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革命使徒1958 完本 蓝烬 - 第 58 页

  原时空中国六十年代,普通百姓的粮食定量只有12公斤/月,到了七十年代后恢复到13.5公斤/月,这个水平太低了,在全国都看不到几个胖子。

  赵安民希望,从1963年开始,能够保证20公斤/月。

  这样的粮食供给,才能保证劳动力具备基础良好的营养。

  所以大致1962年开始,进口食品的压力是大大降低的,甚至可以不再进口,赵安民准备,届时只再进口1~2亿美元的食品。

  资金宝贵,主要都要转到工业建设上来,进口食品的钱用来发展合成氨化肥,以及磷肥和钾肥工业不好吗?

  从1959年底开始,“合成氨工业全国大会战”就已经展开,到现在已经执行了整整一年,在“美共”提供的工艺、技术资料、工程师、资金等全面的支持下,又有了十几套西方现成的合成氨工厂设备可以模仿,所以进展的速度还是很快的,老实说,“合成氨会战工程”的重要性,现在仅次于“两弹工程”,就连感召同志中偏向技术的那部分人员,也大量参与了全国各地厂家的会战。

  按照目前进展和科研节点,要求在1961年内基本实现国产化,可以从1962年开始大规模地国产化生产合成氨设备,现在已经有了一个“1234”的4年国产装备计划,意思是从1962年开始,接下来的4年,每年增加合成氨产量100万吨、200万吨、300万吨、400万吨,这样加上进口设备的400万吨产量,到1965年底,可以实现合成氨年产能1400万吨,这个数据,相当于原时空赵安民穿越前的1/3(约4200万吨左右),由于此时中国的人口,也仅相当于原时空穿越前的47%,所以如果计划完成,意味着在氮肥这个单项上,人均产能将达到原时空的70%,这样的化肥产能,就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彻底地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中国1965年预计有7.3亿人,毕竟也只是原时空高峰时的一半,化肥产量接近了,农业科技又得到很大的改善,耕地反而因为人少,能够多一些,那么在粮食产量上,相对原时空而言,反而能够更丰盈和有余地一些。

  而且在这个时空,人口战略也是不一样的,在赵安民向主席详细阐述了原时空的计划生育等情况后,主席与政治局商量后,已经决定了今后的人口政策:现时空是没办法与李思华的毛李时空相比的,所以完全不计划生育,是做不到的,原时空是从1971年开始执行,到1980年开始,不得不“只生一个好”,前面生得太多,到了后来,又限制得太严。

  所以现在综合考虑,提前执行,就有了更多的余地:要求从1961年开始执行计划生育,每户限制生育3个子女,对党员干部以及先进分子,鼓励只生2个,“只生2个好,最多生3个”变成新的人口国策。

  这样的国策下,“美共”那里用计算机进行了数据推演,不过现在的条件,只能是非常粗略的。

  对其结果,赵安民自己进行了分析,原时空无节制的生育持续到了1980年,当时人口10亿人,现在提前20年开始计划生育,预计到1980年可以减少8000~9000万人口,总人口控制在9亿人出头。

  1980年以后,按照这个政策,生育速度,自然要超过原时空,但现时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应该能够比原时空更快——穿越者要有这样的豪情嘛。

  综合推断,到2020年左右,现时空的人口规模,可能会比原时空多1亿人左右,也即在15亿人左右,总人口要多一些,但人口老中青少的比例结构,要更合理一些,因此人口的平均年龄,肯定要低不少,“美共”的预测,可是要低7~8岁呢(原时空2021年中国平均年龄38.8岁)。

  无论如何,前期的投资总是不够的,70~80亿美元,东南亚战略至少要准备10亿美元,其余肯定会有一些小项需求。

  父子两现在盘算,从1962到1965年这4年,可以动用的总资金最多是60亿美元,也就是约150亿人民币。

  为了支持东南亚战略,贵州特区早晚会变成西南特区,主席在与李慕青和赵安民谈话的时候,其实已经漏了一点口风,但西南特区也是极限——所谓美共的支持,能够覆盖西南4省已经是最多了,其余地区,只能是用自己的积累,模仿西南特区的体制模式,自我发展。

  从西南四川、贵州、云南、广西4省来考虑,工业的整体布局,大致可以说是一个“3+2”的格局,首先是3大基础工业群:贵州的煤化工能源和化工大工业群落、四川的天然气能源和化工的大工业群落、云南和广西以有色金属为基础的冶金+合金的大工业群落。

  有了这3大基础工业群,以及全国其它工业的支持,再发展2大先进工业群,一个是四川为中心的电子+仪器仪表工业群,因为在西南四川人才最厚嘛;另一个则是遍布4省的材料工业群——化工材料、金属合金材料,以及陶瓷、高分子、玻璃等材料,未来再发展先进的复合材料,以及其它的新材料。

