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革命使徒1958 完本 蓝烬 - 第 640 页

  她的父亲,与爷爷钱吉茂的关系,还算可以,或许是因为小时候已经奠定了良好的父子关系,但到陆英红这里,可就不一样了。

  陆英红是极聪明的女孩,从小读书就是永远的第一名。

  或许是在海拔4000米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长大,寒冷的北风赋予了她强悍的性格,越是知道自己家庭的不堪,越是强烈地追求上进。

  其实小时候钱吉茂极其宠爱这个孙女,幼儿园的阶段,就经常手把手地教她识字和讲授简单的知识。

  在小学时代,即使知道了家庭是因为爷爷的原因,被流放到果洛,但幼童无知,从小就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没有对比,觉得一切都是很自然的,自然就觉得爷爷虽然"犯了错误”,但是无所不知,知识非常渊博,那一段年华,她是懵懂地崇拜她爷爷的。

  但是上了初中以后,陆英红迅速地早熟,思想变得越来越深刻,对于外界再也不是一无所知,对于她爷爷的错误,也有了这样的看法,于是就导致了爷孙之间的冲突——她逐渐失去了对爷爷观点的尊敬,几次甚至爆发了吵架,让钱吉茂发了大火,让她的父亲亲自揍了几顿,她也倔强地不改。

  后来她慢慢学精了,不再跟钱吉茂犟嘴,但也不再向他请教,爷孙之间、甚至是父女之间的关系,逐渐变得冷淡。

  在他们面前,她经常一言不发,唯一在家里让她感到温暖的,就只有她的母亲了。

  让她最感到挫折的,就是高考,因为家庭的影响,她曾经梦想的考入国防七子这样的学校,根本是不可能的,她只能选择青海青的院校,最后上了青海大学,虽然这已经是青海最好的大学,但相对于她全国百名之内的高考成绩,显然是一种低配。

  她疯狂地痛哭了一场,哭得撕心裂肺,让她的母亲吓得够呛,只能陪着一起哭,爷爷和父亲都只能一言不发,那个时候家庭的气氛,是一种沉重到空气似乎凝固成固体的超低气压。

  但她哭完之后,就对母亲说道:“我这一辈子,再也不会哭了。

  “抹干了眼泪的陆英红,仍然是那个倔强而强项的英气女子。

  她考上大学的时候,只有17岁,而在一年之后年满18,取得完全公民权后,她就“自作主张”地改了自己的姓名。

  这不是冲动,而是她深思熟虑的结果。

  而且她也做了与家庭决裂的准备,甚至在经济上也是如此,她在大学的第一年,就能够靠课余去寻找兼职工作,养活自己了,而且现时空的大学生,花费本来就不多。

  当她在一年级的暑假回家的时候,就像家庭公开了这件事,她的父亲暴跳如雷,要拿棒子打死她,母亲只能是哭泣,而爷爷钱吉茂制止了父亲。

  当时钱吉茂的身形都佝偻了,仿佛一下子老了二十岁,他说道:“让她去吧,或许这样子更好...”一个人躲进了自己的卧室。

  家里待不下去了,她当天就离开了,再也没有回过那个家,大学的时间里,除了母亲偷偷地来看过她几次,担心她的生活,塞钱给她。

  她与父亲和爷爷,再无联络。

  实际上,她也知道,母亲"偷偷"的背后,肯定两人都是知道的,但她也无所谓。

  现在她除了偶尔与母亲打个电话,与那个家庭,再无瓜葛。

  与家庭决裂,是因为自己青春的人生,就不能顺利吗?所以有了巨大的怨气?陆英红自己并不那么想,她觉得更多的,还是一种思想上的彻底决裂。

  她是生在红旗下,却不是长在春风里,而是长在寒风中的,但寒风并不能改变,她逐渐建立起来的对民本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她是极聪明的人:自己会观察、会总结,会深思,家庭的缘故以及她自己的性格,让她与普通的女孩相比,完全不一样,她曾经如饥似渴地阅读政治理论著作,比如她攻读六部毛选的过程,就堪称"韦编三绝”。

