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革命使徒1958 完本 蓝烬 - 第 673 页

  相反美国的重点必然是东海岸,即强化大西洋两岸的西方合作体制。

  在这样的背景下,巴拿马运河,对于美国的战略作用,是明显下降的。

  它仍然很重要,但不值得美国赌上国运,押注所有的筹码。

  布雷登叹了一口气,他知道国社党最终做出从中美洲撤退的决定,-定会激发美国内部一些势力的非常不满——民粹主义就是这样的双刃剑,国社党利用了民粹主义上台,而现在也必须承受民粹主义的恶果。

  国社党上台后,所有的政策执行,并没有布雷登想象的那么顺利,比如现在国社党已经发动了对上中产阶级和普通富人阶层的掠夺,但具体的执行,可以说是一地鸡毛,因为两个阶层的很多人,其实是美国大资产阶级的"家臣”与”附庸”,某个大资产阶级的家族,或许是颗根深树茂的老树,而这些人就是这颗树的种子,掉落下来重新发芽的小树。

  在摧毁小树的时候,很容易就得罪了那颗大树,遭到各种阻力,明明是大家伙都同意的原则,但在执行的时候,碰到涉及他们的具体利益,那嘴脸就不是一回事了。

  布雷登是得到了充分的支持的,所以他也只能硬着头皮坚定实施,但下面执行的人,可没有那么令行禁止,那些家伙,会去做具体执行的国社党下层组织的“工作”,让执行变形和小国减弱。

  说到底,最后倒霉的,是没有背景和孤立的家族倒霉,但很多“适合的目标”,逃脱了清洗。

  听说这在中国的谚语里,是“有背景的妖怪都被接走了,没有背景的才能打死”,一点都不错。

  这种明显的不公平,又激发了那些倒霉蛋的仇恨,这种仇恨都集中到国社党上,布雷登自然是首当其冲,现在全美国,不知道多少人恨不得吃他的肉,他已经遭到过好几次刺杀了,幸好护卫还是得力的。

  但已经没有办法了,布雷登自诩为政治家,他是暗暗地崇拜希特勒的。

  不沾满满手的鲜血,如何做成大事呢?他的眼神再次变得坚定。

 

第735章  英国的急速转弯

 

  2017年10月的一天,英国伦敦唐宁街10号。

  “首相,美国已经开始从中美洲全面撤军,消息可靠。”

  英国首相特雷莎梅深沉地点点头。

  她是在2016接任英国首相的,现时空同样发生了英国的脱欧,前任首相卡梅伦被迫在2016年辞职,同样是因为他对于脱欧的误判——他以为英国人不会接受脱欧,但投票的结果却是52%的人的,都赞同脱欧。

  为什么经济一团糟的英国,在现时空仍然有那么多的人还要脱欧呢?从支持的上层来说,是为了增强英国国策选择的灵活性。

  至于中下层的英国人,同样对于法德为主的欧盟绑在一起,顾虑重重,没有看到多少经济利益,相反,英国却必须与法德一起,承担对那些贫瘠落后东欧国家的“责任”,这让英国人很不爽。

  不管怎样,面对英国脱欧已成定局的局面,被称为"梅姨”的特雷莎梅,也只能努力地实现'软脱欧”,尽量减轻脱欧对于英国经济的影响,尤其是对于金融业的影响。

  英国一直是欧洲的金融中心,主要是两个原因,第-是历史的影响,大英帝国当年的繁荣,使得它一直是欧洲的金融中心,无论什么时候,英镑总比法郎或者马克,要强大得多,英国对于欧元的广泛使用,一直是很忌惮的,他们与美国人一样,巴不得欧元彻底失败。

