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革命使徒1958 完本 蓝烬 - 第 616 页

  美国的极限切割战略,在严重的经济困难面前,已经很难持续下去了。

 

第666章  美国不得已的转变

 

  德国邦联总理默克尔,对美国的访问进行时。

  默克尔在2005年上位,现在还不到2年的时间,不过她显然在政治上的天赋很高,已经是非常熟练的政客了。

  默克尔正要去见美国刚下台的总统小布什,先要与小布什隐秘碰头后,再与新任总统切尼官方会谈。

  远东战争结束后,美军事实上的惨败,让小布什不得不辞职“以谢美国的天下”,而副总统切尼则顺势接位,其实小布什的影响力并没有衰退,切尼与布什家族的关系太密切了,他们就是穿一条裤子的,说不定自己去见小布什的时候,焦头烂额的切尼也会因此而在场,老实说她一点都不看好切尼,一年多以后2008年的大选,因为远东战争,共和党多半要败选,美国人可不会同情一个失败的政府,他们将现在经济萧条的原因,都归咎于共和党政府在远东的失败。

  美国的政坛是一个烂摊子,不过默克尔想到德国邦联的政坛,也是无语,这是个非常难以协调的局面,甚至现在西德有越来越多的人,反对当初与东德形成邦联,因为双方政治上真的不对付。

  名义上的统一,似乎完全没有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相反似乎离得更远了。

  从东德人的角度,开始的时候他们对西德是充满热情的,那个时代,多少东德人跑到西德,认为是进入了真的自由世界呀,而西德人也热情地欢迎他们,似乎真实的、在民主自由体制下的统就近在眼前。

  可是,形势就逐渐逆转了,西德并没有能力,也没有意愿,来解决数百万东德人的就业问题,而双方居民的新鲜感和民族统一的自豪这种激情褪去之后,西德人对东德和东德人的歧视就开始暴露,找不到工作,或者辛勤工作却还拿不到在东德报酬的东德人,对西德的热情逐步褪去,甚至有些人转为憎恨,因为他们认为西德企业把他们当奴隶-样的压榨,哪有什么同胞之情?只有从小就受到教育的资本家剥削工人的鲜明的证明。

  几年之内,跑到西德的大多数东德人失望而归,而在他们的口口相传下,东德人对于西德,都冷静了下来,不再那么向往。

  相反,东德的经济复苏了,他们从西德,甚至是法国英国一西德知道他们不怀好意,但也无法阻止,都获得了大笔低息、甚至是无息的贷款,真了丰厚的资本,东德又是当时剧变的东欧国家中,唯一的一个,与苏联和中国保持密切的贸易关系的国家,这种背景下,当然就让东德成为了“东欧社会主义的明星”,经济高速发展,民生复苏,甚至可以消化数百万返回东德的民众就业,而且这几年还有不少西德人,开始跑到东德去,因为那里繁盛的经济带来的就业,实在要比西德好得多,而且很多人也羡慕东德人工作的稳定,社会主义在西德重新出现了吸引力。

  这种民间政治思想上的逆转,让西德高层非常忧虑,长期舆论和思想竞争的基础,就是经济,收入高对于普通人而言,就是王炸,但西德似乎正在逐渐失去本来巨大的优势。

  而采用其它手段,也让西德觉得很难办。

  尤其是东德的斯塔西,这个情报机构太精干了,而且非常野蛮和残暴,简直是继承了盖世太保的作风,果然是没有经过民主和自由思想的洗礼。

  有一次,德国联邦情报局(BND)极为稳妥地实现了对某位代表东德政府在邦联议会中的议员刺杀,因为他是反对西德关键政策的主力。

  但很快就被斯塔西获得情报,不仅反刺杀了3名西德议员,还刺杀了BND的局长格哈德申德勒,这在邦联引起了轩然大波,如果不是两德政府,都不愿意事件失控,这件事恐怕会轰动世界。

  当时西德因为斯塔西对BND的打击而责备东德,还遭到了东德的严厉反驳:BND是个什么东西,就是不折不扣的纳粹余孽——BND的首任局长盖伦是个著名的纳粹分子,1920年参加德国国防军,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是纳粹德国特务机关的总头目。

