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革命使徒1958 完本 蓝烬 - 第 664 页

  当然,这个数字中,并没有包括军官在内,现代军队,一般军官与士兵(包括士官)的比例,大约是1:5到1:5.5左右。

  现时空的俄罗斯,仍然维持着150万左右的正规军,以及大约40万内卫部队,军官的数量高达约30多万人。

  对于稳定体制来说,这支军队中的“干部群体”,重要性当然不低于公务员群体,甚至对于俄罗斯这样军事传统很强的国家来说,说是更重要也不算过分。

  其余还有克格勃等情报机构的数十万人员——其政治性要求更强。

  因此,在政府常规系统以外,军事与情报部门的“交流和学习”,其密度更大,人员比例更高。

  当然,在俄罗斯的内部阻力也很大,小规模实施的时候还算好,后来大规模实施,阻力就很强了至今俄罗斯军队与克格勃都规定,部分敏感军种和职位,是拒绝与中国交流的,例如核武器相关部门,负责军事工程的相关秘密部门等。

  不过,普通的陆军、空军和海军,已经实现了极高水平的军官互训和进修学习。

  当然,中国也不在乎俄罗斯的小九九——这是一个大国正常的防范心态,没有什么可挑剔的,谁也不会将自己最后的裤衩,向人展示,那只会是变态。

  中国要的,就是用几十年时间,建立起俄罗斯各阶层的完全亲华态度,实现社会主义力量的“万力互联"与”配合作战”,而不是要完全控制俄罗斯,知道俄罗斯的一切秘密。

  中国与俄罗斯的机制安排,当然也不会仅限于中国与俄罗斯之间。

  实际上,现在已经广泛地向全球社会主义国家推广。

  华盟核心国家已经完全内地化了,俄罗斯相对是第二层次的高水平发展国家,其余社会主义国家,固然有开始逐步追上俄罗斯经济水平的(例如山南国),但都是小国,其各方面的完备程度,肯定是无法与中俄这样的大国相比的。

  所以他们对于中国的“双向交流"更加依赖,现在中国进修干部的存量,超过了200万人,每年有40到50万的干部完成“培训”,返国承担重任。

  在绝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中国资历几乎已经是提拔必须的基础——刚刚完成革命的南美三国不算。

  当然,对于这些国家,“请进来”其实没有“走出去”重要,中国在这些国家,有上千万干部的存在,到这些“艰苦国家"进行历练,同样成为组织提拔干部的重要参考资历,可以用来替代过去规定的三年民兵组织,或者青年农役这样的基层劳动和历练资历。

  中国走出去的"教育和文化体系”,或许绝对的重要性,没有走出去的干部体系重要,但从广域的角度,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于与中俄这样的“发达社会主义国家有区别的相对落后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来说。

  此时中国在全球社会主义国家,开办的中文学校、中文技能学校、中文系和其它中文以及政治教育学校,就超过了20万所,在校学员超过4500万人,派出去的老师,都有500多万。

  这还不包括各种中国NGO的输出人员,全部加在一起,属于"教育和文化体系"的海外工作人员,此时也已经突破了1000万人。

  超过2000万的干部、教育、文化团队,超过3000万的中国企业在外工作人员,以及双国籍移民7000多万,在不知不觉之间,工作于海外的中国人(包括华盟核心国家)总数,已经突破了1.2亿人,现在华盟核心国家的人口,已经突破了16亿,劳动力比例大约是三分之二,有10.6亿劳动力,而几乎九分之一的人口,已经走向海外。

  中国企业员工和移民,当然是无需中央财政支持的,而2000万的干部等团队输出,也不是由中国完全负担,而是根据所在国的情况,由所在国负担部分。

  比如阿富汗过去是中国全负担,但现在发展起来后,已经由该国负担40%了,像是俄罗斯这样的国家,在其国内负担比例,要达到70%到75%左右(主要是中国要对高薪资的中国人进行补贴)。

  总体而言,这个庞大的体系,财务上仍然是健康的。

  如此巨量的人口输出,如果单单用“中国支持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或者是"输出和维护中国价值体系"来理解或解释,那就太肤浅了。

  最核心的价值,其实是稳定了全球的社会主义国家体系,避免了某些国家,由于其党和政府组织的先天和落后的脆弱性,导致发展失败。

  中国的人口输出,实际上为全球社会主义国家奠定了人力资源和经济组织的基础,同时稳定了政治基础,使得他们能够迅速地发展。

  全球社会主义国家几乎一致性地高速发展,离不开中国这样”疯狂的"人口输出。

  像是非洲社会主义国家14国,如果不是中国高度组织化的干部和其它团体输出,恐怕至今也发展不起来,还很容易发生党和政府组织的堕落。

  在这样辉煌成就的背后,自然也少不了暗战,对于“中国体系"不满的各国高层,哪里都有,CSIA与外联部等重点关注这方面的组织,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扫平这样的障碍,当然不是用暗杀这样无下限的手段,而是利用中国的巨大影响力,以及各国内部各有所图的"亲华派”,打压和移除反华势力对关键职位和权力的控制,扶持亲华派在其党和政府内部的晋升和权力,总之,是亲华得糖,反华尝胆,让反华思想者,一旦暴露,就会莫名其妙地失去了政治上的发展前途,从该国政治主流中消失。

