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新时代新股东 第1-118章 - 第 100 页

  “一战时,德国和俄国也是对手,战后同样进行了合作!”

  “那个时候,谁知道共产主义会那么强大,要是早知道……”

  “中国和苏俄不是一个路子,两家又有着几万里边界线,矛盾重重,你别看现在友好,但即便共同经历过战争,中国民间对苏俄也不是很喜欢,直接就用老毛子这个带有贬义的称呼。

  中国官方就不用说了,看看中国的历史教科书就知道了,中国人对19世纪下半叶的几个边界条约丢失了一大批土地恨之入骨,中国的报纸也时不时说起20世纪苏俄在北方的所作所为……”

  “这些东西,我也只是来到中国才知道,谁也想到这两个信奉共产主义的大国矛盾会这么大!”

  “呵呵,中国这样,苏俄也是如此,那些东德同行告诉我,苏俄一直在干扰他们与中国的合作,十分防范中国!

  现在中苏两国的实力差距已经不大,两个强大的邻国出现矛盾的可能性非常大,到时候中国就有可能转向与美国交好,那样的话,俄国就会两线作战!

  等到俄国扛不住了,或许会想办法促成两个德国再次统一,好建立一个缓冲地,以分化来自西方的压力,到那个时候,我们这些人就将成为德国航空工业的火种!”

  “俄国人怎么可能会两线作战?他们没这么愚蠢!”

  “我感觉一定会!”赫尔曼·奥斯特里希很肯定地说道,“苏俄不知道怎么和中国相处,他们一直不愿意正视中国的崛起,不愿意把中国看成是有潜力成为美苏同一等级的超级大国,即便在华的俄国人再三呼吁,但苏俄政府从来都没有改变!”

  “即便有些疏远,中国也不可能靠拢美国!”

  “中国人一直很喜欢美国,反而不是很瞧得上俄国,这一点你在中国时间长了就知道,若是未来有机会靠拢美国,中国一定会靠拢!”

  “我还是不敢相信!”

  “中国有一本非常经典的历史小说叫作《三国演义》,写的就是类似的故事,当时两个弱小的国家只有联合起来抵抗强大的魏国才能活下去,但就在一个国家与魏国作战,取得胜利后,另一个国家却偷袭了他的盟友!

  中俄两国也是这样的情况,美国太强大,压制中苏,中苏只能如同两只刺猬一样报团取暖;但随着中苏两国的不断强大,美国将不得不放松压制,外部压力减轻,中苏出现裂痕就是必然,只是以中国的外交习惯,他们肯定希望苏俄挑起事端!”

  见赫尔曼·奥斯特里希说得头头是道,费迪南德·布兰德纳还是不相信,“太遥远了,不知道能不能看到这一天?而且中国人也不会一直让德国人主导航空领域的研发,他们的中航发非常努力,虽然没有拿出一款像样的发动机,但基础越来越扎实,而D20P又是一款非常不错的平台,可以让他们不断改进!”

  “就算不让德国人主导,德国人也可以协助!”赫尔曼·奥斯特里希端起咖啡喝了一口,笑着说道,“中国和德国都希望这种合作可以长期保持下去,德国需要保留航空工业的种子,中国则希望获得西方的技术支持,既然彼此各有所需,这种合作的基础将异常牢固!”

  费迪南德·布兰德纳感慨的说道,“还是你看得准!”

  布兰德纳原来在容克公司工作,开发了德国二战时最强的引擎Jumo222,和BF-109的设计师梅塞施米特是老相识,与开发了BMW003的赫尔曼·奥斯特里希并为当时德国最顶尖的航发专家。

  德国战败后他想逃往布拉格,在途中被苏联红军抓获发配到库兹涅佐夫设计局,他在那帮苏联开发了多种发动机,一开始库兹涅佐夫还只是他的小弟。

  1953年,布兰德纳被释放回到奥地利,恢复自由身,到了1959年他选择去了埃及,为什么去埃及,原因很简单,梅塞施米特正在帮助埃及设计HA-300轻型战斗机。

  二战后,梅塞施米特蹲了两年牢,出狱后受佛朗哥之邀在1950年去到西班牙继续搞飞机,梅塞施米特在西班牙设计了HA-100和HA-200,这为西班牙航空工业种下了种子。

  而HA-300只做出了滑翔模型就因为资金和技术问题于1960年下马,然后就被卖给了非常希望建立自己航空工业的埃及,HA-300是梅塞施米特设计的第一架超音速战斗机,也是他一生最后的作品,这款飞机一开始使用奥菲斯发动机,不过很明显,英国人不可能把这款发动机卖给埃及。

  梅塞施米特就推荐布兰德纳解决发动机问题,但很明显埃及压根不可能有国力又搞飞机,又搞发动机,随着这个项目被以色列知晓后,以色列一边对德国抗议,一边威胁杀害这些专家,而老毛子也不愿意埃及搞自研飞机,埃及自己也没多少钱,HA300项目基本玩不转了!

