空中国一直到了2010年以后,煤层气的开采和使用才逐步热门起来,这其实就是一种技术的冷门和体制上的条块分割缺陷——开始没有人重视这个资源,因为资源属于煤矿,煤矿只顾着开采煤炭,谁会顾得上这种“天然气资源”呢?

  而石油系统不牵扯煤矿嘛,寻找“正宗”油田和天然气田开采才是正业,谁关心煤层气呢?只有一些专业研究人员,偶尔发表一些文章。

  所以他娘的这就是一个“国营”体制僵化的活生生的例子,煤炭和石油两大系统都忽略它,这就像是一个两省交界的边界县,两省的政府对它都是姥姥不亲舅舅不爱,硬生生地耽误了几十年的发展。

  不去管这些原时空的龌龊事,赵伯陵突然发现,原来贵州既有特种“天然气”,又有大煤矿,两者储量都是极为巨大,可以满足百年甚至几百年的工业使用的那种——卧槽,原来贵州特区,还是广义上“油煤”两大资源俱全的宝地嘛。

  煤层气也是来自煤矿,所以赵伯陵认为贵州的基础工业发展道路,简直是清晰无比——那就是打造一个“煤化工大工业体系”。

  这个大工业体系,包括的主要产业如下:

  一、煤层气开采——燃料体系:开采煤层气,输送到5大核心城市(未来增加黔东南),在城郊建立大型储气基地,提供两类燃料,一类是工业燃料,给工厂用的;另一类自然是民生燃料,煤气管道完全可以通达城市居民“小区”,这可是清洁能源,比起用蜂窝煤污染大气好得多。

  二、煤层气坑口电站:直接用煤层气发电,在这个时代,简直是对抗煤炭火电污染最强的手段。

  一开始用成熟的蒸汽轮机发电机组,然后还可以用这个需求刺激燃气轮机发电机组和燃气内燃机发电机组两条科技线的发展。

  三、煤层气+煤炭为原料的合成氨和尿素产业:这是氮肥的主要来源,加上开阳等地的磷肥工业,贵州可以自行解决“三大肥”中的氮肥和磷肥,不过钾肥还只能依靠未来青海的开发。

  织金-纳雍煤矿的煤炭,特别适合煤化工使用,因为其大部分是优质的无烟煤,是最适用于合成氨、尿素以及甲醇等一切煤化工的煤种。

  四、煤层气+煤炭的其它化工:生产甲醇、乙炔、氯甲烷、氢氰酸、二硫化碳等下游加工产品,尤其是甲醇,原时空家庭装修的时候闻甲醇而变色,都知道这玩意致癌,其实它在化工上的用途太大了——可以用来制造氯甲烷、甲胺和硫酸二甲酯等多种有机产品;也是农药(杀虫剂、杀螨剂)、医药(磺胺类、合霉素等)的原料。

  用甲醇生产甲醛,甲醛可用来生产胶粘剂,用于木材加工业。

  用甲醇还可生产醋酸,进一步生产醋酸乙烯、醋酸纤维和醋酸酯等。

  说白了,到了这一步,在工业和民生上的用途,那就是海了去了。

  五、焦煤-钢铁-冶金体系:六盘水煤矿最牛逼的地方,就是大部分都是优质焦煤,139亿吨可采储量中,89亿吨都是焦煤。

  这就可以向毕节钢铁,以及未来其它的西南钢铁工业,例如在四川和昆明等地提供足够的焦煤。

  而且贵州铝矿是全国第二,电解铝或其它铝材生产也需要优质焦煤。

  总之,冶金工业都可以因此而发展。

  六、煤制油工业:现在增加了用煤层气制油,油的品质会更好,其实直接液化,就像是液化天然气一样,就可以自接用来行驶车辆等用途了,目前就连北京都有很多装了这种“大包”使用天然气的公交车,大庆生产的汽油,还没有那么快呢。

  除了上面大的6个方向,赵伯陵还零零总总,向赵安民描述了贵州煤炭大工业体系,潜在近20个左右的发展方向,把赵安民听得目瞪口呆,老爹这可是研究得深了,这样的搞法,贵州特区未来形成的,可是一个高度复杂,几乎涉及到所有主要基础化工产品生产的大工业体系了,这对于国家的价值,当然是巨大的,煤炭都要被玩出花来了嘛,中国总之是石油不足的,所以这个意义是战略性的,而且提供了贵州足够的发展动力。

 

第55章  父子谋算盘大账

 

  赵安民对老爹感叹,如果这样都搞成了,贵州的工业,要比原时空强十倍吧?他对原时空贵州工业的认知,完全是“大三线”建设后,中央布局贵州的航空、航天和电子三大块的产业,遵义的061基地、凯里的083基地、安顺的011基地嘛,两大军工产品是印象最深刻的——航天江南061基地的红旗2号地空导弹,以及贵航011基地的歼6和歼7战斗机。

  而现在这个搞法,可是让贵州的底子,已经与原时空完全不一样了。

  所谓化工,石油和煤炭两大块,从基础化工来说,不管是无机还是有机,占了至少90%以上的份额吧?其余的盐化工、橡胶化工等,所占的份额相对就小了。

  而且贵州同样可以发展橡胶化工,1951年8月新中国,就决定与苏联联合,在广东、广西、云南、四川和贵州五省,播种1200万亩橡胶树,贵州橡胶产业从那个时候就已经艰难起步了,所以天然橡胶是有基础的。

  当然,天然橡胶对于贵州特区并不是最重要的,合成橡胶才是。

  1955年,美国人利用齐格勒在聚合乙烯时使用的催化剂(也称齐格勒——纳塔催化剂)聚合异戊二烯,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结构与天然橡胶基本一样的合成天然橡胶。

  不久用乙烯、丙烯这两种最简单的单体制造的乙丙橡胶,也获成功。

  此外还出现了各种具有特殊性能的橡胶。

  到了1960年美国合成橡胶的总产量,已经在快速增长,相信不久以后就能够超过天然橡胶的产量。

  橡胶是重要的战略物资,但合成橡胶的工艺,由于主要属于民用,此时已经被多个美国企业掌握,对于在美国的工作小组来说,其科技并不难取得。

  关键是,合成橡胶的原材料搠源的话,完全可以用煤炭来作为最初的原材料,所以合成橡胶生产,同样可以是煤化工的一种!