  洁癖者或许认为这样的策略过于阴暗而不道德,但赵安民为首中央的主流意见,却是坚持要这样做,虽然革命不能不择手段,但水至清则无鱼的后果,却是更加不能有的。

  二三十年的时间,至少要让这些国家,都能出现与中国群体,匹配的一批社会主义新人,由他们来掌控各国的政权与关键力量。

  在中共中央,将执行中的这一战略,视为“社会主义全球化”的实践基础。

  一国建成了社会主义,形成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模式,作为样板,如何让其它国家更好的参考和学习?当然是请进来和走出去,深度和广域的交流,以及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局部一体化,才能形成一个坚实的基础,而不是过去苏联那样支援其它国家,得到的结果都是浅层次的,一旦这些国家有变,苏联过去的“投资",或许就会化为泡影。

  另一方面,也不能只重视经济援助和经济一体化,你自己觉得做得再公平也没有了,对方国家也可能有怨言,不能简单地视为白眼狼,也要考虑对方的思想和对方的国情,而提前化解这种未来可能出现的剧变,最好的方式就是深入对方,通过最深入的交流、沟通与思想一体化,来实现对人家最深入的理解,也让对方能够最深入地理解中国的策略和政策。

  总之,中国期望,社会主义多一分力量,就要将这一分力量发挥出来,而不是像是中苏当年为了各自利益而变成了内耗。

  社会主义也要做到帕累托最优——每个国家的新增利益,不会以其它国家的损失为代价,所有国家都是总体得益的。

  与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斗争,已经进入了最关键的阶段。

  不能是中国单枪匹马地对抗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中国不想获得皮洛士式的胜利(Pyrrhicvictory)——也即惨胜,西方传说皮洛士(Pyrrhus)是古希腊伊庇鲁斯国王,曾率兵至意大利与罗马交战,以惨重的代价,而取得了对罗马军队的惨胜,其实得不偿失。

  皮洛士自己最后的总结是:“如果再来-次胜利,谁也不能跟我回国了。

  “一战时英国与法国,就是这样的胜利,国家因此而衰。

  所以必须动员整体社会主义的力量,而要实现这种动员,就必须有能够动员的社会和经济基础。

  “理性经济人”总是喜欢搭顺风车,这是西方经济学基于人性的总结,其实国家之间也是一样,不能只有中国为了世界革命的胜利而流血牺牲,以及付出沉重的经济代价。

  社会主义国家无论大小,都能根据自己的实力做出贡献,分担争取斗争胜利的成本,才是最理想的情况。

  隐藏在中国海外人口输出战略背后的战略真相,反应了赵安民主导的中央政府的现实主义态度,革命者和革命团队最好的状态,永远是七分现实、三分理想。

  过于理想,会陷入过于天真而策略失当的结果,而过于现实,那永远没有改变世界的决心。

  纯粹的现实主义者,只会考虑“发展为和平”,从而在资本主义的攻势下,陷入不断应付的窘境,而只有认知"建设为斗争”的三分理想主义者,才能化防守的被动为主动的进攻,从而改变世界。

 

第725章  大时代没有小确幸

 

  新加坡总理李先龙,看完”人民日报"的头版文章,又盯着文章的标题看了一会儿,"大时代没有小确幸"这个标题,让他觉得有点刺眼,但又觉得很有深意。

  这篇文章,内容很明显是用来呼吁中国青年人,要勇于投身大时代,在这个时代中焕发出自己的光彩,不要“追求小而确定的幸福"那样的没出息,个人的岁月静好,无非是因为其它人在负重前行。

  最后的结尾,是旧苏联著名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中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名言:"在我老去的时候,我不会因为自己年轻时的碌碌无为而后悔。

  因为我知道,我的生命并没有虚度,我奉献了自己的一切,我尽力了。

  本来这种文章,是不会引起李先龙的注意的,共产党典型的政治宣传和政治动员嘛,他甚至不会仔细去阅读其中的内容。

  但今天,或许就是这个标题与他此时的心境,有某种契合,让他仔细地最近的阶段,他正在思考大选的问题,这一次大选太复杂了,他自己的判断是,反对党即主张中国式社会主义的人民工人党,竞选成功的可能性,已经超过了6成,他控制的行动党多半会败选,如果这样的话,李家王朝对新加坡的统治,将正式结束。

