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革命使徒1958 完本 蓝烬 - 第 619 页

  整个职共体体系,在城市大脑的支持下,现在可以做到的程度,让魏晓阳有点目瞪口呆,他责怪自己,在上海的时候,为什么没有去好好琢磨一下上海的城市大脑,还是在苏州这里见识了。

  第二是解决安全问题的安共体,这比较简单,主要就是城市监控体系加上传统的民兵巡逻体系,以及社会调查员深入街道和抽样入户的调查体系。

  超过10万套的电子警察,以及约400万个高清摄像头,覆盖着三城的道路和区域,基本做到了公共场合和交通无死角。

  这样的一张天网,即使现在还是2007年,也可以保证在-秒钟内,识别出任何一个人,面部识别系统在中国已经成熟,利用这样的无所不至的数字摄像监控体系,安全问题自然就变得容易解央。

  但这并没有让民兵巡逻制度消失。

  -方面,这是政治上的选择,民兵就是一种人民自己保护自己的政治制度。

  另一方面,就是要防范即时性的安全事件发生,摄像头可以震慑犯罪,但民兵在现场的震慑,则是更直接有力的。

  而且民兵也成为一种便民措施,任何民众的求助,都可以便利地通过民兵进行。

  社会调查员体系,解决的则是超出数字系统以外,更细微的安全问题,例如家庭暴力、儿童虐待等在监控头视角以外的安全问题。

  新中国是一向反对家庭之内就是完全自己做主的思想的,自己做主可以,但前提是不能以虐待家人或子女为代价,这是维持道德水平的一种辅助系统。

  第三是解决住房问题的住共体。

  这个领域因为过去就比较完善,所以在城市大脑反应出来的,主要就是数字化和三城化。

  数字化就是住房上网,商品房有自己的系统,而主要的组屋则是更详细的系统,实际上每套组屋的建筑历史、使用历史、维修记录、现场检查记录等,都会在城市大脑中记录,其权证也会通过区块链确权。

  这当然不会是让所有人随便查阅,但一旦组屋空了出来,其中的大部分信息,就是对公众开放的,可以随时查阅,并做出自己的选择。

  三城化,就是现在组屋的选择,不限于自己的工作城市了,虽然大部分人,还是会就近选择组屋。

  但也可以选择另外两个城市的组屋,交通既然不是问题,如果个人更喜欢某个城市的生活,那么他/她当然可以选择在另外两个城市中的一个生活,反正也不妨碍工作。

  应该说,扩大了选择面,让这项工作变得更简单。

  第四是解决教育问题的教共体,三城的教育资源也是一体化了,虽然小孩子肯定必须是在组屋附近就读,否则会有接送和其它安全问题,但初中开始,就是资源一体化,孩子可以选择在其它城市的中学就读,大部分的中学配置有宿舍,拥有寄宿制的条件,学生可以选择住宿,周末回家。

  但也可以每天往来,在现在发达的交通以及交通安全管理的条件下,并不会产生过多的危险。

  当然,无论哪个城市的中学,有些重点高中,是要靠孩子的本事考进去的,上海的复旦附中或者交大附中,每年招生就那么点,只有很少的孩子能够考进去。

  当然在现时空的条件下,至少保证了中学前的多数孩子,在教育资源上是公平的,不会有寒门再难出贵子”的情况,决定前途的,还是个人的努力以及自身的智力禀赋,以及不可测的运气。

  第五是解决医疗问题的医共体,在这个方面,城市大脑解决的,主要是智能化的医疗资源匹配,以及手续的极大便利化。

  每个人的医疗档案,都已经数字化,你到每一个医院去看病,医生根据你的身份证号,都能轻易地调取你过去的医疗档案,数据库记载的也不是流水账,而是经过数据分析的结果,病例和体检的结果分门别类,医生可以根据现场的检查结果,对照档案记录的身体数据以及之前的病例,做出综合判断。