  梅塞施米特还想和印度联系,希望印度接盘,印度接盘后,自然就可以用奥菲斯发动机,如此布兰德纳也就没啥用处了,这位今年六十岁的发动机专家思前想后,最终选择来到中国,虽然此前他并不是很乐意为中国效力,但现在德国航空工业最后的血脉基本都在中国,不来中国又去哪里?

  中国多次联系布兰德纳,自然是希望这位德国发动机专家帮助中航发的技术人员好好分析一下苏俄引进的涡浆发动机的设计思路,这和谷雨邀请米库林的思路差不多,这些老专家可以帮稚嫩的中国航空工业踏实基础,从而真正拿出堪用的发动机。

  布兰德纳从埃及到达天方省,然后被用飞机送到了北京,给他的待遇和米库林差不多,到来之后,就担任中航发首席顾问,给他在北京新城分配别墅,各种工资待遇不少。

  若是为中国航空发动机做出卓越贡献,自然会和其他德国专家一样享有股份,想回国,中国会欢送,然后把股份换成相应的外汇,若是外汇不够,则会提供钢材这一类可以对外出手的东西。

  布兰德纳过来之后,就开始调研,他发现自己那帮德国前同行干得非常不错,阿塔系列加了加力燃烧室之后,已经提到了5500公斤力,而且还在进一步改进中。

  西南航发计划将喷管和加力燃烧室的制造材料改为钛合金材料,同时使用使用中航发从俄国哪里搞来的超声速进气道相关技术,最终有望将推力搞到7吨。

  虽然中航发利用苏俄引进的AL-7发动机改进了涡喷1C,使之稳定性提高了不少,推力也有6吨,但中国空军还是更信任非常稳定的阿塔系统,歼6战斗机的动力已经确定使用最新的阿塔系统,这也意味着西南航发将获得一张十分稳固的饭票。

  不过奥斯特里希也知道布兰德纳说的没错,D20P的引进对中航发是巨大的促进,这款初代版本的涡扇消化并不难,而且改进潜力比较大,接下来不仅可以搞多用途战斗机,搞运输机,还可以用来改进华德56,而随着华德56的日益完善,中航发的好日子即将到来。

  不过那又怎么样,中国是大国,德国人不可能长期垄断中国的航空发动机,能够借助中国这个平台,让德国航空工业继续保持着一定的水平,已经足够了。

  不过奥斯特里希和布兰德纳也十分头疼,他们已经六十了,在科研一线干不动了,但军用发动机不仅需要大量的人才,也必须保密,很难相信,他们从德国再搞来一批人,中国人会相信他们吗?

  所以现在西南航发主要技术人员实际上已经变成了中国人,虽然大批德国人是骨干,但随着德国人不断老却,或许十年之后,就会变成一家纯粹的中国企业,虽然有着浓厚的德国血统。

  面对无情的时间,这些旧德国的精英们十分痛苦,本来他们还寄希望于东德那批技术人员,可交流之后才知道东德那帮人更没有斗志,那帮人早就没有继续维持航空工业的决心,现在华德56的主导权已经变成了中国人,他们不过是子系统的供应商罢了!

  东德指望不上,西南航发自然继续和西德政府联系,而此时西德航空工业正在蹒跚起步,1955年,西德加入北约,和自己几年前的敌人成为了新的盟友。

  在和华约对抗过程中,西德处在最前线,北约自然也希望它能支棱起来,于是,取消了对德国航空工业的所有限制,甚至开始扶持。

  于是,德国对自己的航空工业,制定了三个阶段的发展计划,第一阶段,是仿制一般般的飞机。第二阶段,是仿制先进的飞机。第三阶段,是自己研制先进的、高性能的飞机。

  这几年,西德航空工业的从业人数也很快增长,此时各种工程师已经达到了3万多人,且已经形成了以四大公司为骨干的航空工业体系:MBB公司、多尼尔公司、MTU公司和福克公司。

  但不管是MBB,还是多尼尔与福克,基础都非常薄弱,根本没有研制过什么大飞机,主要产品都是一些直升机和小型固定翼飞机,顶破天就是支线小飞机。

  而MTU公司,它是搞飞机发动机的,但是搞不出先进的航空发动机,主要给西方的发动机主机厂做配套,压气机和涡轮都干。

  德国人也不是不想搞大型客机和先进的航空发动机,一是人才太缺乏,二是美英法等国的打压很厉害,德国本土市场又小,就算搞出来又能卖给谁?