  之所以会这样,与国际形势,与此时新加坡的国情,都是很有关系的。

  国际形势不用说了,在东亚解放战争之后,中国逐渐在全球出击,而它的对手美国,逐渐不支的状态,全球都看得到,新加坡人当然也看得到,甚至有很多人觉得趋势已明,如果新加坡仍然是资本主义,就会成为"东亚的弃儿”,被大时代所抛弃,今天这个标题"大时代没有小确幸”,似乎就是说中了李先龙这些新加坡上层的痛点——新加坡还想维持过去的资本主义体制,维持这点“小小然而确定的幸福”,怎么可能做得到呢?东亚已经成为了赤潮的海洋,只剩下马来西亚、新加坡与泰国三艘小舢板,还能在凶险的大海中航行多久?内部更重要的,一定是经济状况与利益前景。

  偏偏新加坡在这个方面,这几年都处于非常不利的局面。

  现时空的新加坡,其实越到后来,发展的难度越大,远没有原时空那样的顺畅。

  在早年的时候,依靠马六甲海峡的战略地位,新加坡是“远东"与欧洲和中东等地贸易的重要支点,其战略地位就决定了兴起的可行性。

  当时不仅是日韩等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包括中国在内,都支撑了新加坡的发展。

  但现时空的资本主义世界,屡次遭到中国引发的经济打击,发展程度本就不及原时空因为苏联跌落而吃饱的程度,新加坡自然也受到影响。

  更不要说现时空根本没有中国改革开放的贸易和投资红利存在了。

  自从2006年东亚解放战争启动,新加坡的战略地位更是一落千丈,其"中西交流和贸易枢纽”的地位,大部分都不存在了——韩国不存在了,日本被击败变成了弱化许多的社会主义新日本,而东亚所有社会主义国家,与美国的贸易切断,与欧洲的贸易也削弱到了极致。

  新加坡作为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其石化等重要产品,在社会主义市场的拓展能力,是极其有限的。

  多重因素叠加下,新加坡最近是十年的发展,不仅停滞,甚至是倒退,这才是李先龙以及行动党,在政治上逐渐陷入被动,甚至要不得不接受大概率会败选的根本原因一国民开始认为,不跟随中国的脚步,新加坡迟早完蛋。

  美国失去了远东,意味着西方与远东过去的紧密经济联系,中断了大半,这对于新加坡几乎是致命的。

  中国和东亚现在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主要是与旧与苏联分出来的那些国家,以及非洲和南美,虽然也通过马六甲海峡,但社会主义内部经济分工的体系,将新加坡能做的,大部分都排斥在外。

  过去新加坡依靠马六甲海峡发家,又不能收取海峡的过关费,靠的是'转口贸易”和”货物中转贸易”,说白了,新加坡就是马六甲海峡的服务区,而西方船只,早就习惯了新加坡的服务。

  可是社会主义国家不是这样的,尤其是竞争者印尼共,这些年通过人工建港,其吉里汶与巴淡这两个港口,足以提供与新加坡竞争的服务,而很多中国船只,甚至不会在马六甲海峡寻找服务,而是一直航行到南华西海岸的港口。

  加上战争影响导致的业务减少,新加坡最根本的收入基础,受到了严重影响。

  服务费和产业两个方面都被严重削弱了,新加坡哪里还好得起来呢?所以这两年越来越多的新加坡人认为:唯有融入东亚的“社会主义新秩序”,新加坡才能走出眼前的困境,重新进入高速发展的轨道。

  这就是反对党得势背后的逻辑,虽然新加坡一大半知识分子,都在为行动党政府摇旗呐喊,认为新加坡的民主与现行秩序,是可贵的资产,但无奈民众中相信这一套的人,变得越来越小了。

  根本上经济困难导致的收入减少和生活困难,让他们难以接受过去的逻辑,渴望着新加坡的改变。

  这让他未免有些愤愤不平,老实说,他不决定自己的施政有什么大的问题,只不过外界环境的变化导致了不利的格局而已。

  新加坡是片小舢板,别人来操舵,说不定早就翻船了呢。

  他目前面临着一个选择,新加坡的选举,其实不像美国那样,是固定4年的,过去4年、5年以及6年,都有过,所以在时间上是可以“商量”的,今年是第5年,但他的想法是拖延一年,反对党当然坚持今年就要选,他们觉得胜券在握。

  但如果他坚持,应该还是可以推到明年,只是会让行动党更狼狈一些而已。

  但问题是,明年选,结果就会变好吗?他畏惧两个问题。

  第一是情势的发展,仍然有可能更不利于执政的行动党。

  新加坡要经济复苏,最大的“好运”,或许必须来自东西贸易的一定恢复,这就需要结束战争。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1 11:20 , Processed in 0.053233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