  这个“3+2”的格局形成,可以说就解决了中国大工业基础的一多半问题,基本上补强了以苏联引进156项为基础的中国工业。

  当然,这个3+2工程,必然与中央级别的1560工程两者之间在资金上“打架”,要根据优先级来排列。

  所以1961年的14亿美元,再加上未来4年的60亿美元,总计74亿美元之中,父子两合计,能够留在西南的,最多不过是30亿美元,其中能够用来发展大工业的,或许也只有20亿美元左右,总额大约只有50亿人民币,这是5年的总数据。

  为材料和电子两个方向的先进产业,留下5亿人民币,那么3大基础产业群,能够提供的投资,不过是总数45亿元人民币,这哪里够呢?最少的需求,也是每个基础工业群,投资个100亿人民币吧?那至少就需要300亿人民币,现在谋算的45亿,大约只能是“付个首付”,资本差得太远了,“臣妾做不到呀!”

  但这就是新中国,在这个年代的现实——资本饥渴症,没有办法。

  只能是从这几个省的自我发展中,获得进一步的资本,40亿元是滚雪球的种子,关键是要“有雪”可以滚得起来、滚得更大。

  如果到1965年做不到,也只好朝着1970年的方向“顺延”,放慢节奏,逐步积累资本。

  虽然这本大账,盘到最后,父子两人也只能是确立了非常“粗犷”的框架,其中有着太多现在难以估量的情况,有着太多现在还想不到克服方法的困难,只能是边走边看,逐步寻找解决的方法。

  赵安民痛感自己在原时空,不过是一介书生,他娘的对于赚钱知道得太少了,如何筹集进一步的资本,他现在更多地是依靠美国感召同志们的战略规划和策划了。

  很多金融上赚钱的机会,时间没到嘛。

 

第56章  小安民走亲戚

 

  “嗵”地一声,马车弹跳了起来,赵安民一下子从打盹中醒过来。

  他摸了一下屁股和腰,都是酸痛的感觉,真没有想到,自己还有坐马车的一天,而且这还是因为赵伯陵是“大官”才有,二姨嬢家向公社借用马车,这点小小的特权就被批准了,否则连马车都没有,只能是步行。

  赵伯陵的“首长车”,一辆威利斯吉普,开到绥阳县城,再往乡下开到尖山公社,接下来就没有路可开了。

  他们家老妈这里的亲戚,赵安民应该叫二姨嬢的,从尖山公社下去,马车也还要1个多小时的土路。

  没有办法,赵伯陵带了一些过年给二姨嬢的礼物,包括李慕青从北京邮寄回来的,步行的话,也背不动啊,总不能让警卫员帮着背吧?那不像个样子。

  赵安民小小身板,早就疲惫不堪了,马车那样的颠簸,他也不由得打起了盹来,还是刚才那下子动静厉害,才让他彻底地醒了过来。

  父子两,这是到二姨嬢家,去过1961年的春节。

  李慕青在北京回不来,要是父子两人自己过年的话,年三十两个人都不知道该吃什么,肯定随便糊弄一下就过去了。

  正好春节期间,赵伯陵要协调遵义的工作,所以干脆就到二姨嬢家过年,不过赵伯陵自己只能呆上不到3天,初二就要走,至于赵安民,那就看他自己愿不愿意呆了,不过赵伯陵说赵安民肯定吃不了苦,呆不住。

  二姨嬢是李慕青的二姐,李家也是个大家庭,不说那些堂兄弟,李慕青的亲兄弟姐妹,就有4个。

  不过这个二姐,也要比李慕青大上七八岁,解放前就嫁人了,年纪大的反而不如李慕青这样年纪小的,能够有读书的机会。

  二姨嬢一开始的生活不错,可是她丈夫解放后当民工,却因为工伤而死了,她带着一个孩子,孤儿寡母地在丈夫家那里立脚不住——封建宗族影响下,觉得她克夫嘛,而且农村的孤儿寡母,哪有不被人欺负的呢?

  李慕青在遵义工作后,很快托人找关系,为二姨嬢介绍了新的男人,从四川来到了遵义,正好现在属于尖山公社的一个村子,妇女主任的黄姓儿子,老婆没生娃就去了,再娶也困难,所以一拍即合,李慕青一看那个男人是个老实疙瘩,是个踏实过日子的人,二姨嬢肯定能够“降住他”,就和那个妇女主任推动了这件婚事。

  两口子结婚以后,过得也算不错,虽然农村很穷,但按照这个时候的多子多福的习俗,二姨嬢进门之后,一口气生了三个姑娘和一个小儿子,黄家满意极了,而且那个担任妇女主任的婆婆,已经在两年之前去世了,所以现在这个家,可就是二姨嬢,当家作主了。