  第二当然是美国人的支持,美国需要英国作为美国在欧洲的代理人,而双边同为昂撒的种族背景,强化了英美双边的合作,虽然两国历史上的冲突不少,但美国在欧洲不找英国,难道有其它国家更可以选择吗?文化上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当年最早从英国跑去北美的那些人,大部分是英国底层最穷苦的泥腿子,他们在北美大陆跟野兽搏斗、跟印第安人火拼、被水土不服搞得上吐下泻的时候,英国贵族们,已经在大城堡里,享受了几百年的幸福生活,在北美野外玩生存游戏的英国泥腿子,对贵族老爷的生活,充满了向往和妒忌。

  中国平民受不了贵族压迫时,通常官逼民反,来一场毁天灭地的血洗贵族的战争——农民起义,直接将旧贵族们干掉。

  而英国平民受不了贵族压迫的时候,就再忍受几百年,再羡慕几百年。

  英国平民对老贵族们,始终充满了自卑感,他们在北美几乎杀光印第安人、骗华人建铁路、再把华人杀掉,埋在斯坦福大学下面的时候,眼睛都不眨一下,一切都干得心安理得。

  唯独一看到贵族老爷,几百年祖上,被贵族抽过的自卑感,就战战兢兢满溢而出。

  所以美国人,一直拥有着对英国毛窯狂热的爱:或许还超过了现在的英国人。

  这或许是被驯服了上千年的英国平民,对贵族阶层的臣服欲,是一种难以割舍的主仆之情。

  当年查尔斯与戴安娜的婚礼,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收视最高的节目;等到戴安娜葬礼的时候,三千万美国人观看。

  被英国人认为最差劲的哈里王子老婆梅根,随便穿了件白衬衫出街,同款白衬衫在美国的销售额,就会增长30倍。

  英国1000多家老贵族,族其嫡长子是欧美真正的婚姻市场硬通货,比互联网新贵、财阀家的傻儿子,还要好使。

  在美国的上流社会,子女读完哈佛耶鲁,还得去英国的牛津剑桥进修,这才是真正的镀金,是所谓学院派的最高逼格。

  英国人最会装逼,偏偏美国人最吃这一套。

  英国正是利用对美国的文化影响,以及在欧洲的战略重要性,维持了二战以后衰落期还算不错的发展,当然这种发展在现时空,尤其是最近十来年,急剧地衰落,欧美这一波“大萧条”,硬生生地就逼得各国经济衰退了十来年,更不要说欧美都在,不断地失去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即使是金融市场,使用了人民币和大同市的国家,对于欧美的所谓金融服务,自然需求就变得很少了。

  英国的繁荣,建立在金融业的昌盛之上,是金融业夸张的业绩,带动了文化、法律、保险、科技、创意行业的发展,给大英帝国续命至今。

  而过去兴亡的制造业,包括汽车、机械、造船、飞机、纺织品等,都已经衰落得不成样子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英国自然也要寻找自己的前路,美国政局的剧变,最感到不安的,就是英国,极右翼政府上台本来没什么,但英国深知,每一个极右翼政府,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极度自私,一切都是'美国优先”,维持美国利益的同时,对于英国的"照顾”,一定会减少。

  英国靠着金融一条路的产业生存之道,不得不更加萎缩一再这样下去,就会回到英伦三岛的本来面目,一个缺乏资源、土地贫瘠的岛国,现在的人均gDp,已经远不如当年华盟核心国家的南华、西华,甚至是柬埔寨和老挝,再沉沦下去,难道要变成欧洲的菲律宾吗?卡梅伦下台的时候,曾经对梅姨指出,英国的出路,在于变成社会主义阵营,与欧盟贸易往来的桥头堡,如果未来有双向投资,最好再变成投资的桥头堡。

  不去管政治,卡梅伦认为英国是有条件的一英国是欧洲诸国之中,最熟悉世界各国诸民族的,这是大英帝国数百年的经验和知识积累,而英国的金融和法律等西方经济架构的人才,足以为那些国家,提供进入欧洲市场一切的服务。