  有些人是急病,这只能是去看附近医院的急诊,但有些人则是慢病,就可以预约医生,医生的档案同样会被数据分析,在病人选择了医院之后,就可以挑选医生,然后根据医生的日程预约时安排去医院,相关的费用和流程,都是网上解决的。

  第六是解决养老问题的养共体,在传统社区化自助+集成式专业服务的“社区集体养老”体系上,用数字化极大地提高了效率,以及统-运用了三城的总资源。

  基本的模式是有医学背景的青年养护团队,负责一个大社区规模的所有老人养老,而老人中分成两个部分,相对年轻和体质好的,需要向真正需要外力服务的老人,提供-定的服务,当然他们也不亏,可以获得贡献分。

  数字大脑管理上的数字化介入,主要就是解决了效率、适配和资源不足问题。

  比如说,过去如何解决分辨老人中,谁该属于“提供服务者”,谁该属于“接受服务者”,主要还是依靠贡献分的吸引力,以及自觉性,但现在每个老人的身体状况,其实是一清二楚的,数据分析软件可以直接跑出”结论,这当然方便了精准地动员。

  而由于知道老人的身体状况,养护和医疗干预,也就可以更精准而及时,甚至做到对老人家属的预警和提醒。

  魏晓阳觉得今天长见识了,原来中国在科技迅速的发展的支持下,已经能够把这种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执行到如此精细和高效率、少遗漏的程度,过去是依靠人山人海,现在则是精准定:位,极大地减小了人力的消耗,而且“为人民服务"做得更到位了。

  他心中有着淡淡的骄傲,这就是民本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以人民为本,不是说说而已,而是不断地进行体系更迭,将最新的科技适配进去,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改善服务,让人民生活的质量更高!

  2007年的中国,或许可以称为,进入了“中级的社会主义阶段"。

 

第670章  一个国家公园省的诞生

 

  “全国人民的后花园,全省就是一个大公园。

  以为是宣传口号,没想到现在是真的这么干了。

  “一个夕阳红的旅游团,来自武汉某工会组织的退休人员,进入贵州省以后,看到大建设的情况,大家都有点目瞪口呆。

  “我看对头,贵州这地方八山一水一分田,97%的面积都是山区和丘陵,但是单独发展一些景区,其实与其它省份没有什么区别,但是要全省17.6万平方公里,都变成一个超级景区,那就是世界第一,中国无双,这就会是康养产业当之无愧的第一,吸引力恐怕不止于国内。

  “退休的老人们纷纷议论。

  他们看到的是什么景象呢?乘坐大巴的时候,就可以发现贵州各条公路的两侧,有很多地方都在改造,加装旅游景区设施,比如道路两侧集中的停车点观景台,随处可以从公路延伸进山、或者由公路延伸向下、抵达河溪边景区的景观路,道路两旁也不再是原来整齐的行道树,而是经过简单设计、但不断变化的小景点串联。

  说到底,这就是将原来普通的公路,要全部变成"景观大道”!_这可是绝对的大工程,因为贵州公路总里程,超过了25万公里,或许全部变成景观大道不现实,但是这个风景绝美的省份,至少有一半的公路,本身两侧的景观,就很有看头,不改造成景观大道可惜了。

  或许最早触发贵州将全省变成公园省的想法,就是贵州这样公路上,丰富无比的景观吧?当然,景观大道改造,不过是路过的风景,贵州省整体的公园省建设,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战略呢?几天参观之后,夕阳红旅游团的老同志们都搞懂了——贵州可不是模仿全国其它的省份,那些地方发现一片有价值的景点,就开发成单独的景区,所以去每一个省份旅游,基本上都是去一个又一个的"点"。

  而贵州现在干的,是前所未有的方式一把每一个山头、每一条河溪、每一个山村、每一片森林,都变成景区,于是随便走到贵州的任何一地,都是在景区之内,贵州景区不再是点,而是整个面”,全部是景区,著名的地方,例如黄果树瀑布和龙宫,可以收门票,但绝大部分都是不收票的,是依靠超级公园吸引入流,人流在贵州的消费,来反哺投资,从来形成良性的循环。