  她也很自信地认为,自己的思想,不是被什么洗脑,而是自己根据对社会、对历史,观察总结的一切,是从自己的大脑中,生长出来的。

  学要用以致用,首先就是要改变自己的处境。

  本科毕业,她立即申请去了塔里木河生态营造管理局——这类艰苦的工作地域和职位,是她突破家庭政策桎梏的唯一方法,而继续读研究生,拿到硕士学位即使可以从科技.上突破家庭桎梏,也不符合她的想法——那与政治毫无关系。

  其实她早有想法,大学里学的,就是一门新兴学科”植物环境学”,而她在学业上的努力,早已超出了本科知识的范畴。

  塔里木河生态营造管理局,是国家负责改善和发展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的部门,塔里木河虽然有300亿立方米的年流径水量,但流经的绝大多数地方,都是沙漠,盐碱度很高,所以如此大的水流量,能够发展农业的空间很少,基本上都只能朝着改善生态的角度来良好地使用,这个管理局就是干这个事情的一只能是政府组织,没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嘛。

  而且由于环境艰苦,很不容易招人的,-般的大学生乃至硕士博士,哪里在这种环境中呆得住呢?就算是管理局有很多合作的科研院所与大学机构,那些科学家和科研小组下来,最多不过呆个两三个月,蜻蜓点水后就走了,研究成果不免有华而不实的问题,比如在陆英红去之前,主要的种植植物,还是胡杨这一种。

  其它的沙漠耐盐碱植物,包括骆驼刺、红柳、沙枣、梭梭、锁阳、风滚草等,都只能小局域种植。

  陆英红分配到那里后,这样的高才大学生,很快就成为了研发上的主力,在第二年,她就首先在科研上绽放了光彩,尤其是在第三年,她主持的转基因的沙打旺牧草研发成功,可以在塔克拉玛王沙漠上普遍种植——沙打旺本来就是干旱地区的优质牧草品种,耐盐碱能力极强。

  它的生长期长,叶量丰富,营养丰富,茎吐含有很高的粗蛋白质,干草的适口性,优于其他的牧草品种。

  尤其重要的是,沙打旺的产量高,植株高大粗壮,产量高于一般的牧草种类。

  她试验成功的转基因沙打旺亩产青草,可以达到5000公斤以上。

  这种新的沙打旺,抗风沙能力很强,在风沙大的地区,虽然会被风沙掩埋,但是被埋了之后,它又能够自行长出来,生命力顽强。

  所以能够覆盖住地面,保持水土。

  其堵盖面积大,扎根快,生长速度很迅速,而且当气温在30-35°C的时候,水分较为充足的时候,播种之后的第二天,就可以发芽,3-4天就会出苗,因此,在干旱地区高温的时候,并且大量降雨时,适合大面积飞播。

  如此多的优点,过去不是没有科学家注意到,但过去沙打旺,在黄土高原可以很好的生长,来到塔里木河流域,尤其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就不行了。

  但陆英红居然攻克了这个科学难关!在确定结果之后,轰动的可不仅仅是管理局自己!因为意义极为重大一如果将塔里木河水进一步地提高应用能力,意味着可以在塔里木河流域102万平方公里的干早地带,甚至是沙漠中,广泛培育这种新沙打旺,它们可以将大量的水土固化下来,让沙漠或者半沙漠地域,变成了优质牧草区,也就是畜牧区!根据测算,如果达到了理想的播种面积,意味着塔里木河每年会有超过30亿立方米的水量,被新沙打旺固化在了地表之下,这将带来何等的生态效果?更不要说经济价值了,管理局这个每年吃财政的大户,或许几年后,就会变成盈利单位。