  而在希特勒失败后,他带着手中的大批秘密档案,投向美国,受到美国情报机关的青睐,因此得以在美国CIA渗透和扶持下,组建了BND。

  你们居然还好意思责备我们?要不要在西方辩论一下,西德将血债累累的纳粹纳特务机关,转变为现在的BND的“美德"?在这次事件之后,西德高层严禁类似的特务刺杀行径,这样搞下去,两德之间不会是真正的统一,而是彼此杀个你死我活吧?但显然,双方都对对方非常不信任,默克尔担任总理一年多,从来就没有轻松过,两德之间的纠纷无休无止。

  她叹了一口气,现在又加上了世界经济危机,中美之间的一场大战,摧毁了本身就脆弱的西方经济啊。

  德国内部的检讨,是德国现在的市场太狭窄了,或者更直接地说,市场太小了,欧美经济都不景气,德国企业的基本盘市场,规模就缩小,而德国在全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因为中国的“扩张”而缩小,这可不是开玩笑的。

  比如伊朗一向是德国设备和生产线最重要的客户之一,但随着伊朗与中国的政治关系进一步密切,以及中国商界与伊朗商界的关系紧密,中国的机电设备,几乎替代了大部分的德国货,而且中国产品的性价比很高,德国企业也不得不承认这点,便宜的中国货取代昂贵德国货的背后,还有着中国各方面的成本都低于德国的因素。

  苏联也是一样,德国过去可以向苏联销售很多普通设备和机电产品,在苏联享有很高的声誉,但几次政治冲击,苏联工业界开始习惯使用中国的相关产品,而使用后,就很难再回到德国产品,中国的产品以相对较低的价格,能够实现与德国产品一样的性能,甚至是更卓越的性能,即使有性能不如德国产品的,水平相差也有限。

  这使得中国替代德国,成为了苏联最主要的工业科技和技术以及产品的供应商,替代的幅度已经非常高了,据了解,中国已经是苏联8成左右相关产品的供应商,这不仅是因为中国的工业太全面了,可以供给苏联所有需求的产品,更因为中苏之间的政治联盟越来越紧密,苏联的经济,日益依赖于强大的中国经济。

  类似这样的重要市场,中国每在一个地方政治上打下根基,产业上就开始排挤西方产品包括德国产品,比如日本和韩国市场,自然是最新的完全丧失市场的最新案例。

  德国与美国人一样,对中国,在背后是由衷地痛恨,但德国更加无力,而且她这次来,其实是要劝说美国人结束"极限切割”的战略的,德国为了这个战略,与美国一样,拒绝了与中国的大多数贸易,甚至限制了与苏联的很多贸易,结果损失是惨重的,加上现在的经济危机,实在是有点撑不下去了。

  欧洲并不仅仅是德国处于危机,法国和其它欧洲国家都是一样的。

  默克尔深知,什么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都无法改变德国面临的根本窘境——市场不足。

  西德产品的市场,当然还是以欧洲市场为主,美国市场为辅,但过去非常重要的亚洲市场,现在几乎可以说,除了中东还有堪称重要的市场空间外,几乎丧失殆尽,而亚洲一向占全球人口60%,其它的市场如何能够满足德国呢?尤其是最重要的中国市场,其gDp已经占了全球约半数,放弃这样的市场,德国产品不仅是销售缩减,甚至因为规模缩小后的研发投入不足,与中国竞争者反而形成了技术代差,不再是中国产品的对手了。

  中国是个霸道的大国,但其国内市场太大了,德国产品只要找准了中国市场的某项需求,本来就可以获得巨大的销售额。

  虽然中国在越来越多大类产品上占据优势,德国企业也未必活不下去。

  但是极限切割下的主动撤离中国市场,其对于德国企业的杀伤力,恐怕远超与中国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