  这在全球也有先例,比如黄石公园9000平方公里,每年吸引全球各种游客无数。

  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贵州这样干,投资太大了,简直是难以想象。

  事实也确实是这样,所以全部完成,是一个30年的超长期计划,而且贵州需要中央的长期财政扶持。

  但一旦完成,收益也是可想而知的,“每年来贵州休闲一趟"或者“到贵州养老休闲躺平"这样的消费,席卷全国,甚至吸引全世界,都是大概率的事情。

  不过投资虽大,但也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无限大,比如改造一个山头,不是将山坡的树种,都变成景观植被,那投资过于巨大,而且反而失去了“真意”,不自然了,或许就是在山坡下,有一点修饰,在山上有条步道,有观景台,有野炊地,利用山坡的溪流玩水,利用山坡的起伏。

  爬山或徒步,或者是电梯升降观景,乘坐过去爬山虎改造的旅游火车。

  齿轨爬山虎为主的公共交通,贯穿各个山头之下,并穿过各山,游客体会的不是单个山坡之美,而是多个山坡之"变”,每时每刻,都可以有新意。

  基本上,就是因地制宜地改造和修饰。

  贵州的自然本来就美,只需要在每个地方画龙点睛,就可以让美丽的风景风“活过来”,有情调又好玩。

  全省自然景观化以及景区服务标准化,这是最基础的一个环节。

  在其之上的,自然是第二个层次,服务的配套。

  全省景区化了,每一片景区,都要有商业设施吧?虽然现在不可能在这个方面疯狂地投资,开始的游客是有限的嘛,但也可以有一些"储备”。

  比如在去往几座山坡的交汇坝子,就是一个游客中心+游客居住的风情山村,从山底到半山,随意地布置着贵州风格的民居,黔北、苗寨、布依,各种风格的小楼,分布式的“大宾馆",散落在山坡半分布式的游客中心,就是集散中心,贵州准备在过去的基础上,全面在山区普及爬山虎——齿轨铁路。

  当年赵伯陵领导搞遵义特区的时候,这种铁路就在贵州的工业区联络和运输上,发挥过历史性的重要作用,不过在后来交通大发展之后,就被逐步淘汰了,但是现在贵州建设全省化的公园省,又发现这种齿轨铁路,是解决'大景区交通'最好的手段之一。

  齿轨这种“落后的铁路”,速度很慢,但在景区,这根本不是弱点快了看啥风景呀?但是齿轨尤势,对于山区,却是极大的,因为它可以最高爬40度以上的山坡!贵州99%的山区,通过齿轨高低起伏的运行,都可以抵达,只要不是那种孤立的绝峰,基本上的山顶,都可以爬上去,贵州的各种地形,基本上都不能成为阻碍,这个优势可就太大了。

  所以贵州才决定展开齿轨的大建设,这是公路和铁路以外的“第本系",但却是山区公园交通的主要体系,设想一下,在贵州的每一天,无数的齿轨列车,缓慢地穿行于各个山地、山坡和峡谷,在各种地形上奔驰,串联起无效的风景。

  -些齿轨列车,甚至可能一天就一趟,因为一趟就要跑跑一天。

  游客们,或者可以整天都乘坐爬山虎,浏览路过的风景,这是粗浅的体验;也可以在经过某地的风景时,因为动心,而在附近的站点下车,景区化的结果,就像是地铁站一样,能够让游客快速地抵达风景处;当他兴尽而归的时候,又可以乘坐后继或者其它路线,经过该点的爬山虎,去向其它的方向,无论在哪个站点下车,都可以很快地找到吃饭住宿的商业服务。