  _这当然是毫无疑问的超级大功,所以对陆英红的奖励,就不限于对普通的科研人员奖励了,超越了一切桎梏一对于科研人员,是流放家庭背景中,过去就不限制的领域,只不过对政治上限制罢了。

  而对于陆英红的奖励,自然最基本的,就是恢复了一切的政治待遇,她还立即被入党提干,成为管理局的正科级干部,还担任管理局的副总工程师,人生的海阔天空,突然来到了她的面前!若干年她坚忍不拔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

  而她第一件事情,就是请假来到了北京,她要看一看自己心目中伟大祖国的首都,这是她儿时就有的梦想,虽然到了塔里木河工作后,她不是没有机会去北京,但她的梦想,可是要带着光荣去首都,而不是以罪裔的身份!所以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她的眼泪扑簌而下,这违背了她当初“人生再没有眼泪”的誓言,但她此时无法控制自己的情感。

  一切的委屈,似乎有了一个结果。

  她轻轻举起右手,置于头顶,做个一个共产党员宣誓的姿势。

  过了一会,她放下手,转身坚定地离去,人生路漫漫,她还有很多理想要实现。

  钱铭江回头望了望,其实他现在火车站了,站外的乌鲁木齐,他根本看不到。

  但这或许是-种本能的反应,他要去西伯利亚了,再有两年,或许就不是单纯的中国人了,而是拥有中苏双国籍的特殊性,实际上,他已经打算,如果他要去的西伯利亚州库平斯基区,不是那么糟糕的话,他应该就是一去不复返了。

  火车开动了,他突然觉得情绪有点激动,忍耐住到了厕所,关上门,眼泪就不由得流下来。

  他努力抑制住抽泣的声音,但止不住眼泪的奔涌。

  他算是陆英红的堂兄,两个人其实差不多大,他只比陆英红大三个月而已。

  从小生长的环境一样,但每个人的体会、每个人的思想、每个人的决定,或许终究是不-样的。

  他在学习.上不能与陆英红比,但男性的工作适应性似乎总要比女性强一些的,他在青海交通职业学校毕业后,在交通行业干了几年,但他最后的决定,还是出国——这也是一条这些罪裔改变现实的路径,中国是在向苏联东部,不断地推动移民的,除了远东以外,现在西伯利亚经济区也是一个重点。

  各种中国企业和机构,都需要很多的移民,但国家富裕了,这种动员其实有先天的困难性。

  钱铭江出国后,国内的政治桎梏,自然就消失了。

  他在苏联取得双国籍后,可以有一切的政治权力,寻求上进也就有了新的出路,而不是在国内那几年他能体会到的——他的前途,终究不过就是一名普通的工程师罢了。

  何况他的爱情呢?两个女朋友都是因为家庭原因吹掉了,难道就让这个梦魇,影响自己一生吗?有一点他是与陆英红一样的,就是非常关注政治动向,现在的选择,也与此有关——他相信中国移民,与世界上那种普通移民不一样,不会是二等公民。

  而去了苏联,他可以去掉自己的自卑和心结,完全告别从少年时代,就折磨自己的心理压力,也告别那个始终有着淡淡哀愁的家庭。

  心情平静下来,他回到座位上,安静地坐下来,出神地看着火车两边闪退的风景,他的神色近乎有些贪婪,不混出点名堂,他是再也不考虑甚至是回乡探亲了,这一去,就不知道是多少年了。

  他不算是恨国党,但要说一点没有恨,也说不上,或许就是一种又爱又恨的复杂心理吧。

  “钱铭江..他默默地念着这个爷爷取的名字,他和父亲还是铭记浙江吗?他摇摇头,自己是不会铭记的,或许未来的"铭江”,会是铭记西伯利亚的鄂毕河了。

  大时代的风,轻轻吹拂,将各种不同的种子,吹往天涯,它们在不同的地方发芽,拥有不同的人生。

 

第696章  奥地利留学生的中国恨

 