  所以德国商界向她施加了很大的压力,他们认为“政治洁癖”,在破产和吃不饱面前,完全无足轻重。

  他们眼睁睁地看着美国企业也同样受伤深重,但美国财团还可以用剥削欧洲和其它国家的金融利润,来弥补其产业资本的损失,德国可没有这么好的条件。

  这才是默克尔这一次访美的核心任务。

  所以她才直接找小布什密谈,通过他来影响切尼,她很担心,官式的会谈上,一下子谈崩就不好继续说话了,还是私下的沟通才会比较有效。

  默克尔如愿见到了小布什,不过她希望总统切尼也在,就是奢望了,小布什对她的请求不置可否,只是答应会与切尼在幕后协商,正式的结果,还要看她与切尼的官方会谈。

  其实小布什的想法是,“极限切割战略,目前看来是失败了,但从政治的角度上,这个战略一定不能取消,共和党必须坚持这个战略。

  原因并不复杂。

  第-是这个战略几乎代表了小布仕政府的核心主张,几年来在美国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提到小布什,就会想到极限切割。

  他辞职后切尼接任,但还是共和党的总统,如果撤销了这个战略,不就是共和党自认失败吗?一个核心政策失败的政党,在2008年大选中,势必遭到更严厉的打击,或许竞选不止是失败,而是会失败得共和党都完蛋。

  所以,无论如何,这个战略必须坚持到切尼2年任期结束,如果切尼能当选,才会变更。

  如果不能当选,现在看来这种可能性较大,那变更就是民主党的事情,共和党保留了坚持这个战略的态度。

  第二则是,如果民主党当选,共和党利用”极限切割"战略在掣肘民主党,这是很有利的武器,尽管在共和党政府的时代它失败了,但不代表美国人,对于这个战略没有好感,反华已经成为美国不可言喻的政治正确,还有比共和党的极限切割政策,更能代表最坚决的反华态度吗?这很可以刷国民的好感,为共和党未来卷土重来,奠定民意基础。

  默克尔对小布什的拜访毫无用处,她觉察到小布什对于她的建议,应该是没有什么兴趣,她回到住宿的房间后,不由得啐了一口,美国佬从来就不关心欧洲人,尤其是德国人的死活。

  她冷静地思考,或许与切尼的会谈,也很难取得理想的回应。

  但德国为了自己的利益,对华(这个华不仅是中华,还包括华盟在内)经济政策必须转变,最多就是做得比较低调,不要引起美国强烈的反感罢了。

  德国与日本不一样,日本的下场让德国感到震惊和侥幸,幸好欧洲的独立性比较强,而法国又需要德国来形成法德联盟的彼此扶持,否则德国必然沦为日本那样完全的炮灰。

  美国从来不会顾忌德国一国的力量,而是顾忌欧盟核心的法德联盟两国合在一起的力量,即使将东德排除在外——话说回来,当年美国同意两德以邦联模式统一,也是不安好心,都认为可以用来掣肘德国内部,现在也确实是这样。

  法德的联合,意味着德国的工业与法国军事的联合,1.45亿人口,4.2万亿的gDp,德国的发达的工业力量,法国的核武器和五常级别的军事力量,怎么也相当于小半个美国,当然让美国忌惮了,尤其是如果在欧洲,两国可以协调发挥出最大的力量——当年法国在西非面对中国的失败,是因为德国根本出不上力,法国单独的实力,相对中国实在是差距太远了。

  无论如何,默克尔觉得,拉上法国萨科齐,法德协调一致,低调地与中国谈判,事实上废止极限切割战略,美国佬愿意坚持是他们的事情,法德必须顾及自己的力量,萨科齐虽然亲美,但他也必须维持法国的利益。

  要知道,因为西非的失败,萨科齐的总统位置,一直都不牢靠,再不遵循法国商界的意志的话,下台指日可待,美国佬也保护不了他。

  当然,为了避免美国人巨大的压力,还有预防英国这个搅屎棍,在欧洲掀起反对的舆论,法德必须选择性开放,名义上只是对极限切割不涉及军事安全和国家安全领域的一些放松,但实际上,战略已经失败,而且根据德国商界的反馈,她也不知道,现在还有什么科技,可以对中国人封锁的?中国人都有了,他们现在有八九百万的研发人员,是美国和欧盟加在一起的2倍还多;他们研究一切的科技领域,在每个重要领域投入的科研人员,都是西方的数倍。

