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重回2002跨时空交易 - 第 911 页

哪怕是一众学者,一众泰山北斗,他们都没有权限查看这些货物。

 

虽然没有办法去查看这些货物,可是通过这些货物的外包装,能看到上面的印刷文字。

 

这些货物竟然来自于尼康,而且清清楚楚的写着半导体三个字。

 

虽然不能拆箱查验,可是大家都是聪明人,大概也能猜到里面是什么东西。

 

总不可能,从未来的时空买了一批先进的照相机吧!

 

费了这么大的劲,而且是跨越时空的运输,如果只是买一些更先进一点的照相机,这多少都有点儿扯淡的意思。

 

而且,半导体三个字,充分的说明这里面装的并非是照相机。

 

一番猜测跟窃窃私语的沟通之下,大家普遍认为里面很有可能是芯片的制造设备。

 

领导在京城几乎每隔十分钟就会收到一次汇报,确认所有货物都卸载完毕之后,直接命令更多的运输机飞到这处机场,把这些货物全部转运回京城。

 

此时,二十八纳米的整条生产线已经到位,现在就差符合标准的无尘车间。

 

一时之间,压力转移到了施工现场。

 

「告诉他们,继续扩大工地。

 

由之前的一处厂房,扩增到五处厂房。

 

之前的设计图,每一处厂房都是五层楼的结构。

 

现在增加高度,让每一处厂房都达到七层楼的高度,为了之后的扩容预留空间。」领导从之前的一处厂房直接增加了五处还不满意,竟然还给每一处厂房增加了额外的高度。

 

当几家施工单位听到这样的消息后,尤其是在当下这种居家闭关环境的氛围中,每个人都感觉到压力山大。

 

增加扩容扩建,意味着需要增加大量的人手。

 

而当下的环境,并不适合超大规模的人群在一起工作。

------------

 

第261章 我们也曾辉煌过

 

261

 

当这些穿越时空而来的二十八纳米生产线,被一辆辆卡车运送到工厂的时候,工厂里的工程师们一个个双目充血的盯着那些设备。

 

对于他们这些人而言,毕生的心血都奉献给了国家的半导体事业。

 

只可惜,虽然他们这些人也做出了一些成绩,但是不但没有跟国际先进水平拉近距离,反而随着近十几年的无作为,与国际上的先进水平差距已经越来越大。

 

回想当年,八十年代初期的时候,如果说国内的整个半导体产业,那么跟国际上的差距着实是有些距离。

 

可如果单单把芯片制造业拉出来举例,八十年代初期国内跟国际先进水平最多也就相差五到八年而已。

 

如果那个时候,有充足的资金,有充足的研发人员。

 

并且研发环境不受到任何干扰,尤其是不被那些所谓的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概念所影响。

 

如果一直坚持下来,虽然不敢说能反超大洋彼岸的芯片制造业,至少双方的差距不会像现在这样犹如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

 

在当年,无论是三星还是台积电,那还都是小弟级别的存在。

 

当年,大洋彼岸的成功研发出来一款新型的芯片,在当时震动了整个世界。

 

那时候,全世界的半导体产业都眼红这枚芯片。

 

确切的说,当时还没有芯片这个称呼,而是被称之为大规模集成电路。

 

把一堆的电路集成在一枚小小的芯片之中,这可是人类历史上最精密的工艺结晶。

 

全球各国为了仿制这枚芯片,各个国家的科学家们没日没夜的加班加点。

 

而在种花家,科学家们用显微镜,一点点观察这枚芯片的内部构造。

 

最终,成为大洋彼岸之后,第二个成功制造出这一枚芯片的国家。

 

而靠着半导体产业发家的霓虹国,落后了整整大半年的时间才仿制成功。

 

在那个被科技禁运的年代中,一枚小小的芯片都没有办法通过正常的渠道进口到国内。

 

也正是这枚芯片的仿制成功,让八十年代的国内拥有了一些多功能的数字机床。并且各种雷达以及导弹上面也有这枚芯片的不同型号。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0 03:16 , Processed in 0.097847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