  也正是因此,西德国内对这帮子在中国厮混的德国人高度重视,这里有项目,有市场,可以不断练手,他们希望可以把更多的德国航空技术人员派到中国。

  但问题也是实实在在的,中国人不可能让这些人负责最核心的军用项目,怎么办?所以奥斯特里希和布兰德纳就想出了一个办法,干脆成立一家专门与西方合作的民用发动机公司,这是有现实需求的。

  为了与苏欧合作,中国成立了以苏俄设计师安东诺夫命名的安东诺夫飞机制造公司,该公司主要从事民航客机和运输机的研发,目前手中有彗星组装线,华德56支线飞机,中国的运6运输机还有中苏合作的伊尔62项目。

  中国和英国正在谈判VC10项目的组装线,不过英国人对安东诺夫非常不放心,认为这家公司浓厚的苏俄背景会盗窃更多的英国知识产权,看看那个伊尔62,简直就是VC10的翻版,所以中国方面已经有心拆分出一个专门与西方合作的项目。

  另外随着中国引进美国的波音707和DC8,就必然涉及到美国发动机的修理,美国人对中国的技术仿制能力很是不放心,同时又想搞清楚西南航发的进展。

  而西南航发的阿塔系列也即将走到头了,为了西南航发的未来,奥斯特里希也希望与美国合作,通过修理美国的发动机,以及研究D20P,拿出一款像样的涡扇发动机,所以西南航发同样希望与美国成立一家合资企业,从航空发动机的修理起家。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两个主要对外合作的项目,西德就可以插一脚,把大批技术人员派到中国,这自然可以让德国航空的种子可以继续保留下去,不断茁壮成长。

  在奥斯特里希等在华老专家的呼吁下,在两个德国政府的默默推动下,中国政府原则上已经决定成立这两家公司,至于放在什么地方目前还没有定下来,这又涉及到中国极其复杂的地方利益,这需要一个开放而且颇有财力的地方政府。

  英国人更希望在中国的东南沿海,更准确地说是广东和上海启动这个大项目,不过两地都没有什么航空经验,中国自然又担心项目延误,所以聊到这一点时,两人又有些感慨,中国太复杂了!

  事实上,此时不仅仅是德国人感慨中国复杂,在华的苏俄人同样感慨中国的极端复杂,也就在两个德国人交谈之际,安东诺夫正陪同妻子阿杰莉娜和幼女在王府井逛街,两人都是大富豪,从来不用担心钱的问题,想买什么都可以。

  或许是吃中餐比较多的缘故,虽然已经人到中年,但阿杰莉娜身材保持的非常好,一番打扮之后,感觉也就三十出头,而安东诺夫的幼女今年十二岁,个子高挑,眼睛深邃,五官非常精致,所以时不时引来中国人关注的目光。

  “阿杰莉娜,莫斯科也是这样繁荣吗?”

  “莫斯科比较繁荣,各种供应比较好,其中很多还来自中国,但品种就没有中国这么多了,而且家用电器的质量也不如中国!”

  安东诺夫有些感慨,“既然选择了计划经济,总要付出些什么!”

  阿杰莉娜看着王府井一个又一个商店,琳琅满目的各种商品,多少有些感慨,她每隔几年都会回国,往往会先去莫斯科,再回老家探亲,虽然莫斯科的商店还不错,做到了比较丰富的物资供给,但老家就差多了,竟然还不如中国,这不是她拿老家和中国首都相比,而是拿老家和中国最普通的地方相比。

  阿杰莉娜在中国久了,自然清楚中国人口太多,人民掌握的资源比苏俄要少,但中国人非常吃苦耐劳,经过将近20年的努力,已经完全摆脱了饥饿,虽然肉类、乳制品相对较少,但各种蔬菜、水果还有鱼类产量非常大。

  所以非常奇葩的是,中国的饮食更丰富,种类更多,而且似乎更健康,她已经四十多了,但身材还是很好,这和她在中国的饮食调整有很大的关系。

  如果仅仅这些也就罢了,毕竟中国的气候更暖和,跨越纬度大,全世界的农产品都可以在中国生产,但老家的交通和中国差不多,各种生活物资供应比中国还贫乏,这就太离谱了!