  什么科技可以封锁他们呢?或许只有西方偶尔发现,但保持着秘而不宣的科技,这样的科技在哪里?不知道美国有没有,反正她知道,德国是没有的。

  默克尔与切尼的谈判,果然被切尼拒绝了提议,她并不生气,而是迅速返回了德国,她这次访美在事前就很低调,而结束得更低调。

  虽然有些奇怪,但德国人已经熟悉这位总理不喜欢张扬的性格,很快对她访美的关注,就平息了下来。

  而接下来的几个月,法德悄悄地放松了对中国大使馆的严密监控,甚至两国外交部长还主动拜访大使馆,邀请中国恢复大使馆的正常配置——战争期间,中国大使馆都只剩下了几个人。

  两国的外交部长并表示,会迅速恢复在北京的大使馆配置,希望两国关系恢复正常云云。

  春江水暖鸭先知,法德带头,欧洲敏感的一些国家开始跟进,欧盟与中国的商贸关系和外交联系开始解冻。

  美国其实对这一切心知肚明,欧盟各国尤其是法德的动作,让切尼政府确实很生气,但他们也不能施加太多的压力,过去几年为了美国的极限切割战略,欧洲这些国家都付出了很大的利益,在他们看来这是导致远东战争的主要原因——你对中国过于敌视,导致人家的全面反击。

  而一年的战争期间,欧盟各国更是损失巨大,现在都陷于经济危机之中,做出改善与中国和华盟关系的决定,实在不足为奇。

  美国要是坚决反对,就必须回答一个最根本的问题一美国会做什么,来恢复欧洲盟国的经济呢?显然美国此时并没有这样的力量,自己还处于危机呢。

  美国极限切割的策略,反而在东亚解放战争之后,逐渐走向了破产。

  或者,这也是因为战争的失败,让美国在欧洲的霸权,也有了动摇吧。

 

第667章  普京的骄傲与烦恼

 

  普京鹰隼般的眼睛,死死地盯着一份保密文件,这是中央政治局传来的征求意见稿,要求是让他保密,不过他知道中央对自己的信任度并不高,中央可能也不在乎他泄密。

  这份文件的内容非常不寻常,因为这是一个计划在2010年以前完成的苏联政区重新划分调整的计划,单单这样的内容,就不知道背后有多少利益的博弈,政治上已经很有经验的普京,似乎能从这几张纸上,感觉到围绕着这个计划,从未来远方传来的隐隐的血腥味。

  他最注意的有四点:第一是乌西特区,考虑升级为俄罗斯共和国内部的乌克兰共和国,而基辅罗斯即原来的乌东和乌中地区,反而变成了俄罗斯直辖的经济行政区,这样原来的乌克兰共和国,在二十多年后,就被切成了两块,乌罗斯民族的分野,似乎通过这样地理的切割完成了,而新的乌克兰共和国的成立,意味着中央无声的宣言:乌克兰人还想独立吗?独立了,也只能有狭隘的西部,会失去绝大多数重要的资源。

  对于政治局这些年关于乌克兰的策略,他虽然觉得有失保守,但也觉得这是摒绝了后患的策略,其实还是佩服的。

  不过第二关于他治下的列宁格勒特区的计划,就让他感到很头痛了。

  新的计划将该特区拆成了两个部分,波罗的海三国,以及列宁格勒州的一部分,将成立新的波罗的海共和国,原来的三国合成一国,而列宁格勒州也划了4万平方公里左右出来,合并成一个俄罗斯共和国内部的波罗的海共和国,面积有21.4万平方公里,不算小了。

  这个共和国明确是继续执行特区政策的资本主义体制共和国。

  相反,列宁格勒以及周边列宁格勒州4万多平方公里的地域,将重新变成苏联的一个面积较大的直辖市,类似中国上海那样的定义。

  对于这个方面的解释是,由于苏联西部的改革开放,在经济体制.上其实与西部特区有不少类同的地方,政治局认为,已经可以收回苏联第二大城市列宁格勒(圣彼得堡),该市取得的经验,将为苏联西部的改革开放吸收,而对于圣彼得堡的私人财产予以承认,过去特区的确权有效。

  普京很清楚,这是为什么一摘他努力的桃子。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1 14:05 , Processed in 0.072564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