  两口子要养5个孩子,自然很穷,所以赵伯陵和李慕青一直资助二姨嬢家,他们反正还只有赵安民这一个小子。

  两口子的工资和物资,可以有节省下来的部分。

  这是以前的情况,遵义特区设立一年多了,听说二姨嬢家的生活有所改善——这是很自然的,遵义的农村都有挺大的改善,新人民公社化的建设如火如荼嘛。

  二姨嬢家两口子,黄姑父作为脱产劳动力,目前在交通上当力工,他不识字嘛,没有办法干别的。

  本来二姨嬢也不到45岁,但她有5个孩子要照顾,所以还是留在农村,现在都学会操作农机了。

  有农机有化肥,绥阳的旱灾又不算厉害,坝子也能基本实现灌溉,别的不说,1960年的粮食反而不缺了,对二姨嬢家来说,这反而是历年以来日子最好过的一个年节,甚至变成了第一个可以杀年猪的春节——遵义特区成立后,对农村鼓励打猪草养猪,猪草混合稻谷糠,猪儿吃了也能长肉,就是油水小而已。

  要不然,李慕青也不能同意让父子两去二姨嬢那里过春节,粮食都不够,要么自己扛过去,否则不是给人添乱吗?

  遵义特区现在还是口粮制——没办法,需要等要到1962年后,彻底克服了大旱带来的灾害,粮食逐渐丰盈之后,才能完全撤销口粮制。

  所以现在以家庭而言,粮食最多的,反而是二姨嬢家这种,基本没有遭灾、过去一年正常耕作的农村家庭,他们存粮的规模,肯定要比赵伯陵和赵安民这样的15公斤/月以及8公斤/月要多得多,当然父子两人,都不是那么老实的家伙,自然会花钱去“额外消费”,他们可不会老老实实地清汤寡水。

  当然,这一趟去二姨嬢家过年,父子两人仍然是“大包小包”的,其实就是赵伯陵把自己的年货,最稀罕的是一斤宣威火腿,在1960年这可是极为罕见的。

  其它还有一些农村稀罕的糖果带着,另外李慕青,也从北京给二姨嬢,邮回来了几套衣服——二姨嬢一套,5个小子姑娘各一套,赵安民瞧了瞧,都别问——除了二姨嬢的那一套,5个小子姑娘的全都是至少大了一大截的,估计这是为了这5个小家伙能多穿几年,这就是这个时代物资贫瘠的影响了,很少有人注意美观,都是实用第一。

  马车上,赵伯陵看赵安民醒了,开始向他说起二姨嬢家的一些事。

  说实话,赵安民对于二姨嬢家,几乎没有什么印象,原主当时候太小,也没有能留下太多的记忆。

  赵伯陵其实对二姨嬢挺感慨的,他觉得二姨嬢出生太早了,没能赶上解放后改变命运的关键时刻,例如她没有能够读书,然后老公又发生了不幸。

  最终导致二姨嬢只能是一个普通的农妇。

  赵安民没什么反应,这样的故事多了去了,发生在自家亲戚头上,也不算稀奇。

  二姨嬢还算不错的吧?她现在至少家庭幸福嘛。

  当初她的婆婆好歹是妇女主任,罕见的农民妇女党员,家庭的气氛也很好的。

  终于到了二姨嬢家,赵安民赶紧跳下马车,他可是坐够了,屁股都快颠成两半了。

  二姨嬢等人迎上来,一阵喧哗寒暄之后,赵安民进入二姨嬢早已安排好的屋子,他要赶紧睡一会恢复精力。

  他可不像赵伯陵和他带着的两个警卫员,那两个小伙子都精壮着呢,不过都是孤儿出身,正好赵伯陵带着他们春节东跑西跑,也不耽误他们。

  一觉醒来,已经是黄昏,赵安民精神抖擞地走到了院子里,打量着二姨嬢家的屋子。

  这是一所典型的二竖一背横的“东西厢+正房”的农舍,围合出一个小小的前院。

  房子还是不小的,要不然也不能为他们一行4人腾出房间住宿。

  不过在房子的实质,那就是很糟糕的了。

  这房子实际上是夯土修筑的,是那种干打垒的土胚墙,屋顶还不是瓦片,可能是花不起钱铺不起,所以看过去都是茅草顶。

  这样的屋子,如果一连几天下雨,漏水的可能性肯定是不小的。

  看到他醒来,两个表姐和表哥都陪了过来,剩下两个小毛头还太小。

  赵安民询问他们,果然有的时候,如果雨水太大,那是外面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只能是用很多盆接着水。

  漏的厉害的地方,等到天晴,再想办法补一下。

  三人带着赵安民看了一圈,赵安民印象最深的,除了猪舍,就是前院,这个前院他觉得还是很美的,有一颗很高很大的梨树,不知道是什么品种,但他原主的记忆中,模糊的还有在这颗树下吃过梨子的印象。

  另外,还有两颗李子树,这让他回想了起来,在二姨嬢家,时节对的时候,能够吃到梨子和李子。

  原主是个小孩子,记忆最深刻的,当然就是好吃的。

  猪舍设在东厢房侧后的地方,尽量不让味道影响居住。

  赵安民去看的时候,还有一大两小三头猪,表哥解释说:本来就是喂的两头大猪,今天杀了一头过年,还有一头准备喂成大肥猪,到时候有猪油吃。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1 03:16 , Processed in 0.038130 second(s), 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