  其产业链为“煤→甲醇+石英砂→工业硅→有机硅单体→硅橡胶”。

  全世界的橡胶未来有3种,天然橡胶、石油基合成橡胶和非石油基合成橡胶,煤炭作为主原料的,就是最后的一种——非石油基合成橡胶。

  在化工原材料上,贵州也不是没有缺陷,最大的缺陷就是缺盐,所以盐化工基本上是空缺,这没有办法,贵州缺盐是“自古以来”的问题——贵州人为什么那么爱吃酸?

  就是因为古代缺盐呀,以酸代盐,最早的时候还吃草木灰(含钠)代盐呢。

  后来有了辣椒,又以辣代盐,这下子就做对了——辣椒是一种典型高钠食物,可以很好地补充钠元素,以辣代盐,人们发现腿有劲了,头不晕了,手也能握了,解决了缺盐导致的病症。

  所以吃酸吃辣,归根结底最大的原因就是缺盐。

  解放后贵州食盐的来源,主要也是四川的盐。

  不过无论如何,靠着煤炭+煤层气的自然资源禀赋,贵州发展成为一个超级化工基地完全是可行的,不过一算账,两个人都有点愁眉苦脸,钱肯定不够嘛。

  整个基础工业计划,赵伯陵设想是在1965年完成,现在快到1961年的春节了,那就是5年的时间,贵州煤化工为主的基础工业布局,肯定是围绕着三大煤矿的三大化工基础工业群:遵义、织雍和六盘水,在这些化工基础产品的基础上,才是发展各大核心城市。

  单单算工业生产上的投资,涉及到20多条产业链,估计再怎样节省,也需要投资上百亿人民币,也就是说要40亿美元左右。

  组织在海外赚的钱,不可能只提供给贵州特区嘛。

  首先是到1961年底,严格的3年期限内,旱灾太严重,大头的钱,都必须用到进口粮食食品上,这非常可惜,但人命关天,没有办法的。

  像是1960年,26亿美元用在进口粮食上,其余的15亿美元,分成了3块,合成氨进口专项5亿美元;国家工业设备进口5亿美元,遵义特区5亿美元。

  1961年的情况,赵安民的预估是:美国股市里面的30亿美元本金,他要求工作小组想办法通过美股的“电子景气浪潮”,在本年度要实现股票价值翻番以上,赚取30~40亿美元——单独炒作是不行的,关键的策略是,包装大量的“新兴电子企业”上市融资。

  因为在1961年,年赵安民觉得别的来钱的方法不多,在美企业系统的分红、在海外的“敲诈勒索”,菲律宾的山下财宝寻宝,包括新控制的一些金矿等等,能够贡献4~5亿美元最多了。

  当然两个备用的手段一直都是有的:洲际交易所ICE与其它控制企业可以执行金融融资;对蒋宋孔家族的行动选项。

  这两个手段,已经被赵安民当成了最后的救命手段,正因为如此,不可轻用。

  即使赵安民的如意算盘都成立了,在1961年情况也不会马上改善的。

  全部收入是不会超过1960年的,如果能达到40亿美元的理想数字,其实最多也就是有14亿美元可以“机动”,合成氨的专项进口(20个厂400万吨/年)今年还有个尾巴需要2亿美元左右;国家工业进口今年向主席叫苦,少给点钱,例如也是2亿吧,贵州特区最多能够得到的资本,就是10亿美元。

  至少有2亿美元,要用来筹备赵安民的“东南亚三国解放计划”吧?而交通建设、人民公社、城市改造,哪一样不要用钱?10亿美元能够用到工业建设上的,能够有40%即4亿美元就不错了,大致相当于10亿人民币,可以用于1961年工业建设。

  从1959~1961年,组织在美力量已经是竭尽全力,所以从1962年到1965年,基本上每年的收入不会增加,反而要减少,4年之内,能够向国内提供70~80亿美元,已经是最好的情况。

  1962年的国内粮食生产,应该可以完全缓了过来,这是因为由于有海外粮食供应,这两年拼命修筑灌溉工程,减轻了主要产粮区的旱灾影响,而干部群众的“思想转弯”,也比历史上早得多,影响就要好得多。

  而且1962年的粮食生产,可以得到相当于400万吨合成氨(600万吨尿素)的化肥支持,按照30公斤尿素/亩的完全施肥率,这足以覆盖2亿亩耕地所需的全部化肥。

  当然,这个时候无法做到30公斤尿素/亩这样的“豪横施肥”,按照10公斤化肥/亩,可以对6亿亩耕地,实现基本施肥。

  这就可以保证增产2000~3000万吨,本身1962年的历史产量是14750万吨,如果灌溉水利和组织生产能够保证增产1250万吨,化肥能够帮助增产2500万吨,那结果就是18500万吨,虽然没有恢复到历史最好水平2亿吨,但平均276公斤/人的粮食产量,基本满足人均口粮需求是没有问题的。

  当然,离开所谓的“国际粮食安全线(人均400公斤)”还差得很远,更不要说在这个基础上大力发展畜牧产业提供人民肉食了,真的还做不到呀。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1 04:26 , Processed in 0.042539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