  伯特兰德走进自己的廉居房宿舍,关上门后,他一贯的微笑就消失了。

  对于来中国留学,他并不后悔,但这个国家带给他太多的心理压力,与他来之前"以为"的想象,其实是不太一样的。

  他的家境富裕,而且喜欢旅游,在留学前就来过中国旅游,也是在那个时候决定来中国旅游的,他的家里也支持,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强大的国家嘛,老实说家族的企业,与中国的贸易也是很重要的,这无可避免,不管是出口还是进口,中国几乎是除了自然资源以外,其它产品最重要的市场,做生意,是不可能避开中国的,这也是他现在不后悔来留学的原因,只不过情感上的兴趣消失了,恒功利性的需求还在。

  很不舒服了。

  走马观花的旅游与深入中国社会的留学终究是不一样的,旅游只看到了中国风景的魅力、社会的繁荣、中国人的礼貌好客,但留学,才让他了解了中国人的思想、中国人对西方的看法,这些就让他他觉得自已不是那种什么都丕懂的小留学生:他都已经29岁了,来中国留学并不是他学业的继续,而只是已经工作后又插入的一段3年的历程而已。

  所以他思考的东西,当然与那些小留学生不一样,他们是单纯的学习,与享受在中国的生活,为了美食、风景、人文和文化而快乐,而他不一样,他观察中国社会的结果,让他感到有点窒息和厌恶。

  最早的心理逆转,来自于他发现了中国对奥地利人的看法,其实中国很少有人了解奧地利,但中国人太多了,即使比例很少,但加起来,觉得自己对奥地利有点了解的中国人,或许比奥地利全国人都多。

  而他们对奥地利人的主流看法,或者说是最直观的感受,就是4个字“种族歧视",认为奥地利是个自高自大的民族。

  开始他认为这是中国人对奥地利的误解,但他浏览到一些中国人的文章后发现,从中国人的角度看,还真的是。

  在中国解放前,有一些福建青田人,到奥地利讨生活,那个时候中国还没有站起来”,奥地利人利自然歧视中国人。

  到了后来,新中国断断续续,与奥地利也有留学生的交换,比如会有中国留学生去维也纳学习音乐。

  但这些留学生对奥地利人的印象也很差:他们觉得,奥地利人既"独“又“葛",极端排外,是个典型的“生活在过去"的民族,奥地利人对亚洲人不讲信誉,基本上他们的口头承诺,可以当成是猪放屁”。

  他们还认为,绝大多数奥地利人,都是井底之蛙,只能看到他们头顶的小小天空,他们愚昧狭隘,对非欧洲面孔极端苛刻,比如每个中国留学生都知道,租赁公寓,是不用考虑要回3个月的房租押金的,奥地利房主根本就不会退还,而找奥地利警察也没用。

  伯特兰德当时很吃惊,但他进行了一些了解以后,他内心不得不承认,这些中国人说的,大差不差,中国人与其它亚洲人不一样,那些亚洲入吃了亏,也只是唾面自干,欧洲终究是他们心目中的先进社会,但中国人怎么会吃了亏还尊重小小的奥地利?自然觉得这个国家和民族都是垃圾货,被嘲笑为没有未来的“生活在想象中的过去的国家和民族。

  虽然有些真实性的背景,但中国人这样的看法,还是深深地刺伤了伯特兰德,过去他随着父母旅游全球,到哪个国家,看到他们来自欧洲富裕的奥地利,不都是挺尊敬的?只有中国人,似乎从骨子里就看不起奥地利人,就算他们已经是世界第一强国,也不能这样蔑视我们!这不是中国人对奥地利的“种族歧视"吗?这其实就是现在欧洲人还存在的种族优越感,他们对于过去的“辉煌念念不忘,总觉得全世界都应该尊敬欧洲人,仰慕欧洲。

  一旦发现其实现实不是这样,心理.上就会受伤。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5-29 18:49 , Processed in 0.065709 second(s), 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