  这还可以提供那种,不是短期旅游游客的长期客户,以新的体验,比如来贵州康养、养老、中期休闲、看病等方面的客户,闲暇时就可以随机乘坐爬山虎出行,可以无需设定预先的目标,随便到一处,“行至水穷处,坐看风云起;闲看花开花落,静观云卷云舒”,甚至可以随机,哪怕是在爬山虎上看半天书,看完一段,随便欣赏一下火车两边的风景,饿了就下车,寻找陌生的美食、陌生的景区体这样利用齿轨列车构成的旅游交通系统,是全国都没有的,甚至是全世界都没有的。

  齿轨应用于景区,在全球本身,不是什么稀罕事,但那都是某个景区的单线,例如瑞士皮拉图斯山著名的山地铁路。

  但像是贵州省规划的,这样一个在至少12万平方公里山地(堪比大多数的国家的面积!)中,无数条齿轨铁路构成的一个”交通运动系统“,那是破天荒的。

  依托于这样的一个齿轨铁路系统,要比原来的山区公路系统,更能满足多方面的需求,山区公路也是山下走的,不可能走上山头,不可能穿越森林,但齿轨都可以。

  比如说某个背包客,他通过齿轨铁路“漫游”贵州的时候,就可以在任意他感兴趣的地方,下车在指定的露营地,搭建帐篷,享受美景、自然与孤独。

  这就与公路上的自驾游营地,相映成趣,构成完整的服务和享受体系。

  在这样的体系下,人们会自动避开那些过去著名的、但现在人满为患的景区,整个贵州无处不是景,公路铁路满足远距离运输,而齿轨铁路,几乎包揽了某个区域的全景串联,甚至可以利用齿轨,进行全省的“慢旅游、慢体验”,光是坐齿轨铁路,就可以一个月甚至几个月的浸游。

  这就有看不完的景、永远在变的景,不会产生对单一景区的无趣感——排上一个小时的队,进去拍几张照片,代表自己来过了,就匆忙地结束,那不叫真正的旅游。

  贵州主要是喀斯特地貌山区,与其他山区相比,喀斯特地貌的自然景观,更加丰富。

  在岩溶作用下,喀斯特地区的地表,会形成各种不同的形态,如溶沟、石芽、落水洞、漏斗、溶蚀洼地、岩溶盆地、干谷和盲谷、峰丛、峰林和孤峰呢?等,都极具观赏价值。

  而这样多变的景观,遍布全省,会形成何等丰富的超级景区?这真的是别的地方难以形成的。

  过去是交通不方便,别人到贵州,同样只能看几个点,但要是彻底解决了交通问题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把贵州风景以外,那些吸引人的元素,糅合到某地某区,或者是普及全省。

  这就是第三个层次,即饮食、文化和娱乐的层次。

  贵州虽然不能与云南比,但也有瑰丽多彩的民族风情,奇趣醇厚的特色风物,有着多元的人文风情。

  在饮食方面,也是丰富多彩,有自己特色的,例如贵州在"酸菜'方面的创造力,可能是全国第-贵州人说“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蹄蹄",例如在贵州可谓普及的酸汤,有红酸、白酸、虾酸、臭酸、盐酸等之分,其中红、白酸汤,是最容易被大众接受的口味,其中又以红酸汤受欢迎程度更高——红酸汤是用西南地区特产的酸味强劲的小西红柿加木姜子发酵而成,得到的酸味醇厚清香。

  这些特色,都是贵州独有的,更不用说,贵州小吃的品种之丰富,也是全国罕有的,素瓜豆、白菜豆腐、豆腐果、洋芋粑、丝娃娃、狼牙土豆、豆腐圆子、折....毕竟这里食材丰富,例如随便吃个火锅,都能有一大堆的野菜,全国有几个省,有这样的条件?文化上,自然也可能发挥少数民族以及民俗风情为主,苗族、布依族等的文化都是很有特点的。

  娱乐上则可以根据"山与水”的特点,设置各种山区体育和休闲运动项目,总之,都是很有搞头的。

  还有第4个层次,那就是候鸟型的养老、康养、医养、避暑、闲居“中长时间需求”的满足。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1 09:00 , Processed in 0.052009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