  说白了,英国应该转型为一个”综合服务商以及渠道商”,靠着提供高价值和高端的服务,托住英国经济下沉的底盘。

  英国过去毕竟有过那么多的殖民地,英联邦国家最盛的时候,有40多个,这都是英国的资本。

  梅姨对此,深以为然。

  但问题是,卡梅伦设想的一切前提,是中西之间,必须恢复和平,恢复贸易往来。

  只有这种“大和平”的环境,英国才能走向这种方向。

  从最终选择来说,英国甚至可以抛弃美国,但前提是,谁能够弥补美国带给英国的利益?在中东和中美洲等地连天烽火,中美两国都有点杀红了眼的极端对立时刻,根本无法考虑这种出路,英国只能在煎熬中延续。

  不容易啊,英国相对于西德乃至法国的根本弱点之一,就是英伦三岛上,可不是英格兰人一个种族,苏格兰、爱尔兰与威尔士人,哪一个种族,都有强烈的分裂趋势,这种历史上血仇形成的对立,在经济衰落的时候,破坏力是很强的,最近十几年的英国政府,哪一届不是忙于应付内部的动乱呢?不要说只是苏格兰人和爱你兰人等,对于英格兰人不满,算是统治民族的英格兰人,难道对于这些异族,尤其是宗教信仰还不同(英格兰是新教,而其它是天主教),难道就有好感了?大家其实都一样,互相憎恨,互相讨厌,根本不觉得对方是自己人,也不觉得互相之间,是同一个国家的人。

  在英格兰人看来,苏格兰人全是“草羊的”,以前大英帝国严刑峻法,偷面包剁手,偷羊吊死,但是苏格兰人爱偷羊;每次逮到他们偷羊,他们就辩解说,自己只是单纯希望跟羊发生那啥,请警察叔叔不要误会。

  按照英国当时成例,跟羊发生那种关系,挨两鞭子就放掉了,所以时间长了,在英格兰人眼中,苏格兰人都成那种人了。

  至于”爱尔兰人”,英格兰人听到这个词,就会不自觉嘴角抽动,就跟他听到什么恶心玩意一样,英格兰人的英语里面,“爱尔兰人”这个词,本身就有“暴徒”、“黑社会”和“流氓”等意思,跟“意大利人”有点像,事实上无论是“爱尔兰人”,还是“意大利人”,都有黑社会的意思。

  英格兰人最常鄙视爱尔兰人的口头禅,就是“你又不是爱尔兰人,怎么能喝那种猫尿呢?“以及“这是爱尔兰人都干不出来的事”等等。

  大家之间都充满了"厌恶后的沧桑感”,之所以英格兰还勉力地维持着英国的统一,只是不愿意英国失去了这几个种族的地盘后,就从“地区大国”,进一步地变成“地域小国”而已,那会完全失去英国的全球影响力,要知道,英格兰本土,可是只有13万平方公里,虽然人口不少,足有5000万,占到现在英国人口的8成以上。

  但是英国想要维持大国地位,就是能够维持得了的吗?过去靠英美特殊关系的狐假虎威,但现在美国人都不得不退回北美本土了,即使还要利用英国控制和影响欧盟,与以前的强势,也已经不可比了,英格兰怎么办?在梅姨看来,英国最好的出路,或许就是转型成为欧洲的“综合服务商”,她觉得欧盟最终一定会解体一难道法德愿意,永远背负着东欧和希腊这样的垃圾国家?一个解体的欧盟,会为英国提供更大的空间。

  而如果转型成功,英国就可以进一步地让苏格兰这些种族独立建国,你们要单干,那就单干好了,反而让英格兰减轻了不少的负担,那个时候英国的定位,就是一个中型国家,毕竟有人口规模在,虽然肯定会失去全球影响力——其实现在也没有了,但至少或许还能保持昂撒人的良好生活。

  至于英国的强大和复兴,暂时已经是毫无希望的“妄想”,至少梅姨觉得,自己这一代人,根本不用考虑这个,越是妄想着过去的辉煌,英国就衰落得更快。

  现在“大和平”的希望出现了吗?梅姨觉得,随着美国从中美洲撤军,中美两国的弱战争状态(强战争是指世界大战),终于迎来了结束的契机,而这一次的大和平,或许能持续得相对较长,因为美国彻底放弃了全球霸权,只剩下了区域霸权。