  这都多少年了,她回乡的道路就没有修理过,还是坑坑洼洼,连电力供应都不能保障,而且乡村的教育和医疗都十分垃圾,这就让阿杰莉娜有些不能容忍了,苏俄这么多年发展的成果到底跑哪里去了?为什么还是没有变化?

  阿杰莉娜想不通,或许中国也是如此?回到中国之后,她又跑到中国好些地方看了看,她发现中国的山区地区确实比苏俄还要穷很多,但中国东部的平原地区已经不一样,已经不比苏俄农村差,很多地方已经超过了苏俄,这不是笑话,这是十分残酷事实。

  中国农村和苏俄农村有一个巨大的不同,中国没有强行推动农村集体制,但却鼓励农民发展副业生产,又鼓励农民发展加工业和各种基于本地资源的中小企业。

  所以几乎每一个乡镇都会有一些中小企业,甚至有一些大型村庄竟然有几十家小企业,这些企业大多确实比较落后,技术水平很低,但却解决了无数人的就业,带来了电力,提供了各种物资,解决了无数人的生活问题。

  而在中国广东省的平原地区,则更让人恐怖,一个村庄就生产一些个微不足道的小产品,最典型的就是纽扣,价值或许还不到一块钱,而且生产的地方也很简单,前面是店面后面是工厂和住宅,然而让人吃惊的是,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东西他们却可以生产几千万,甚至上亿个……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中小企业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有的被淘汰,但也有很多迅速发展,甚至有的变成了国家级别的大企业,这些企业很多还是阿杰莉娜的客户,阿杰莉娜对他们很了解,他们对未来充满着希望,非常努力,但他们对阿杰莉娜的产品不满意,嫌弃更新换代太慢!

  通过这一系列调查,阿杰莉娜有一种感觉,中国的真实实力可能要比数据上看到的要强大,中国的工农业总产值或许已经不比苏俄低,甚至超过了苏俄,因为这些中小企业实在太多了,或许有几百万家,甚至是上千万家。

  而中国政府对这些企业采取的政策是抓大放小,只统计规模以上经济,所以那些个前店后厂的小企业根本就不统计,而这些个不统计的小企业到底有多少,可能有无数个无数!

  阿杰莉娜曾经和丈夫探讨过这个问题,丈夫先是惊愕,思考一番后,告诉她,或许是中国人比较多的缘故,中国政府无比发愁这么多人的生计,想出了无数办法,除了你看到的那些以外,中国人在全世界移民打工,现在苏俄还有很多人在种地,或者在工厂务工。

  不仅仅国家如此,中国老百姓也不可能闲着,他们会利用一切可以东西去谋生,大家都努力,中国的财富积累速度自然就越来越快,但应该不可能超过苏俄,中国没那么多财政收入,各项投入是看得见的!

  同时,安东诺夫又为苏俄辩解,苏俄不一样,苏俄地广人稀,只要把人集中起来,才会有足够的人去工厂,才会开发出更多的土地,国情不同,办法不同……

  阿杰莉娜还记得她当时反问丈夫,“你既然也说国情不同,办法不同,苏共有什么理由说中国是修正主义?他们只是根据自己的国情做出相应的对策罢了!”

  安东诺夫点点头,“或许正如中国人领导人所说的那样,共产主义并没有统一的标准!”

  想到这里时,阿杰莉娜看了一眼可爱的女儿塔蒂亚娜,然后牵了牵丈夫的衣袖,“奥列格,我们去那边的专卖店看一看,给美丽的小公主塔蒂亚娜买几件漂亮的衣服!”

  女儿高兴的欢呼雀跃,安东诺夫笑着亲了亲女儿,然后他们上电梯来到了四楼,看到了一堆人挑选衣物,不断的试衣服,面带微笑的服务员进进出出。

  这个专卖店是谷雨女儿开设的专卖店,里面的衣服都非常时尚,根本不便宜,但却有这么多人购买,阿杰莉娜突然有所感,凑到丈夫耳边说道,“亲爱的,看看围绕着这个专卖店的中国人,中国有很多人比绝大部分俄国人要有钱!

  我知道为什么中国的财政收入不如苏俄了,因为中国政府没有把所有的钱都收走,按照中国人的说法,他们在放水养鱼!”

  “阿杰莉娜,你觉得这是正确的吗?”

  “或许不正确,但中国的体制适合你和我这样的社会精英,在中国,你我都可以合理拥有大量财富,但在苏俄,等你退休了,你有什么,几百卢布每个月,想给塔蒂亚娜买一件衣服都不行!”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9 18:19 , Processed in 0.030812 second(s), 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