  中国进攻北美本土的可能性,终究是较低的。

  英国不需要中美永久和平,英国只需要一段时间,完成"综合服务和渠道商”的体系建设,转弯之后,英国拥有足够的独立性,不必再完全看美国的脸色,而是要在双边骑墙,无论如何不再中断与社会主义阵营的经贸往来。

  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出足够力量的利益集团,防止英国的亲美派,让英格兰成为美国的所谓复兴的殉葬品。

  她想到这里,叹了一口气。

  因为她想到了英国的那些财阀,他们与美国的关系,太深了,不少家族本来就是横跨大西洋两岸的,双边的利益都很深,到时他们会做怎样的选择呢?允许英国与美国之间,有一定的切割吗?她一点把握都没有。

  但是这一步是一定要走的,如果能得到王室以及王室背后主要贵族家族的支持,或许能完成这个伟大的设想。

  至于重新建构中英之间的"和平友好”,她是早有想法的。

  很简单,先归还一批大英博物馆的中国文物就可以,如果协议达成,甚至可以将英国公立博物馆的所有中国文物,都归还中国。

  当然私人手上的中国文物,那是没有办法的。

  她计划,用这样的手法,来打动中国人,改善过去僵硬到极致的中英关系,需要发挥英国人善变的手腕嘛。

  至于国内对此的反对,梅姨知道,关键是说服保守党的议员,以及王室及其背后的主要贵族。

  她觉得难度不大,因为这些家伙也知道,美国撤回本土后,英国改善与中国的关系,或许是最重要、最必要的国策。

  美国人那里需要哄,但她觉得难度也不会大,美国撤回本土;每一个欧洲国家都会试图改善与中国的关系,这是大趋势,美国阻挡不了的,单单阻挡英国干什么呢?美国人不会相信,英国就此背叛美国,确实这也不存在,美国对于英国的利益,仍然是第一位的,英国金融业在欧洲的主导地位,没有美国的加持,根本不可能。

  至少英国现在不用过多地担心欧盟,尤其是法国和德国这两个宿敌。

  法国的衰落,较英国更甚。

  过去情况最好的德国,同样如此一西德的工业出口,不但一直被中国压制,而且在过去的十年,失去了大量的市场,他们可没有金融业的补血,完全依靠制造业,制造业不景气,西德就失去了半条命。

  更何况,东德的存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德国人不但没有实现统一,而且内耗可是更重了,现在东德的情况居然远好于西德,让西德还有什么能力,整合欧盟?当年中苏的这条毒计,发挥的作用,还超越了英国的想象。

  英国几百年的战略,都是“平衡欧洲”,说白了就是不能让欧洲有任何一个强国,能够强大到统合甚至是统一欧洲力量的程度,那样英国就变成了边陲小国,彻底失去对欧洲的重要影响力,而现在看来,欧盟根本做不成这样的伟业。

  所以英国实施新的战略,恐怕是适逢其时——未来几十年内,不会有一个欧洲大陆的“独强国家”出现。

  梅姨不得不悲哀地认知到,欧洲整体都在衰落,就像中国人鄙夷的那样一正在变成一个大号的过去的东南亚。

  整体的衰落,哪里还有一个独强国家出现呢?大家都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谁能衰落得少!些,谁就拥有更多的主动权和影响力,无非如此。

  接下来,梅姨开始在保守党内部发动,她的战略,还是得到了保守党主流的支持,谁都不是傻子,这个时候意识形态或者对现实没有正确认识,还怎么立足于英国的政坛呢?英国上层关于新战略的大串联开始了。

  国际大势转变,历史趋势逐渐明晰,而欧洲各国中,有懵懂者例如东欧,也有敏锐的老牌帝国主义例如英国,率先开始了对社会主义阵营的试探。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1 02:56 , Processed in 0.053675 second(s), 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